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腸病年輕化 漏診率高須警惕

2020-12-23 東方網

  東方網記者劉軼琳8月16日報導:隨著大眾飲食結構、生活環境等因素的變化,炎症性腸病的發病率和患病率也逐年增加。2012版《炎症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顯示,炎症性腸病是北美和歐洲的常見病,我國雖尚無普通人群的流行病學資料,但近十多年來該病就診人數呈逐步增加趨勢則非常明顯,炎症性腸病在我國已成為消化系統的常見病。

  炎症性腸病發病年輕化

  炎症性腸病(IBD)是一種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發病年輕化、容易被誤診以及終身性、可致殘等特點讓不少人煩惱不已。

  據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鍾捷教授介紹,潰瘍性結腸炎是結腸黏膜層和黏膜下層連續性炎症,臨床表現為持續或反覆發作的腹瀉、黏液膿血便伴腹痛、裡急後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狀,可有皮膚黏膜、關節、眼和肝膽等腸外表現,好發於20-49歲之間的中青年人群;克羅恩病可累及全消化道,為非連續性全層炎症,最常累及部位為末端迴腸、結腸和肛周,18歲-35歲的年輕人是此病的高發群體。反覆的腹痛、腹瀉、嚴重時出現便血是兩者的共同的臨床表現。

  值得一提的是,被炎症性腸病「盯上」後的麻煩不止是「鬧肚子」。以克羅恩病為例,不少都發生於十幾歲的青少年,由於該病累及全消化道,嚴重影響患者營養吸收,對於青少年來說容易導致營養不良,阻礙生長發育。而潰瘍性結腸炎發病8-10年就有癌變風險,15-20年可並發腸癌。

  炎症性腸病診斷有點難

  炎症性腸病病因不明且沒有特異性表現,因此診斷較為困難。根據相關文獻顯示,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的漏診率分別高達32.1%和60.9%。由於炎症性腸病常常表現為腹痛、腹瀉等症狀,不少患者甚至醫生都把它解釋為「慢性腸炎」。

  鍾教授指出,與普通腹瀉相比,炎症性腸病較為明顯的特徵表現為「黏液血便」。此外,克羅恩病患者如果發病於迴腸末端還容易與闌尾炎混淆。

  無論是潰瘍性結腸炎還是克羅恩病都屬於慢性疾病,目前的醫療技術條件下雖不能完全治癒但是通過長期正規治療可以控制病情,「炎症性腸病尚不能根治,但可以控制。」鍾教授建議中青年群體如果連續6周腹瀉,每天超過3次,應及早到正規醫院消化內科就診。

相關焦點

  • 炎症性腸病年輕化趨勢 漏診率高須要提高警惕
    8月16日報導:隨著大眾飲食結構、生活環境等因素的變化,炎症性腸病的發病率和患病率也逐年增加。2012版《炎症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顯示,炎症性腸病是北美和歐洲的常見病,我國雖尚無普通人群的流行病學資料,但近十多年來該病就診人數呈逐步增加趨勢則非常明顯,炎症性腸病在我國已成為消化系統的常見病。
  • 反覆腹瀉 警惕「炎症性腸病」
    配圖/青術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腸病日」,北京醫學獎勵基金會啟動了「愛·常在」關注炎症性腸病全國高校傳播大賽,提升公眾對於炎症性腸病的認知,助力患者「不缺席人生『美』一刻」。提起「炎症性腸病」,可能很多人會感到陌生,它曾被認為是「西方人的疾病」,包括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
  • 長期腹痛、腹瀉,你可能得了炎症性腸病
    當出現腹痛持續時間長,緩解困難,甚至伴有反覆發作的腹瀉時,我們就要警惕一種嚴重的慢性消化道疾病——炎症性腸病了。近年來,炎症性腸病的發病率不斷上升,並呈現年輕化發展態勢,熬夜、疲勞、西化飲食等均可誘發炎症性腸病,已逐漸成為危害人民健康的公共衛生問題。圖片來源於網絡炎症性腸病是什麼?
  • 世界炎症性腸病日:炎症性腸病多發年輕人 及時發現儘早治療
    專家表示,炎症性腸病是一種病因不清,難以治癒的慢性腸道疾病,早期診斷、提高生活質量尤為重要。但其早期症狀與闌尾炎等胃腸常見疾病相似,極易誤診。什麼是炎症性腸病炎症性腸病簡稱IBD(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是一種特殊的慢性腸道炎症性疾病,克羅恩病以及潰瘍性結腸炎是歸屬於炎症性腸病(IBD)最主要的兩種疾病。
  • 連續4~6周腹瀉 小心患炎症性腸病
    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內科呂小平教授指出,我國炎症性腸病的患病率在增加,且大部分為青年患者,其典型症狀是反覆腹瀉、血便,久拖不治,炎症性腸病不僅會影響生活質量,還會增加癌變的概率。因此,對待炎症性腸病,早診斷早治療尤為重要。
  • 炎症性腸病分類有哪幾種?
    炎症性腸病(IBD)是原因不明的一組非特異性慢性胃腸道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確,目前認為可能與基因、免疫系統及環境因素的相互作用有關係。炎症性腸病分為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和未定型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局限於大腸和直腸,炎症僅累及腸壁的內層,通常起始於直腸和末端結腸,但可連續瀰漫至整個結腸。
  • 炎症性腸病營養護理(下)—克羅恩病
    克羅恩病(CD)屬炎症性腸病(IBD),多於青壯年時期發病,我國克羅恩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它是一種慢性、易復發的非特異性腸道炎症,可累計消化道的每一部分,多見於末端迴腸、結腸,直腸亦可累及,受累腸段呈節段性分布。 01 臨床表現
  • 【直播】腹脹腹洩,警惕炎症性腸病丨1月6日,專家教你如何診斷
    【直播】腹脹腹洩,警惕炎症性腸病丨1月6日,專家教你如何診斷 2021-01-04 16: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糞便移植或對炎症性腸病有效
    ■廖木興/圖 專家:仍不是臨床使用方法 炎症性腸病
  • 診斷炎症性腸病新方法問世
    原標題:診斷炎症性腸病新方法問世   炎症性腸病(IBD)對患者來說是一種「緩慢的折磨」。該病病因和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已知腸道黏膜免疫系統異常反應所導致的炎症反應在發病中起重要作用,被認為是由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主要包括環境、遺傳、感染和免疫因素。
  • 炎症性腸病患者快看,「會吃」是治療的關鍵
    此次會上,來自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上海市炎症性腸病研究中心的冉志華教授以《炎症性腸病的飲食幹預:目前的證據和挑戰》為題,全面解析了炎症性腸病的診療現狀以及飲食幹預方案。01炎症性腸病新療法:飲食幹預炎症性腸病大多發生在遺傳易感個體中,由於腸腔內抗原物質的改變導致腸黏膜免疫系統異常激活引起炎症遷延。
  • 腸道菌群與炎症性腸病
    蔣麗蓉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消化內科(上海 200127)摘要:炎症性腸病(IBD)的病因和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清楚。有研究顯示IBD患者存在腸道內菌群失調,補充益生菌糾正菌群失調,可使IBD病情緩解。
  • 反覆腹瀉、腹痛要當心炎症性腸病!
    消化系統的問題有多種,有從胃腸道感染引起的短期痛痛到類似於炎症性腸病(IBD)引起的長期病痛等。 「什麼是炎症性腸病?」 舉個臨床病例讓大家了解一下。 最近小王因為腹瀉「撓破了頭」,在家附近的醫院看了多次,用過止瀉藥,也沒見好轉。
  • ...潰瘍性結腸炎|炎症性腸病|造血幹細胞|移植|基因|兒童|-健康界
    炎症性腸病是指原因不明的一組非特異性慢性胃腸道炎症性疾病,它包括了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以及未定型的炎症性腸病。大約有15%~20%的炎症性腸病的患者為兒童,兒童的炎症性腸病並不是成人炎症性腸病的一個早期階段,它和成人炎症性腸病有著諸多方面的一個差異。
  • 你以為就是簡單的拉肚子,其實是炎症性腸病
    腸鏡檢查提示:末端迴腸至乙狀結腸,散在深大潰瘍,相互融合,呈匐行性並沿腸管縱軸走形,有假息肉樣結節形成,可見黏膜橋。考慮:炎症性腸病(克羅恩病?)。病理結果:(橫結腸、降結腸)黏膜急慢性炎伴少量肉芽腫性病變,結合臨床可符合Crohn病。
  • 讓安倍二度辭職的炎症性腸病,有癌變可能
    他患上了炎症性腸病,一種需要終身治療來控制病情的消化道疾病。就在全球範圍都在普及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炎症性腸病的主要病種)的第二天。那個在漫威電影裡手握最先進黑科技,無所不能的「黑豹」病逝了,問題還是出現在腸道上,腸癌奪走了「黑豹」扮演者—查德維克·博斯曼的年輕生命。人類腹部裡的最長空腔臟器腸道,究竟有多重要?我們應該怎麼呵護好自己腸道,遠離高發的大腸癌?
  • 長期腹痛、腹瀉,你可能得了炎症性腸病!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的王化虹教授緩緩地說,「幸好,在第5個寶寶出生後,醫生診斷出患有炎症性腸病,及時治療後患者病情穩定,現在已經4歲了。」為了迎接5月19日「世界炎症性腸病日」,5月17日下午,北京醫學獎勵基金會舉辦的「愛·常在」關注炎症性腸病全國高校傳播大賽正式啟動。
  • 門診安排|中大醫院炎症性腸病專病門診開診
    12月3日起,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炎症性腸病專病門診開診,該門診具體時間為每周三下午,地點在中大醫院本部門診七樓,坐診專家是中大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陳洪主任醫師。陳洪,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江蘇省醫學會消化內鏡分會委員、江蘇省醫學會消化分會炎症性腸病(IBD)學組核心成員、江蘇省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分會常務委員;中國醫藥教育協會IBD專委會常委、北京醫學獎勵基金會IBD專家委員會委員、吳階平醫學基金會IBD聯盟成員,愛在延長IBD基金會(CCCF)註冊醫生。對胃腸道疑難疾病的診治具有豐富經驗,擅長處理各種慢性腹痛/腹瀉(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等疾病以及消化內鏡診療操作。
  • 香港中文大學公布全球首個炎症性腸病研究
    人民網香港10月17日電 香港中文大學公布全球首個炎症性腸病研究。研究發現在亞洲地區,炎症性腸病發病率明顯上升,其中香港現時每一百萬人,有30人發病,較1985年每一百萬人僅一人發病,升幅近三十倍。
  • 百餘大咖攜手制定炎症性腸病行業診療共識
    她得的是一種難以根治的慢性病——「克羅恩」病(簡稱CD),與日本前任首相安倍晉三所得的潰瘍性結腸炎(簡稱UC)都屬於炎症性腸病(IBD),是一種主要累及胃腸道的非特異性、慢性、炎症性疾病。9月19日,聚焦炎症性腸病最新進展,旨在推進炎症性腸病多學科診治、早期診斷和優化治療,由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主辦的「2020消化系統疾病柔濟論壇」在廣州舉辦。據悉,炎症性腸病,多始發於青少年,具有復發性、進展性及致殘性等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