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稱:新神經元的成長或在13歲時就停止生長!

2020-12-17 科學百分百

神經元又稱神經元或神經細胞,是構成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神經元形態和功能多種多樣,但在結構上大致都可分成細胞體和突起兩部分。突起又分軸突和樹突。樹突一般短而粗,分支多;軸突往往很長,由細胞的軸丘分出,其直徑均勻,開始一段稱為始段,離開細胞體若干距離後始獲得髓鞘,成為神經纖維。習慣上把神經纖維分為有髓纖維與無髓纖維兩種,實際上所謂無髓纖維也有一薄層髓鞘,並非完全無髓鞘。

神經元有接受、整合和傳遞信息的功能。一般就長軸突神經元而言,樹突和胞體接受從其他神經元傳來的信息,並進行整合,然後通過軸突將信息傳遞給另一些神經元或效應器。

神經元按其功能可分為傳入神經元(感覺神經元)、中間神經元(聯絡神經元)和傳出神經元(運動神經元)三種。如果按照對後繼神經元的影響來分類,則可分為興奮性神經元和抑制性神經元。

神經元的胞體(soma)在於腦和脊髓的灰質及神經節內,其形態各異,常見的形態為星形、錐體形、梨形和圓球形狀等。胞體大小不一,直徑在5~150μm(微米)之間。胞體是神經元的代謝和營養中心。

據報導, 一項有爭議的新研究表明,在大腦「記憶中心」的關鍵區域,新神經元在13歲時就停止生長。

齒狀回(海馬體的一部分)的發育神經元數量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其中最古老的樣本來自一個13歲的孩子。

從18歲到77歲的人的樣本中沒有發現年輕的神經元。

科學家們補充說:「有趣的是,海馬體中缺少神經源,這一現象被認為是水生哺乳動物(海豚、鼠海豚和鯨魚)所獨有的,它們以其巨大的大腦、長壽和複雜的行為而聞名。」

研究人員說,先前的研究可能錯誤地報導了對未成熟海馬神經元的檢測,因為用於揭示它們的標記蛋白在人和動物身上的作用並不相同。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Jason Snyder博士在一篇相關的新聞和觀點評論中寫道:「這些發現與人們普遍認為的人類海馬神經延伸到成年期的觀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科學家們在觀察腦組織樣本時發現, 在13歲之後,在齒狀腦回(海馬體的一部分)中沒有發現新的神經細胞生長的跡象。

這一發現與之前的研究結果相矛盾,這表明海馬神經元在成年後會自我補充,就像它們在其他哺乳動物身上一樣。

新發現的模式似乎是大型複雜大腦的標誌。

科學家們發現,在獼猴身上,新海馬神經元的發育也逐漸減少。而海豚和鯨魚則被認為缺乏海馬體的再生。

由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Arturo Alvarez-Buylia博士領導的作者在《自然》雜誌上撰文總結道:「在成年人中,齒狀回的神經再生不會持續,或者非常罕見。」

相關焦點

  • 有感┃人類記憶細胞13歲後停止再生
    一和於養和齋2018.3.14 晨研究發現:人類記憶細胞13歲後停止再生參考消息網3月9日報導 外媒稱,新研究顯示,記憶細胞在13歲後停止再生。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3月7日報導,一項富有爭議的新研究顯示,人類早在13歲的時候,大腦「記憶中心」一個關鍵區域的新神經細胞就停止成長了。報導稱,研究腦組織樣本的科學家沒有發現人類在13歲後齒狀回中有新神經細胞生長的證據。齒狀回是海馬區的一個部分。海馬區對於記憶的形成至關重要。該結論同先前的發現相左。
  • 研究發現:人類的記憶細胞在13歲後就停止再生
    一項有爭議的新研究顯示,早在人類13歲時,大腦「記憶中心」一個關鍵區域的新神經細胞就停止生長了。   研究腦組織樣本的科學家沒有發現人類在13歲後齒狀回中有新神經細胞生長的證據。齒狀回是海馬區的一個部分。海馬區對於記憶的形成至關重要。
  • 科學家在晶片上「種植」神經元,或將推進大腦修復技術的跨越發展
    「這種『神經元支架』還遠遠達不到我們想像中的『晶片大腦』的水平,但它為科學家提供了研究神經元生長和連接的新方法,」 這項研究的領導者,來自澳洲國立大學的生物材料工程師Vini Gautam稱,「如何在實驗室中重建神經環路,一直是科學家們面臨的難題。
  • Nature:當遭受損傷時,成體神經元退回到胚胎轉錄生長狀態
    2020年4月20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當成體腦細胞遭受損傷時,它們會退回到胚胎狀態。他們報導在這種新獲得的未成熟狀態下,這些腦細胞能夠再生出新的連接,而且在適當的條件下,這些連接可能幫助恢復失去的功能。
  • 神經元如何排列組成大腦?科學家發現隱形指令
    斯坦福科學家通過顯微鏡觀察和數學建模,發現了神經元組合成大腦神經網絡所遵循的隱形指令,這項技術有助於生物工程師引導幹細胞培育身體器官。生命中處處有各自特定的形態:鳥的羽毛長短各異,玫瑰的花瓣裡短外長。科學家發現大腦的生長也一樣,也要遵循某種形態指令長成特定的形象。這份新研究的研究人員想搞明白,究竟是什麼看不見的生長信號,指引著特定種類的神經元聚集在正確的位置,長成大腦組織?研究人員選擇了長約1毫米的扁蟲的大腦進行研究。這種蟲斷頭後還能再長出一個新頭。
  • 史丹福大學:新工程蛋白可阻止癌症生長並再生神經元
    史丹福大學:新工程蛋白可阻止癌症生長並再生神經元 2020-06-11 18: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癌細胞「綁架」神經元幫自己壯大,科學家破譯癌細胞分子機制 |...
    去年Nature的一篇文章發現,癌細胞可以和神經元突觸連接起來,形成電活性組織。該組織可以向腫瘤細胞網絡中的腦瘤細胞發出信號,促進其遷移和生長。而且,腫瘤微環境中的神經元密度往往很高,腫瘤細胞似乎還有一種操控神經元增長的方法。這次科學家研究了在頭頸部的癌症。
  • Neuron:科學家找到幫助修復損傷神經元的藥物
    現在來自德國的科學家們成功解除了一種"剎車"分子的作用,這種分子能夠阻止神經纖維的再生。他們利用一種作用於生長抑制機制的藥物--Pregabalin治療小鼠實現了受損的神經連接重新形成。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Neuron上。神經元細胞互相連接形成網絡遍布身體各處。
  • 新方法實現神經元軸突精確連接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10月26日報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最近開發出一種新方法,能在實驗皿上誘導神經元在精確的位置形成軸突連接。
  • 男孩什麼時候停止成長?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法蘭瓷編譯通常男孩的成長速度不及女孩,但在10歲之前差距並不會太大。紐約兒科內分泌科主任Zoltan Antal醫生說 :「在3至10歲期間,大多數青春期前兒童平均每年長高5公分,在這期間不常見到孩童快速長高的情況。」但何時才是快速成長期? 何時又會停止成長?
  • 成年人的大腦不會再產生新的神經元?
    小鼠的神經元數十年來,科學家一直認為,胚胎和嬰兒的大腦都會進行「神經發生」(neurogenesis,即生成新的神經元),但在成年後便會戛然而止。但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這一觀點逐漸受到了質疑。在阿爾瓦雷斯-拜拉離開諾特博姆的團隊並組建自己的研究團隊後,他發現嚙齒類動物的嗅球會不斷生成新的神經元(嗅球是參與嗅覺的腦區)。但在人類身上,嗅覺神經元的「源流」是有限的:在嬰兒身上有,但成年人卻變得乾涸。大腦額葉也是一樣,它控制著我們最重要的思維能力,位於大腦的最前端。在人類發育早期,大量新的神經元會不斷湧向大腦額葉,但隨著人類發育成熟,這一過程便會停止。
  • 科學家製造出了「人工神經元」 腦退化症治療有望
    ▲科學家成功製造出了與人體生物神經細胞「幾乎完全相同」矽微型晶片,圖為該晶片與英國20便士硬幣的大小對比。圖據巴斯大學官網據BBC新聞3日報導,近日,英國巴斯大學的科學家宣布,他們成功製造出了一種人造神經元——一個矽微型晶片,這個與人體生物神經細胞「幾乎完全相同」的晶片可用於生物電子設備和植入物,為對抗影響神經系統的疾病(如阿爾茨海默氏病、心力衰竭或脊髓損傷)提供了新的途徑。
  • 我科學家發現神經元突觸發育新機制
    最新一期國際神經科學領域權威刊物《神經元》(Neuron)5月4日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段樹民研究員及學生沈萬華、吳蓓等關於突觸發育新機制的研究成果,
  • eIF2α通過興奮性和生長抑制神經元調控記憶鞏固
    eIF2α通過興奮性和生長抑制神經元調控記憶鞏固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0 13:55:05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Nahum Sonenberg、Vijendra Sharma小組的最新研究發現eIF2α通過興奮性和生長抑制素神經元調控記憶鞏固
  • 研究稱人類大腦超負荷消耗能量 以致進化停止
    據英國《每日郵報》今晨報導,英國劍橋大學的專家稱,現在人們因為大量的思考而十分疲憊,超負荷的能量消耗可能使大腦停止進化,從而限制人類智力的發展。甚至有專家指出,人類智力不但停滯不前,甚至可能出現倒退。大腦進化受限 人類智力「就到這兒」了?
  • 心臟跳動時大腦也跟著抖一抖 有助於科學家對不同神經元進行準確分類
    「我們正在記錄植入有神經外科手術電極的人類患者大腦的神經元,並且將神經活動與心跳活動對比,發現每次心跳時許多神經元都會改變其放電方式。」西奈醫學中心的Clayton Mosher說,他與艾倫研究所與Yina Wei同為研究報告的第一作者。「我們當時想,'好吧。這令人驚訝!'」但當研究小組進一步放大時,他們意識到神經元並沒有以不同的方式放電;相反,大腦在抖動。
  • Science:新研究繪製出大腦皮層中的抑制性神經元迴路的發育圖譜
    2020年12月7日訊/生物谷BIOON/---如何構建比目前已知的任何事物都要複雜的神經元網絡?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大腦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繪製了抑制性神經元迴路的發育圖譜,並報告發現了獨特的迴路形成原理。他們的發現使得科學家們能夠監測神經元網絡結構隨時間的變化,從而捕捉到個體成長和適應環境的時刻。
  • 研究發現,視覺神經元無法像科學家那樣發揮作用
    對滑鼠視覺系統中近60,000個神經元活動的一項新調查顯示,我們必須走多遠才能了解大腦的計算方式。由艾倫研究所(Allen Institute)的研究人員領導的這項分析今天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上,該分析表明,視覺皮層(處理我們的視覺世界的大腦部分)中有90%以上的神經元不能像科學家們想像的那樣起作用-尚不清楚它們的工作方式。
  • 科學家意外發現ALS影響參與運動的感覺神經元
    阻止人們壓碎花朵或掉落水杯的同樣的神經也在教導科學家關於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的新知識。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生物科學系助理教授瓦爾德茲說:「我們發現,與肌肉相關的本體感覺神經元在ALS早期受到影響,而與感覺肌張力變化的肌腱相關的感覺神經元則大多倖免。」「這是一個很大的驚喜,它表明ALS針對的是特定的神經元,特別是那些在肌肉中具有關鍵功能的神經元。」在這項發表在《比較神經病學雜誌》上的研究中,瓦爾迪茲使用了齧齒動物模型來檢查本體感受性感覺神經元。
  • 男女生身高几歲停止生長?想長高要重視這三個年齡段
    導讀:男女生身高几歲停止生長?想長高要重視這三個年齡段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男女生身高几歲停止生長?想長高要重視這三個年齡段!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