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歌謠徵集運動: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2020-12-16 光明日報

【守望家園】

民歌(歌謠)是民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性質上是通俗文化。它既是精英文化產生的前提,也是滋養精英文化發展的沃土。例如被後人奉為經典的《詩經》、楚辭與漢樂府中的很多作品,就或是直接來自於民歌,或是受到民歌的影響,表現出濃鬱的民歌色彩。但是,隨著社會階層逐步分化,作為通俗文化的民歌在民間廣為傳播,卻被士大夫文化疏遠和輕視。

當歷史進入到二十世紀初,特別是新文化運動興起之後,以民歌為代表的俗文化重新被雅文化接納,成為新文化建設的重要資源,雅、俗文化表現出相互融合的趨勢。在此期間,北大歌謠徵集運動是一個標誌性的文化事件,它的崛起和演進,不但促使民歌為新詩乃至新文學的建設提供了重要的資源,而且促進了民俗學、歌謠學在中國的興起。中國傳統文化因此生發出強大的自我更新能力,牽引著新文化建設走出了富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文化傳承之路,是傳統文化創造性傳承和創新性發展的典型範例。

1918年初,在蔡元培、沈尹默和劉復的倡導下,北京大學發起了在全國徵集歌謠的號召。周作人、劉復等擔任徵集運動的領導者,顧頡剛、魏建功等是徵集活動的骨幹成員。社會名流和知名學者的率領,使得徵集運動在起初就獲得了較大的社會影響,全國大部分省區都有學者參與進來。從1918年2月徵集運動開始至1936年6月結束,徵集到的歌謠總數達16000餘首。與此同時,在歌謠徵集運動的持續影響下,社會上逐漸形成了收集、整理和研究民歌的熱潮。從1922年至1937年,全國各地出版的民歌集有61種,發表研究論文100多篇。僅從文獻保存的角度來說,它為新文學、歌謠學、民俗學、歷史學乃至人類學保存了許多珍貴的史料,具有不可低估的學術意義。如果從文化傳承和建設的角度看,它具有多方面的內涵。

首先,它促進了民俗學在中國的興起,為大眾文化建設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在二十世紀初的中國,民俗研究還是一片空白,但北大歌謠徵集運動改變了這個狀況。歌謠研究會明確提出:「民俗學的研究在中國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是歌謠徵集運動的「第一個目的」。這個目的切合了新文化運動對民眾進行啟蒙的追求。新文化運動的一個宗旨就是改造民眾的思想和靈魂,促成民眾的覺醒和解放。而民俗與普通民眾的生活密切相關,對民俗的研究是開啟民智、建設新文化的重要路徑。徵集活動不但收集了歌謠、諺語、民間故事等資料,為民俗學研究準備了廣泛而豐富的文獻,而且「對歌謠學、民間文藝學乃至於民俗學的問題,作了初步或比較深入的探索和解答」。這標誌著中國民俗學的誕生。1926年至1930年春,顧頡剛、容肇祖等人南下廣州,和中山大學的鐘敬文、楊成志等共同發起成立了「民俗學會」,並創辦了《民間文藝》周刊,從而將北大以歌謠收集、整理和研究為中心的民俗學活動帶到了中山大學。他們明確提出將建設大眾的新文化作為民俗學運動的主要宗旨。通過幾年的努力,「民俗學會」不但在資料收集上成就卓著,而且在研究上也融進了現代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顧頡剛的《聖賢文化與民眾文化》是一篇著名的論文,它闡述了對聖賢文化和民眾文化、舊文化和新文化的看法。既能站在現代啟蒙的立場上,指出聖賢文化與民眾文化的不同性質,又能以客觀科學的態度,看待繼承舊文化與建設新文化之間的辯證統一關係,是建設平民文化和大眾文化的綱領性文獻,也是新文化建設的代表性成果。

其次,它為新詩建設提供了可資借鑑的本土資源,推動新詩創作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1917年興起的文學革命主張廢棄文言舊詩,寫作白話新詩。但是,起步時期的白話新詩,主要取法歐美意象派、浪漫派等詩學資源,無論是理論倡導還是創作實踐都相當稚拙,難以成為攻伐文言舊詩的利器。在這種困境下,周作人、劉半農等將視野投向了本土的民間資源,北大歌謠徵集運動正是在這樣的情勢下被倡導發起的。它的成功實踐,為新詩的建構提供了本土文化資源。除了理論上重視民歌,胡適、劉半農等在創作上更是身體力行,其中劉半農的成就最為突出,其作品《教我如何不想她》在當時廣為傳頌。這首詩借鑑了民歌託物起興、反覆詠嘆的表現手法,既實現了含蓄、深沉的情感氛圍與迴環往復、悠然綿長的節奏韻律的諧和共振,又在謀篇布局上突破了民歌單一的直線性結構,從而使白話新詩獲得了自身的品格。可以說,伴隨著歌謠徵集運動的全面展開,周作人、劉半農等在傳承古典詩學傳統、借鑑西方詩學資源兩條大道之外,又開闢了一條僻靜而悠遠的民間小路,為中國新詩的發展找到了新的本土文化資源,促成了中國詩歌從古典到現代的轉型。

最後,它使歌謠學走進了大學課堂,是雅文化與俗文化走向融合的標誌性歷史文化事件。

在歌謠運動的影響下,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朱自清對歌謠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1928年12月,朱自清在燕京大學以《中國歌謠之起源與發展》發表演講,將歷來不被文人重視的歌謠帶進了大學講壇。第二年9月,他又在清華大學為學生開設「歌謠」選修課,第一次將歌謠學作為大學本科的一門課程。這是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創舉——它不但意味著歌謠學已經成為一門專門的學問,而且標誌著雅文化與俗文化的融合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要而言之,歌謠徵集運動在民俗學、新詩建設、歌謠學三個方面取得的成果,是雅文化主動接納俗文化的結果。它提醒我們,在弘揚傳統文化的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對民歌、民間故事、傳說等通俗文化資源的開發,這是重建民族文化自信,促進中華民族文化復興,不容忽視的一個路徑。

(作者:葛恆剛,系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相關焦點

  • 原標題:紅色歌謠:解讀革命文化的視角
    原標題:紅色歌謠:解讀革命文化的視角   革命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源頭,是凝聚人心、戰勝困難、開拓創新的強大精神動力。紅色歌謠作為革命文化的載體和組成部分,真實地記錄了中國革命的光輝歷程,反映了革命文化的形成過程,蘊含著革命文化的精髓,是解讀革命文化的重要文本和視角。
  • 探討侗文化傳承與創新
    原標題:探討侗文化傳承與創新  本報7月18日訊(記者 肖軍 黃巍 通訊員 胡益龍 吳炳 蔣進 粟匯華)7月12至15日,中國侗族文學學會、中央民族大學、臺灣暨南國際大學、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等海峽兩岸的近100位專家、學者,匯聚通道侗鄉,舉行第二屆兩岸少數民族(侗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研討會。
  • 北大精神對校園文化建設的作用
    探究北大精神的形成脈絡及其在新時代對於大學文化建設的影響,對於傳承北大精神和建設校園文化的理論與實踐創新具有獨特價值。本文旨在對北大精神進行歷史溯源的同時,深入挖掘北大精神對於教師和學生兩大主體的內外部影響,分析北大精神指導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一、北大精神的歷史溯源何謂北大精神?
  • 傳承經典,弘揚民族文化
    包含著永不消逝的經典闡述著令人動容的故事為了進一步拓展公共文化免費開放服務的途徑傳承傳播建始縣 民族民間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群眾文化愛好者以及青少年兒童的文化生活建始縣文化館將開展2020年「文化·建始 全民藝術普及」 活動以文字、圖片等方式講述建始民族民間文化和故事
  • 中華炎帝神農文化創新創意大賽落幕 共徵集作品5286件
    中華炎帝神農文化創新創意大賽頒獎典禮。湖南臺辦提供中新網長沙12月19日電 (付敬懿)以「崇敬中華始祖,弘揚炎帝文化」為主題的中華炎帝神農文化創新創意大賽19日舉行頒獎典禮,大賽歷時近六個月,面向全球華人共徵集到LOGO類、IP形象傳播設計類、產品設計類文化創意作品5286件,最終評選出金獎、銀獎、銅獎及優勝獎共34名。祭典Logo類最佳設計獎頒獎。
  • 文化傳承涵養教育創新之路
    此次峰會雲集多名國內知名教育專家,圍繞文化建設與教育發展作精彩主旨報告。全國北上廣深的近三十名百年名校校長、全國領航校長、全國未來教育家校長等團隊到會做學術發言。與會嘉賓齊聚一堂,共商百年名校文化傳承,共議基礎教育發展創新。此次學術峰會在成都召開,有其特殊的意義。
  • 學習、傳承中華文化 華裔青少年卡通賽徵集作品
    學習、傳承中華文化 華裔青少年卡通賽徵集作品   由於參賽稿件要求以中國的歷史、人物、古蹟、景觀、風土人情、傳說、文化遺產等中華文化精髓為主題,此活動將促進全球華裔青少年對中華文化的學習和傳承。7月31日前參賽者可通過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網站(www.clef.org.cn)、中國僑網網站(www.chinaqw.com.cn)上傳作品,也可用光碟等方式將作品郵寄到北京的大賽組委會。
  • 清華大學成立文化傳承與創新設計研究所
    為貫徹執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的文件精神,著意構建中華傳統文化傳承文化體系,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與一得閣有限公司等中華老字號共同建設的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文化傳承與創新設計研究所,經批准正式成立。
  • 文化育人在傳承中創新
    晚會上,中西文化在長堤真光中學得到了交流與共享;漢服拜月禮、南粵先賢燈謎會、星光圖、月餅、菱角、芋頭,這一切帶來的不僅是視覺上的盛宴和舌尖上的美味,而且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懷想。真光孩童天籟般極具特色的表演、長真女教師婉約柔美的詩詞吟誦,讓我們看到了學校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這場晚會,只是長堤真光中學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側面。長堤真光中學距今已有145年的歷史。
  • 關於開展徵集校園文化建設方案活動的通知
    對於一所大學而言,文化是其賴以生存發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脈,傳承和彰顯了大學價值,凝鍊和熔鑄了大學精神,涵養和浸潤了大學品格。為進一步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雙一流」大學建設營造濃厚文化氛圍,校黨委宣傳部、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中心特舉辦徵集校園文化建設方案活動,真誠希望每一位師生、校友及關心河南大學發展的社會各界人士,踴躍參與到此次活動中來,積極為我校校園文化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
  • 深挖文化底蘊打造文藝精品 贛州推進文藝作品創新創作
    「八子」故事的不斷升華和展現,離不開一代又一代贛南文化人對本土文化的深情守護和辛勤耕耘。  近年來,贛州市文化系統立足傳承保護,全力突破發展瓶頸,挖掘富有地域特色的贛南客家文化、紅色文化,不斷創新創作,文藝事業闖出新路,文藝精品層出不窮。
  • 陝北民歌大舞臺開唱一周年晚會暨《黃河歌謠》啟動
    「歌王領銜、守望傳承」陝北民歌大舞臺開唱一周年紀念晚會暨陝西省重大文化精品工程《黃河歌謠》啟動儀式這一年,平湖驚雷,崢嶸乍現,陝北民歌大舞臺在人才培養、品牌打造、創新發展上下足了工夫,薈萃傳世經典,甄選口碑之作,唱響古今陝北民歌的華彩樂章,將感人至深的旋律,朗朗上口的曲調,匯同膾炙人口的歌詞銘刻於心,共同傳唱。
  • 堅持守正創新,傳承優秀文化 「鐵路集郵展覽」在京舉辦
    ,展示鐵路行業的優秀收藏成果,經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批准,由中國收藏家協會、北京首農集團、北京市集郵協會聯合主辦;中國收藏家協會鐵路文化收藏委員會、北京塞隆國際文化創意園、首都鐵路公共關係協會共同承辦的「北京2020首屆中國鐵路文化收藏集郵展」和「首屆中國鐵路文化收藏交流大會」(收藏大集),在北京塞隆國際文化創意園隆重舉辦。
  • 古稀老人專注閩南文化傳承 創作150多首閩南語歌謠
    兄弟門對門……」  這首閩南話歌謠,唱出了海峽兩岸血濃於水的親情。它的創作者,是中國當代藝術家學會副主席陳棟梁,今年70多歲了。  15年來,他已創作了上百首閩南話歌謠,其中有100首是閩南新童謠,已被作為校本課程,走進了湖濱小學、後井小學、新江小學等六七所學校,以及不少社區。
  • 科學網—龐海芍:大學文化傳承與創新三思
    2011年4月24日,胡錦濤總書記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講話中首次明確提出:高等教育是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必須大力推進文化傳承創新。此觀點與「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必須大力提升人才培養水平;必須大力增強科學研究能力;必須大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一起並列提出,因而引發了國內對大學的第四使命「文化傳承創新」的關注。
  • 「老子故裡」鹿邑面向全球徵集老子文化典籍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趙春喜 通訊員 陳海棠為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把「老子故裡」鹿邑縣打造成老子文化研究的世界中心,3月24日,鹿邑縣老子研究院圖書館面向全球徵集老子文化典籍文獻,徵集作品將永久收藏於老子研究院圖書館。
  • 鄉土教育: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途徑
    在民族民間文化資源十分豐富的貴州省,民族民間文化教育經歷了省級部門聯合下達文件到評選項目學校的過程,活動規模效應較好,有創新有特色,走在全國民族教育前列。  岑學貴表示,儘管民族文化傳承有國際與國內政策背景支撐,但並非所有中小學校都能自覺編寫鄉土教材,進行民族文化教育傳承教學。其中原因集中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管理部門條塊分割;二是教師文化傳承的實踐自覺性不夠;三是應試教育制約文化傳承的積極性;四是缺乏系統的文化傳承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