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科學家首次發現兩種血液分子可「追蹤」阿爾茨海默症進展

2020-12-24 觀察家網

歐洲科學家首次發現兩種血液分子可「追蹤」阿爾茨海默症進展

科技日報 | 2020-12-02 09:23:39

據英國《自然·衰老》雜誌30日發表的一項醫學研究,歐洲科學家團隊首次發現,血液中兩種分子的水平或能預測輕度認知損害:患者未來的認知衰退和阿爾茨海默症痴呆的發展。這兩種分子分別是在蘇氨酸-181位上磷酸化的tau(P-tau181)和神經絲輕鏈(NfL)。這一成果有助於科學家開發出常規血液檢查,「追蹤」高危群體的阿爾茨海默症進展。

目前,人類對阿爾茨海默症依然束手無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致病原因「缺位」,導致難以展開預防和「追蹤」。這樣一種起因不明、無法治癒的病,卻並不罕見——數據顯示,全球約有5000萬阿爾茨海默症患者,佔所有痴呆病例的50%—70%。阿爾茨海默症的特徵是:被認為會導致神經元死亡的蛋白在腦內聚集,並最終發展為痴呆。而最新研究發現,這些蛋白也存在於血液中——因此檢測它們在血漿中的濃度,可以診斷該疾病,或區分該疾病與其他常見的痴呆形式。

鑑於此,瑞典隆德大學科學家奧斯卡爾·漢森及其同事利用573名輕度認知損害患者的數據,建立並驗證了個體化風險模型。通過該模型,可以預測患者的認知衰退和阿爾茨海默症痴呆的發展。

研究團隊比較了多個模型,預測患者4年內認知衰退和痴呆進展的準確度,這些模型基於血液中不同生物標誌物的各種組合。他們發現,基於P-tau181和NfL的模型預測能力最佳,前者是一種tau蛋白形式,後者能反映神經元死亡和損傷的情況。

研究人員總結稱,他們的研究結果證明,通過血液中生物標誌物來預測個體阿爾茨海默症的進展是有價值的,下一步需要開展更大的隊列研究。

科學家認為,從病理學來看,阿爾茨海默症患者主要是大腦和特定皮層下區域出現神經元和突觸損傷,這種損傷會導致顯著的大腦萎縮和衰退。儘管其確切原因迄今未明,但科學界已在研究阿爾茨海默症的發病機制、探索相應治療方案方面投入了巨大心血,除了病理研究不斷逼近真相,還有一些藥物的問世也在預防及治療上為患者帶來希望。

總編輯圈點

儘管全球藥企和科研人員投入巨大精力,至今還仍然沒有針對阿爾茨海默症的根治藥物。換一個思路,對高風險人群進行篩查、幹預,或許可以延緩阿爾茨海默症的進程,讓可怕的」腦海中的橡皮擦」,儘可能晚些出現。此前,中國學者也研究了如何在外周血中發現阿爾茨海默症的標誌物,可提前5—7年預測病症。文中的這項研究,同樣也是用驗血的方法來尋找病症的前哨部隊。不過,這種篩查若要成為體檢項目的一部分,還需降低檢測成本,真正從科研走向臨床。

  • 標籤:血液分子,阿爾茨海默症

相關焦點

  • 兩種血液分子可「追蹤」和「預測」阿爾茨海默症進展
    兩種血液分子可「追蹤」和「預測」阿爾茨海默症進展 2020-12-18 16: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美科學家首次發現大腦年輕分子,可助人類神經再生
    美科學家給出了最新答案。01 美科學家:Gpld1酶可提升大腦認知7月9日,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Saul A.科學家通過分析小鼠的血液成分發現,小鼠運動之後肝臟會大量合成一種名叫Gpld1的酶。這種酶的水平升高會促進海馬神經元的再生,改善衰老小鼠的學習能力和認知能力。在其他實驗中,科學家們在健康且愛運動老年人血液中也發現了Gpld1水平的升高。
  • 科學家發現兩種植物含天然甜味分子 甜度遠超蔗糖
    新華社昆明8月7日電(記者嶽冉冉)我國科學家發現兩種可食用或藥用的甜味植物:翅果藤、毛果魚藤,從中分離出的化合物甜度為蔗糖的數十倍以上。該系列成果近期相繼發表在國際期刊《農業與食物化學雜誌》上。論文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杜芝芝介紹,當今人群高發的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肥胖、齲齒等與過量攝入蔗糖有關,因此尋找安全、低熱量、非營養性天然甜味劑成為各國科學家研究的領域。
  • 重大進展|阿爾茨海默症有何新靶標問世?中國學者百家爭鳴
    那麼,近期的中國學術界又有何新進展呢?Nature:中國學者揭示先天免疫系統反應蛋白IFITM3在AD中的作用γ-分泌酶是AD發病過程中的重要致病分子。小分子γ-分泌酶調節劑(GSMs)可特異地抑制Aβ42產生而不影響其他位點和底物切割, 已經成為AD藥物開發有前途的策略之一。
  • 科學家在渦蟲體發現神奇幹細胞 可幫人類肢體再生
    科學家近日取得了一項重要突破,也許將幫助人類實現肢體再生的夢想。科學家在渦蟲體內發現了一種幹細胞,可讓扁蟲重新長出頭部、大腦或其它身體組織。這一發現對人類而言意義重大。再生醫學致力於實現皮膚細胞、甚至整個器官的再生,可用於治療多種疾病,如先天缺陷、失明、糖尿病、心臟病和癌症等。
  • 太空中首次發現惰性氣體分子
    兩個研究超新星爆炸殘骸的國際科研小組12日分別在美國《科學》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在宇宙中首次發現了惰性氣體分子,並在恆星爆炸的中心首次觀測到生命的六大基本元素之一
  • 新進展:血液檢測能夠準確鑑別不同類型的腦腫瘤
    原創 轉網 轉化醫學網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作者:Lauren導言:腦腫瘤按其起源部位可分為原發性腦腫瘤和腦轉移瘤,腦腫瘤預後差、生存期短,是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腫瘤之一。
  • 科學家們如何利用新型血液檢測技術來改善多種人類疾病的診療?
    【4】Science:血液測試有助於在症狀出現之前發現癌症doi:10.1126/science.abb9601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在數千名沒有癌症病史或症狀的人中,首次發現血液測試有助於檢測多種癌症。這種血液測試仍然是實驗性的。
  • 研究發現有氧運動能夠改善大腦關鍵區域的血液流動情況
    來自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指出,有氧運動可以改善大腦兩個關鍵部位的血液流動。這可能對患有阿爾茨海默症的老年人特別有益。根據這項研究,經歷血流量增加的兩個大腦區域都跟記憶有關,據了解,30名60歲以上的人員參與了這項研究。在這些參與者中,有一半人被要求花一年時間進行有氧運動訓練,而另外30名參與者只做拉伸運動。
  • PNAS:科學家首次發現瀕危動物雜種優勢
    Bradley Shaffer) 科學家一般認為雜交植物會經常表現出雜種優勢,而雜交動物則沒有這種優勢。美國科學家的最新一項研究打破了這種觀點,他們研究發現,加州本土火蜥蜴和外來火蜥蜴雜交所得後代具有比雙親更高的存活率。這是首次在瀕危物種中觀測到雜種優勢,為動物保護提供了新的思路。相關論文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 全球首次!澳科學家發現「聰明」基因 可左右人類記憶
    科學家首次發現人類的「聰明」基因。研究人員表示,和人類智力有關的基因多達成千上萬個,不可能有某一個特定基因能夠左右整個人的智力。如今,科學家對分別來自澳大利亞、歐洲和美國的共計12.6萬人進行研究後發現,有3種基因變異和人的智力有關。 人類共有大約2萬個基因,能夠影響認知能力的基因可能有成千上萬個,目前已經發現了其中4個;它們中的每一個都有獨特的方式和大腦相連接,左右著人類的學習和記憶。
  • 人類首次在彗星上發現氧氣分子,已「沉睡」幾億年
    人類首次在彗星上發現氧氣分子,已「沉睡」幾億年 澎湃新聞記者 吳躍偉 2015-10-29 21:11 來源:澎湃新聞
  • 【科研進展】科學家們研製出分離丙烯的創新材料
    【科研進展】科學家們研製出分離丙烯的創新材料 2020-09-29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天文學家新發現100萬個星系
    美國生物學家賽勒斯·利文索爾(Cyrus Levinthal)指出,如果嘗試用蠻力計算解答該難題,對於每個蛋白分子都需要窮舉至少10個可能性。然而,人工智慧算法的出現意味著計算機或許可以替代人類,預測蛋白的摺疊結構。在每兩年一次的蛋白結構預測關鍵評估(CASP)中,科學家認為AlphaFold已解決了這一難題。
  • 兩種促癌基因或能互相協作促進癌症轉移進展
    2020年1月1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eLif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史丹福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名為MYC和TWIST1的促癌基因或能「拉攏」機體免疫細胞促進癌細胞擴散,阻斷這一關鍵步驟或能有效抑制癌症進展,相關研究結果或能幫助臨床研究者識別出患者發生癌症轉移的風險,從而就有望幫助開發抑制癌症轉移的新型療法。
  • 像電子定位一樣追蹤空氣、土壤裡的特定物質,科學家讓稀土發光
    科學家說,有一天,人類也能像追蹤犯罪分子一樣,對空氣中、土壤裡和生物體中特定的物質明察秋毫,分秒洞悉。 2007年起,浙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錢國棟教授課題組陸續發表論文,在科學界率先提出利用發光的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OFs)精確、靈敏、實時地檢測重金屬離子和有機小分子。
  • 科學家首次合成純碳環形分子,這可能是分子級電晶體的關鍵一步
    8 月 15 日,《自然》(Nature)雜質今天刊登了一項重大科學突破:牛津大學的化學家和 IBM 的團隊一起,首次製造出了由 18 個碳原子組成的環形純碳分子,而這在過去「幾乎難以成功」,曾有無數團隊嘗試後放棄了。
  • 世界首例,一滴血可提前10年確診老年痴呆症?中國也有類似技術
    3.最新研究顯示,β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與阿爾茨海默症相關的異常,都能通過血液檢測被發現。不過仍需要在更多人群中展開臨床試驗,才能證明血液篩查技術的準確性。4.其它一些對阿爾茨海默症的早期篩查手段也在不斷出現。美國杜克大學能夠通過檢測視網膜各層的厚度和紋理來檢測這一症狀;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賈建平教授的團隊研究發現了可在症狀出現前5年至7年進行預測的生物標誌物。
  • Nature:半個多世紀以來,科學家們首次發現風疹病毒的兩種新的親緣...
    這兩個研究團隊之前都沒有意識到對方的存在,然而他們都即將匯聚到一個發現上,這個發現將永遠把他們聯繫在一起,並幫助解決一個長期存在的謎團。這兩個研究團隊中的每一個都即將找到風疹病毒的兩種新的親緣物種。自1962年首次發現以來,風疹病毒一直是風疹病毒科(Matonaviridae)的唯一已知成員。
  • Science:科學家在細胞中發現一種新型的RNA修飾酶類—ANGEL2
    2020年8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維也納醫科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首次在人類細胞的RNA分子末端識別出了一種特殊的化學反應,此前研究人員僅在細菌和病毒中觀察到過這種反應,通過追蹤其在數千種蛋白質中的來源,研究人員發現,名為ANGEL2的特殊酶類或會執行這種反應,ANGE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