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報記者 崔曉丹
「今天第一次我們市民文化大講堂來了這麼多的朋友。」周末深圳市圖書館5樓報告廳,市民文化大講堂主持人文峰面對擠得滿滿當當的觀眾席,一開場如此說道。周末多雨,不少深圳人選擇宅在家中,在圖書館報告廳卻有另一番熱鬧的景象,主辦方放置的座位已全部坐滿,不少未「搶到位」的觀眾沒有離開,而是站在報告廳後面,聽完了一個多小時的演講。中途幾乎沒有手機鈴聲響起,也幾乎沒有人玩手機,觀眾的情緒跟隨臺上嘉賓的演講而變化,時而點頭時而嘆息。
9月11日下午,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活動邀請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研究員陳宇大校,發表《長徵,一部說不完的故事》主題演講,深圳市人大代表黃翔、深圳晚報社會新聞中心副主任李晶川擔任助講嘉賓,賀龍元帥之女賀曉明女士也來到了活動現場。當天不少市民自發前來參加講座,同時海軍駐深圳某旅、廣東陸軍預備役高炮某團、廣東海警總隊深圳支隊四大隊、廣東公安邊防六支隊、寶安區人武部專門組織人員參加活動。
人活著本身也是一次長徵
「30多年來我多次走上長徵路,今年我當兵41年,對長徵路情有獨鍾。」主講嘉賓陳宇大校從事長徵史研究30多年,是國內著名軍事歷史學家、紅軍史、長徵史資深學者,曾超過10次走訪長徵路。陳宇與深圳晚報也頗有淵源,他是目前正在深圳晚報刊登的專題報導《重走長徵路》的特約評論員,每周撰寫文章,發表評論。
提起長徵,對曾經歷過那段歷史的老人來說,是一曲壯歌,充滿了血與淚。而對於90後、00後來說,可能只是教科書上的幾篇課文、影視劇中的幾個片段,認知甚少,有的甚至對長徵中發生的一些歷史故事表示質疑。「長徵是一部說不完的故事,長徵路我準備了1000個故事,經典故事可以講個三天三夜。」陳宇表示長徵中還有大量鮮為人知的細節,值得慢慢講述。
今年是長徵勝利80周年紀念,長徵精神成了時下熱詞,陳宇認為長徵精神應該是「堅持信仰」這四個字,「長徵精神主要是文化的精髓和挑戰人類極限的頑強毅力,紅軍在長徵中堅持勝利是人類歷史的巔峰跟我們說的深圳精神是一脈相傳的,習近平主席講的不忘初心、繼續前進,長徵在路上。」
當下長徵精神離我們並不遙遠。「我們在座很多年輕人,我們有很多老人,我們的人生其實就是一次長徵,人活著本身也是一次長徵,有困難就有長徵精神閃耀起來。」這番話落下,臺下頓時響起陣陣掌聲。
長徵精神應該是「堅持信仰」
長徵中發生過無數慘烈故事,其中很多在現代人看來,充滿了不可思議。陳宇向觀眾分享了這樣一個故事,1934年10月,中央紅軍被迫離開中央革命根據地開始二萬五千裡長徵。陳樹湘指揮的紅三十四師勝利地完成了後衛任務,但卻被敵人截斷在湘江東岸,處在四面包圍中。在戰鬥中,陳樹湘腹部中彈,身受重傷,被俘後掏腹斷腸英勇就義。
而關於「斷腸」這個細節,陳宇說自己在文章中這樣描寫「國民黨抬著他邀賞,當時陳樹湘身上蓋著冬天的大衣,他把手伸到自己的肚子裡去,把腸子絞斷。」1996年陳宇發表文章時,報社的年輕編輯對「絞斷」二字提出了質疑,不敢相信人可以這樣做。而前一陣子,分別有兩家報社的編輯把「絞」字改成了「咬」字,以為他筆誤寫了錯別字。「人的毅力不是你想像的那樣,那時候人就是鋼鐵打的,在那個時間是沒有感覺的。」現在生活安逸,網上不時會出現質疑當年歷史細節的言論,陳宇說一定要把長徵的英雄故事說給年輕人聽,因為它是事實。「精神教育並不是學習紅軍長徵歷史,更重要的是精神,文化素質的培養,從這個地方抓起來我們就不會感覺到長徵遙遠,不會覺得隔閡,就不會作為問題提出來。」
此次活動現場,陳宇大校特意從軍事博物館帶來了長徵勝利70周年時,開國元勳後人組織的重走長徵路的籤名地圖,地圖上不僅有包括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五大書記,彭德懷、賀龍等十大元帥,粟裕、徐海東、陳賡等十大將軍以及董必武、左權等後人的籤名,還有當年紅軍長徵途經的所有市縣的相關公章和郵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