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首次在彗星上發現氧氣分子,已「沉睡」幾億年

2021-01-08 澎湃新聞
人類首次在彗星上發現氧氣分子,已「沉睡」幾億年

澎湃新聞記者 吳躍偉

2015-10-29 21:11 來源:澎湃新聞

彗星67P和探測器羅塞塔、登陸器菲萊。圖片來自歐洲航天局(ESA)

人類首次在彗星上發現了氧氣分子。這一意外發現,對目前的太陽系形成模型提出了挑戰。

從2014年9月開始,歐洲航天局(ESA)發射的探測器羅塞塔(Rosetta)開始探測彗星67P中的物質,安裝在羅塞塔上質譜儀檢測到了氧氣分子。

檢測結果顯示,離彗核越近,氧氣分子含量越高。

該研究10月28日凌晨在線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上,論文標題為《在彗星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的彗發中發現大量氧氣分子》(Abundant molecular oxygen in the coma of comet 67P/Churyumov–Gerasimenko)。

來自德國、美國、瑞士、比利時、荷蘭、法國、以色列的33位科學家完成了這項研究。

彗發是彗核的蒸發物,彗星離太陽越近,被蒸發出的彗發就越大,在圖像上是一團光暈。

令研究人員好奇的是,彗發中的這些氧氣是從哪兒來的?

柯伊伯帶(Kuiper belt)和奧爾特雲(Oort cloud)被認為是太陽系彗星的兩大主要「倉庫」。彗星67P來自柯伊伯帶。圖片來自歐洲航天局(ESA)

在自然界,水可以被光解或者輻射裂解,生成氧氣。研究人員也的確在彗星67P的彗發中檢測到大量水分子。而太陽可以提供光解或輻射裂解所需的條件。

但上述反應不太可能是目前探測到的氧氣分子來源,研究人員這樣在論文中表示。

因為,如果是水光解或輻射裂解產生的這些氧氣分子,那麼這些反應只能發生在彗星大氣層表面較淺的區域,同時,彗星在宇宙中不斷在向外拋灑、丟失物質,隨著時間的延長,檢測到的氧氣分子與水分子的比例應該不斷減小,其比例也會隨著光照條件的變化而變化。

但實際情況與此不同,二者比例保持恆定。羅塞塔探測器上得到的結果是H

2

O/O

2

=(1.9±0.3)×10

-3

研究人員認為,

這些氧氣分子幾億年前就已存在了

,並在彗星形成時被「鎖住」。

「但很多現有的太陽系形成模型都不這麼認為,因為氧氣分子很活潑,它會與氫氣分子反應掉。考慮到引力問題,氣態的氧氣能被鎖住那麼久,有點兒懸。」美國馬裡蘭大學的天文學家邁克•赫恩(Mike A』Hearn)這樣告訴《自然》。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彗星,發現,氧氣,首次

相關推薦

評論(47)

相關焦點

  • 史詩般的奇遇:羅塞塔號彗星探測器的8大發現
    羅塞塔號謝幕之前不到一個月時,其高清攝像機發現「失蹤的」菲萊號著陸器卡在彗星67P上的一個黑暗裂縫裡9月30日19:19,一個機器人先鋒終於「塵歸塵,土歸土」了:歐洲航天局有計劃地安排羅塞塔號這顆首次探索彗星的探測器撞入彗星
  • 地球上的水來自哪裡?彗星的冰又是如何產生的?
    天文學家們給它起了個綽號「Ultima Thule」,也就是「天涯海角」的意思,它的正式名字叫「2014 MU69」,編號486958,因為它早在2014年就被發現了。2019年1月1日,新視野號探測器在距離地球65億公裡的柯伊伯帶找到了Ultima Thule,對它進行了探測並拍下了照片。
  • 古老彗星可能幫助促成了地球上生命最初的起源
    當我們尋跡地球的生命起源時,這個不解之謎中缺失的一塊是被視為生命基石的胺基酸等複雜有機分子是如何形成的。這個新發現表明這些分子其實是來自宇宙空間,然後搭載太空巖石降落在地球上——這就是我們所知道的播種生命。
  • 氧氣是慢性毒藥?科學家發現,氧氣居然是人類衰老的罪魁禍首!
    導讀:有科學家做過實驗,人類吃飯可以活30天左右,不喝水可以活7天左右,但如果讓一個人幾分鐘不呼吸,全世界沒有多少人能做到,由此可見呼吸的重要性!然而,有科學家發現,人類呼吸的氧氣居然是慢性毒藥,是人類衰老的罪魁禍首!這是怎麼回事呢?
  • 人類首次在火星大氣中發現發光的綠色氧氣
    歐洲航天局的軌道飛行器已經圍繞火星飛行了近四年,最近有了一個驚人的發現-大氣中發光的綠色氧氣。天文學家預測這種輻射的存在已經有40年了,但現在有了它存在的證據。人們發現,在海拔262,000多米的地方,這種光芒最強,是由陽光與空氣中的原子和分子結合而成的。這不僅是第一次在火星上發現這些排放物,而且也是太陽系其他行星上唯一發現的情況。地球有國際空間站上的太空人看到的綠色夜光,但看起來比在火星周圍看到的要暗。
  • 美科學家首次發現大腦年輕分子,可助人類神經再生
    儘管運動對人好處頗多,但並不是人人都能運動,對於那些上了年紀或者身體不便的人而言,他們又應該如何保持身體健康,保持大腦年輕呢?美科學家給出了最新答案。這意味著該蛋白很可能是維持動物認知因素的關鍵分子。為驗證結論是否正確,科學家們通過基因編輯手段,在老年小鼠體內系統的增加了Gpld1蛋白之後發現,這和輸入運動小鼠的血漿給實驗組帶來的效果相同。短期內實驗組的大腦認知能力得到了明顯提升。研究作者Saul A.
  • 首次在一顆彗星中發現生命必需的磷
    芬蘭土爾庫大學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研究,在一顆彗星上收集的固體塵埃顆粒中發現了磷和氟。參與該項目的科學家表示,他們的發現表明:所有最重要的生命元素,可能都是由彗星運送到地球的。這些是在從彗星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67P/Churyumov-Gerasimenko)的內彗核心中收集到的。這顆彗星每6.5年繞太陽公轉一圈。歐空局「羅塞塔號」飛船上的彗星二次離子質量分析器(COSIMA)採集了這些樣本。該太空飛行器在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期間,在距離彗星幾公裡的地方跟蹤該彗星。
  • 地球上生命的基本元素是來自彗星嗎?
    這項工作的標題是「從彗星67P / 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慧發中檢測塵埃中的固體磷和氟」,該出版物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生命的原始元素被稱為CHNOPS,代表碳(C)、氫(H)、氮(N)、氧(O)、磷(P)和硫(S)。這六個化學元素的組合構成了地球上絕大多數的生物分子。它們共同構成了地球生命的近98%。
  • 首次發現「不需要氧氣的動物」!挑戰人類對進化論和生命的認識
    但是,目前發現的厭氧生物以厭氧細菌為主,幾乎都是單細胞生物。2010年,科研人員曾在地中海底部沉積的淤泥中發現"厭氧多細胞生物",當時就造成了不小的轟動。 最近,比"厭氧多細胞生物"更高級的厭氧生物出現了。
  • 首次在一顆彗星中發現生命必需的磷 每6.5年繞太陽...
    首次在一顆彗星中發現生命必需的磷 每6.5年繞太陽公轉一圈  Evelyn Zhang • 2020-12-03 18:24:49 來源:前瞻網
  • 人類首次發現超低溫下基態分子與原子散射共振
    超低溫度下基態分子與原子之間的散射共振現象,最近在實驗上被人類首次發現。1月18日,中國科大發布重大成果,該校潘建偉、趙博等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他們通過對磁場的精確調控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超低溫度下基態分子與原子之間的散射共振,向基於超冷原子分子的超冷量子化學研究邁進了重要一步。
  • 彗星是「生命使者」?科學家在彗星上,找到生命所需的所有元素!
    據報導,近日,一個來自芬蘭的國際科學家團隊,在一顆名為「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的彗星上,發現了磷元素和氟元素,這也是科學家第一次在彗星中發現生命必須的磷元素,這個發現再次印證了此前科學家們的猜想:彗星是宇宙中的「生命使者」,這項研究也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皇家天文學月刊》上。
  • 為什必須要有水有氧氣才有生命,外星人就一定需要氧氣和水嗎?
    況且這個信號已經在宇宙中旅行了將近5萬年,時間上也來不及啊!據說我們中國貴州的天眼「FAST」也曾經收到過來自30億光年外的外星信號。提到這些這我只是想說,我本人還是相信有外星高智慧生物存在的,或許也確實就存在。從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拉開了人類航天時代的序幕開始。
  • 天文學家發現已知最長彗星的尾巴,長度超過10億公裡!
    「池谷-張彗星」的彗尾可能長達10億公裡,是目前已知彗尾最長的彗星。(網絡圖片)當 一顆彗星接近太陽系時,太陽輻射導致彗星核心內的揮發性物質蒸發,被釋放出的塵埃和氣體包圍著彗星,受到太陽風影響,形成一個極為巨大壯觀尾巴「彗尾」,是許多人爭相觀測的天文景觀,有天文學家發現,「池谷-張彗星」(153P/Ikeya-Zhang)的彗尾可能長達10億公裡。
  • 氧氣現身河外星系 外星生命離我們還有多遠
    據悉,這是人類首次在銀河系外發現氧氣,也是迄今為止在太陽系外探測到氧氣最多的一次。日前,此研究成果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雜誌。  這一驚人的發現引發了大量關注。「馬卡良231」星系是什麼?天文學家是如何在「馬卡良231」中發現氧氣的?此次發現是否代表著在銀河系外找到了適宜生命產生的環境?
  • 彗星著陸器「菲萊」第二落點確認
    英國《自然》雜誌28日發表的一項行星科學研究,歐洲空間局(ESA)科學家首次識別出了「菲萊」著陸器在彗星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表面彈起時的第二個著陸點——「顱頂脊」,此次分析「菲萊」在該著陸點的含冰石塊上留下的印記,讓科學家們深入了解著陸時新暴露的冰層的強度。
  • 這7個發現是外星人存在的最好證據,但都表明人類可能是孤獨的
    當然一些分子鏈更為簡單的無機化合物更是常見,可以說地球上有什麼太空裡就有什麼。18世紀是望遠鏡大發展的時代,也是天文學蓬勃發展的時代,那時有專門的彗星獵手觀察彗星,梅西耶搜索天空中模糊的星雲編制了星表,威廉·赫歇爾1781年用望遠鏡發現了天王星等等;到了19世紀,望遠鏡技術不斷地改進,更精良的鏡片、更大的口徑被應用,使我們發現了太陽系中小行星帶的存在,尤其是對天文學最大的影響就是1887年,人們開創性地將攝影技術應用在了天文學上,從此我們可以對天體進行成像
  • AI首次獨立發現史上最強抗生素 短短幾天內從1億個分子庫中篩出
    最近,MIT科學家利用一種開創性的機器學習方法發現了一種具有前所未有廣譜抗菌能力的抗生素分子,這是人類首次完全使用人工智慧的方法發現新抗生素。他們的這一研究登上了生命科學頂級期刊《Cell》。據悉,該方法首次在沒有使用人類任何先前假設的情況下,短短幾天內從超過1億個分子的庫中篩選出強大的新型抗生素。其中一種抗生素可殺死多種世界上最麻煩的致病細菌,包括結核病和被認為無法治癒的菌株。此外,該方法還可以應用於治療癌症、神經衰退性疾病等其他類型的藥物。
  • 業餘天文學家發現的SWAN彗星,即將閃耀在我們的夜空中
    此外,它還成為彗星的有效發現者,因為彗星也是氫的來源。在彗星的例子中,氫來自於冰核被太陽加熱時釋放到太空中的水蒸氣。因為太陽輻射可以把水分子(H2O)分解成一個氫原子(H)和一個氫氧對(科學家稱之為羥基自由基,簡稱OH)。結果是圍繞在彗星周圍的一團氫氣,釋放出一個可以在天鵝座星圖上被發現的明亮的萊曼-阿爾法光。
  • 科學家發現,導致人類衰老的原因居然是氧氣!
    我們都知道,生命存活的條件就是,水、氧氣和溫度,水是生命之源,氧氣也同樣的重要,沒有氧氣地球上所有的有生命的動植物都無法存活。科學家曾經做過實驗,人不吃飯可以存活30天,不喝水可以存活7天,如果不讓一個人呼吸也就存活幾分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