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飲食結構等發生改變,炎症性腸病患者越來越多。炎症性腸病(IBD)是一種病因不明的慢性腸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C)和克羅恩病(CD)。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內科呂小平教授指出,我國炎症性腸病的患病率在增加,且大部分為青年患者,其典型症狀是反覆腹瀉、血便,久拖不治,炎症性腸病不僅會影響生活質量,還會增加癌變的概率。因此,對待炎症性腸病,早診斷早治療尤為重要。
1
炎症性腸病發病率呈上升趨勢 15~30歲是發病高峰期
河池的唐小姐今年20歲,身高152cm,由於飲食不規律,拉肚子半年後,體重直接從原來的51公斤降到45公斤。讓唐小姐無奈的是,身邊的朋友看到她一天比一天瘦,還贊她身材好。據唐小姐回憶,她有時1天腹瀉四五次,走路都邁不開腿,根本沒有辦法工作,最後到醫院就診,被確診患上了潰瘍性結腸炎。
呂小平教授介紹,炎症性腸病是一種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反覆發作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症性疾病,儘管鮮為人知,但已成為近年來在我國發病率日益增高的疾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近10年來我國炎症性腸病患者呈明顯上升趨勢,患病人數與10年前相比,增長超過24倍,其中,克羅恩病患者數量增長超過15倍,而且還越來越年輕化。
「15~30歲是炎症性腸病發病高峰期。」呂小平教授表示,目前全球炎症性腸病患者約500萬人,其中中國約170萬人、美國約140萬人,全球炎症性腸病患者中超過10%為18歲以下的青少年。我國潰瘍性結腸炎發病率為11.6/10萬,發病高峰期為20~49歲;克羅恩病發病率為1.4/10萬,發病高峰期為18~35歲。
2
持續4~6周腹瀉、血便 小心被炎症性腸病「盯上了」
呂小平教授提醒,年輕人別以為經常腹瀉是小事情。如果出現不明原因的反覆腹部絞痛、持續4~6周慢性腹瀉、血便、體重減輕等症狀,尤其是用一般的止瀉、抗感染(俗稱消炎藥)治療效果不好時,要考慮炎症性腸病的可能。當然,中老年人也會發生炎症性腸病,如果出現上述症狀,也不應忽視患炎症性腸病的可能。這種病症時好時壞,嚴重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甚至可能會出現腸穿孔,危及生命。
同為炎症性腸病,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的表現不盡相同,大便混有黏液和膿血在潰瘍性結腸炎中比較突出,在克羅恩病中少見;而腹瀉伴有腹痛(尤其是右下腹痛)和體重下降在克羅恩病中比較突出,但並不是絕對的。無論是哪一種炎症性腸病,多數患者的共同特點是症狀遷延不愈,時好時壞,可能還同時有發熱、乏力、面色蒼白、貧血、關節疼痛等。由此也可以看到,僅憑症狀而不進行相關的檢查,是無法確診炎症性腸病的。
因此,如果出現不明原因的消瘦、長期腹瀉、黏液性血便、複雜性肛瘻等症狀,最好到正規大醫院進行炎症性腸病的篩查,早診斷、早治療。
3
不良飲食習慣是致病因素 炎症性腸病有家族遺傳特性
據呂小平教授介紹,炎症性腸病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不過,醫學界已經找到了一些可能相關的危險因素,主要是人們生活習慣和生活環境的改變,例如生活壓力大、食用冰箱內長時間儲存的食物、西化飲食、吸菸、飲酒等。
「要重視精神或情緒狀態對炎症性腸病發生的影響。」呂小平教授認為,在炎症性腸病發生中,不可忽視心理因素的作用,有50%~60%的炎症性腸病患者中存在被動性依賴、壓抑、抑鬱、焦慮、缺乏自信心。
另外,缺乏母乳餵養兒童患炎症性腸病概率比正常母乳餵養的兒童高3倍以上。濫用抗生素、過度殺菌等因素也可能與炎症性腸病的發生和發展有著密切關係。
「至於炎症性腸病的好發人群,除了我們前面說的30歲以下的人最容易發病之外,也有一些患者直到50~60歲才發病。」呂小平教授表示,炎症性腸病發病人群還與種族有關,歐美人的患病率要遠遠高於亞洲人。
呂小平教授還指出,基因對炎症性腸病的發生具有一定的影響,同樣體現在它的家族遺傳傾向,如果親屬中有炎症性腸病患者,那麼同樣患病的風險會提高。另外,富裕地區、城市、白領階層的炎症性腸病患病率相對貧窮、偏遠地區和體力勞動者更高。
4
炎症性腸病嚴重的可致命 及早規範用藥十分關鍵
炎症性腸病不是腫瘤,但因為它是一種自身免疫紊亂造成的疾病,會伴隨患病者終身,始終處於疾病活動期或緩解期,難以完全治癒,病情遷延,併發症多,嚴重影響患者及其家庭的工作生活質量。而且病情未得到及時、規範治療和管理時,它也會奪去患者生命。所以,還是要及早診斷、及早治療。
據了解,目前治療炎症性腸病沒有唯一、行之有效的方法,需要根據患者病情的輕重程度、病變範圍、是否具有腸外表現等進行綜合評估,選擇不同階段最適合的治療方法。總體來講,主要是分內科治療和手術治療,當內科治療無效的時候需要進行外科手術治療。
呂小平教授認為,對待炎症性腸病,就應該像對待冠心病、糖尿病一樣,把它作為一個慢性病,治療起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可長達3~5年甚至終身的過程,最重要的還是規範用藥。
「面對炎症性腸病,應該有信心,在規範的治療後,多數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控制。當然,某些嚴重患者可能還需要特殊的藥物或者做手術。」呂小平教授強調,一定不要病急亂投醫,反覆換藥,這樣非但不能控制病情,也為後面的治療帶來麻煩。即便病情有了緩解,如何削減治療也必須由醫生評判,切不可自作主張停藥,否則病情很容易復發,甚至可能帶來生命危險。如果堅持維持治療,配合要素飲食、心理等綜合治療,能夠有效預防炎症性腸病復發。
5
患炎症性腸病也能懷孕生育 但備孕前要評估疾病輕重
炎症性腸病好發於年輕患者,不少女性患者在診治過程中直接面臨著生育的需求。據呂小平教授介紹,已經有研究表明,患有潰瘍性結腸炎的女性與未患病的女性有相同的生育率。但患有克羅恩病女性的生育率是有爭議的,有研究表明患克羅恩病女性與正常女性的生育率沒有差別,但是較先前的研究以及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患有克羅恩病的女性生育率略低於正常女性。處於活動期的克羅恩病,生育率會下降,但處於靜止期的患病女性與正常女性的生育率幾乎一樣。
「任何打算懷孕的女性都應當在懷孕前對自己的健康狀態做出評價。」呂小平教授表示,女性患者等到病情緩解後懷孕是一種好的選擇。如果疾病不處在活動期,患者在懷孕期間能夠保持良好的生活狀態;如果在疾病活動期懷孕,病情持續進展甚至惡化。一般來說,對於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病情惡化發生在懷孕後的前3個月;對於克羅恩病患者,病情惡化發生在懷孕後的前3個月或分娩後的幾個月。
呂小平教授建議,炎症性腸病患者在備孕前應首先到消化內科門診就診,以便對炎症性腸病進行疾病輕重程度的評估,看看是否適合懷孕。
本版採寫 葉宇莉 通訊員 藍飛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