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4~6周腹瀉 小心患炎症性腸病

2020-12-23 多彩貴州網

  近年來,隨著飲食結構等發生改變,炎症性腸病患者越來越多。炎症性腸病(IBD)是一種病因不明的慢性腸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C)和克羅恩病(CD)。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內科呂小平教授指出,我國炎症性腸病的患病率在增加,且大部分為青年患者,其典型症狀是反覆腹瀉、血便,久拖不治,炎症性腸病不僅會影響生活質量,還會增加癌變的概率。因此,對待炎症性腸病,早診斷早治療尤為重要。

  1

  炎症性腸病發病率呈上升趨勢 15~30歲是發病高峰期

  河池的唐小姐今年20歲,身高152cm,由於飲食不規律,拉肚子半年後,體重直接從原來的51公斤降到45公斤。讓唐小姐無奈的是,身邊的朋友看到她一天比一天瘦,還贊她身材好。據唐小姐回憶,她有時1天腹瀉四五次,走路都邁不開腿,根本沒有辦法工作,最後到醫院就診,被確診患上了潰瘍性結腸炎。

  呂小平教授介紹,炎症性腸病是一種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反覆發作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症性疾病,儘管鮮為人知,但已成為近年來在我國發病率日益增高的疾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近10年來我國炎症性腸病患者呈明顯上升趨勢,患病人數與10年前相比,增長超過24倍,其中,克羅恩病患者數量增長超過15倍,而且還越來越年輕化。

  「15~30歲是炎症性腸病發病高峰期。」呂小平教授表示,目前全球炎症性腸病患者約500萬人,其中中國約170萬人、美國約140萬人,全球炎症性腸病患者中超過10%為18歲以下的青少年。我國潰瘍性結腸炎發病率為11.6/10萬,發病高峰期為20~49歲;克羅恩病發病率為1.4/10萬,發病高峰期為18~35歲。

  2

  持續4~6周腹瀉、血便 小心被炎症性腸病「盯上了」

  呂小平教授提醒,年輕人別以為經常腹瀉是小事情。如果出現不明原因的反覆腹部絞痛、持續4~6周慢性腹瀉、血便、體重減輕等症狀,尤其是用一般的止瀉、抗感染(俗稱消炎藥)治療效果不好時,要考慮炎症性腸病的可能。當然,中老年人也會發生炎症性腸病,如果出現上述症狀,也不應忽視患炎症性腸病的可能。這種病症時好時壞,嚴重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甚至可能會出現腸穿孔,危及生命。

  同為炎症性腸病,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的表現不盡相同,大便混有黏液和膿血在潰瘍性結腸炎中比較突出,在克羅恩病中少見;而腹瀉伴有腹痛(尤其是右下腹痛)和體重下降在克羅恩病中比較突出,但並不是絕對的。無論是哪一種炎症性腸病,多數患者的共同特點是症狀遷延不愈,時好時壞,可能還同時有發熱、乏力、面色蒼白、貧血、關節疼痛等。由此也可以看到,僅憑症狀而不進行相關的檢查,是無法確診炎症性腸病的。

  因此,如果出現不明原因的消瘦、長期腹瀉、黏液性血便、複雜性肛瘻等症狀,最好到正規大醫院進行炎症性腸病的篩查,早診斷、早治療。

  3

  不良飲食習慣是致病因素 炎症性腸病有家族遺傳特性

  據呂小平教授介紹,炎症性腸病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不過,醫學界已經找到了一些可能相關的危險因素,主要是人們生活習慣和生活環境的改變,例如生活壓力大、食用冰箱內長時間儲存的食物、西化飲食、吸菸、飲酒等。

  「要重視精神或情緒狀態對炎症性腸病發生的影響。」呂小平教授認為,在炎症性腸病發生中,不可忽視心理因素的作用,有50%~60%的炎症性腸病患者中存在被動性依賴、壓抑、抑鬱、焦慮、缺乏自信心。

  另外,缺乏母乳餵養兒童患炎症性腸病概率比正常母乳餵養的兒童高3倍以上。濫用抗生素、過度殺菌等因素也可能與炎症性腸病的發生和發展有著密切關係。

  「至於炎症性腸病的好發人群,除了我們前面說的30歲以下的人最容易發病之外,也有一些患者直到50~60歲才發病。」呂小平教授表示,炎症性腸病發病人群還與種族有關,歐美人的患病率要遠遠高於亞洲人。

  呂小平教授還指出,基因對炎症性腸病的發生具有一定的影響,同樣體現在它的家族遺傳傾向,如果親屬中有炎症性腸病患者,那麼同樣患病的風險會提高。另外,富裕地區、城市、白領階層的炎症性腸病患病率相對貧窮、偏遠地區和體力勞動者更高。

  4

  炎症性腸病嚴重的可致命 及早規範用藥十分關鍵

  炎症性腸病不是腫瘤,但因為它是一種自身免疫紊亂造成的疾病,會伴隨患病者終身,始終處於疾病活動期或緩解期,難以完全治癒,病情遷延,併發症多,嚴重影響患者及其家庭的工作生活質量。而且病情未得到及時、規範治療和管理時,它也會奪去患者生命。所以,還是要及早診斷、及早治療。

  據了解,目前治療炎症性腸病沒有唯一、行之有效的方法,需要根據患者病情的輕重程度、病變範圍、是否具有腸外表現等進行綜合評估,選擇不同階段最適合的治療方法。總體來講,主要是分內科治療和手術治療,當內科治療無效的時候需要進行外科手術治療。

  呂小平教授認為,對待炎症性腸病,就應該像對待冠心病、糖尿病一樣,把它作為一個慢性病,治療起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可長達3~5年甚至終身的過程,最重要的還是規範用藥。

  「面對炎症性腸病,應該有信心,在規範的治療後,多數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控制。當然,某些嚴重患者可能還需要特殊的藥物或者做手術。」呂小平教授強調,一定不要病急亂投醫,反覆換藥,這樣非但不能控制病情,也為後面的治療帶來麻煩。即便病情有了緩解,如何削減治療也必須由醫生評判,切不可自作主張停藥,否則病情很容易復發,甚至可能帶來生命危險。如果堅持維持治療,配合要素飲食、心理等綜合治療,能夠有效預防炎症性腸病復發。

  5

  患炎症性腸病也能懷孕生育 但備孕前要評估疾病輕重

  炎症性腸病好發於年輕患者,不少女性患者在診治過程中直接面臨著生育的需求。據呂小平教授介紹,已經有研究表明,患有潰瘍性結腸炎的女性與未患病的女性有相同的生育率。但患有克羅恩病女性的生育率是有爭議的,有研究表明患克羅恩病女性與正常女性的生育率沒有差別,但是較先前的研究以及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患有克羅恩病的女性生育率略低於正常女性。處於活動期的克羅恩病,生育率會下降,但處於靜止期的患病女性與正常女性的生育率幾乎一樣。

  「任何打算懷孕的女性都應當在懷孕前對自己的健康狀態做出評價。」呂小平教授表示,女性患者等到病情緩解後懷孕是一種好的選擇。如果疾病不處在活動期,患者在懷孕期間能夠保持良好的生活狀態;如果在疾病活動期懷孕,病情持續進展甚至惡化。一般來說,對於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病情惡化發生在懷孕後的前3個月;對於克羅恩病患者,病情惡化發生在懷孕後的前3個月或分娩後的幾個月。

  呂小平教授建議,炎症性腸病患者在備孕前應首先到消化內科門診就診,以便對炎症性腸病進行疾病輕重程度的評估,看看是否適合懷孕。

  本版採寫 葉宇莉 通訊員 藍飛燕

相關焦點

  • 反覆腹瀉 警惕「炎症性腸病」
    配圖/青術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腸病日」,北京醫學獎勵基金會啟動了「愛·常在」關注炎症性腸病全國高校傳播大賽,提升公眾對於炎症性腸病的認知,助力患者「不缺席人生『美』一刻」。提起「炎症性腸病」,可能很多人會感到陌生,它曾被認為是「西方人的疾病」,包括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
  • 反覆腹瀉、腹痛要當心炎症性腸病!
    消化系統的問題有多種,有從胃腸道感染引起的短期痛痛到類似於炎症性腸病(IBD)引起的長期病痛等。 「什麼是炎症性腸病?」 舉個臨床病例讓大家了解一下。 最近小王因為腹瀉「撓破了頭」,在家附近的醫院看了多次,用過止瀉藥,也沒見好轉。
  • 長期腹痛、腹瀉,你可能得了炎症性腸病
    當出現腹痛持續時間長,緩解困難,甚至伴有反覆發作的腹瀉時,我們就要警惕一種嚴重的慢性消化道疾病——炎症性腸病了。近年來,炎症性腸病的發病率不斷上升,並呈現年輕化發展態勢,熬夜、疲勞、西化飲食等均可誘發炎症性腸病,已逐漸成為危害人民健康的公共衛生問題。圖片來源於網絡炎症性腸病是什麼?
  • 炎症性腸病年輕化 漏診率高須警惕
    東方網記者劉軼琳8月16日報導:隨著大眾飲食結構、生活環境等因素的變化,炎症性腸病的發病率和患病率也逐年增加。2012版《炎症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顯示,炎症性腸病是北美和歐洲的常見病,我國雖尚無普通人群的流行病學資料,但近十多年來該病就診人數呈逐步增加趨勢則非常明顯,炎症性腸病在我國已成為消化系統的常見病。
  • 糞便移植或對炎症性腸病有效
    ■廖木興/圖 專家:仍不是臨床使用方法 炎症性腸病
  • 長期腹痛、腹瀉,你可能得了炎症性腸病!
    中青在線訊(實習生 張膠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何欣)「炎症性腸病的高發人群是年輕人,但最小的也有出生20天的嬰兒。嬰兒的父母並不知道自身攜帶隱性遺傳基因,導致4個孩子經歷了拉肚子、發燒、脫水、便血、休克直到死亡。」
  • 炎症性腸病年輕化趨勢 漏診率高須要提高警惕
    8月16日報導:隨著大眾飲食結構、生活環境等因素的變化,炎症性腸病的發病率和患病率也逐年增加。2012版《炎症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顯示,炎症性腸病是北美和歐洲的常見病,我國雖尚無普通人群的流行病學資料,但近十多年來該病就診人數呈逐步增加趨勢則非常明顯,炎症性腸病在我國已成為消化系統的常見病。
  • ...潰瘍性結腸炎|炎症性腸病|造血幹細胞|移植|基因|兒童|-健康界
    早髮型炎症性腸病臨床表現早髮型炎症性腸病的臨床表現非常的不特異,比如說腹痛、腹瀉、直腸出血、肛周病變、發熱,也可以表現為普通的這種炎症性腸病。炎症性腸病疑似病例診斷當患兒出現了腹痛、腹瀉、便血和體重減輕等症狀,持續4周以上,或6個月內類似的症狀反覆發作兩次以上,臨床應高度懷疑炎症性腸病。
  • 世界炎症性腸病日:炎症性腸病多發年輕人 及時發現儘早治療
    專家表示,炎症性腸病是一種病因不清,難以治癒的慢性腸道疾病,早期診斷、提高生活質量尤為重要。但其早期症狀與闌尾炎等胃腸常見疾病相似,極易誤診。什麼是炎症性腸病炎症性腸病簡稱IBD(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是一種特殊的慢性腸道炎症性疾病,克羅恩病以及潰瘍性結腸炎是歸屬於炎症性腸病(IBD)最主要的兩種疾病。
  • 炎症性腸病分類有哪幾種?
    炎症性腸病(IBD)是原因不明的一組非特異性慢性胃腸道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確,目前認為可能與基因、免疫系統及環境因素的相互作用有關係。炎症性腸病分為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和未定型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局限於大腸和直腸,炎症僅累及腸壁的內層,通常起始於直腸和末端結腸,但可連續瀰漫至整個結腸。
  • 你以為就是簡單的拉肚子,其實是炎症性腸病
    患者一個月前無明顯誘因下出現腹瀉,大便2~3次/日,偶有腹痛,無明顯粘液膿血。腸鏡檢查提示:末端迴腸至乙狀結腸,散在深大潰瘍,相互融合,呈匐行性並沿腸管縱軸走形,有假息肉樣結節形成,可見黏膜橋。考慮:炎症性腸病(克羅恩病?)。病理結果:(橫結腸、降結腸)黏膜急慢性炎伴少量肉芽腫性病變,結合臨床可符合Crohn病。
  • 讓安倍二度辭職的炎症性腸病,有癌變可能
    他患上了炎症性腸病,一種需要終身治療來控制病情的消化道疾病。就在全球範圍都在普及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炎症性腸病的主要病種)的第二天。那個在漫威電影裡手握最先進黑科技,無所不能的「黑豹」病逝了,問題還是出現在腸道上,腸癌奪走了「黑豹」扮演者—查德維克·博斯曼的年輕生命。人類腹部裡的最長空腔臟器腸道,究竟有多重要?我們應該怎麼呵護好自己腸道,遠離高發的大腸癌?
  • 炎症性腸病營養護理(下)—克羅恩病
    克羅恩病(CD)屬炎症性腸病(IBD),多於青壯年時期發病,我國克羅恩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它是一種慢性、易復發的非特異性腸道炎症,可累計消化道的每一部分,多見於末端迴腸、結腸,直腸亦可累及,受累腸段呈節段性分布。 01 臨床表現
  • 【直播】腹脹腹洩,警惕炎症性腸病丨1月6日,專家教你如何診斷
    【直播】腹脹腹洩,警惕炎症性腸病丨1月6日,專家教你如何診斷 2021-01-04 16: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瞄準安倍晉三所患同類病!百餘大咖攜手制定炎症性腸病行業診療共識
    經常腹痛、反覆腹瀉、粘液血便,嚴重時一天要上七八次廁所,只能吃流食,偶爾吃錯東西還可能導致腸穿孔、滲漏……這樣磨人的日常,34歲的小蔡(化名)已經承受了6年,「將這個病當作了生活的一部分,可能要和它抗爭一輩子
  • 炎症性腸病藥物治療最全總結,一文掌握!
    第一期《「腸」治久安》帶大家走進炎症性腸病(IBD),全面了解IBD的藥物治療~ 視頻: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腸安多學科MDT志願團隊出品 IBD是一種胃腸道非特異性炎症性疾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C)和克羅恩病(CD)。UC發病高峰年齡為20-49歲,患者可能飽受反覆發作的腹痛、腹瀉、黏液血便抑或裡急後重的折磨。
  • 陳旻湖:常被誤診為胃腸炎,炎症性腸病是怎樣一種疾病?
    今天推出第51期:《陳旻湖:常被誤診為胃腸炎,炎症性腸病是怎樣一種疾病?》。 【視頻】陳旻湖:炎症性腸病 炎症性腸病是一種腸道慢性、潰瘍性的炎症,包括兩個疾病,一個是潰瘍性結腸炎,另外一個就是克羅恩病。 兩者在臨床表現、預後、治療(各方面),有一些相同地方,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主要累及到青少年,以十幾歲二十幾歲三十幾歲的青少年為主要的一個發病的對象。
  • 女孩吃啥都拉肚子命懸一線 安徽省立醫院專家:炎症性腸病要提防
    27歲的肖景(化名)曾是一名「吃貨」,6年前,她開始吃什麼都拉肚子,最終被確診患有炎症性腸病(英文簡稱IBD),只能靠藥物和營養液維持生命。5月21日,安徽省立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王巧民教授表示,近十年來該病就診人數逐漸增多,而且多見於15到25歲的年輕人。
  • 門診安排|中大醫院炎症性腸病專病門診開診
    12月3日起,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炎症性腸病專病門診開診,該門診具體時間為每周三下午,地點在中大醫院本部門診七樓,坐診專家是中大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陳洪主任醫師。陳洪,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江蘇省醫學會消化內鏡分會委員、江蘇省醫學會消化分會炎症性腸病(IBD)學組核心成員、江蘇省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分會常務委員;中國醫藥教育協會IBD專委會常委、北京醫學獎勵基金會IBD專家委員會委員、吳階平醫學基金會IBD聯盟成員,愛在延長IBD基金會(CCCF)註冊醫生。對胃腸道疑難疾病的診治具有豐富經驗,擅長處理各種慢性腹痛/腹瀉(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等疾病以及消化內鏡診療操作。
  • 腸道菌群與炎症性腸病
    蔣麗蓉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消化內科(上海 200127)摘要:炎症性腸病(IBD)的病因和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清楚。有研究顯示IBD患者存在腸道內菌群失調,補充益生菌糾正菌群失調,可使IBD病情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