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大腦中也有細菌群落?科學家這一發現駭人聽聞

2020-12-24 科普探空使者

筆者:三體-小遙

在人們的普遍認知中,大腦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能夠很好的收集來自外界的信息,並且統籌肢體的運動,給人們帶來最直觀的體驗,並且我們的思想活動也是建立在大腦中。

長久以來,這個最神秘的器官帶給我們很多與眾不同的問題,尤其是隨著外科手術的進步,人們有望解開關於大腦的更多謎團。

在此之前,人們認為大腦是整個身體中最乾淨的部位,因為稍有細菌出現,就可能意味著疾病的存在,腦部疾病的風險遠遠大於其他器官。但是在相關研究中,科學家們發現除了腸道是人體細菌最密集的地方之外,大腦中也有一定的細菌出現,這一研究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有望成為微生物在人腦中無害存在的重要證據。

科學家們是從無數個大腦切片中得到的這一結論,因此相關研究也遭受了一些質疑。因為沒人能夠保證這些微生物究竟是在人生前就存在於人腦之中,還是在死後通過某種方式汙染了大腦切片,所以相關說法仍然有待驗證。

如果該說法成立,那麼細菌無處不在的問題也將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大腦獨特的免疫機制也能夠成為科學家們在下一階段進行研究的重點課題。

科學家表示,他們在對大腦進行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大腦中存在的細菌與腸道中的菌落有很多的相似之處。這也給人們帶來了新的靈感,或許在大腦之中也有益生菌在發揮作用,正如腸道中的細菌有益消化一樣,大腦中的微生物或許同樣扮演著特定的角色。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微生物的世界,人們因此得以發展,有時也會因此面臨災難,所以微生物雖然體積較小,仍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我們對大腦的研究其實不夠深入,尤其是億萬個神經元的存在以及它們的運行,想要解決這些問題,人們需要突破更多的瓶頸。大腦並非無菌場所,又將顛覆人們的認知,而如何避免有害細菌進入大腦,以及了解對大腦有益的細菌群落,對人類未來的發展來說十分重要。

相關焦點

  • 【群落微生物專題】開篇:微生物主宰世界,細菌奴役人類
    列文·虎克是細菌的發現者,他喜歡鼓搗透鏡,把各種東西都放在鏡片下觀察一下,有次用自製的顯微鏡觀察一位老人的牙垢時發現很多杆狀和球狀的微小生物,他驚嘆的記錄到「在人口腔的牙垢中生活的小居民,比整個荷蘭王國的人還要多」,這就是人類第一次觀察到細菌
  • 【群落微生物專題】神奇的人體第二大腦-腸腦
    【群落微生物專題】開篇:微生物主宰世界,細菌奴役人類作者:李金輝飛鳥科研助手
  • 海底下洋殼中發現活性微生物群落
    科技日報北京3月11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11日發表一項生物學研究,美國科學家在海底以下750米處,發現了微生物群落。這一發現增進了人們對微生物「資源競爭」的理解,也為進一步探索極端環境下微生物的生存開闢了新途徑。
  • 人類腸道,細菌4600多種,你知道幾種
    為了了解細菌物種在人類人體生物學中扮演的角色,科學家們通常在實驗室中分離並培養它們,然後對它們的DNA進行排序。然而,許多細菌在實驗室環境中無法繁殖的條件下繁殖。為了獲得這些物種的信息,研究人員採取了另一種方法:他們直接從人類內臟收集單個樣本,對整個樣本進行DNA排序,然後使用計算方法從單個樣本中重建數千個物種的個體基因組。
  • 細菌也會「排兵布陣」!科學家發現齲齒細菌群獨特空間組織
    賓夕法尼亞大學牙科醫學院和喬治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採用平移的方法,對自然環境中導致蛀牙的細菌進行了三維成像,模擬了在受蛀牙影響的幼兒牙齒上形成的被稱為牙菌斑的粘性生物膜。研究發現,變形鏈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是導致蛀牙的一種主要細菌,它被包裹在一個由其他細菌和聚合物組成的保護性多層群落中,形成一個與齲齒位置相關的獨特空間組織。
  • 科學家發現大腦"癢區" 小鼠與人類怕癢部位類似
    科學家發現大腦「癢區」  本報訊 像人類一樣,老鼠也怕癢。如今,通過向這些實驗室中的齧齒動物大腦中植入電極,研究人員已經找到了大腦中驅動這一特徵的區域,這一發現或許將有助於闡釋人類怕癢的起源。  這項研究同時揭示了與人類不同的是,小鼠對撓痒痒的敏感性更多地受到其情緒的影響。研究人員表示,通過這項研究他們已經發現,小鼠怕癢的地方與人類類似——在它們的肚皮和後爪上,而非它們的後背或前爪。
  • 多圖看清:細菌是這樣引起蛀牙的!與此同時,科學家發現了清除牙菌斑...
    在一些貧困地區,兒童中有蛀牙的比例更是高達60%-90%。 圖片來源:Pixabay 科學家們發現,口腔內一種叫變形鏈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的細菌是引起蛀牙的罪魁禍首之一
  • 科學家發現人類腸道病毒因人而異
    已知人類腸道中存在的大多數病毒是噬菌體,但它們如何與定植在體內的細菌相互作用一直是個懸而未決的問題。雖然微生物組近年來成了研究熱點,但科學家們仍然有很多關於腸道菌群的未解之謎,尤其是涉及到腸道中的病毒。
  • 研究發現:細菌和人類進入殖民地的方式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口腔細菌在我們口腔中的活動方式與我們人類在城市中殖民的方式並無不同。細菌被稱為「群體」是有原因的,我們對這些微小的建築師如何建造他們的社區了解得越多,我們就越熟悉他們的行為。一項針對多個定居者如何發展小殖民地的新研究發現,其增長方式和動態反映了我們自己的城市傾向。「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看到的是,它們增長的空間和結構特徵與我們在城市化中看到的相似。」和自然界一樣,口腔中的細菌也生活在被稱為生物膜的複雜結構中。
  • 美科學家首次發現大腦年輕分子,可助人類神經再生
    科學家通過分析小鼠的血液成分發現,小鼠運動之後肝臟會大量合成一種名叫Gpld1的酶。這種酶的水平升高會促進海馬神經元的再生,改善衰老小鼠的學習能力和認知能力。在其他實驗中,科學家們在健康且愛運動老年人血液中也發現了Gpld1水平的升高。
  • 研究稱大腦中也會存在細菌,或許是從腸道中進來的
    如果在一個人活著的時候,真的有細菌從腸道進入大腦,那這就是真正的範式轉變,因為大腦與其他器官相比,一直都被認為是無菌的。在非創傷、非感染的大腦組織樣品中找到細菌,完全出乎了我們的意料。這一系列研究是如何開始的?我的整個職業生涯幾乎都在研究精神分裂症。
  • 科學家發現,氧氣居然是人類衰老的罪魁禍首!
    導讀:有科學家做過實驗,人類吃飯可以活30天左右,不喝水可以活7天左右,但如果讓一個人幾分鐘不呼吸,全世界沒有多少人能做到,由此可見呼吸的重要性!然而,有科學家發現,人類呼吸的氧氣居然是慢性毒藥,是人類衰老的罪魁禍首!這是怎麼回事呢?
  • 科學家發現大腦中的調色板
    人們對繽紛顏色的主觀審美感覺各自不同,顏色比其他任何感知覺更能說明感知覺是大腦神經活動的產物。英國科學家牛頓早在18世紀就意識到,光波是電磁波,它並不具有顏色。我們能識別出的數千種不同的色調,是大腦為不同波段的可見光信息設定的標籤。視網膜上作為光探測器的視錐細胞有三種,分別檢測短波、中波和長波段的可見光,因此我們感知到的顏色空間也是三維的。
  • 超級古老的細菌被發現,科學家:冰川融化或導致危機出現
    比方說在2010年,因為西伯利亞地區的永凍土層融化,人們發現在其中竟然出現了一具動物屍體,而且動物看起來也非常的奇怪,後來,經過科學家們的研究,判斷這個動物是史前巨獸猛獁象,死亡的時間大約在4萬年之前,因為它保存得非常完好,所以,科學家推測它死亡後就已經被凍住了,如果不是因為全球變暖導致的冰川融化,或許它還會繼續長眠於冰層之中,永遠都不會被發現。
  • 大腦科學領域現重大突破 三位科學家發現腦中GPS
    2014年的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頒給約翰·奧基夫博士,梅-布裡特·莫澤和愛德華·莫澤博士夫婦,以表彰他們在大腦中發現了一種可以定位和導航的神經細胞。這是大腦科學領域重大的基礎性突破。  在人類對所處環境進行認知、記憶以及導航的過程中,需要對地理位置有一定的感覺。
  • 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大海洋細菌:能從陽光中獲取能量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4月2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在海水樣本中發現迄今最大的海洋細菌,它能夠從太陽光線中獲取能量。在數以百計的蛋白質序列中,沃登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了3種視紫紅質——這是存在於人體等生物體內某些細胞膜中的光處理受體,例如視網膜需要視紫紅質才能看到物體。這種細菌基因組還將β-胡蘿蔔素分子與酶物質合成在視網膜中,β-胡蘿蔔素在視紫紅質中還起到光敏處理作用。相比之下,人類和大多數真核生物存在部分視紫紅質機制,必須從外部資源獲取β-胡蘿蔔素形成視網膜。
  • 水庫細菌群落分類組成與抗生素耐藥功能基因變化過程研究獲進展
    然而,由於多種因素的影響,21世紀以來細菌抗生素抗性(耐藥性)問題日益突出,導致抗菌藥物治療失效時有發生,因此抗生素抗性基因被認定為新興汙染物。細菌抗生素抗性雖然是環境中的自然現象,但隨著環境中抗生素、重金屬和殺菌劑等濃度升高,對抗生素抗性基因的選擇壓力增大,促進並加速了抗生素抗性基因在環境中的增殖、擴散和傳播;特別是,抗性基因能夠通過多種途徑轉移給致病菌,對人類、環境和社會健康構成了巨大威脅。
  • 深度解讀人類微生物組研究的25個重大裡程碑事件!
    ,這就闡明了腸道微生物群落在藥物轉換過程中扮演的關鍵角色。>1996年,研究人員開始利用基於測序的方法對人類相關的微生物群落進行鑑別,研究人員利用16S核糖體RNA測序方法分析了人類糞便樣本中能夠進行培養和無法進行培養的細菌的多樣性及其特徵。
  • 科學家研究發現飲食中的果糖可能會加重炎症性腸病
    先前對動物的研究發現,高果糖飲食會損害結腸並引起炎症。這一發現表明,較高的果糖攝入量可能是導致近幾十年來IBD發病率增加的原因之一。人口研究精製糖攝入量與IBD之間並不總是有關聯。一項大型研究沒有發現任何特定的飲食模式與IBD之間的聯繫。然而,結果表明,在蔬菜攝入量低的情況下,高糖和軟飲料的飲食確實增加了潰瘍性結腸炎的風險。
  • 科學家發現沒有線粒體的真核細菌
    科學家發現沒有線粒體的真核細菌 來源:中國科學報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5-25   今日/總瀏覽:1/1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