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水來自哪裡?彗星的冰又是如何產生的?

2020-12-23 老粥科普

還記得前段時間成為「網紅」的那顆花生狀的天體嗎?天文學家們給它起了個綽號「Ultima Thule」,也就是「天涯海角」的意思,它的正式名字叫「2014 MU69」,編號486958,因為它早在2014年就被發現了。2019年1月1日,新視野號探測器在距離地球65億公裡的柯伊伯帶找到了Ultima Thule,對它進行了探測並拍下了照片。

這個長得既像花生又似雪人的傢伙個頭可不小,它長約35公裡,最寬處也有20公裡寬。並且,在它的表面已經發現水冰、甲醇和有機分子的光譜,科學家們判斷它主要由無定形水冰和巖石材料組成,這表明2014 MU69實際上是一顆彗星。

彗星與柯伊伯帶

一種成熟的理論認為地球上的水來自於太陽系外圍眾多的彗星,它們在與早期地球撞擊的過程中將攜帶的大量水留在了這裡。

與其它的一些彗星不同,「天涯海角」似乎從來沒有接近過太陽,它始終在遙遠寒冷的柯伊伯帶內遊蕩,因此我們不會看它拖著一條粗長的尾巴划過夜空。而像哈雷彗星、哈爾波普彗星、以及著名的舒梅克列維9號彗星等等則有著典型的彗星特徵,那是因為它們內部的水分子、揮發性有機物以及氫氣在太陽光的加熱作用下逃逸出來成為彗發,然後在太陽風的吹拂下形成彗尾。

我們肉眼所見的所有彗星都已經經歷了漫長的旅程,它們從距離地球60多億公裡外的柯伊伯帶出發,有些甚至來自更遙遠與寒冷的奧爾特雲,沿著橢圓形軌道來到太陽附近,然後再次回到寒冷的太陽系外圍,如此往復,直到墜落到太陽上,或者與途中的某顆行星相撞而滅亡。舒梅克列維9號彗星就是在運行的過程中被木星吸引、被強大的潮汐力撕成碎片,然後墜落到木星上的。

有相當多彗星來自柯伊伯帶,這裡寂靜寒冷,散落著數以億計的星體殘片和冰冷天體。儘管它們的數量龐大,有些天體也有幾十千米大小,但你如果將它們聚攏在一起就會發現其總質量還不到地球的十分之一。由此可以看出,柯伊伯帶裡的天體之間有著相當大的距離。

柯伊伯帶與小行星帶相類似,但它比小行星帶更寬闊,也更重一些,它是小行星帶寬度的20倍,總質量也達到了其20~200倍。它們都是太陽系形成初期的殘餘物,小行星帶裡大多是巖石碎屑和金屬,柯伊伯帶由於更加遠離太陽,它的主要成分是更輕的水、甲烷和氨凝結而成的冰。

在柯伊伯帶形成之初,它的質量是今天的100倍,並且離太陽更近,大約在木星和土星軌道附近。大約40多億年前,由於行星軌道共振的關係,木星和土星將海王星甩到了天王星軌道的外面,連著一甩出去的還有柯伊伯帶以及其中的矮行星,冥王星便是其中的一員。

彗星在柯伊伯帶真正的起源地被稱為「分散的圓盤」,由於當初海王星被甩出來時造成的引力擾動,這個距離太陽大約100AU(天文單位,1AU=太陽到地球的距離)的區域沒有其它地方穩定。在引力擾動的作用下,一些原本處於木星與海王星之間的冰體失去了角動量,它們得以從圓盤中脫離出來,進入到繞太陽運行的周期性橢圓軌道。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拖著長長尾巴的彗星。

更大的奧爾特雲

奧爾特雲是我們太陽系中最遙遠的地區。與行星和柯伊伯帶的軌道不同,奧爾特雲更像是一個圍繞太陽系其餘部分的巨大球殼。它就像一個由冰冷的空間碎片組成的巨大厚壁泡沫,其中可能有數萬億個直徑大於1公裡的物體,其中超過20公裡直徑的達到數十億個,鄰近物體相距可能有數百萬公裡。這裡是那些長周期彗星孕育的搖籃。

由於距離地球過於遙遠,人們對奧爾特雲的研究大多還只處於觀察、計算與推測階段。一般認為奧爾特雲中的物質主要於水冰、固態的甲烷、乙烷、一氧化碳和氰化氫等物質組成,這些也是構成長周期彗星中的大部分物質。

水從哪裡來?

彗星的長尾裡被探測到大量的水分子,這說明彗星內部含有水,柯伊伯帶的眾多大小天體中也含有水。這些水是從哪裡來的?它們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我們知道水分子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通過共價鍵連接而成,氫是宇宙中最豐富的化學物質,約佔所有重子質量的75%。氧產生於大質量恆星內部的核聚變反應,它在銀河系中的豐度居第三位,僅排在氫和氦之後。由此可見,水的主要原材料在宇宙中不但不稀缺,反而還極其豐富。氫氣可以很容易地在氧氣中燃燒,發出熱量並生成水,這說明氫與氧的化合作用所需的門檻並不高。

大質量恆星通常在星雲中形成,這裡散布著大量氫原子和氧原子。恆星的形成伴隨著強烈的氣體和塵埃風擴散。當恆星形成過程中巨大的衝擊波向周圍擴散時,它會壓縮並加熱附近星雲中的氣體,其中的氫與氧大量結合迅速產生出水。這些由恆星能量產生出來的水氣會被繼續向遠處吹,隨著距離的增加,它們冷卻並聚集在一起,形成水冰。

水不僅在太陽系中大量存在,根據觀測,它在銀河系中也分布廣泛。1998年,天文學家在距離地球1500光年的獵戶座大星雲附近的星際氣體雲中發現了大量的水蒸氣,這些水的總量足以填滿地球的所有海洋約100萬次,並且科學家懷疑其實際含有的水量可能有我們檢測量的50倍之多。

2011年,科學家又在距離地球超過120億光年的一個類星體周圍發現大量水物質,它含有的水量相當於地球海洋中所有水的140萬億倍,這些水構成的雲團圍繞在一顆黑洞的四周。儘管可能是因為這個類星體周圍獨特的環境造就了如此多的水,但這個發現的本身就充分說明水不僅存在於我們的地球、太陽系、銀河系,它也在宇宙中普遍存在。與之相對應,依賴於水的智慧生命在宇宙中也有可能廣泛存在,人類並不孤獨。

總結:

水由氫和氧化合而成,這是兩種宇宙中所佔質量最多、分布最為廣泛的元素,因此水極有可能在宇宙中普遍存在。

在恆星形成的過程中,它會向四周發射強大的衝擊波,這種衝擊波通過壓縮周圍稠密星雲中的氫和氧原子,使其結合為水分子。然後恆星風會將水分子吹送到更遠的地方冷卻聚集,從而形成固態的水冰。

在遠離太陽的柯伊伯帶和奧爾特雲中就有大量的水冰和其它固體物質,這些物質受引力擾動的影響結合成彗星天體,其中一部分脫離它們原先的軌道,圍繞太陽做周期性運動直至消耗殆盡,這就是我們常見的拖著長長尾巴的彗星。

相關焦點

  • 專家:地球的水來自彗星撞擊 每分鐘新增兩千噸
    地球上的水從哪裡來  核心提示  近期,美國研究人員對阿波羅11號、16號和17號飛船帶回的月球土壤樣本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其中所含有的氫氧基中的氫原子,其同位素比例等特徵與太陽風中的氫原子相似,並據此推斷,月球上的水可能部分來自太陽風。
  • 不要讓孩子像我們一樣見怪不怪:地球上的水來自哪裡
    要是有人問你,水是從哪裡來,會怎麼回答呢?會不會用怪的眼神看著提問者,會不會感覺到他提這個問題很怪,好吧,無論怎麼樣,你用心想想,你的答案是什麼呢。 我一般會接著問,河裡的水從哪裡來、山上的水從哪裡來、天上的水從哪裡來、海洋裡的水從哪裡來、一般順著這個聯繫,就會回到海洋裡的水來自河流。從而形成一個閉環,也就是講水在這條線索裡,只是循環往復而已。 水到底從哪裡來,還是不清楚。
  • 你知道地球上的水來自哪裡嗎?
    北京時間5月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英國華威大學天文學家近日通過對小行星殘骸的觀測和分析,發現了地球水可能是由小行星或彗星攜帶而來的最新證據。研究成果還表明,在許多行星系統中,可能都存在這一現象。天文學家的最新研究成果發表於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報之上。
  • 地球上生命的基本元素是來自彗星嗎?
    彗星提供了地球生命必不可少的元素嗎?天文學家們眾說風雲,各持己見。無論如何,至少可能有一顆彗星能提供一項關鍵證據:67P / 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Churyumov-Gerasimenko)。一項使用來自歐空局羅塞塔號任務的數據進行的新研究表明,彗星含有對生命至關重要的磷。
  • 地球上的水並不是無中生有的,其來源讓人意想不到
    水是我們生活當中不可或缺的一樣東西,現在已知的生命形式幾乎都要依賴水,對在地球上的生命而言,水就是生命之源。而我們生活的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顆美麗的蔚藍色星球,海洋佔了這顆星球表面積的71%。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地球上的水是怎樣來的呢?按照大家對宇宙中其他星球的認知,可能會覺得宇宙中像地球這樣充滿水的行星很少,所有地球上的水應該是自己產生的。
  • 地球上的水是從哪裡來的? 為什麼源源不斷?
    水的形成就是一個氧原子和兩個氫原子就可以合成一個水分子,而氧原子和氫原子在宇宙中是普遍存在的,所以太陽系中水是大量存在的,行星衛星小行星彗星上都有水,所以地球在剛形成之初,科學家們認為地球表層的主要水源可能來自於彗星
  • 海洋約佔地球表面積的71%,這些水從哪裡來的?為何海水是鹹的?
    眾所周知,地球的環境在不斷的惡化,那麼地球上的資源也是比較匱乏了。我們人類也是在不停地採取一些措施,希望能夠挽回一些過錯。但是地球上的資源遲早有一天會消耗殆盡,那麼我們人類的人口也是在不斷的在增長,所以我們人類也是在不停的尋找宇宙中能夠適合我們人類居住而且資源豐富的星球。
  • 地球上的水是哪裡來的?
    昨天講了太陽系眾多天體中只有地球適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地球自身具備「金鎖鏈條件」——充足的液態水、適宜的溫度和比較厚的大氣層。那麼,地球上的水是哪裡來的呢?有小朋友可能會說:「地球上的水是天上掉下來的」。那「天上的水」又是哪裡來的呢?
  • 地球上的水是哪兒來的
    眾所周知,地球表面71%的面積被水覆蓋。然而,地球上的水從哪兒來,卻始終是未解之謎。近兩年,關於地球上水的起源又有新發現…… 彗星撞、太陽風吹還是自帶 地球上的水,到底從哪兒來?目前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外源說」和「自源說」。所謂「外源說」,顧名思義,認為地球上的水來自地球外部。
  • 古老彗星可能幫助促成了地球上生命最初的起源
    《地球科學與空間科學——小行星》賈可比尼-秦諾彗星對於我們來說並不陌生,不僅僅是因為它在夜空中約6.5年一次的閃爍,這顆小小的彗星會在宇宙中分裂出冰物質和巖石碎片,通過天龍座流星雨撞擊並降落到地球上。當我們尋跡地球的生命起源時,這個不解之謎中缺失的一塊是被視為生命基石的胺基酸等複雜有機分子是如何形成的。這個新發現表明這些分子其實是來自宇宙空間,然後搭載太空巖石降落在地球上——這就是我們所知道的播種生命。
  • 地球生命的起源來自彗星?看起來好神奇,但好像說不通
    如閃電產生火花,可以讓大氣中的甲烷、氨和氫產生胺基酸和糖,這些是形成地球生命的關鍵組成部分;如生命誕生於深海火山口,這些火山噴口會噴出一些關鍵的富含氫分子,並提供礦物催化劑造成重要的反應等等。這些看起來也是比較實際的。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看起來更加神奇的猜想,那就是地球的生命,來源於外星球,也就是說,生命的起源不在於地球,而在於外太空。
  • 小科普:你知道地球上的水(海水及淡水)是從哪裡來的嗎?
    有人提出:地球上的水可能是由冰凍水形式的,冰凍水附著在我們星球的周圍最終形成了今天的水。答:早期的太陽系內部對於冷凍水來說太熱了,任何水蒸氣都會被太陽風暴吹走。有人提出:會不會是地球上的生命活動產生的呢?答:諸如動植物的燃燒、呼吸和光合作用之類的自然現象會產生水,但也會消耗大約等量的水,所以這樣的假設也不成立。無論哪種方式,由於地球的水既不是原始就存在的一部分,也不是在處製造的。
  • 彗星是「生命使者」?科學家在彗星上,找到生命所需的所有元素!
    據報導,近日,一個來自芬蘭的國際科學家團隊,在一顆名為「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的彗星上,發現了磷元素和氟元素,這也是科學家第一次在彗星中發現生命必須的磷元素,這個發現再次印證了此前科學家們的猜想:彗星是宇宙中的「生命使者」,這項研究也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皇家天文學月刊》上。
  • 地球這麼豐富的水資源是如何產生的?會用完嗎?來源令人意想不到
    眾所周知,水是佔據地球表面最多的物質,超過70%的面積被水所覆蓋,教科書中稱地球「三分陸地,七分海洋」,更有學者把地球稱為「水球」。巨量的水資源也是我們與火星、金星等相比,孕育生命的優勢所在。但是這不禁引發了人們的思考,地球上大量的水是怎麼產生的?
  • 我們海洋的水來自哪裡?有2種理論給出了答案
    然而,那時的天氣比現在要熱得多,所以,我們很自然地認為,地球表面的水都會在太陽風的影響下從地表蒸發掉。直到今天,太空中仍然有足夠的氫和氧所形成的水來「填滿」我們的海洋。地球上也沒有產生水,因為呼吸、光合作用和燃燒過程會產生和消耗等量的水。通過科學家估計,現在我們的星球大約有14億立方千米的水。
  • 構成所有生物分子的關鍵元素,生命的主要磷基分子到底來自哪裡?
    地球上第一批生物是如何摻入關鍵磷元素的?這一直是研究人員的困境,但現在,夏威夷大學Mānoa物理化學家認為,流星訪客可能是關鍵環節。磷是構成所有生物體的分子關鍵元素,並幫助形成DNA分子骨架、細胞膜(磷脂),甚至骨骼和牙齒。
  • 海洋面積佔地球71%,這麼多水從何而來?為什麼海水是鹹的?
    海洋面積佔地球71%,這麼多水從何而來?為什麼海水是鹹的?面對這個資源匱乏,而且環境在不斷惡化的地球。我們人類也在不停地採取措施,希望能挽回一些過失。但是這個地球上的資源,遲早會耗光。不過這些星球無一例外的都在太陽系外,所以距離我們地球實在太遠了。以我們人類現在的宇宙航天技術,是很難達到那些星球上的。那麼我們人類在挑選這些超級類地行星的時候,是按照一個什麼標準來的呢?那當然是以我們地球為模板來尋找的,首先就是要看上面有沒有水資源,然後就是看這個星球上有沒有氧氣了。不過氧氣這個東西,只要有水就可以製造出來。所以當我們人類發現火星上有水以後,就越發的想移居火星了。
  • 一分鐘告訴你,地球上的水到底從哪兒來?
    關於地球水的來源有許多各不相同的認識,各有各的道理,但真相究竟如何,還有待於科學家們收集更多的客觀證據,以揭開這個謎。眾所周知,地球表面71%的面積被水覆蓋。然而,地球上的水從哪兒來,卻始終是未解之謎。近日,關於地球上水的起源問題又有新發現。
  • 水星上溫度最高達到400度!上面的冰是怎麼形成的?
    這聽起來像是一個悖論,但對地球表面化學的新分析表明,熱產生的冰可能確實是這樣。即使水星白天的溫度飆升到750華氏度(400攝氏度),冰也會出現在遠離太陽的隕石坑裡。在那裡,表面暴露在大約零下330f(零下200 C)的寒冷空間。那麼水星上的冰是如何形成的?
  • 地球:「我們生產水」也來自於宇宙的「搬運工」!
    也就是說地球在產生的開始時就是在水分充足的環境裡。而且實驗證明宇宙中微小的塵埃在一百萬年的時間裡就可以聚集大量的水了。也有網友認為地球深處本來就蘊藏大量水資源,經過小行星和隕石的撞擊,撞開地幔引發火山爆發,火山爆發加劇地殼運動從而形成最初的四大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