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聯網傳承民俗文化 創新方式傳播正能量

2020-12-12 TOM資訊

在我國歷史上,很早就有壓歲錢。最早的壓歲錢也叫厭勝錢,或叫大壓勝錢,這種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是為了佩帶玩賞而專鑄成錢幣形狀的避邪品。

唐代,宮廷裡春日散錢之風盛行。當時春節是"立春日",是宮內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間並沒有這一習俗。

宋元以後,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稱為春節。不少原來屬於立春日的風俗也移到了春節。春日散錢的風俗就演變成為給小孩壓歲錢的習俗。

到了明清時,壓歲錢大多數是用紅繩串著賜給孩子。民國以後,則演變為用紅紙包一百文銅元,其寓義為"長命百歲",紅紙裡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徵著"財源茂盛"、"一本萬利"。貨幣改為鈔票後,家長們喜歡選用號碼相聯的新鈔票賜給孩子們,因為"聯"與"連"諧音,預示著後代"連連發財"、"連連高升"。

送紅包的習俗,有中華民族的歷史淵源,它的本質其實不是紅包裡邊的錢,它更多的包含了我們的一種祝福、一種希望,紅包以及紅包裡的錢,只是一個媒介,傳遞人與人之間的親情、友情和愛情,表達人與人之間的美好願景。

深圳市育聯網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在傳民俗文化的同時,首次提出正能量紅包概念,創新紅包內涵,在傳統禮節交往的方式上,加載更多美好的祝願,研發了【潛意識正能量】小程序,為2018年春節增添了更多奇幻色彩。

【潛意識正能量】,原名潛意識能量釋放卡,英文名稱Subliminal energy release card,名稱縮寫為SER卡、心靈色卡,它由育聯網旗下青程研學旅平臺的11位專家聯袂研發,420張潛意識能量卡,分成紅黃藍綠四種顏色,結合性格色彩學,以及德國OH潛意識探索的方法,引導使用者進行自我潛意識的探索,進行自我與內心的對話,讓牌卡的語言成為其人生的靈性陪伴者,為心靈提供思想、希望、信心和慈愛的指引,從而達到正向激勵的作用。

在線化的【潛意識正能量】小程序,將潛意識能量卡從線上實物搬到了線上,420張牌卡在生成,便於攜帶和使用。同時,【潛意識正能量】小程序開發微信禮品卡券的功能,用戶可以購買一份或多份正能量的卡券,以紅包的形式發送給指定的好友,或以群紅包的形式分享在群裡,把愛和祝願送給家人朋友。

育聯網開發的【潛意識正能量】小程序不是傳承中國民俗文化的基礎上,對傳統在線紅包進行的創新,更是一種人文關懷、正念能量的傳播,呼喚國人關注內心的歡愉與健康,倡導心靈的成長和理想信念的建立,是一件真正利國利民的好事情。

 

責任編輯: 3858NCY-BD

相關焦點

  • 大眾文化語境下的民俗文化傳播和發展研究
    關鍵詞:民俗文化;大眾文化;大眾傳播媒介 民俗文化的傳播與發展是我國民族文化傳承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有著獨特的意義特徵和價值內涵。隨著大眾文化的興起與發展,一些樸素的民俗技藝和觀念也在不斷消逝,大眾文化與媒介變遷對民俗文化的生存、傳承與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 傳播傳統民俗文化 青島公交線打造「七夕」主題公交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劉宇昕 青島報導為迎接即將到來的七夕節,以公交車這一流動的宣傳載體傳播傳統民俗文化,青島369路、371路兩條公交線打造「七夕」主題公交,車內張貼主題圖片、布置民俗文化知識和主題詩詞展板,並設置猜謎遊戲,營造濃厚的傳統節日氛圍
  • ...關於創新文化傳播表現形式和表達方式的幾點思考
    武威在建設文化旅遊名市工作中,依託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稟賦,深入發掘區域特色文化資源,進一步加強文物合理適度利用,在創新文化傳播表現形式和表達方式上做文章,積極推動文物及蘊含文化的「活化實踐」,增強涼州文化的影響力和吸引力。
  • 雄安新區建設須兼顧民俗文化傳承
    在「無文化傳承,無雄安未來」的基調之下,人們對這片土地的未來發展多了一份想像與期待。  但有形文物可保護,無形文化易消失。雄安地區原有的北方農耕文化、內陸漁業文化在新區建設中可能受到劇烈衝擊,或加速淪為「弱勢文化」。因而,在保護有形文化標誌物的同時,還須兼顧百姓民俗文化生活的延續,珍視地方傳統文化給予人們的歸屬感。
  • ...文化促進鄉村旅遊與民俗文化融合發展的新模式探索」活動成功舉辦
    同時對煙臺名勝進行深入研究和創作,成功為煙臺古今名勝編著了圖像檔案,為不斷傳播煙臺地域文化的影響力,為弘揚地域文化,推介煙臺城市形象作出了積極貢獻。今年是「雲山水月」課題項目邁進第六個全新的研究階段,將加大文旅融合,「走出去」的同時兼顧本地區的文化推廣與研究,結合藝術中蘊含的傳統文化,通過展示藝術,講述藝術的方式來傳播社會正能量,用煙臺特有的優秀傳統文化育人情操,不斷提升煙臺文化藝術的影響力,為煙臺的城市發展貢獻創新的力量。
  • 暨南大學推進中華文化港澳臺及海外傳承傳播協同創新
    「中華文化港澳臺及海外傳承傳播協同創新中心」揭牌 郭軍 攝中新網廣州12月5日電 (記者 郭軍)12月5日,「中華文化港澳臺及海外傳承傳播協同創新中心」建設推進會和中華文化傳承傳播高端論壇在暨南大學舉行。
  • 弘揚傳承 地域民俗文化的使者
    民俗既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又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文化遺產。研究民俗事象和理論的學科稱為民俗學,民俗學是社會科學中一門獨立的學科,民俗學與民族學、社會學、歷史學等學科有著極其密切的親緣關係,如考古學要藉助民俗學揭開古代社會神秘的面紗,而民俗學要藉助考古學提供古代傳承文化的實證。今天,我們就給您介紹一位中國民俗學會會員——綏化市作家協會副秘書長、民俗作家楊中宇。
  • 上海靜安:以新「六藝」傳承創新民俗啟蒙教育
    ,而在市民族精神教育試點學校——陽曲路小學,這類民俗文化活動可謂司空見慣。「我們每天都開設傳統與現代相融合的新『六藝』活動課程,讓學子在傳承與創新中學習中華民俗文化,培養他們從小樹立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學校也因此被授予『上海市學校少年宮』稱號」,在該校日前舉行的傳統民俗技藝展示活動現場,校長馬慧華自豪地告訴記者。
  • 【文明永昌】創新民俗文化宣傳方式 宅在家裡品永昌文化
    【文明永昌】創新民俗文化宣傳方式 宅在家裡品永昌文化 2020-03-19 17: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安溪兩「民俗控」大學生 「鬥陣」傳播閩南民俗文化
    而如今,他們已經從一開始單純的「看熱鬧」,發展到一起推廣和傳播閩南民俗文化。  為了做好這個公眾號,更好地傳承民俗和宮廟文化,謝金印幾乎走遍了安溪大大小小的廟,他還喜歡到泉州的其他地區走訪各種廟宇和民俗聚集地,如開元寺、承天寺、閩臺緣博物館等。
  • 【民生熱議】傳承傳統文化需要接地氣的好辦法
    然而,面對資源豐富的中華文化寶藏,出席全國兩會的我省代表委員紛紛表示,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空間廣闊,僅靠詩詞大會還遠遠不夠,應進一步豐富傳播平臺、創新表達方式,讓傳統文化在傳承與創新中迸發新活力。2018年春節期間,舉辦2018河北省民俗攝影作品展,燕趙各地傳統民俗精彩瞬間薈萃,吸引大量遊客觀看。2018年1月,河北省千場非遺展演進萬家活動啟幕,面向基層群眾的傳統戲劇類非遺項目展演、座談會等活動將貫穿全年。
  • 傳播中醫藥文化 育國際中醫人才
    在此期間,學校深入探索「中文+中醫藥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打造具有中醫藥特色的「六道」人才,與此同時,在「講好中醫藥故事,傳播中醫藥文化」方面也作出了很多努力,取得喜人成效。    創新「中文+中醫藥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具有「六道」素養國際中醫人才    江蘇衛生健康職業學院立足自身優勢,結合中醫學自身的發展特色與歷史,積極探索符合國際市場需要的中醫藥國際人才培養模式,更好地傳承中醫藥文化,擴大國際影響力。
  • 探討侗文化傳承與創新
    原標題:探討侗文化傳承與創新  本報7月18日訊(記者 肖軍 黃巍 通訊員 胡益龍 吳炳 蔣進 粟匯華)7月12至15日,中國侗族文學學會、中央民族大學、臺灣暨南國際大學、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等海峽兩岸的近100位專家、學者,匯聚通道侗鄉,舉行第二屆兩岸少數民族(侗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研討會。
  • 淺談:節日民俗與古代戲曲文化的傳播
    我國古代勞動群眾居住分散 ,且多數人無法通過閱讀劇本去接觸戲曲 ,然而 ,戲曲卻在農村廣為傳播 ,這主要得力於節日。節日是連接戲曲消費和生產的重要紐帶 ,是傳播戲曲文化的重要媒介。節日為戲曲演出集結大批觀眾提供了條件 ,節日民俗環境又反過來制約著戲曲藝術生產 ,鑄成戲曲獨特的藝術面貌。
  • 無錫市滑稽劇團:凝心聚力,用笑的藝術傳播正能量
    無錫市滑稽劇團成立六十多年來,在歷史沿革中不斷創新,以滑稽的風格,細膩的表演,豐富的故事深受大家喜愛,她如同一所流動的無錫民俗博物館,保留、傳承著無錫的民俗、方言和風情。翻開2020年無錫市滑稽劇團的大事記,這一年因為抗「疫」而變得不一樣,躍入眼帘的是結滿碩果,可圈可點的耀眼篇章。
  • 民俗傳承情意濃 傳統文化煥新彩
    「走大王」,顧名思義就是「大王」遊村,此民俗活動在全縣多地盛行,以六祖鎮雅岡村、上洞村、水湄村,太平鎮長崗村,大江鎮梭郎村等為規模最大,形式相似,只是走的方式和日期有所區別。     其中頗具盛名的雅岡村和上洞村走大王鬧元宵並不在正月十五,而是正月十八。今年正月十八,即3月5日,一場聲勢浩大的走大王習俗在這兩條相鄰的村分別同時鋪開。
  • 「記憶非遺」中民俗文化於物質上的傳承
    抬轎子人物雕塑,商業街雕塑,鑄銅人物雕塑 民俗作為人們生活與文化的傳承現象,既是各民族不同政治、經濟的反映,又是表現民族傳統、心態、生活方式的因素,其形成與民族生活的自然環境
  • 大眾傳播時代的客家文化傳播策略
    客家文化主要以人際傳播渠道傳播與傳承,並發展成有自己個性的文化。正如《荀子?王制》所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2]」。人能結成社會群體,而它們(指牛、馬等)不能結成社會群體。這說明人際關係在傳播客家文化過程中起到凝聚和紐帶的作用,客家人通過社會關係進行客家文化傳播活動。人際傳播是最基本的傳播方式,是人類最廣泛、最主要和最複雜的社會行為之一。
  • 北大歌謠徵集運動: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但是,隨著社會階層逐步分化,作為通俗文化的民歌在民間廣為傳播,卻被士大夫文化疏遠和輕視。當歷史進入到二十世紀初,特別是新文化運動興起之後,以民歌為代表的俗文化重新被雅文化接納,成為新文化建設的重要資源,雅、俗文化表現出相互融合的趨勢。
  • 讓歷久彌新的本土文化在傳承創新中煥發新生機
    、勞動情形以及勞動技藝的傳承,也蘊含著靖西人民的生活方式、生產智慧和生存信仰。在學會歌曲之後,學生用獨唱、組合唱、全班唱等方式演唱歌曲。學生儀態大方,傾情演唱,聲音高亢甜美,引得眾多遊人駐足觀看。策劃場面氣氛活躍,學生積極創新,拓展思維,相互分享,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