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紅險遇嚴監管 弘康人壽上半年保費收入驟降

2021-01-15 新浪財經

來源:華夏時報

原標題:分紅險遇嚴監管 弘康人壽上半年保費收入驟降 淨利同比下降近九成

記者 吳敏

隨著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的披露,弘康人壽今年上半年經營業績也隨之浮出水面。

近日,弘康人壽披露的2020年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該公司二季度實現保險業務收入15.6億元,淨利潤1188.5萬元。若結合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來看,今年上半年,弘康人壽實現保險業務收入34.7億元,同比下降66.9%;淨利潤3723.67萬元,同比下降88.79%。

對於保費收入以及淨利潤下滑的原因,弘康人壽相關負責人向本報記者表示,主要因公司主動調整業務結構和業務節奏,增加長期低成本業務,減少高成本業務分紅,分紅因此完成率較低;還有部分傳統險受疫情影響,產能尚在恢復中。下半年疫情得到控制產能逐步復甦,公司將對高價值業務進行強力推動。

分紅險佔比超9成

成立於2012年7月的弘康人壽,在2013年便宣告盈利,且一直維持至今,直接打破壽險業「七平八盈」的定律。本報記者根據該公司歷年年報梳理,2013年-2019年,該公司淨利潤分別為94.38萬元、791.95萬元、2327.5萬元、3854.5萬元、7898.9萬元、1.66億元、1.76億元。

弘康人壽搶眼的業績表現與其壓寶投連險不無關係。該公司成立的第二年,原保監會就細化統計口徑。彼時,弘康人壽保費規模相對較小,保費收入主要集中在原保險保費上,2013年、2014年原保險保費佔規模保費比重約在七成左右,投連險保費收入雖然所有上漲,但佔比相對較低。

2015年,弘康人壽進入業務快速發展期,規模保費從前一年的32.53億元躍升至226.92億元,同比增幅597.57%,其中,投連險業務從4.13億元激增至198.24億元,原保險保費收入則降至21.91億元。到了2016年,該公司投連險上漲到400.13億元,成為此項收入最多的保險公司,而此時原保險保費收入則下跌到11.18億元。從佔比來看,2015、2016年,投連險業務佔規模保費的比重分別達到87.36%、93.33%。

由於部分萬能險、投連險等中短期存續產品潛藏風險較高,2017年,監管加強管制,包括出臺《關於規範人身保險公司產品開發設計行為的通知》,從源頭治理,險企也紛紛調整業務結構。2017年,弘康人壽投連險保費收入70.76億元,佔比下降至43%,全年規模保費同比縮6成。

一位業內人士分析稱,投連險對險企資本金要求較低,且不需要像萬能險一樣保障收益,對險企而言,在業務開展時具有相對優勢。而從消費者角度來看,投連險保障功能相對較低,更適合流動性需求適中、有能力且願意承受較高程度風險,以獲得可能高於市場平均收益水平回報的投保人。

除了投連險,分紅險也一直是弘康人壽保費收入主要來源之一。據弘康人壽2019年年報顯示,該公司去年原保險保費收入前5位保險產品中,前4位均是分紅型保險產品,合計原保費收入114.35億元,佔公司原保費收入的90.17%,且主要銷售渠道為銀保渠道。

分紅型保險產品因為滿足了消費者保險和理財的雙重心理,一直是人身險公司的吸金利器。對於以分紅型產品為主的險企來說,其收益多靠投資拉動。但當前全球利率下行,投資端壓力劇增。同時,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以來銀行線下網點展業受限,依賴銀保渠道銷售的分紅型產品也受到較大影響。

一位壽險業內人士曾告訴本報記者:「一般而言,年金險、萬能險、分紅險、投連險之類帶有一定投資收益的產品更受銀行客戶的歡迎,在銀保渠道賣的更好,但銀保渠道產品如果沒有持續的新客戶,滿期給付就會受到壓力。」

其向記者舉例說道:「比如我有100個客戶今年滿期需要退給他們100萬保費,這個時候沒有新的保費收入,就需要把當初收的保費從投資端撤回來還給客戶,但這時如果投資收益還沒有達到一定的預期,或者投資端的期限比較長,那就很麻煩了。尤其像今年前兩月,很多銀行網點都是關門的,銀保渠道業務就會受到很大影響。」

這種影響也直接反應在了弘康人壽的經營上,今年一季度,弘康人壽保險業務收入19.1億元,與去年一季度的88.52億元相比,減少了69.42億元,同比下降了78.42%;淨利潤0.25億元,與去年一季度的5.51億元相比,減少了5.26億元,同比下降了95.46%。今年二季度,弘康人壽保險業務收入進一步下滑,為15.6億元,淨利潤也下滑至0.12億元。

尤為重要的是,今年2月,銀保監會發布《關於強化人身保險精算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要求自2020年7月1日起,保險公司報送人身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審批或備案的,最近季度末責任準備金覆蓋率不得低於100%;同時,不符合本通知要求的產品分紅型人身保險說明書不得繼續使用。《通知》還明確了演示利率上限,並將紅利分配比例統一為70%。

此前,保險公司在分紅險的利益演示和紅利分配上均有較大的自主調節空間,但也由此產生了分紅險分配不透明、誇大演示利益等問題。消費者在購買了一些分紅險產品後,獲得的實際分紅收益或許並沒有宣傳中的那麼高。而此次銀保監會明確演示利率上限後,可以更好引導客戶合理預期,防範銷售誤導和惡性競爭。疫情疊加政策的影響,今後分紅型產品的銷售也將難上加難。

弘康人壽相關負責人亦向本報記者表示,《通知》對分紅險業務的主要影響是統一了行業分紅險利益演示的規則。按照舊規,行業普遍採用三差分紅的演示公式,三差指的是利差、死差和費差,由於各家保險公司死差和費差的自身經驗和風險偏好不同,各公司形態相近的產品也可能出現差異較大分紅演示,新規僅允許採用利差單一的利潤來源進行分紅演示,據此可以判斷,今後行業分紅險的利演示將更加標準和趨同。《通知》要求自2020年7月1日起,保險公司停止使用不符合《通知》規定的分紅演示材料,即分紅型人身保險說明書,弘康人壽根據監管要求,已經對所有在售的分紅險進行了重新報備。

四年四改增資方案仍未落地

另一方面,弘康人壽的激進擴張,也使其資本金迅速被消耗。弘康人壽初始註冊資本3億元;2012年11月,股東增資至5億元;2014年12月,獲批變更註冊資本10億元。

2014年底,弘康人壽償付能力充足率為367.19%;2015年底,由於「新業務發展較快,資本金消耗增加」,這一數據下降至215.66%。2016年8月,弘康人壽通過了增加2億元註冊資本、引入新股東的方案。此時,大族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和卓爾智聯的前身—卓爾發展(武漢)有限公司計劃加入,分別買入1億股,各持股8.33%。

2017年1月,弘康人壽公告,南通燃料股份有限公司擬將1.2億股中的4300萬股轉讓給句容國盛建材貿易有限公司,但後無下文。2017年6月,弘康人壽又發布了一份增資方案,2億股均由漢口北商貿認購,如獲批,其將成為第一大股東,持股16.67%,而漢口北商貿為卓爾智聯的孫公司。

不過,卓爾智聯在將近一年後減少了投資。2018年4月,弘康人壽發布修改後的增資方案,漢口北商貿擬買入5500萬股,並引入兩家新股東,美年健康和三寶科技分別買入5440萬股、3400萬股,註冊資本也由計劃的12億元減少到11.434億元。

到了2018年底,弘康人壽的增資再次出現變化。原計劃增資5500萬股的漢口北商貿因自身原因退出增資,美年健康和三寶科技則繼續增資5440萬股、3400萬股。但這份增資方案並未獲得一致同意,只得到66.82%的支持率。

增資之路歷經了四年,方案修改了四次,卻仍未落地。目前,弘康人壽官網披露的註冊資本仍是10億元。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弘康人壽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和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均為133.91%。

按照銀保監會最新發布的《關於優化保險公司權益類資產配置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保險公司上季末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00%以上但不足150%的,權益類資產投資餘額不得高於本公司上季末總資產的20%。換而言之,弘康人壽的權益類資產投資比例將由30%降至20%。

不過,天眼查信息顯示,今年6月,弘康人壽進行了法定代表人變更,該公司副總經理周宇航接替盧德之成為弘康人壽法定代表人,盧德之仍擔任董事長。

同時,該公司獨立董事孫瑾以及董事桑立偉、張亞明、韋學禮紛紛退出,新增獨立董事唐功遠和董事方宇、郝蘇荃、蘇媛。其中,桑立偉是弘康人壽第二大股東承德市紫石礦業有限公司的財務部長,張亞明則間接控股如皋市滌諾皂業有限公司,該公司是弘康人壽第五大股東。

法人代表和董事的變更或許意味著弘康人壽的增資已有眉目,但對於增資進展的問題,本報記者也向該公司發去採訪提綱,但截至發稿,還未收到針對此問題的回覆。

相關焦點

  • 百年人壽2018年投資收益大增 分紅險保費陡增十倍
    來源:慧保天下 4月23日,百年人壽在官網披露2018年年報顯示,公司去年累計保險業務收入385.65億元,同比增長36.57%,淨利潤6.97億元,同比增長99%,投資收益45.79億元,較上一年度同比增長21.3%。
  • 鼎誠人壽擬增資7.5億 分紅型產品保費收入仍佔主導地位
    來源:華夏時報原標題:鼎誠人壽擬增資7.5億 萬峰掌舵一年 分紅型產品保費收入仍佔主導地位作者:吳敏 5月29日,鼎誠人壽在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發布公告稱,綜合考慮公司資金需求及持續運營的需要,董事會決議增資7.5億元,增資完成後,鼎誠人壽註冊資本將從
  • 銀保監會:新華人壽某長期分紅年金保險銷售誤導問題
    如,東吳人壽報送的2款重大疾病保險產品,費改信息表無相關人員籤字。二是文件引用有誤。如,復星聯合健康報送的某重大疾病保險產品,精算報告引用已廢止文件。(二)產品設計問題。一是長險短做。如,北京人壽、瑞泰人壽報送的某兩全保險和平安養老報送的某萬能型年金保險,產品現金價值設計不合理,存在長險短做風險隱患。二是預定退保率畸高。
  • 64家財險公司劃歸地方銀保監局實行屬地監管;友邦人壽6名高管任職...
    銀保監會尹江鰲:監管擬制定系列政策支持中小財險公司發展2020年上半年保險業原保費收入2.72萬億元,同比增6.46%銀保監會下半年首張罰單開給利安人壽原山西銀監局局長張安順接受審查調查四大國有險企召開年中工作會議,定調下半年工作監管動態銀保監會年中工作座談會再提完善公司治理
  • 2017年保險行業年度策略報告:保費收入拐點將現
    產生滯後性主要是受目前國內保險業產品形態決定的,目前分紅險和萬能險構成了新增保費的主力品種,而保單分紅往往是在下年度一季度,因此上年度投資的好壞直接決定下年初公布的分紅利率,從而對下年度保單銷售產生較大影響。
  • 中郵人壽或停售火爆新品 銀保重壓致其自建隊伍
    中郵人壽的分紅型產品「年年好」自3月份推出至5月底,保費規模已達80億元,約佔今年以來公司銀保保費收入的近一半  不少激進型的險企今年一季度在銀保渠道陸續推出高收益萬能險產品,與此同時,也有其他險企選擇了高保底收益的分紅險作為主打,中郵人壽就是其中的一家。
  • 2019年2月上市險企保費數據點評:壽險市場回暖 行業及上市險企保費...
    本期投資提示事件:平安、太保、新華、國壽披露2019年2月保費收入,2月單月原保費同比增速分別為5.3%、2.2%、10.6%、13.0%,累計增速為7.4%、5.2%、7.9%、22.4%;其中平安壽險、太保壽險單月原保費收入同比增速為10.4%、2.6%,累計增速為6.6%、2.8%;平安產險、太保產險單月原保費收入同比增速為
  • 上半年電話營銷規模保費同比大降超30%
    而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網際網路人身險規模保費實現平穩增長。據保險業協會對外發布的《2020年上半年網際網路人身保險市場運行情況分析報告》顯示,上半年,共有59家公司經營網際網路人身險業務,累計實現規模保費1394.4億元,較2019年同期增長12.2%,36家公司規模保費實現不同程度正增長,網際網路人身保險業務保持平穩增長。
  • 上半年國壽平安保費差距擴大至1500億 人身險下半年靠什麼撐
    01 六大上市壽險公司保費收入1.1萬億,新華增速超30%,平安下滑6%截止7月15日,A股及H股上市險企都已公布上半年保費收入,其中5大A股保險公司合計實現保費收入1.52萬億元,同比增長6.3%,接近行業平均水平。
  • 「富人險」成有錢人守財利器 一年保費高達20萬
    富人險究竟有什麼魅力能讓有錢人一擲千金,趨之若鶩呢?  【何人購買】高收入人群青睞「富人險」  52歲的李強(化名)是長沙私營企業主,今年4月份,他為12歲的兒子購買了一款分紅保險的「富人險」,年繳保費20萬,10年期。  在李強看來,做生意有風險,他不想將來家人因為自己生意上的原因,跟著吃苦。買份保險更有保障。
  • 鼎誠人壽「虧損」魔咒仍待解 擬增資7.5億元「補血」
    來源:每日財報作者:白曉旭2019年鼎誠人壽分紅險業務依然佔據保費大頭,佔保險業務收入的七成以上在壽險老將萬峰掌舵下,坎坷挫折之後重獲新生的鼎誠人壽復業之路行至何方備受市場關注。2015年上半年償付能力充足率降至-179.71%;2015年年末,鼎誠人壽的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37.31%。基於償付能力嚴重不足的事實,監管機構對新光海航人壽先後採取暫停增設分支機構和停止開展新業務的措施。
  • 09.01丨萬峰卸任鼎誠人壽董事長;上半年香港地區內地訪客新單保費...
    香港期內長期業務的新造保單保費655億港元(不包括退休計劃業務),同比下跌34.4%。   數據顯示,上半年,源自內地訪客的新造保單保費62億港元,較2019年同期下跌76.3%,僅佔香港個人壽險業務總新單保費9.6%,較2019年同期26.4%的業務佔比下降16.8個百分點。
  • 外資保險資產破萬億:壽險強於財險 新光海航、瑞泰人壽仍受監管限制
    從今年前7月的保費數據來看,工銀安盛、恆大人壽以及交銀康聯分列外資壽險機構規模保費收入的前三甲。這三家外資壽險公司今年以來實現的保費收入分別是:328.99億元、233.42億元、158.75億元。在全部外資人身險機構中所佔據的份額分別為:21.91%、15.55%、10.57%,幾乎掌握了外資壽險領域的「半壁江山」。
  • 弘康人壽增資擴股計劃卡殼 業內:不排除法人變更後有新進展
    近期,弘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弘康人壽」)發生法人變更,董事長盧德之卸任法人身份,副總經理周宇航出任法人。微妙的是,盧德之與弘康人壽現有的7家股東之間,並無公開、明顯的關聯關係,卻為公司實控人,股權關係略顯撲朔迷離。
  • 渤海人壽監管函被列「十宗罪」 切斷紐帶海航融資腸阻
    渤海人壽「十宗罪」涵蓋股東股權、股東大會運作、董事會運作、監事會運作、經營管理層運作、關聯交易管理、信息披露、發展規劃、內部審計以及考核激勵;嚴厲監管下,這家半年淨虧損1.6億的險企前途愈發未卜文 | 《投資時報》記者 宋希作為海航旗下的一家保險公司,渤海人壽近日遭遇了成立以來的最嚴監管。
  • 保險業上半年淨利潤超2000億元,同比下滑9%;周小川稱明天系、安邦...
    >業務動態 眾誠財險上半年淨利潤預增20%以上 弘康人壽上半年保險業務收入降65%,淨利潤降89% 平安人壽籤約神州數碼TDMP數據脫敏系統 福州市民專屬補充醫保「榕城保」發布,最高可賠250萬元 中國太保與河南省政府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 保費雙降 12月份保費收入仍可能進一步下滑
    截至12月15日,中國平安、中國人壽、中國人保、中國太保、新華保險等5家A股上市險企悉數披露11月份保費數據,合計實現原保費收入1334.7億元,環比下滑3.5%,同比下滑8.1%。受此影響,今年前11個月,A股五大上市險企累計實現原保費收入23270.5億元,同比僅增長4.30%,較前10個月5.16%的同比增速持續回落。
  • 萬能險熱銷背後有風險
    數據顯示,2015年前10個月,萬能險保費收入超過6000億元,佔總保費收入的29%,超過22家險企的萬能險保費收入佔其總保費收入的五成以上。今年上半年,萬能險保費收入達8103.24億元,同比增長147.3%,比2015年全年還多出450多億元。
  • 五大上市險企前11月保費略增4.3% 分析師預計12月保費收入繼續承壓
    截至昨日,A股五大上市險企已全部披露最新保費數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顯示,2020年前11月,中國人壽、中國人保、中國平安、中國太保和新華保險累計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23270.46億元,同比增長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