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人工智慧產業、淘汰採礦項目,將』虛擬幣挖礦』移出淘汰產業條目……」11月6日,國家發改委正式發布《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以下簡稱《目錄》)。該《目錄》共涉及行業48個,條目1477條,修訂面超50%。國家發改委產業發展司負責人表示,將對鼓勵類項目,按照有關規定審批、核准或備案;而對淘汰類項目,將禁止投資並按規定期限淘汰。《目錄》將於2020年1月1日起施行。
「虛擬幣挖礦」被移出淘汰產業條目
今年4月,《目錄》的徵求意見稿曾將「虛擬幣挖礦」(即指比特幣等虛擬幣的生產過程)納入淘汰產業。經查閱,在《目錄》正式下達後,該條目已被移除出列,這也一度引發業內關於虛擬幣鬆綁的揣測。
實際上,將「挖礦」列入淘汰產業曾一度被視作政府信號的持續釋放,即不鼓勵虛擬幣挖礦行為。中國民生銀行產業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郭曉蓓分析指出,在我國,加密貨幣挖礦雖非違法行為,但因其帶來的電能消耗,部分礦場偷電等不合規用電行為,使其一直備受詬病。
但反對的聲音也接踵而至。萊比特礦池CEO江卓兒公開表示,意見稿中的淘汰做法難免有「一刀切」嫌疑。挖礦作為大工業生產行為,可有效帶動四川、雲南、內蒙和新疆等部分地區的電站、電網收入;此外,挖礦在晶片設計、礦機生產,運輸、運行、維護和供電等領域都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好處」。
同時,北大區塊鏈俱樂部秘書長陳雷補充指出,由於「挖礦」產業規模不大、相對分散且主要利用閒置電力,發生國家主導的整頓可能性低,若沒有自上而下的部署要求,還要看地方政府如何利用這根紅線。
「如今,政策調整迎來360度轉變。」比特大陸公關總監吳鴻亮撰文指出,這種調整影響深遠。比特大陸、嘉楠等企業或迎來重要利好。
10月24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將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但隨著虛擬幣交易市值短時普漲,《人民日報》等媒體隨即發文明確,區塊鏈並非比特幣,當前側重點依舊是底層應用領域。
「從時間間隔來看,此次《目錄》的調整或與政治局會議關聯不大。」吳鴻亮認為,更多還是從挖礦這個實體產業和帶來的經濟民生利好的角度考量。至於金融層面與實體經濟層面的態度分歧和可能帶來的管理衝突,還將取決於更高層面決策者的態度。
此外,郭曉蓓認為,在不放開虛擬幣市場交易的情況下,放開「挖礦」意味著除金融監管層面外,還需綜合利用行政、刑事等多重手段,規範數字貨幣的開發,進一步提防鏈外交易和概念炒作等行為。同時,對區塊鏈項目採用嚴格的項目許可和備案制度,使之更加透明、規範和可控。
製造業持續「推陳出新」
「此次《目錄》修訂的重點之一,是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大力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國家發改委產業發展司負責人指出。
據悉,《目錄》與製造業相關條目共900餘條,佔總條目數60%以上。值得關注的是,相較於2013年修訂版本,該《目錄》將「採礦」相關條目獨立放入淘汰行業條目中,而將「人工智慧」納入鼓勵類行業範疇。
具體來看,《目錄》在淘汰類行業中新增集中鏟裝作業人工裝卸礦巖、露天礦山擴壺爆破在內的十類採礦業工藝裝備;同時,淘汰類條目照舊保留農林、煤炭、鋼鐵、電力及石化化工等18類生產工藝裝備及12類落後產品。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目錄》在淘汰落後產能的同時,持續推進戰略新興產業。比如,人工智慧被獨立列入新版《目錄》,該條目下共囊括人工智慧晶片、大數據基礎設施、工業網際網路以及虛擬實境在內的15類智能產業。
比如,在2019工業網際網路全球峰會上,工信部信息化和軟體服務業司巡視員李穎曾於表示,中國已啟動明年的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發展工程,財政計劃投入30億元,但實際投入資金將至少達60-70億元。
與此同時,智能交通市場規模發展也呈現破竹之勢。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1-2017年我國智能交通市場保持10%以上的增長速度,2017年智能交通規模達到6352.6億元,預計到2024年行業市場規模將超過1.5萬億元。
此外,今年以來,受減稅降費等政策利好影響,高技術製造業研發投入持續加大。前三季度,製造業新增減稅4738億元,而45%的製造業納稅人將政策紅利用於研發投入,拉動全國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同比增速高出全部投資平均增速7.2個百分點。
在保留的鼓勵類行業中,還包括涉及公共安全、環境保護以及衛生健康、文化、旅遊在內的44類條目。前述負責人表示,「該《目錄》是引導投資方向、政府管理投資項目,制定實施財稅、信貸等政策的重要依據。」
結構調整折射消費轉型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目錄》進一步拆解舊版《目錄》中的教育、文化、衛生和體育服務業,並分別將其單獨列入鼓勵條目。
例如,在文化類項目中,鼓勵發展包括文化創意設計服務、廣播影視製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振興,語言文字技術開發與應用及演藝業在內的9種項目類別;體育類項目中,鼓勵體育管理活動、競賽表演、健身休閒在內的11種活動條目;而在衛生健康領域,則包括預防保健、網際網路+醫療健康服務以及中醫養生保健服務在內的8項服務。
「這與我國進入後工業化社會後,人們的消費需求轉型升級密切關聯。脫離基本生存需要,轉向精神生活需要等更高層次的追求。」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研究院院長葉堂林曾表示。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增速最快的當屬教育文化娛樂領域,增速達13.5%。
與此同時,在當前「穩就業」的政策號召下,為進一步加大就業,完善就業服務,《目錄》還納入人力資源與人力資本服務業,鼓勵提供人力資源招聘、就業和創業指導,培訓和勞務派遣,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平臺建設在內的7項服務條目。
而為了應對社會老齡化和全面二孩政策帶來的託育難題,《目錄》新增長期照護服務機構、養老金融產品服務業、康養旅居等在內的12種老年服務項目,以及兒童早期發展、嬰幼兒保育培訓、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在內的5種託育服務項目。
「就養老問題而言,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但鑑於國家人口密度較大,要解決養老問題,確實需要政府出臺措施託底,以平價方式解決大部分人的養老需求。南京郵電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教授孫曉明說。
面對全國5000萬新生兒,10月24日,國家發改委發布《支持社會力量發展普惠託育服務專項行動實施方案(試行)》,將針對3歲以下幼兒推行政企聯合普惠託育服務,規範託育產業並降低託育成本。
「想要進一步補充託育服務資源,還需全面調整我國教育資源配置在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間的佔比問題。以公辦形式更大力度託底基礎教育,將更有利於補齊基礎教育資源短板。」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進一步建議指出。
北京商報記者陶鳳 劉瀚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