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科學家首次發現大腦年輕分子,可助人類神經再生

2020-12-16 健康生活一線天

伏爾泰曾說「生命在於運動」。運動不僅可以讓人身心愉悅,還對身體健康頗有裨益,尤其是可以緩解甚至逆轉衰老對大腦的影響,保護大腦免受與年齡相關的認知能力下降。研究證明,運動可以提高那些有神經退行性疾病風險的人的認知能力,如老年痴呆等等。

儘管運動對人好處頗多,但並不是人人都能運動,對於那些上了年紀或者身體不便的人而言,他們又應該如何保持身體健康,保持大腦年輕呢?美科學家給出了最新答案。

01 美科學家Gpld1酶可升大腦認知

7月9日,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Saul A. Villeda博士領銜的研究團隊在頂級期刊《科學》上發表了一項重要研究成果:給不運動的實驗小鼠輸入經常運動的小鼠血漿後,提升實驗組的學習能力和記憶能力,給試驗小鼠大腦帶來規律運動般的好處。

科學家通過分析小鼠的血液成分發現,小鼠運動之後肝臟會大量合成一名叫Gpld1的酶。這種酶的水平升高會促進海馬神經元的再生,改善衰老小鼠的學習能力和認知能力。在其他實驗中,科學家們在健康且愛運動老年人血液中也發現了Gpld1水平的升高。這意味著該蛋白很可能是維持動物認知因素的關鍵分子。

為驗證結論是否正確,科學家們通過基因編輯手段,在老年小鼠體內系統的增加了Gpld1蛋白之後發現,這和輸入運動小鼠的血漿給實驗組帶來的效果相同。短期內實驗組的大腦認知能力得到了明顯提升。

研究作者Saul A. Villeda教授表示,「單單一個分子,就可以帶來如此多運動相關的好處,這是大家沒有想到的。如果有一種藥物能產生與運動相同的大腦益處,每個人應該都想服用它。」

(圖:Saul A. Villeda教授)

02 首個改善大腦認知的物質已經試驗

實際上,通過關鍵分子來改善動物的認知能力並非首次發現。2019年,美國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金井教授在給老年小鼠注射一種富含eNAMPT酶的血漿後發現,實驗組在外觀更健康、生理活性更高的同時,他們的大腦認知能力要得到了明顯提升。

研究人員通過測試發現,實驗組在接受血漿治療後之所以出現上述變化,主要是因為體內煙醯胺單核苷酸合成能力得到了增加。

作為人體I號輔酶NAD+(煙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的直接前體,2019年6月,美國俄克拉何馬大學Zoltan Ungvari教授和他的研究團隊發現,給小鼠注射該物質三天後,實驗組老年鼠的認知能力和學習能力比未治療組的老年明顯更高。他們可以在科學家設置的徑向臂水迷宮與高架十字迷宮中測試中,表現出更高的迷宮逃脫率與更低的錯誤率,與年輕小鼠表現不相上下。

近年來,在科學技術的推動下,該物質還得到大量人體消費數據的證實。據京東健康上月發布的營養補給劑類目數據顯示,一家名叫Geneharbor的煙醯胺單和苷酸企業,在京東一年多的時間,已經獲得到了30000多用戶認可。從評論來看,眾多用戶表示該物質可改善身體狀態,提升記憶力。

相比加州大學此次提出的Gpld1酶而言,該實驗的成功或許意味著除注射帶有Gpld1載體的血漿或基因編輯技術之外,Geneharbor愛沐茵也可能成為提升動物大腦認知能力的方法之一。

03 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人類來到壽命質量變革前沿

從歐洲17世紀匈牙利女伯爵喝血保青春,到19世紀換血實驗的初級形態「異體共生」,再到通過分析血液中的有益分子Gpld1、eNAMPT酶等獲取血液益處。在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下,血液的疑惑在被科學家層層揭開的同時,人類壽命質量也或來到飛躍的前沿。

據衛健委數據表示,截止2018年,雖然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提升到77周歲和發達國家不相上下,但健康壽命僅68.7歲,有8年時間都是帶病生存。在現存的2.5億老人中有75%患有慢性疾病,其中由大腦認知衰退導致的相關症狀佔比約四分之一。

在此背景下,可以想像,假設加州大學此次實驗提及的基因編輯Gpld1蛋白療法或美科學家提到的當代醫療黑科技Geneharber艾沐因等可以全面落地,屆時給人類壽命質量帶來的好處將很難估量。據哈佛教授辛克萊表示,後者不僅可以改善大腦的認知能力,還能提升抵抗力,從基因層面提升身體健康。人類壽命長度很可能迎來新高度。

世界著名投行美銀美林分析師費利克斯·特蘭(Felix Tran)和哈伊姆·伊斯雷爾(Haim Israel)也認為,基因測序巨頭Illumina、Alphabet等高科技公司和諾華等生物技術公司正把人類帶到了 「壽命質量和長度空前提高」的變革前沿。

目前,Villeda實驗室正全力研究Gpld1療法,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該物質也可以像基因編輯、幹細胞技術、抗衰物艾沐因一樣造福人類,有朝一日讓不能運動的人也可以享受運動帶來的益處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在渦蟲體發現神奇幹細胞 可幫人類肢體再生
    科學家近日取得了一項重要突破,也許將幫助人類實現肢體再生的夢想。科學家在渦蟲體內發現了一種幹細胞,可讓扁蟲重新長出頭部、大腦或其它身體組織。這一發現對人類而言意義重大。再生醫學致力於實現皮膚細胞、甚至整個器官的再生,可用於治療多種疾病,如先天缺陷、失明、糖尿病、心臟病和癌症等。
  •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所科學家發現了抑鬱分子
    滬上科學家在腦內找到一種「抑鬱分子」,為抑鬱症的基因治療提供了新的靶點。昨天,國際著名期刊《科學》刊登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所有關抑鬱症分子機制的新發現。審稿人分別評價稱,「這是一項非常令人信服、具有創新性的研究」;「這個研究主題具有足夠廣泛的意義,適合在《科學》雜誌上發表」。
  • 科學家發現眼球神經細胞再生或能恢復視力
    雜誌2日發表的一項逆衰老研究突破,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科學家將小鼠眼睛的神經元,重編程到一個更年輕的狀態,讓它們的視力獲得再生和恢復。該研究為人類進一步揭示了衰老機制,同時為青光眼等年齡相關性神經元疾病的治療指出了新的潛在靶點。
  • 歐洲科學家首次發現兩種血液分子可「追蹤」阿爾茨海默症進展
    歐洲科學家首次發現兩種血液分子可「追蹤」阿爾茨海默症進展 科技日報 | 2020-12-02 09:23:39 據英國《自然·衰老》雜誌30日發表的一項醫學研究,歐洲科學家團隊首次發現,血液中兩種分子的水平或能預測輕度認知損害:患者未來的認知衰退和阿爾茨海默症痴呆的發展
  • 今日《自然》重磅:恢復神經再生,年老小鼠重獲年輕好視力!
    「這項工作首次證實,我們有可能對視神經這樣的複雜組織進行安全的重編程,使其變得年輕。」研究機構的新聞稿指出,「作為概念驗證,這種方法也為治療各種與衰老相關的人類疾病奠定了基礎。」神經再生為測試三基因組合把細胞變年輕的能力,這支研究團隊選擇了視網膜中的神經節細胞(RGC)作為目標。這些細胞屬於中樞神經系統,它們伸出長長的軸突,把視覺信號從眼睛傳向大腦。出生後,中樞神經系統的再生能力迅速下降,RGC的軸突受損後難以復原,會導致視力下降。
  • 研究發現:人類的記憶細胞在13歲後就停止再生
    研究腦組織樣本的科學家沒有發現人類在13歲後齒狀回中有新神經細胞生長的證據。齒狀回是海馬區的一個部分。海馬區對於記憶的形成至關重要。   該結論同先前的發現相左。以往研究顯示,人類大腦海馬區的神經元在整個成年時期都會不斷自我補充,就像很多其他哺乳動物一樣。   The newly found pattern seems to be a hallmark of big complex brains.   這種新發現似乎顯示了複雜大腦的特徵。
  • 全球首次!澳科學家發現「聰明」基因 可左右人類記憶
    科學家首次發現人類的「聰明」基因。研究人員表示,和人類智力有關的基因多達成千上萬個,不可能有某一個特定基因能夠左右整個人的智力。如今,科學家對分別來自澳大利亞、歐洲和美國的共計12.6萬人進行研究後發現,有3種基因變異和人的智力有關。 人類共有大約2萬個基因,能夠影響認知能力的基因可能有成千上萬個,目前已經發現了其中4個;它們中的每一個都有獨特的方式和大腦相連接,左右著人類的學習和記憶。
  • 可重編程到「年輕態」 眼球神經細胞再生或能恢復視力
    據英國《自然》雜誌2日發表的一項逆衰老研究突破,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科學家將小鼠眼睛的神經元,重編程到一個更年輕的狀態,讓它們的視力獲得再生和恢復。該研究為人類進一步揭示了衰老機制,同時為青光眼等年齡相關性神經元疾病的治療指出了新的潛在靶點。
  • 科學家揭秘:人類基因是肢體再生的關鍵
    這是因為從理論上講,人類肢體再生是可能實現的,例如:皮膚,如果皮膚切口並不深,將不會留下疤痕,因為人體自愈過程可重生皮膚細胞。同時,如果指甲之下的細胞仍保存完整,人類很可能再生手指前端部分,如果重新生長出這些組織,骨骼將很好地結合在一起,這就像是螺絲和螺絲帽的關係。人類肝臟也可以生長,能夠再生和重建受損組織。
  • 上海一科學家發現渦蟲再生基因 或使人類永葆青春(圖)
    記者昨天從中科院上海生科院/上海交大醫學院健康科學研究所獲悉,人類擁有再生能力、永葆青春不再只是夢想,因為自然界已將這兩種超凡的能力賦予了一個物種渦蟲。近日,健康科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在國際權威細胞生物學雜誌Journal ofCellBiology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他們已建立了日常維持數萬條渦蟲的研究系統,發現了12個新的調節再生的基因。
  • 科學家首次揭示烏鴉大腦也有主觀意識 打破神經生物學局限性
    科學家首次揭示烏鴉大腦也有主觀意識 打破神經生物學局限性 2020-10-03 20:42:00 來源:DeepTech深科技 研究人員通過同時記錄行為和大腦活動
  • 蒲慕明:今人眼中的大腦之美|書評
    一百多年來,神經科學界一直公認卡哈爾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神經解剖學家。他的偉大之處不僅是他遺留給神經科學大量至今仍有參考價值的神經解剖學資料,還有他對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的開創性概念。他繪製的神經網絡圖譜,在今天仍經常被神經科學教科書引用。《大腦之美》一書精選了一些他所繪製的大腦神經網絡圖譜,給廣大的讀者展示了大腦複雜而神秘誘人的世界。
  • 我科學家發現大腦發育競爭機制
    據新華社上海8月7日電 (記者王琳琳)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研究所於翔研究組發現,幼兒至青少年時期,大腦感覺皮層和運動皮層神經網絡的發育性修剪遵循競爭的原則——贏者獲得更多的資源、敗者接受被修剪或消退的懲罰,並且這一發育性修剪的過程賴於外部的感覺刺激。
  • 稀頂者福音:美科學家發現頭髮再生新機理,將來或造福十億脫髮者
    正常情況下,每個人的頭髮大約在10萬根左右,不過具體的根數因人而異,通常是幼童和老人的頭髮數量較少,青少年和青年人的頭髮數量較多,大約有近一半數量的人到中年的時候前額和頂部的頭髮數量會減少,有一些會形成稀頂現象,如果是比較年輕的時候就出現這種現象,那就屬於是毛髮生長方面的症疾了。有機構統計僅在我國脫髮較重人群就達2.5億,全球則在10億以上,其中最嚴重者會變成禿頂或禿頭。
  • 神經退行疾病治療新途徑:中國科學家為小鼠再生視神經節細胞
    人類的視神經節細胞能否再生?帕金森患者是否能通過該方法被治癒?《細胞》期刊發表的一項中國科學家團隊研究,有望為未來眾多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提供一個新的途徑。1億多人患有神經退行性疾病人類的神經系統包含成百上千種不同類型的神經元細胞。
  • 《自然》子刊:聰明的大腦更「懶惰」!科學家發現,智商高者大腦神經...
    但是聰明人的大腦一定更「勤奮」嗎?那可不好說!近期的《自然通訊》雜誌上,來自波鴻魯爾大學的Erhan Genc博士研究團隊為我們帶來了一項令人哭笑不得的研究。研究者利用最新的成像方法檢測了志願者腦內的神經元樹突水平,發現那些智商更高的人,雖然往往具有更大的腦體積和更多的神經元,但是在思考的時候活動神經元反而比較少[1]!
  • 人類第六感首次被證實!科學家說是因為人腦有這個能力
    如今,最新研究發現,人類竟然也有這種感應能力。3月19日,加州理工學院的團隊在神經科學雜誌《eNeuro》上發表研究,證實人腦能感應到磁場,會對磁場變化作出強烈反應,這是人類「第六感」磁感首次被證實。研究表明,受試者只有在實驗磁場和環境磁場方向一致時大腦才會作出反應。
  • 【前沿進展】神經幹細胞及其微環境的衰老與再生
    異體共生研究將年輕小鼠和老年小鼠的循環系統結合在一起,發現了年輕和年老血液對DG中神經發生和SVZ區域中神經微環境的正面及負面影響。研究人員已經確定多種系統性因子和信號通路介導這些效應,其中許多與免疫相關。
  • 科學家解開渦蟲再生之謎 人體器官再生有望實現
    北京時間4月2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英國科學家宣布,他們已經發現了渦蟲的身體某些部位在被截掉後能夠再生的基因。 英國諾丁漢大學的科學家對渦蟲身體部位的再生能力進行了研究,這些部位包括頭部和大腦,有一天這項研究有可能會使老化或受損的人體器官和組織再生成為可能。
  • 神經元再生?AD患者腦類新發現,長壽成為可能?
    多年來,神經元一直被認為是不可再生的,人類大腦中的神經元死一個就少了一個。然而,兩個月前,馬德裡自治大學的科學家在老年人的大腦中發現了新的神經元,動搖了神經細胞不可再生的理論。這可以說是一塊激起數千次波浪的石頭,在科學界引起了廣泛的討論。有人認為這項研究令人興奮,也有人認為它存在缺陷,不能證明神經再生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