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文化對一所學校的發展非常重要,很多專家學者都對學校文化做了精闢的論述。顧明遠先生說:學校文化是學校的靈魂,它凝聚了全校師生共同的價值觀、共同的信念、共同的願景、共同的努力方向。因此,學校文化起著統領的作用、規範的作用、激勵的作用、熔爐的作用。
一直以來匯文中學把辦一所有理想、有特色的學校作為自身的追求。而所謂的理想和特色都源自匯文中學長久以來形成的學校文化。 北京匯文中學誕生於民族危亡之際的1871年。受「自強之道,以作育人材為本」的思潮影響,在學校建立之初,培養為國家民族強大做貢獻的棟梁之才,就成為學校的使命,也成為延續到今天匯文中學的培養目標。匯文中學走出的學生中,僅兩院院士就超過30名。革命家、軍事家彭雪楓、863計劃倡導者科學家王大珩、國學大師啟功等都是匯文學子的優秀代表。明年匯文中學將會迎來建校150周年。藉助這個契機,學校再一次認真梳理學校文化。經過研究我們對學校文化有了更新、更深刻的認識。對繼續發揮學校文化引領作用,培養國之棟梁進一步明確了方向。匯文文化對學校發展的影響主要體現在:1926年,匯文中學第九任校長高鳳山先生提出將「全人教育」理念作為辦學宗旨,其內涵主要包括「增進身體健康,涵養審美情感,培植職業知能,預備升學基礎,練習善用閒暇,學作良好公民,養成高尚品格」。「全人教育」的辦學理念,不僅在當時具有先進性,而且與現今黨中央提出的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培養目標相一致。1998年時任匯文中學校長的李仲秋先生提出了基於「全人教育」思想下的「以人為本,重在發展」的新時期辦學理念。強調教育必須為人的發展服務,學校要主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和人的發展需要,為學生終身學習奠定堅實基礎,為學生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將人的發展擺在了學校辦學的最突出位置。在全人教育辦學宗旨和「以人為本,重在發展」的理念引領下,匯文中學從建校開始到今天,一直堅持學生的全面培養:首先,匯文中學的課堂民主、開放;注重思維能力培養;其次,匯文的課程面向未來,選擇性豐富。除文化課之外,學生的體育、美育、勞動教育也得到重視,全面發展取得一系列成果。在培養模式上匯文中學一直堅持採用初高中的一體化方式。這種方式以核心素養的培養為導向,一定程度避免分數、升學對教育的負面影響。通過初高中一體化課程的實施,各學段教育的功能定位、育人目標等方面有機銜接,奠定學生未來學習所需的知識、方法和能力的基礎,保持初高中教學的一致性、連續性和有效性,促進學生獲得可持續的發展能力。匯文中學始終秉持「人的發展至上」的原則,自覺摒棄實用和功利主義所追求的分數至上、升學率至上,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健康成長,就是關注學生的生命意義及價值,學生身上煥發出的活力,將持續助力他們的未來生活。
中學階段是理想信念、家國情懷培養的關鍵期。匯文中學的校史中有豐富的相關教育資源。1919年的五四運動,在13所參加這場運動的學校中,匯文名列其中。從此一所普通學校的命運和國家民族命運的發展正式交匯。1926年,彭雪楓同志在匯文中學學習。匯文中學歷史上第一個黨支部,在他的主持下建立起來。建國初,匯文中學請到革命家、作家吳運鐸做了《把一切獻給黨》的報告。聽完長達7個小時的報告後,被英雄感染、震撼的同學們,創建了北京匯文中學第一個以英雄命名的班集體「吳運鐸班」。從那時起,用英雄激勵自己,立志一生跟黨走的創建英雄班的活動一直延續到今天。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學校不僅是科學的殿堂,還是文化的聖地、心靈的故鄉,學校應該始終扮演時代和社會精神燈塔的角色。學校從挖掘、整理、利用豐富獨特的校史資源入手,充分發揮匯文中學的紅色基因在育人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讓匯文中學的紅色文化、革命傳統、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求真務實的學風,從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學校文化等多角度,全方位的構建教師和青年學生精神家園、打好精神底色。引導青年學生自覺堅持黨的領導,在新時代裡繼續爭做時代先鋒。
在日常工作中,匯文中學全體幹部教師自覺踐行以平等、尊重、包容為核心內涵的學校文化。教師和學生在民主、開放的環境中工作和學習,自我發展的動力強,標準高。形成不用揚鞭自奮蹄的狀態。在教師的主體性得到尊重的文化氛圍中,對教育有自己的認識和見解的老師不斷湧現。今年高三一模考試匯文學生成績很不理想,特別是高三1班的成績讓我非常的擔心,我就跟高三年級主管提出:高三1班要開一個班會給學生振奮一下精神,另外,班主任宋老師第一次帶班上高三,沒經驗,我要參加這個班會,鼓勵一下學生,也給宋老師助助陣。但是幾天之後我得到回覆說:高三1班的班會已經開完了。不僅沒通知我,也沒通知別的幹部參會。得知這樣的情況,我確實不太高興。高考後的總結會上,宋老師作為班主任代表發言,她介紹了那次班會的情況,她為開好班會做了精心的準備,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高考的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但她始終認為,如果校長參加他們的班會,學生會承受更大的壓力,會適得其反。這件事讓我看到了匯文教師的思考與擔當。
教師的成長有外部需求的驅動,但更多的是激發教師內在專業發展的驅動,這種「內在」是對自我發展的需要和追求,是對職業願景的規劃和期待。「教師之成為教師,更多的是『自造』,而不是『被造』」,更大程度上要依賴於『自助』」,匯文中學平等、尊重、包容的學校文化,能夠幫助老師們在專業發展的過程中主動實踐,並在實踐中自覺進行經驗的反思和實踐知識的構建,進而把握好自己與外部教育實踐的關係,這個過程是優秀教師成長必須經歷的,而這種經歷也會直接反映在對學生的培養過程中。
自我意識是人的自覺性、自控力的前提,對自我教育有推動作用。人只有意識到自己是誰,應該做什麼的時候,才會自覺自律地去行動。一個人意識到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就有助於他發揚優點,克服缺點,取得自我教育積極的效果。自我意識是改造自身主觀因素的途徑,它使人能不斷地自我監督、自我完善。匯文中學追求的是一種有包容度的教育。學校在管理上重視規則意識的養成,同時堅持底線管理,學生在學校的學習生活所獲得的自由度比較大。學生犯錯,肯定要有相應的懲戒,但懲戒僅針對錯誤本身。更重要的是我們認為:在青少年階段,問題和錯誤的出現是正常現象,學生是在不斷的試錯過程中獲得成長。在這個階段學生的問題錯誤解決的好,會使他們的自我認知逐漸清晰,在與周邊的社會的碰撞中找到自我,就像日本著名服裝設計師山本耀司說的:「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什麼,反彈回來,才會了解「自己」,所以,
跟很強的東西、可怕的東西、水準很高的東西相碰撞,然後才知道「自己」是什麼,這才是自我。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有三大方面,自主發展是其中之一,自主發展能力是其他能力發展的基礎。北師大褚宏啟教授說:自主發展能力是一種原發性能力,是引發牽動其他多種能力尤其是人的21世紀核心素養與關鍵能力(諸如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交流與合作能力)的生成與發展。創新能力被列為「核心素養的核心」,其形成與發展必須以自主發展為前提。而學生的自主發展能力的基礎是學生自我意識、自我認知的不斷清晰。有包容度的教育,可以是促使學生自我覺醒,過程雖然並不美好,但經常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在各方面的支持下,在匯文中學全體師生的努力下,匯文中學在培養學生全面發展方面取得明顯成果:
近年來匯文中學有3位同學,在「明天小小科學家」獎勵活動中贏得「明天小小科學家」稱號;有6位同學獲得「北京青少年科技創新市長獎」。在剛剛結束北京市足球錦標賽中,匯文中學足球隊代表東城區取得了第三名。學校的藝術團隊也取得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績。2018年張凱風和黃天行同學參加第35屆全國中學生物理奧賽賽獲得兩枚銀牌。在2019年張凱風同學高考704分東城第一名,北京市第8名。2019年在第33屆中國化學奧林匹克決賽中,姜廣源、黃何兩位同學雙雙收穫金牌,併入選國家集訓隊。2020年高考,我校成績喜人,與入學成績相比提高明顯,學校的加工能力得到充分的體現。這些成績的取得令人高興,但是我更看重的是這位在匯文學習生活了六年的學生取得的成績。
今年年5月14日,北大化學系研究員鄒鵬榮獲OKeanos-CAPA青年學者獎(OKeanos-CAPA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at the Chemical and Biology interface)。鄒鵬是匯文中學2003屆畢業生,2002年鄒鵬同學同時獲得數學和化學奧賽的北京市一等獎,並獲得這兩個學科參加全國奧賽的資格。當時我非常希望他能夠集中精力參加一項競賽,以爭取獲得入選國家集訓隊,代表國家參加國際奧賽。但是鄒鵬同學執意兩項比賽都參加,學校最終支持了他的選擇。雖然最終的結果不是很理想,他獲得了1金1銀,沒有入選國家集訓隊,我們都感覺很惋惜,但是他表示:兩個比賽我都嘗試過了,很滿意,一點都不後悔。之後他保送進入北大化學系;本科畢業後留學美國,獲麻省理工學院博士,2015年回國在北大任教,今年獲獎。
對於一所學校來講,學科競賽成績、中高考成績當然重要,但是為國家培養棟梁之才是我們永遠的追求目標。匯文中學一百五十年的發展,讓我們深刻的認識到一所好的學校,一定要有自己的文化主張及自己的堅守。它關注校園外環境的變化卻不隨波逐流;它尊重教育規律,人才成長規律,注重校園內指向於生命成長與發展的變革,卻不閉門造車。它傳承歷史,而又圖新變革;它仰望星空,而又腳踏實地。作為匯文人我們要堅守和不斷傳承匯文的學校文化,讓百年老校在新時代培養更多的國之棟梁。我們將為此不懈努力。
(作者郭傑系北京匯文中學校長、北京匯文教育集團理事長。本文是作者於2020年11月7日在北京聖陶教育發展與創新研究院主辦的第七屆全國中小學校長論壇上所做的主旨演講,論壇主題:立德樹人,實現教育過程的整體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