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家園】
民歌(歌謠)是民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性質上是通俗文化。它既是精英文化產生的前提,也是滋養精英文化發展的沃土。例如被後人奉為經典的《詩經》、楚辭與漢樂府中的很多作品,就或是直接來自於民歌,或是受到民歌的影響,表現出濃鬱的民歌色彩。但是,隨著社會階層逐步分化,作為通俗文化的民歌在民間廣為傳播,卻被士大夫文化疏遠和輕視。
當歷史進入到二十世紀初,特別是新文化運動興起之後,以民歌為代表的俗文化重新被雅文化接納,成為新文化建設的重要資源,雅、俗文化表現出相互融合的趨勢。在此期間,北大歌謠徵集運動是一個標誌性的文化事件,它的崛起和演進,不但促使民歌為新詩乃至新文學的建設提供了重要的資源,而且促進了民俗學、歌謠學在中國的興起。中國傳統文化因此生發出強大的自我更新能力,牽引著新文化建設走出了富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文化傳承之路,是傳統文化創造性傳承和創新性發展的典型範例。
1918年初,在蔡元培、沈尹默和劉復的倡導下,北京大學發起了在全國徵集歌謠的號召。周作人、劉復等擔任徵集運動的領導者,顧頡剛、魏建功等是徵集活動的骨幹成員。社會名流和知名學者的率領,使得徵集運動在起初就獲得了較大的社會影響,全國大部分省區都有學者參與進來。從1918年2月徵集運動開始至1936年6月結束,徵集到的歌謠總數達16000餘首。與此同時,在歌謠徵集運動的持續影響下,社會上逐漸形成了收集、整理和研究民歌的熱潮。從1922年至1937年,全國各地出版的民歌集有61種,發表研究論文100多篇。僅從文獻保存的角度來說,它為新文學、歌謠學、民俗學、歷史學乃至人類學保存了許多珍貴的史料,具有不可低估的學術意義。如果從文化傳承和建設的角度看,它具有多方面的內涵。
首先,它促進了民俗學在中國的興起,為大眾文化建設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在二十世紀初的中國,民俗研究還是一片空白,但北大歌謠徵集運動改變了這個狀況。歌謠研究會明確提出:「民俗學的研究在中國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是歌謠徵集運動的「第一個目的」。這個目的切合了新文化運動對民眾進行啟蒙的追求。新文化運動的一個宗旨就是改造民眾的思想和靈魂,促成民眾的覺醒和解放。而民俗與普通民眾的生活密切相關,對民俗的研究是開啟民智、建設新文化的重要路徑。徵集活動不但收集了歌謠、諺語、民間故事等資料,為民俗學研究準備了廣泛而豐富的文獻,而且「對歌謠學、民間文藝學乃至於民俗學的問題,作了初步或比較深入的探索和解答」。這標誌著中國民俗學的誕生。1926年至1930年春,顧頡剛、容肇祖等人南下廣州,和中山大學的鐘敬文、楊成志等共同發起成立了「民俗學會」,並創辦了《民間文藝》周刊,從而將北大以歌謠收集、整理和研究為中心的民俗學活動帶到了中山大學。他們明確提出將建設大眾的新文化作為民俗學運動的主要宗旨。通過幾年的努力,「民俗學會」不但在資料收集上成就卓著,而且在研究上也融進了現代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顧頡剛的《聖賢文化與民眾文化》是一篇著名的論文,它闡述了對聖賢文化和民眾文化、舊文化和新文化的看法。既能站在現代啟蒙的立場上,指出聖賢文化與民眾文化的不同性質,又能以客觀科學的態度,看待繼承舊文化與建設新文化之間的辯證統一關係,是建設平民文化和大眾文化的綱領性文獻,也是新文化建設的代表性成果。
其次,它為新詩建設提供了可資借鑑的本土資源,推動新詩創作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1917年興起的文學革命主張廢棄文言舊詩,寫作白話新詩。但是,起步時期的白話新詩,主要取法歐美意象派、浪漫派等詩學資源,無論是理論倡導還是創作實踐都相當稚拙,難以成為攻伐文言舊詩的利器。在這種困境下,周作人、劉半農等將視野投向了本土的民間資源,北大歌謠徵集運動正是在這樣的情勢下被倡導發起的。它的成功實踐,為新詩的建構提供了本土文化資源。除了理論上重視民歌,胡適、劉半農等在創作上更是身體力行,其中劉半農的成就最為突出,其作品《教我如何不想她》在當時廣為傳頌。這首詩借鑑了民歌託物起興、反覆詠嘆的表現手法,既實現了含蓄、深沉的情感氛圍與迴環往復、悠然綿長的節奏韻律的諧和共振,又在謀篇布局上突破了民歌單一的直線性結構,從而使白話新詩獲得了自身的品格。可以說,伴隨著歌謠徵集運動的全面展開,周作人、劉半農等在傳承古典詩學傳統、借鑑西方詩學資源兩條大道之外,又開闢了一條僻靜而悠遠的民間小路,為中國新詩的發展找到了新的本土文化資源,促成了中國詩歌從古典到現代的轉型。
最後,它使歌謠學走進了大學課堂,是雅文化與俗文化走向融合的標誌性歷史文化事件。
在歌謠運動的影響下,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朱自清對歌謠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1928年12月,朱自清在燕京大學以《中國歌謠之起源與發展》發表演講,將歷來不被文人重視的歌謠帶進了大學講壇。第二年9月,他又在清華大學為學生開設「歌謠」選修課,第一次將歌謠學作為大學本科的一門課程。這是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創舉——它不但意味著歌謠學已經成為一門專門的學問,而且標誌著雅文化與俗文化的融合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要而言之,歌謠徵集運動在民俗學、新詩建設、歌謠學三個方面取得的成果,是雅文化主動接納俗文化的結果。它提醒我們,在弘揚傳統文化的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對民歌、民間故事、傳說等通俗文化資源的開發,這是重建民族文化自信,促進中華民族文化復興,不容忽視的一個路徑。
(作者:葛恆剛,系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