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研究發現飲食中的果糖可能會加重炎症性腸病

2020-12-22 騰訊網

一項在小鼠身上進行的研究表明,高糖分的飲食會加重炎症性腸病(IBD)。腸道細菌的變化似乎起到了中介作用。

IBD是幾種以消化道慢性炎症為特徵的疾病的總稱。IBD最常見的兩種類型是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

IBD的常見症狀包括:

持續性腹瀉胃痛直腸出血,或血便不明原因減肥疲勞

IBD的發病率在世界範圍內一直呈上升趨勢。

根據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在美國,每年接受IBD診斷的成年人人數從1999年的200萬增加到2015年的300萬。

先前對動物的研究發現,高果糖飲食會損害結腸並引起炎症。這一發現表明,較高的果糖攝入量可能是導致近幾十年來IBD發病率增加的原因之一。

人口研究精製糖攝入量與IBD之間並不總是有關聯。一項大型研究沒有發現任何特定的飲食模式與IBD之間的聯繫。然而,結果表明,在蔬菜攝入量低的情況下,高糖和軟飲料的飲食確實增加了潰瘍性結腸炎的風險。

製造商增加高果糖玉米糖漿蘇打水、糖果、烘焙食品和其他加工食品。

果糖的消耗量幾乎增加了。三分之一據估計,在過去的30年裡,在美國。

「IBD發病率的增加與美國和其他國家高水平的果糖消費同步,」他說。大衛·蒙特羅斯,紐約石溪大學文藝復興醫學院博士,他領導了這項新的研究。

Montrose和他在紐約威爾康奈爾醫學公司的同事想研究果糖是否會加重IBD小鼠模型的炎症反應。

他們還測試了這樣一種觀點,即生活在腸道中的微生物群落的變化,被稱為「微生物區系」,可以介導果糖的炎症效應。

「我們的發現提供了飲食中果糖與IBD之間直接聯繫的證據,並支持了高攝入果糖會加重IBD患者疾病的概念。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它有可能為IBD患者提供飲食選擇方面的指導--這是目前缺乏的。「

研究小組的研究在網上發表在雜誌上。細胞和分子胃腸學和肝臟學.

模擬IBD效應

科學家們進行了一系列實驗,目的是研究高果糖飲食對三種不同的小鼠IBD模型的影響。

在第一種模型中,使用一種叫做葡聚糖硫酸鈉的化學物質來激發IBD的炎症反應,高果糖飲食增加了這種炎症的嚴重性。

相反,高糖飲食並沒有加重炎症。

研究人員注意到,給老鼠服用抗生素可以減少高果糖飲食對結腸的有害影響,這表明腸道中的細菌是造成這種損害的媒介。

相反,研究人員餵食高果糖飲食的老鼠糞便材料的移植,加劇了接受這種食物的小鼠的炎症反應。這進一步證明了腸道細菌的作用。

當研究人員更仔細地觀察保護結腸細胞的粘液層時,他們發現高果糖飲食使其厚度減少了大約五分之一。

細菌已滲透到粘液中,並與細胞直接接觸。

研究小組還發現,這種飲食改變了生活在腸道中的幾種細菌的流行率。

特別是,它增加了一種名為[醫]嗜粘液阿克曼氏菌。在以前的研究中,科學家們已經證明了這個物種可以降解粘液,並且它與結腸的炎症有關。

細菌模型

研究人員在實驗中使用的第二種IBD模型是用一種叫做細菌的細菌感染小鼠。[醫]牙本質雪鐵龍桿菌,這也模仿了這種疾病的炎症特徵。

給這些老鼠餵食大量的果糖會促進細菌的生長並加重炎症。

最後,科學家們證實了果糖和IBD在這種疾病的遺傳模型中的聯繫。這個模型重新建立了免疫反應的類型,可以使一些人更有可能發展為結腸炎症。

再一次,大量食用果糖加劇了這些動物的結腸炎症。

展望未來

研究人員承認,他們使用的疾病模型可能不能準確地反映飲食、微生物群和人類疾病之間的複雜相互作用。

這化學誘導結腸炎這是一種科學上有效的研究人類IBD的方法,但在這項研究中,實驗人員使用了非常高劑量的果糖和很少的其他營養素。

因此,除非在非常特殊的情況下,否則這些發現可能不會轉化到人類身上。

展望未來,研究人員計劃研究如何預防飲食中果糖的炎症效應。

患有IBD的人由於其腸道的慢性炎症而患結腸癌的風險增加。研究小組還計劃評估高果糖飲食是否會進一步增加這種風險。

相關焦點

  • 炎症性腸病營養護理(下)—克羅恩病
    克羅恩病(CD)屬炎症性腸病(IBD),多於青壯年時期發病,我國克羅恩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它是一種慢性、易復發的非特異性腸道炎症,可累計消化道的每一部分,多見於末端迴腸、結腸,直腸亦可累及,受累腸段呈節段性分布。 01 臨床表現
  • 長期腹痛、腹瀉,你可能得了炎症性腸病
    近20年中,西方發達國家炎症性腸病的發病率和患病率趨於平穩,而非西方國家的發病率和患病率呈明顯增長趨勢。圖片來源於網絡在我國,有關炎症性腸病的流行病學研究屈指可數,且僅局限於較早年份的局部地區性研究。不同地區的炎症性腸病發病率存在很大差異,有數據顯示,克羅恩病發病率最高的為廣東省中山市,其次為湖北省武漢、四川省成都、黑龍江大慶和陝西西安;潰瘍性結腸炎發病率最高的為武漢,其次是中山。一項針對2003年-2012年就診的江蘇省克羅恩病患者的研究發現,發病率與地區的經濟發展程度呈正相關。
  • 炎症性腸病患者快看,「會吃」是治療的關鍵
    此次會上,來自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上海市炎症性腸病研究中心的冉志華教授以《炎症性腸病的飲食幹預:目前的證據和挑戰》為題,全面解析了炎症性腸病的診療現狀以及飲食幹預方案。01炎症性腸病新療法:飲食幹預炎症性腸病大多發生在遺傳易感個體中,由於腸腔內抗原物質的改變導致腸黏膜免疫系統異常激活引起炎症遷延。
  • 腸道菌群與炎症性腸病
    蔣麗蓉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消化內科(上海 200127)摘要:炎症性腸病(IBD)的病因和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清楚。有研究顯示IBD患者存在腸道內菌群失調,補充益生菌糾正菌群失調,可使IBD病情緩解。
  • 炎症性腸病分類有哪幾種?
    炎症性腸病(IBD)是原因不明的一組非特異性慢性胃腸道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確,目前認為可能與基因、免疫系統及環境因素的相互作用有關係。炎症性腸病分為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和未定型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局限於大腸和直腸,炎症僅累及腸壁的內層,通常起始於直腸和末端結腸,但可連續瀰漫至整個結腸。
  • 糞便移植或對炎症性腸病有效
    5月19日世界炎症性腸病日前後專家指出,我國IBD病人越來越多,這與生活飲食習慣改變很有關係。目前IBD有很多治療方法,也有很多治療手段的進步,而非常受關注的糞便移植等新方法,仍不能作為臨床治療手段。 ■新快報記者 梁瑜 通訊員 簡文楊 IBD由「少見病」變成常見病 IBD是一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症性疾病。
  • 反覆腹瀉 警惕「炎症性腸病」
    配圖/青術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腸病日」,北京醫學獎勵基金會啟動了「愛·常在」關注炎症性腸病全國高校傳播大賽,提升公眾對於炎症性腸病的認知,助力患者「不缺席人生『美』一刻」。提起「炎症性腸病」,可能很多人會感到陌生,它曾被認為是「西方人的疾病」,包括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
  • 診斷炎症性腸病新方法問世
    原標題:診斷炎症性腸病新方法問世   炎症性腸病(IBD)對患者來說是一種「緩慢的折磨」。該病病因和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已知腸道黏膜免疫系統異常反應所導致的炎症反應在發病中起重要作用,被認為是由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主要包括環境、遺傳、感染和免疫因素。
  • 消化內科專家王玉芬教授科普:什麼原因引起炎症性腸病?
    炎症性腸病概述 術於炎症性腸病(IBD)描述了一組腸道發炎的疾病。人們通常認為它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但是研究表明,慢性炎症可能不是由於免疫系統攻擊身體本身引起的。相反,這是免疫系統攻擊腸道中無害的病毒,細菌或食物,導致發炎導致腸損傷的結果。
  • 連續4~6周腹瀉 小心患炎症性腸病
    這種病症時好時壞,嚴重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甚至可能會出現腸穿孔,危及生命。  同為炎症性腸病,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的表現不盡相同,大便混有黏液和膿血在潰瘍性結腸炎中比較突出,在克羅恩病中少見;而腹瀉伴有腹痛(尤其是右下腹痛)和體重下降在克羅恩病中比較突出,但並不是絕對的。
  • 吳開春教授:細化炎症性腸病患者飲食指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炎症性腸病(IBD)是一種主要累及消化系統的慢性炎症性腸道疾病,其中包括克羅恩病(CD)和潰瘍性結腸炎(UC)。目前IBD已成為全球性疾病,我國現有的流行病學資料統計數據顯示,IBD患病率、發病率均呈上升趨勢,IBD在我國已經不屬於罕見病了,而且有可能成為本世紀的一個大病,許多省份均將IBD納入門診慢性疾病管理。
  • 長期腹痛、腹瀉,你可能得了炎症性腸病!
    活動旨在喚起高校學生對於飽受炎症性腸病困擾的青年群體的關注,並鼓勵學生創意設計並開發傳播作品,提升公眾對於炎症性腸病的認知,給予患者群體更多關愛與支持。炎症性腸病是一種慢性、反覆發作、非特異性腸道炎症性疾病,通常由腸道免疫系統異常引起。炎症性腸病(IBD)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C)、克羅恩病(CD)和未定型的結腸炎。
  • 反覆腹瀉、腹痛要當心炎症性腸病!
    腹瀉久不愈 當心炎症性腸病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習慣的改變,消化系統疾病逐漸成為影響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消化系統的問題有多種,有從胃腸道感染引起的短期痛痛到類似於炎症性腸病(IBD)引起的長期病痛等。 「什麼是炎症性腸病?」 舉個臨床病例讓大家了解一下。 最近小王因為腹瀉「撓破了頭」,在家附近的醫院看了多次,用過止瀉藥,也沒見好轉。
  • 炎症性腸病藥物治療最全總結,一文掌握!
    第一期《「腸」治久安》帶大家走進炎症性腸病(IBD),全面了解IBD的藥物治療~ 視頻: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腸安多學科MDT志願團隊出品 IBD是一種胃腸道非特異性炎症性疾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C)和克羅恩病(CD)。UC發病高峰年齡為20-49歲,患者可能飽受反覆發作的腹痛、腹瀉、黏液血便抑或裡急後重的折磨。
  • 炎症性腸病患者怎麼吃?首份權威飲食指南來了
    炎症性腸病(IBD)包括克羅恩病(CD)和潰瘍性結腸炎(UC),是消化系統常見的腸道炎症性疾病,常累及迴腸、直腸、結腸。既往研究表明,飲食因素在IBD的發病和炎症持續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特定的飲食療法能夠誘導CD緩解,也有一些飲食成分與UC的反覆發作有關。
  • 炎症性腸病有幾種疾病?治療原則是什麼?從根源上了解更容易!
    導語:炎症性腸病是指到現在為止還不知道病因的炎症性腸病,多認為這種病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理變化、臨床表現及抗生素、益生菌治療有一定效果。認為這種病發病很可能與細胞免疫異常有關係,有科學證明與很多因素有關,比如細胞免疫異常、變態反應等等,但至今沒有找出致病的細菌、病毒或者真菌。
  • 世界炎症性腸病日:炎症性腸病多發年輕人 及時發現儘早治療
    專家表示,炎症性腸病是一種病因不清,難以治癒的慢性腸道疾病,早期診斷、提高生活質量尤為重要。但其早期症狀與闌尾炎等胃腸常見疾病相似,極易誤診。什麼是炎症性腸病炎症性腸病簡稱IBD(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是一種特殊的慢性腸道炎症性疾病,克羅恩病以及潰瘍性結腸炎是歸屬於炎症性腸病(IBD)最主要的兩種疾病。
  • 香港中文大學公布全球首個炎症性腸病研究
    人民網香港10月17日電 香港中文大學公布全球首個炎症性腸病研究。研究發現在亞洲地區,炎症性腸病發病率明顯上升,其中香港現時每一百萬人,有30人發病,較1985年每一百萬人僅一人發病,升幅近三十倍。
  • 你以為就是簡單的拉肚子,其實是炎症性腸病
    原創 上海藥訊 上海藥訊近日,我在門診給一位年輕的「腹瀉1月餘」小夥子行腸鏡檢查時,發現他是竟然是一名炎症性腸病患者
  • 為更好診斷炎症性腸病,志願者喝下自己的血液
    北京時間9月2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一項最新研究中,16名志願者以更好診斷炎症性腸病為名進行了超越自我的研究——他們喝下自己的血液。炎症的問題炎症性腸病(IBD)包括克羅恩氏病和潰瘍性結腸炎,診斷和治療以上疾病存在一定挑戰,部分原因是腸道炎症並不總是與患者症狀相符。例如:瓦裡奇卡和他的同事在最新研究報告中描述稱,當腸道炎症基本消失之後,一個人可能繼續出現腹瀉等症狀,其嚴重程度與患者主觀判斷密切相關。同樣,炎症並不總是伴隨著臨床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