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震驚全球的政治和娛樂新聞,都與腸道疾病有關:先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因潰瘍性結腸炎復發後,於 8 月 28 日辭職;緊隨其後,電影《黑豹》(Black Panther)男主角查德維克博斯曼(Chadwick Boseman)也因不敵結腸癌於 8 月 29 日辭世……
北京時間 2020 年 8 月 28 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官邸召開記者會,宣布自己辭去首相一職,理由是「發現舊疾潰瘍性結腸炎復發,為避免個人健康狀況影響執政,決定辭去日本首相的職務。」
北京時間 2020 年 8 月 29 日,漫威電影《黑豹》(Black Panther)男星查德維克博斯曼(Chadwick Boseman)因結腸癌病逝,享年 43 歲。
除了震驚,這些新聞無疑又給我們敲響了健康警鐘。沒錯,新冠疫情控制穩定後在各大飯店大快朵頤的你,此刻是否應該放下筷子,重新審視下那些暴飲暴食的行為,關注下自己的胃腸道健康呢?那麼,不妨先來了解幾個需要重視的胃腸道疾病或症狀吧……
不容忽視的上消化道出血和黑便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韌帶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腸或胰膽等病變引起的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見原因
- 消化性潰瘍出血:最常見原因,佔上消化道出血原因的 50%
- 其他上消化道疾病,如食管炎、食管癌、胃炎引起出血
- 門靜脈高壓引起的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或門脈高壓性胃病引起出血
- 上消化道鄰近器官或組織疾病引起的出血
- 膽道出血、膽管或膽囊結石、膽道蛔蟲病、膽囊或膽管癌等
- 胰腺疾病累及十二指腸、胰腺癌、急性胰腺炎並發膿腫潰破
- 主動脈瘤破入食管、胃或十二指腸
- 縱隔腫瘤或膿腫破入食管
- 全身性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尿毒症、動脈粥樣硬化、系統性紅斑性狼瘡、創傷等引起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表現
嘔血和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徵性表現,但大多數患者僅僅表現出大便發黑而延誤治療。
上消化道出血的診斷與治療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現了大便發黑的情況,千萬不要選擇忽視(PS:對待黑便的態度不同,可能獲得的結局大不相同。如有些患者不重視黑便,延誤治療,結果導致原發病惡化,胃鏡下無法完全止血,需要切除大半個胃才能保住性命),需立即到醫院檢查,完善血常規檢查、肝功能檢查、血型測定、凝血時間測定、糞便常規檢查及隱血、生化檢查、內鏡檢查、選擇性動脈造影、X 線鋇劑造影、放射性核素掃描。其中最重要的是完善胃鏡檢查,患者需在入院後 24 小時內完善胃鏡檢查,這對於最終確診和治療是非常重要的。
對於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療,首先是進行原發病及止血等對症治療,必要時進行介入及手術治療。對於大多數患者,黑便發生後應及時診治,並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如忌煙,忌酒,飲食上選擇易消化、刺激性小的食物。對於消化性潰瘍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還應在內科積極治療下,定期進行內鏡檢查隨訪,密切觀察直到潰瘍癒合。
潰瘍性結腸炎不是癌,卻很難治
潰瘍性結腸炎到底是何方神聖?它是如何把安倍「趕下」首相寶座的?
腹瀉、血便、無法根治、易復發、癌變……,如果把這些字眼與一種疾病聯繫在一起,相信任何人都會不寒而慄吧!
潰瘍性結腸炎的病因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病因尚不明確的大腸炎症性疾病,僅僅認為其是環境因素、遺傳因素、感染因素、精神因素和自身免疫因素等混合作用的結果。直系親屬患潰瘍性結腸炎,經常處於緊張焦慮或抑鬱狀態,以及腸道感染等都可能增加罹患潰瘍性結腸炎的風險。我們無從知道安倍是否有潰瘍性結腸炎家族史,但是身處首相這個高風險,高壓力的「職位」,也許辭職是他擺脫疾病困擾,不得不走的一步棋。
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表現
潰瘍性結腸炎最主要的症狀是腹瀉,排出含有血、膿和黏液的糞便,常伴有陣發性結腸痙攣性疼痛,並裡急後重,排便後可獲得緩解。輕型患者症狀較輕微,每日腹瀉少於 5 次。而重型患者每日腹瀉在 5 次以上,為水瀉或血便,伴有腹痛、發熱症狀等。
潰瘍性結腸癌的治療
潰瘍性結腸炎無法根治,臨床上主要使用水楊酸類、皮質類固醇和生物免疫製劑等藥物暫時控制疾病的發作,通過延長緩解期病程,來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對於潰瘍性結腸炎,早發現早治療非常重要。很多患者被確診時,病情已經很嚴重,甚至出現了腸道穿孔、梗阻、大出血等情況,治療難度很大;而且潰瘍性結腸炎發展久了,癌變機率也很高。而部分病症較輕的早期患者,只需堅持用藥就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越早治療效果越好。因此,如果出現頻繁腹瀉、大便帶血、粘液膿血便等症狀,並且症狀持續時間較長,反覆遷延不愈,應及時就醫,進行結腸鏡以及相關的血液檢查,及時確診。
結直腸癌多數是「拖」出來的,
結腸鏡篩查刻不容緩!
隨著我國生活水平的提高,結直腸癌在我國的發病率也越來越高,位居我國惡性腫瘤的前五位。結直腸癌的發生與遺傳因子、肥胖、大魚大肉飲食、吸菸、飲酒等不良生活方式有關。
跟大家普遍想像中腫瘤「一沾即死」的恐怖印象不同,結直腸癌發現的早,治療效果相當好,甚至可以治癒,連花費都很少,可輕輕鬆鬆化解一場劫難。但要是發現得晚了,治療效果就大打折扣,能活過 5 年的患者可能連 1 成都不到。可見,早期發現結直腸癌是多麼重要。
然而,早期結直腸癌不疼不癢,毫無症狀,那麼,這就要依靠社區的篩查活動了。在進行社區篩查時,醫護人員首先會詢問患者是否有患過其他腫瘤,或者有沒有發現過腸息肉,然後再詢問患者大便習慣是否發生改變,是否有腹瀉、便秘、大便變形和便血等情況發生。
在詢問和記錄相關問題之後,醫護人員會對患者的大便進行化驗,檢查大便中是否有肉眼未發現的血液。一般而言,腸道每天出血 50-100 ml 時,可肉眼發現便血,而出血 5-10 ml 需要經隱血試驗才能發現便血。
結腸鏡檢查是大腸癌非常有效的檢查手段。說到結腸鏡檢查,有些人可能會感到害怕,確實,人的腸道九曲十八彎,有些人做結腸鏡檢查確實會感到痛苦,不過我們有無痛腸鏡這個大殺器,在手背上打一針,就像普通吊鹽水一樣把麻醉藥劑吊進去,人就會進入夢鄉,不知不覺腸鏡就做好了。
結直腸癌不是憑空長出來的,許多結直腸癌都是從息肉、潰瘍這些疾病演變而來。所以,在做結腸鏡檢查時如果發現息肉,也需引起重視。對於體積較小的息肉,在進行結腸鏡檢查時醫生會直接進行摘除。但是,對於體積較大的息肉,直接摘除會存在出血、穿孔等風險,此時患者需首先進行住院,然後在結腸鏡下進行小心摘除。
結腸鏡檢查一般建議 50 歲開始,如果檢查沒有發現問題,即使沒有症狀,10 年內也要進行複查。對於有家族史的患者,40 歲就要開始進行檢查,且 5 年內一定要複查。如果結腸鏡檢查發現問題,無論是什麼問題,均應諮詢消化內科醫生,消化科醫生會根據結腸鏡下的檢查結果和病理化驗結果,給予相應的治療,並告知複查的時間。務必根據醫生建議的時間去進行複查,以免疾病復發。
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大家都聽過、看過、學習過,就是告訴大家要治早病、治未病,對於胃腸道疾病的診治也是如此。在日常生活中,一旦發現有黑便、頻發腹瀉、血便、膿血便等異常情況,千萬不能選擇忽視,應立即就醫,儘早明確病因並積極治療。
*聲明:本內容僅代表文章來源方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本內容僅供醫學藥學專業人士閱讀,不構成實際治療建議。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