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科學》封面:人類腫瘤裡發現大量細菌!它們究竟在做什麼?

2020-12-13 騰訊網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今日,頂尖學術期刊《科學》雜誌發表了一篇關於癌症研究的最新論文。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領銜的一支科研團隊發現,在人類的腫瘤裡,存在許多細菌。更令人感到神奇的是,這些細菌看似具有腫瘤特異性——不同的腫瘤樣本,細菌的種類也有區分。這項工作對於理解腫瘤的微生物組有著重要意義,它也登上了本期《科學》雜誌的封面。

圖片來源:V. Altounian/Science

研究人員們在論文中指出,早在100多年前,科學家們就在人類的腫瘤裡檢測出了細菌。一些人認為,這表明細菌在腫瘤的微環境裡可能具有局部的作用;另一些人則指出,這些細菌的含量都非常低,很難確認它們真的來自腫瘤樣本,還是來自外部的汙染。

在這項研究裡,科學家們做了迄今最為嚴格、也最為全面的分析,想要真正理解人類腫瘤樣本裡,細菌所扮演的角色。為了減少外部汙染帶來的潛在問題,他們綜合使用了多種不同的方法,不但使用了16S rRNA的基因測序技術來尋找細菌,還輔以顯微鏡觀察和細胞培養,來確認居住在腫瘤裡的不同細菌。

▲研究人員們對7種常見的實體腫瘤進行了分析(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研究人員們分析了乳腺癌、肺癌、黑色素瘤、胰腺癌等常見的7種實體腫瘤,樣本數超過了1500份。分析結果確認,大部分的樣本裡都含有細菌。令人驚訝的是,這些腫瘤內找到的細菌,大多數都位於細胞內!無論是癌細胞,還是免疫細胞,研究人員們都在它們的身體裡找到了細菌。

▲研究顯示,這些細菌大多位於細胞內。圖為乳腺癌樣本中觀察到的2個細菌(箭頭)(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對於不同的腫瘤類型,細菌的種類也有所不同。研究人員們指出,不同的腫瘤有著不同的微生物組構成。相比之下,乳腺癌腫瘤的微生物組更為多樣和豐富。此外,研究人員們也在論文裡提到,這些細菌還和患者的吸菸史,以及對免疫療法的反應有相關性。

▲不同樣本組織內的細菌種類有所不同(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科學》雜誌為這篇論文單獨做了專文解讀。解讀裡提出了幾個關鍵的問題,其中一個問題便是:為啥會在腫瘤裡發現細菌?

對於這個問題,科學家們做了幾種假設。第一種假設認為,人體組織可能不像我們想像中那麼「無菌」,而是一直存在少量的細菌。檢測出某些能產毒素的細菌,可能預示著細胞處於一種炎症狀態,這可能促進癌變。而當腫瘤真的出現後,一方面會對周圍組織進行破壞,另一方面又會抑制免疫力,反過來促進細菌在體內亂竄,跑到原本應該無菌的位置。

▲《科學》專文解讀中,還提到了其他一些問題(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當然,考慮到許多細菌都存在於細胞內,另一種可能性認為,這些細菌沒法「自由」流竄到腫瘤和周邊組織,而是被其他免疫細胞和/或癌細胞「搬運」過來的。

在這篇解讀中,作者們也指出,即便這些細菌和腫瘤的發生有著關聯,目前我們也很難去有效針對這些細菌。通常情況下,我們會通過飲食、藥物、或者其他微生物,去對細菌進行幹預。但我們還不了解是否能用同樣的方法去對付住在腫瘤裡的細菌。它們可能完全依賴細胞來獲取營養,一般的抗生素也很難進入細胞殺死它們。

▲本研究也登上了《科學》官網的首頁(圖片來源:《科學》官網截圖)

即便目前沒有好的殺菌方法,這項研究依舊極其重要。更好地理解腫瘤微環境,就能更好地理解癌症發生和進展的機理。這有望帶來全新的精準治療和診斷方法。

參考資料:

[1] Deborah Nejman et al., (2020) The human tumor microbiome is composed of tumor type–specific intracellular bacteria, 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ay9189

[2] Chloe E. Atreya and Peter J. Turnbaugh, (2020), Probing the tumor micro(b)environment, 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bc1464

本文來自藥明康德內容微信團隊,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謝絕轉載到其他平臺。如有開設白名單需求,請在「學術經緯」公眾號主頁回復「轉載」獲取轉載須知。其他合作需求,請聯繫wuxi_media@wuxiapptec.com。

新冠病毒專題

癌症突破

智慧之光

熱門前沿

相關焦點

  • 《科學》:癌細胞中有細菌!科學家分析上千份腫瘤組織,發現癌細胞和...
    100年前,人類就在腫瘤中發現了細菌的存在,但是不是所有腫瘤中都有細菌?不同腫瘤中細菌組成是否相同?它們會不會對腫瘤產生影響?這些問題一直都沒有確切的答案。在今天的《科學》雜誌上[1],以色列魏茨曼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給出了一些回答。
  • Science 封面文章報導:腫瘤細胞內發現微生物!
    人體與微生物的共生關係早就為人所熟知,近幾年腸道微生物已經成為了生物醫學研究最火的領域之一,也有不少研究證明了腸道微生物與腫瘤生物學聯繫緊密。與此同時,儘管早在 100 年前人類就在腫瘤內發現了細菌的痕跡,可由於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比起腸道微生物組,我們對腫瘤本身的微生物組分布及功能的了解反而更少。
  • GUT:癌細胞中的細菌,中山大學張革團隊揭示腫瘤內細菌促癌轉移機制
    早在100多年前,科學家們就在人類的腫瘤裡檢測出了細菌,一些人認為,這表明細菌在腫瘤的微環境裡可能具有局部的作用;另一些人則指出,這些細菌的含量都非常低,很難確認它們真的來自腫瘤樣本
  • 研究發現細菌誘導持久性腫瘤消退和全身性抗腫瘤免疫
    研究發現細菌誘導持久性腫瘤消退和全身性抗腫瘤免疫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7/27 18:52:17 哥倫比亞大學Tal Danino研究團隊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他們揭示了可編程細菌可誘導持久性腫瘤消退和全身性抗腫瘤免疫
  • 2類沒被發現癌症的動物,它們的抗癌基因,對人類有什麼意義
    癌症由來已久,從恐龍身上就已發現2003年科學家們對大量的恐龍化石樣品進行相關的研究,他們發現化石品種中有3%鴨嘴龍化石樣品有患癌現象,十分有趣的是除了鴨嘴龍以外的恐龍種類並無這個癌症現象。據了解這種體長十米體重4噸的大型恐龍生活在北美大陸,並且距今已經有六千萬至八千萬年,而人類的誕生也不過幾百萬年而已。針對這個情況科學家們又對家禽家畜做了一次全面的腫瘤普查,通過解剖269隻家養雞後發現其中11隻家養雞存在肝癌、胃癌等癌症腫瘤的問題。
  • 《科學》:我國學者發現細菌感染致病新機制
  • 研究發現:細菌和人類進入殖民地的方式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口腔細菌在我們口腔中的活動方式與我們人類在城市中殖民的方式並無不同。細菌被稱為「群體」是有原因的,我們對這些微小的建築師如何建造他們的社區了解得越多,我們就越熟悉他們的行為。一項針對多個定居者如何發展小殖民地的新研究發現,其增長方式和動態反映了我們自己的城市傾向。「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看到的是,它們增長的空間和結構特徵與我們在城市化中看到的相似。」和自然界一樣,口腔中的細菌也生活在被稱為生物膜的複雜結構中。
  • 人類最難對付的敵人·病毒五題——病毒究竟對生命意味著什麼?
    印象中課本尺寸寬大且厚實,內容則枯燥乏味,還出現了許多奇奇怪怪的細菌或病毒名稱。還好,需要記憶的東西不像《生物化學》裡出現的那麼複雜,也不似《物理化學》裡太多繁瑣的計算。30年過去,我由於長期不務正業,專業所學都丟得差不多了。 最近一些日子裡,居家避時疫,悶著除了睡覺就是看書,偶爾也思考一些問題。不時地就想到了我們一直小看了的那些「小東西」。
  • 人類對微生物的發現與探索之路
    人類對微生物的利用遠早於對其的科學認識在列文虎克通過顯微鏡觀察到細菌之前,其實人類早已開始了對微生物的利用,只是未從科學角度對微生物的形態、功能及作用機制進行描述。列文虎克也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觀察到球形、杆狀和螺旋形的細菌和原生動物的人。在列文虎克之後,不少研究者也通過顯微鏡對微生物的形態等進行了研究,不斷充實和擴大人類對微生物的認知。然而,在其後200年左右的時間裡,人類對微生物的認識依舊停留在對其形態的描述上,對它們的生理活動、作用規律以及它們是如何影響人類健康和生產實踐的仍一無所知。
  • 人類腸道,細菌4600多種,你知道幾種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細菌,在人類未誕生,它們已經遍布於地球的各個角落。無論是幾千米之下大洋海溝深處還是寒冷的南北兩極。人類出現以後,細菌遍覆蓋著人體的內外。為了了解細菌物種在人類人體生物學中扮演的角色,科學家們通常在實驗室中分離並培養它們,然後對它們的DNA進行排序。然而,許多細菌在實驗室環境中無法繁殖的條件下繁殖。為了獲得這些物種的信息,研究人員採取了另一種方法:他們直接從人類內臟收集單個樣本,對整個樣本進行DNA排序,然後使用計算方法從單個樣本中重建數千個物種的個體基因組。
  • 乾貨收藏:7600字解讀細菌的八大超能力
    為了應對這些危機,人們一直在尋找解決方法,而過去幾年裡出現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消息,比如:我們已經可以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從空氣中抽離,以減緩世界氣候變化的步伐;我們也有可能在不產生大量碳足跡的情況下,生產出高質量的蛋白質,並且我們也已經可以清除某些汙染,還找到了一些解決抗生素耐藥性的方法。而這一切突破的共同點是什麼呢?是細菌。
  • 人類大腦中也有細菌群落?科學家這一發現駭人聽聞
    在此之前,人們認為大腦是整個身體中最乾淨的部位,因為稍有細菌出現,就可能意味著疾病的存在,腦部疾病的風險遠遠大於其他器官。但是在相關研究中,科學家們發現除了腸道是人體細菌最密集的地方之外,大腦中也有一定的細菌出現,這一研究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有望成為微生物在人腦中無害存在的重要證據。
  • 人類與病毒的漫長鬥爭史:從疫苗發現到抗病毒藥物的面世
    他曾發現,從酒糟中提取的酒石酸,與化學合成的酒石酸的旋光性是相反的。這個發現,給了他很大的聲譽,巴斯德也因此得到了法國裡爾大學科學院院長的職位。法國裡爾大學有一個學生,家裡生產葡萄酒,因他家生產的葡萄酒很容易變酸,他就請巴斯德來幫忙。巴斯德發現,酒裡的乳酸桿菌大量繁殖會讓酒變酸。雖然當時的顯微鏡倍數不高,但科學家已經發現了大量微生物。
  • 科學發現腸道細菌有助於減肥哦
    以前人們對腸道中細菌的看法是,它們只是在各司其職。但隨著對人體的進一步研究發現,人體內的菌群(或者說微生物)能夠影響人的新陳代謝,甚至能影響體重。據最近在《細胞》(Cell)期刊上發表的研究表示,腸道裡一種叫Christensenellaceae的細菌(以下簡稱C細菌)數量多的人,體形會比較瘦,而C細菌數量少的人體形可能比較胖。
  • 《科學》封面報導人類遺傳學新紀元
    10年裡,科學家們陸陸續續公布了一些早期和中期的結果。而在今日,這項十年磨一劍的工作,終於迎來了裡程碑式的爆發——來自多個科研團隊本周在《科學》、《細胞》等雜誌上發表了15篇論文,介紹他們的發現。《科學》雜誌也以封面報導的形式,對此進行了介紹。這個項目是怎麼做的?
  • 民間「太歲」究竟是什麼?生物學家給出答案,它們已違背自然規律
    假若是放在從前,在古代的時候,那地球的龐大就是人類當時恐怕無法想像的。以前的人類能夠依靠的交通工具就只是馬拉車或者是人拉車。根本就沒有什麼如今的汽車,飛機。也因為地球很大,所以地球上有著許多人類不知道的生物。
  • 打破認知—細菌也有細胞器,研究它們可以了解複雜的細胞如何進化
    細菌很小:比典型的真核細胞小几個數量級,有時甚至比真核細胞的細胞器還要小。這使得分離和分析細菌隔間變得極其困難,從而了解它們是什麼,以及它們在做什麼。(古生菌在20世紀70年代才被確認為一個獨特的原核生物王國,它受到的審查甚至比細菌還少。)更好的成像技術最終開始讓這類研究變得更容易。
  • 趙學強:勇做腫瘤免疫研究探路者
    10多年的時間裡趙學強在腫瘤免疫基礎理論研究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的科研水平也從中得到了很好的訓練。回顧最初為什麼選擇生物科學這個專業,趙學強說自己是「誤打誤撞」,「當時最普遍的說法是:21世紀是生物科學的世紀」。2000年,人類基因組計劃草圖剛剛被公布,中國通過努力爭取,承擔了其中1%的測序工作。
  • 動物會做夢嗎,它們會夢見什麼?科學告訴我們答案!
    你是否在自己的寵物熟睡的時候觀察它們睡著的摸樣,然後想像它們是否在夢裡也會夢見你?相信每個寵物主人乃至農場主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人類一直想要搞清楚,動物是否會做夢,而它們的夢中到底會出現什麼。亞里斯多德曾經在自己的著作《動物志》中寫道:「似乎不只有人會做夢,馬也會,狗也會,牛也會;沒錯,綿陽和山羊同樣如此,所有胎生四足動物都會做夢;狗還會在入睡後吠叫,表明它們在做夢。「不過,亞里斯多德的研究方法難免有些粗糙。但,現代科學告訴我們,亞里斯多德的觀點真的有可取之處。
  • 癌症不是人類「專屬」!7600萬年前的它們,已經開始折磨恐龍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在最新的研究中,科學家們發現,似乎癌症早在很久之前就已經出現了,那個時候地球還是恐龍的天下,人類的祖先都還沒有出現。這是怎麼回事呢?在法新社8月6日的一篇報導中,通過研究,科學家們發現早在7600萬年前,恐龍就已經患上了癌症。這次的研究對象,是一塊發現於1989年的尖角龍化石,這隻恐龍是非常特別的,因為它是一個「瘸子」。一開始,科學家認為這隻尖角龍的腿部曾經骨折過,認為是骨折慢慢治癒後留下來的後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