中新網廣州9月29日電 題:廣東名中醫許學猛:治骨更治心 人病要同治
作者 蔡敏婕
「中醫講求『天人合一』,在治病中注重將醫理與常理相融合,預防和治療相結合,心病和身病一起治。」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廣東省第二中醫院副院長許學猛認為,醫生不能僅僅停留在解決病痛本身,還要深層次地解決疾病的根源,使患者的軀體、心理、思想三方面都健康,實現人病同治。
名中醫許學猛 蘇嘉軒 攝
作為國家中醫藥局重點專科「骨傷科」學術帶頭人,許學猛在治療頸椎病、腰腿痛、四肢骨關節病等方面創立「骨筋肉並重」理論,他認為骨骼/關節周邊筋肉組織的退變,對脊柱、四肢骨關節病的發生、發展起到關鍵作用,長期姿勢不良加之缺乏運動是最常見的病因。
1987年工作以來,從醫初期,許學猛與大部分醫生一樣片面地「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即若病人骨頭有問題,就直接通過影像檢查發現形態問題,從骨論治;經過不斷實踐後,許學猛發現骨骼/關節外圍是筋和肉,筋肉起著保護、替代的功能,其作用非常重要,很多慢性骨病的發病與骨骼周邊筋肉組織功能異常有關,因此,需要「肌骨同治」。
名中醫許學猛 蘇嘉軒 攝
在「骨筋肉並重」學術思想指導下,許學猛開展「中藥痛點穴位注射」「小針刀微創松筋」等特色療法。此外,他還研製出新型的專利骨科下肢側臥位手術牽引架,能縮短髖部骨折手術一半的時間,同時減少手術出血。運用這種技術,提高很多80歲以上老人髖骨手術的成功率。
身心疾病都要治,心理疾病更重要。「中醫治病講究『辨證施治』,不能孤立地『就病論病』,要系統地提出解決方案,綜合考慮各方因素。」從醫近三十餘載,除了「骨筋肉並重」的學術思想,許學猛還創新出「肌骨心同治療法」,即在精神上幫助病人認知心理問題,找回健康快樂,「很多病人表面上是頸椎痛、腰腿痛,實際上他的心理問題更嚴重,存在抑鬱、焦慮等心理問題」。
名中醫許學猛 蘇嘉軒 攝
「例如病人有認知障礙或睡眠障礙,就會放大軀體的不舒服。醫生首先要安撫、鼓勵病人,那麼患者也會有信心,再配合飲食、藥物和運動等治療,能幫助患者走出困境」。許學猛稱。
在2018年舉行的首屆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大會上,粵港澳三地代表共同啟動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項目並舉行籤約儀式,其中便包括粵港澳大灣區肌骨同治傳承與創新科學研究項目。
名中醫許學猛 蘇嘉軒 攝
上述項目由廣東省第二中醫院、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香港浸會大學羅守輝骨與關節疾病轉化醫學研究所三方共同開展「肌骨同治」理論和技術的深化研究,並在粵港澳大灣區加大傳承與推廣運用;聯合開展「肌骨同治」筋肉組織機能客觀評價體系研究工作,完善脊柱骨關節病中心資料庫,共同發表SCI論文,聯合申請重大課題等。
許學猛表示,該項目將加強「肌骨同治」學術理論的傳承與推廣,並成立粵港澳大灣區肌骨同治學術聯盟,開展多方協同研究和優勢技術推廣;利用先進的前沿專科設備,搭建先進的肌骨機能評價平臺,聯合開展「肌骨同治」基礎深化研究,並聯合中藥創新篩選靶向中藥,研製新藥並推廣應用,加強粵港澳項目及平臺合作,把富有中醫藥特色的「肌骨同治」理論推向世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