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圖/青術
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腸病日」,北京醫學獎勵基金會啟動了「愛·常在」關注炎症性腸病全國高校傳播大賽,提升公眾對於炎症性腸病的認知,助力患者「不缺席人生『美』一刻」。
提起「炎症性腸病」,可能很多人會感到陌生,它曾被認為是「西方人的疾病」,包括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此類胃腸道慢性、進行性、致殘性、破壞性炎症,以往在我國患病率很低,但近年來患病率呈現增加的趨勢。據估計,我國克羅恩病的患病率約為2.29/10萬人。那麼,炎症性腸病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疾病?目前具體的治療手段和預防措施有哪些?本報記者特此採訪了相關專家。
何為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
今年18歲的小吳,是一名大一學生,最近3個月反覆出現中下腹痛,每天5次~6次的排便,把他折騰壞了。最初他以為只是吃壞了肚子,吃了「消炎藥」、止瀉藥,也不見好轉。不僅體重下降了十餘斤,而且還吃什麼都吐,到醫院檢查確診為「克羅恩病」。
「由於對炎症性腸病的認識不夠,近半數的患者都會像小吳一樣不能早期被確診,導致耽誤治療、病情惡化。」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王化虹指出,炎症性腸病指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兩種疾病,其中克羅恩病是一種突發性腸道炎症性疾病,而潰瘍性結腸炎是結腸黏膜層和黏膜下層連續性炎症。
值得一提的是,克羅恩病可能影響到消化道的各個部分,累及整個腸壁,常常是跳躍性的病變;而潰瘍性結腸炎的影響常局限於結腸,炎症通常起始於直腸,並逐漸蔓延至整個結腸,只累及腸腔黏膜,引起炎症反應,形成細小的糜爛灶或潰瘍,從而導致出血、膿液和黏液。
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吳慧麗研究炎症性腸病多年,她特別強調,潰瘍性結腸炎可見於各個年齡段,主要集中在30歲~50歲人群;克羅恩病的患者群雖然以15歲~35歲的青壯年為主,但兒童和老人也可患病。
「目前炎症性腸病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可能與環境、免疫、精神及情感、飲食結構的改變等因素有關,攜帶某些特殊基因的人群可能更容易患炎症性腸病。」吳慧麗說,炎症性腸病像糖尿病、高血壓一樣,無法根治,必須通過長期治療,才能保證病情不會進一步惡化。
早診早治可延緩疾病進程
「早期診斷、早期積極治療能夠有效阻止消化系統進一步損傷,避免併發症,降低疾病的復發率、住院率、手術率等,從而顯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吳慧麗表示。
與普通的腸道感染不同,炎症性腸病並不是由病原體感染導致的,但兩者有相同的臨床表現,導致診斷較為困難。相關文獻顯示,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的漏診率分別高達32.1%和60.9%。由於炎症性腸病常常表現為腹痛、腹瀉等症狀,不少患者甚至醫生都把它解釋為「慢性腸炎」。對於克羅恩病患者而言,如果發病位置處於迴腸末端,還容易與闌尾炎混淆,從而延誤診治。
「一般發生短暫性腹瀉不用太緊張,大多數是急性腸炎。」吳慧麗提醒患者,但當出現反覆腹瀉、血便超過6周、腹痛、體重莫名下降,甚至伴隨口腔潰瘍經久不愈、肛周膿腫等症狀時,千萬不要掉以輕心,一定要去正規醫院消化內科進行詳細的疾病篩查,找出致瀉「源頭」並積極解決。否則,拖延下去可能會導致腸道梗阻或穿孔的嚴重併發症。
吳慧麗補充道,如果懷疑是炎症性腸病,往往需要進行病史回顧及全身徹底檢查作為診斷依據。結腸鏡檢查在直視下觀察病變,對該病的早期識別、病變特徵的判斷、病變範圍及嚴重程度的估計較為準確,且可取活檢,但只能觀察到迴腸末段。遇腸腔狹窄或腸粘連時觀察範圍會進一步受限,這時可結合X光、CT、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幫助排除其他疾病。確診後,需要定期進行內鏡和影像檢查,以評估病情。
隨意停藥易引發反覆
「雖然炎症性腸病目前無法治癒,但大多數患者經過多種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基本可以控制,不影響正常的工作、生活。」王化虹說,炎症性腸病的傳統治療藥物包括氨基水楊酸類、糖皮質激素、免疫調節劑等。
具體以克羅恩病為例,柳氮磺胺吡啶和5-氨基水楊酸等氨基水楊酸類藥物通常用於治療輕度至中度克羅恩病。糖皮質激素通常用於治療急性中度至重度克羅恩病,可在短期內幫助控制症狀,但需排除激素應用的禁忌。硫唑嘌呤、6-巰基嘌呤和甲氨蝶呤等免疫調節劑可抑制免疫系統,保持對疾病的緩解並減少糖皮質激素用量。在克羅恩病的治療中,抗菌藥通常用於治療小腸因狹窄、瘻管或既往手術引起的致病菌過度增生,還可用於治療其細菌性感染症狀,如膿腫等。
除了上述藥物治療,還可使用生物製劑靶向藥物來控制由疾病引起的機體炎症反應。中國《炎症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2012)指出,對於有2個或以上高危因素的患者適合在開始治療時就考慮予以早期積極治療,比如使用生物製劑和(或)免疫製劑。這些高危因素包括:首次治療即需要激素;發病年輕(
「這個病的治療是漫長的、持續終生的,患者是否積極配合醫生根據症狀合理選擇合適的措施,直接決定了治療的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質量。而目前患者在治療上常見的誤區是,在發病期積極治療,一旦病情緩解就自行停藥。」王化虹特別強調,症狀控制後仍需要堅持用藥維持治療,切不可隨意停止用藥,減量或者停藥需要由專科醫師指導,以降低因病情反覆發作而出現各種併發症的概率。
王化虹、吳慧麗均表示,預防炎症性腸病,健康飲食是關鍵,不應暴飲暴食,尤其是要少吃冰箱內長時間放置的食物,堅持規律生活,避免熬夜,戒菸戒酒等。若已患上炎症性腸病,膳食要保證熱量、易消化、高蛋白、低纖維、低糖少油,適量水果,營養均衡,忌食辛辣等刺激性的食物。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心態平和,積極樂觀。
(來源:中國醫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