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人類的記憶細胞在13歲後就停止再生

2020-12-12 新東方網

  New neurons stop growing in a key region of the brain’s ’memory center』 as early as 13 years old, according to a controversial new study.

  一項有爭議的新研究顯示,早在人類13歲時,大腦「記憶中心」一個關鍵區域的新神經細胞就停止生長了。

  Scientists looking at brain tissue samples found no evidence of new nerve cell growth in the dentate gyryus, a part of the hippocampus vital to memory formation, after the age of 13.

  研究腦組織樣本的科學家沒有發現人類在13歲後齒狀回中有新神經細胞生長的證據。齒狀回是海馬區的一個部分。海馬區對於記憶的形成至關重要。

  The discovery contradicts previous findings suggesting that hippocampal neurons replenish themselves throughout adulthood, as they do in many other mammals.

  該結論同先前的發現相左。以往研究顯示,人類大腦海馬區的神經元在整個成年時期都會不斷自我補充,就像很多其他哺乳動物一樣。

  The newly found pattern seems to be a hallmark of big complex brains.

  這種新發現似乎顯示了複雜大腦的特徵。

  New hippocampus neuron development also dwindled over time in macaque monkeys, the scientists found. And hippocampus regeneration was thought to be lacking in big-brained dolphins, porpoises and whales.

  科學家發現,在獼猴身上,新海馬神經元生長也會隨時間減弱。科學家認為,在有著大型腦的海豚和鯨中間,也缺少海馬神經元再生的情況。

  Writing in the journal Nature, the authors led by Dr Arturo Alvarez-Buylia,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Francisco, concluded: 』Neurogenesis in the dentate gyrus does not continue, or is extremely rare, in adult humans.

  該研究由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阿圖羅?阿爾瓦雷斯-拜利亞博士領導,發表在英國《自然》周刊上。他總結道,「在成年人中,齒狀回中的神經元再生不會繼續,或極其稀少。」

  The early decline in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 raises questions about how the function of the dentate gyrus differs between humans and other species in which adult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 is preserved.』

  「海馬區神經再生的早期衰退提出了人類和其他物種之間齒狀回功能如何不同的問題。其他物種在成年期仍可再生海馬神經元。」

  The scientists used marker antibodies to 』flag up』 neural precursor cells and immature neurons in 59 human brain tissue samples.

  科學家們使用標記抗體來「指示」59個人類腦組織樣本中的神經前體細胞和不成熟神經元。

  The post-mortem and post-surgery samples spanned all life stages from the foetus to older adulthood.

  這些死後和手術後獲得的樣本橫跨從胎兒到老年的所有生命階段。

  The number of developing neurons in the dentate gyrus reduced with age and the oldest sample in which any were found was from a 13-year-old. No young neurons were detected in samples from people aged 18 to 77.

  在齒狀回中,生長中的神經元數量會隨年齡增長而減少。包含生長中神經元的最老樣本來自一個13歲的人。從18到77歲的人的腦樣本中沒有發現年輕的神經元。

  The scientists added: 』Interestingly, a lack of neurogenesis in the hippocampus has been suggested for aquatic mammals (dolphins, porpoises and whales), species known for their large brains, longevity and complex behaviour.』

  科學家還說:「有趣的是,水棲哺乳動物(海豚和鯨)的海馬體也缺乏神經元再生現象。這些物種以大規模的腦、長壽和複雜行為而聞名。」

  Previous studies may have wrongly reported the detection of immature hippocampal neurons because the marker proteins used to disclose them do not work the same way in humans and animals, said the researchers.

  研究人員說,過去的研究可能錯誤報導了不成熟海馬神經元的發現,因為用於指示它們的標記蛋白質在人類和動物身上以不同方式工作。

  In an accompanying News & Views commentary, Dr Jason Snyder from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wrote: 』These findings are in stark contrast to the prevailing view that human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 extends throughout adult life.』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傑森斯奈德博士在一篇相關的新聞與觀察評論中寫道:「這些發現與人們普遍認為的人類海馬神經發生貫穿成年期的觀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編輯:何瑩瑩)

相關焦點

  • 有感┃人類記憶細胞13歲後停止再生
    讀「人類記憶細胞13歲後停止再生」有感
  • 科學家稱:新神經元的成長或在13歲時就停止生長!
    樹突一般短而粗,分支多;軸突往往很長,由細胞的軸丘分出,其直徑均勻,開始一段稱為始段,離開細胞體若干距離後始獲得髓鞘,成為神經纖維。習慣上把神經纖維分為有髓纖維與無髓纖維兩種,實際上所謂無髓纖維也有一薄層髓鞘,並非完全無髓鞘。神經元有接受、整合和傳遞信息的功能。
  • 科學家發現一種新型細胞,可促進中樞神經系統再生
    由於中樞神經系統再生能力差,其損傷康複目前是國際性的醫學難題。近期,俄亥俄州立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Nature Immunology期刊上發表研究成果「A new neutrophil subset promotes CNS neuron survival and axon regeneration」,該研究發現了一種新型的免疫細胞,不僅可以挽救受損神經細胞免於死亡,還可以再生和修復受損的神經細胞。
  • 科學家發現一種新型細胞,可促進中樞神經系統再生!
    俄亥俄州立大學和密西根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新型的免疫細胞,不僅可以挽救受損神經細胞免於死亡,還可以再生和修復受損的神經細胞。此外,研究人員還確定了具有類似特徵的人類免疫細胞系,可促進神經系統修復。圖片來源:俄亥俄州立韋克斯納醫學中心在這項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的是一種新型粒細胞,具有未成熟中性粒細胞的特徵,但具有神經保護和神經再生特性。
  • 徐榮祥「潛能再生細胞」獲得發明專利權
    為此採訪了「潛能再生細胞」的專利發明人,北京美寶集團董事主席徐榮祥教授。 記者:「潛能再生細胞」的功能是什麼? 徐榮祥:人的身體是由受精卵胚胎和發育成至少60萬億個成體細胞組成,這些成體後的細胞再自我更新50-60次後,則逐步的走完人體生命的歷程。
  • 上海一科學家發現渦蟲再生基因 或使人類永葆青春(圖)
    記者昨天從中科院上海生科院/上海交大醫學院健康科學研究所獲悉,人類擁有再生能力、永葆青春不再只是夢想,因為自然界已將這兩種超凡的能力賦予了一個物種渦蟲。近日,健康科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在國際權威細胞生物學雜誌Journal ofCellBiology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他們已建立了日常維持數萬條渦蟲的研究系統,發現了12個新的調節再生的基因。
  • 科學家在渦蟲體發現神奇幹細胞 可幫人類肢體再生
    科學家近日取得了一項重要突破,也許將幫助人類實現肢體再生的夢想。科學家在渦蟲體內發現了一種幹細胞,可讓扁蟲重新長出頭部、大腦或其它身體組織。這一發現對人類而言意義重大。再生醫學致力於實現皮膚細胞、甚至整個器官的再生,可用於治療多種疾病,如先天缺陷、失明、糖尿病、心臟病和癌症等。
  • 神經元再生?AD患者腦類新發現,長壽成為可能?
    多年來,神經元一直被認為是不可再生的,人類大腦中的神經元死一個就少了一個。然而,兩個月前,馬德裡自治大學的科學家在老年人的大腦中發現了新的神經元,動搖了神經細胞不可再生的理論。這可以說是一塊激起數千次波浪的石頭,在科學界引起了廣泛的討論。有人認為這項研究令人興奮,也有人認為它存在缺陷,不能證明神經再生的存在。
  • 科學家揭秘:人類基因是肢體再生的關鍵
    美國加州大學埃爾文分校發育和細胞生物學教授大衛·加德納(David Gardiner)說:實際上我們人類也有再生能力,例如:表皮組織,此外,人體也可以再生部分腸道黏膜,但是人類無法再生更複雜的身體組織。     加德納花費數十年時間研究蠑螈的再生能力,尋找這種超級能力的潛在機制。他說:「人類再生能力很可能在未來才能實現,卻並不遙遠,未來不久肢體再生將成為醫學工具箱的一部分。」
  • 心肌細胞不可逆損傷不能再生?Nature:幫助心臟自愈
    傳統上認為,哺乳動物出生後心肌細胞的數目不再增加,成年心肌細胞作為終末分化細胞不具備再生能力,一旦損傷則永久喪失。目前的藥物、介入支架、冠脈搭橋手術等臨床治療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疾病的發生,但並不能逆轉疾病的進展,人們一直夢想能使心肌再生。 近日,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科學家們近日在《Nature》雜誌上發表報告說,他們發現了一組會抑制心肌細胞分裂的蛋白質,可以通過關閉它們來幫助心肌細胞再生。
  • 新研究發現多種方法可以讓牙齒再生
    新的高科技治療或能夠修復蛀牙,但不是通過傳統的補牙,而是實現整個牙齒的再生。從氟化物牙膏到牙科密封劑,科學已經為治療蛀牙帶來了各種各樣的工具——但20歲到64歲的美國人受齲齒影響的比例仍然高達91%。不過,令人振奮的新研究表明,細胞刺激藥物治療能夠「誘使」牙齒進行自行修復。
  • 華西口腔專家研究給人類牙齒終生再生能力!
    此時此刻,不得不提到一個大家熟知的海洋BOSS——大白鯊,它不僅擁有一副好牙口,關鍵是這副好牙還擁有終生再生能力! 那如果人類擁有這個能力呢? 華西口腔醫院的「種牙」 來自華西口腔的研究團隊,就專門研究怎麼讓「掉了的牙」再長出來!
  • Science:發現有助於蝌蚪尾巴再生的新型細胞類型
    2019年5月18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劍橋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特殊的皮膚細胞群體可協調青蛙的尾部再生。這些再生指導細胞(regeneration-organizing cell, ROC)有助於解釋自然界的一個重大謎團,並可能提供關於如何在哺乳動物組織中實現這種能力的線索。
  • 「嬰兒記憶遺忘」?海馬體新細胞或可清除先前記憶
    海馬體中新生成的神經元似乎對記憶造成了違反常理的影響。 領導該研究的神經學家Sheena Josselyn說:「起初,這一發現讓我們大吃一驚。大多數人認為,新的神經元意味著更好的記憶力。」她的丈夫、加拿大多倫多市兒童醫院的Paul Frankland也參與了研究。 在人類、小鼠和其他幾種哺乳類動物的一生中,海馬體內會不斷生成新的神經元——起初生長速度很快,隨著年齡的增長會越來越慢。
  • 人類如何才能實現肢體重生?基因或能控制再生進程
    美國加州大學埃爾文分校發育和細胞生物學教授大衛·加德納說:「實際上我們人類也有再生能力,例如:表皮組織,此外,人體也可以再生部分腸道黏膜,但是人類無法再生更複雜的身體組織。」加德納花費數十年時間研究蠑螈的再生能力,尋找這種超級能力的潛在機制。他說:「人類再生能力很可能在未來才能實現,卻並不遙遠,未來不久肢體再生將成為醫學工具箱的一部分。」
  • 當材料科學遇到幹細胞,牙齒再生或夢想成真
    編輯:小明月來源:幹細胞者說近日,看到一則新聞,"牙齒再生有戲?科研人員有了新發現?",那到底是怎麼一項技術呢?   原來是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院口腔再生醫學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主任牽頭完成的「基於幹細胞的牙再生研究」,希望通過幹細胞來讓牙齒再生。
  • 同濟大學科研團隊研究成果發表於《蛋白質與細胞》,為腎臟再生醫學...
    同樣,對於KRT8+PSCA+泌尿道上皮細胞,研究人員也通過分析發現其中主要的細胞亞群是覆蓋在泌尿道表面的KRT18+傘形細胞上。研究團隊還重點關注了健康成年人尿液中是否存在參與組織修復與再生的細胞群體。結果顯示:尿液細胞群體中有約1.9%的SOX9+細胞,這群細胞主要來源於腎小管。
  • PNAS:維生素A和C如何擦除細胞記憶?
    PNAS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巴布拉漢研究所(Babraham Institute)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示了維生素A和C如何修飾細胞的表觀遺傳記憶,相關研究或為後期研究者們開發新型再生醫學療法或者對細胞重編程提供一定的思路。
  • 研究發現做這件事1年記憶力逆齡2歲
    奇怪的是,檢查小鼠的大腦時,科學家發現產出最多BDNF的地方,居然既不是大腦皮質也不是小腦,而是大腦的記憶中心海馬回。這個發現,成為運動能強烈影響記憶的最重要線索之一。過去十年裡的動物實驗和人類研究都顯示,我們的記憶力可以透過運動得到加強。而且實際上,運動身體對記憶的影響力,似乎是最重要的。
  • 美國科學家將114歲老人細胞調回到0歲,人類壽命極限正在被改寫
    日前,美國科學家第一次對一名114歲女性的淋巴母細胞進行了重新編程,相當於將超級百歲老人的細胞生物鐘從114歲調回到0歲,這一研究成果證實:人工幹預下,衰老可以成功逆轉,"返老還童"可能並不是神話。美國桑福德伯納姆普雷比醫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調查發現:在全世界範圍內,只有28人被證實年齡超過110歲,他們被稱為"超級百歲老人",之所以稱之為"超級",不是因為他們的高壽,而是他們不僅衰老速度較慢,而且非常健康,對阿爾茨海默、帕金森等與年齡有關的退行性症狀表現出驚人的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