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原標題:分紅險遇嚴監管 弘康人壽上半年保費收入驟降 淨利同比下降近九成
記者 吳敏
隨著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的披露,弘康人壽今年上半年經營業績也隨之浮出水面。
近日,弘康人壽披露的2020年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該公司二季度實現保險業務收入15.6億元,淨利潤1188.5萬元。若結合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來看,今年上半年,弘康人壽實現保險業務收入34.7億元,同比下降66.9%;淨利潤3723.67萬元,同比下降88.79%。
對於保費收入以及淨利潤下滑的原因,弘康人壽相關負責人向本報記者表示,主要因公司主動調整業務結構和業務節奏,增加長期低成本業務,減少高成本業務分紅,分紅因此完成率較低;還有部分傳統險受疫情影響,產能尚在恢復中。下半年疫情得到控制產能逐步復甦,公司將對高價值業務進行強力推動。
分紅險佔比超9成
成立於2012年7月的弘康人壽,在2013年便宣告盈利,且一直維持至今,直接打破壽險業「七平八盈」的定律。本報記者根據該公司歷年年報梳理,2013年-2019年,該公司淨利潤分別為94.38萬元、791.95萬元、2327.5萬元、3854.5萬元、7898.9萬元、1.66億元、1.76億元。
弘康人壽搶眼的業績表現與其壓寶投連險不無關係。該公司成立的第二年,原保監會就細化統計口徑。彼時,弘康人壽保費規模相對較小,保費收入主要集中在原保險保費上,2013年、2014年原保險保費佔規模保費比重約在七成左右,投連險保費收入雖然所有上漲,但佔比相對較低。
2015年,弘康人壽進入業務快速發展期,規模保費從前一年的32.53億元躍升至226.92億元,同比增幅597.57%,其中,投連險業務從4.13億元激增至198.24億元,原保險保費收入則降至21.91億元。到了2016年,該公司投連險上漲到400.13億元,成為此項收入最多的保險公司,而此時原保險保費收入則下跌到11.18億元。從佔比來看,2015、2016年,投連險業務佔規模保費的比重分別達到87.36%、93.33%。
由於部分萬能險、投連險等中短期存續產品潛藏風險較高,2017年,監管加強管制,包括出臺《關於規範人身保險公司產品開發設計行為的通知》,從源頭治理,險企也紛紛調整業務結構。2017年,弘康人壽投連險保費收入70.76億元,佔比下降至43%,全年規模保費同比縮6成。
一位業內人士分析稱,投連險對險企資本金要求較低,且不需要像萬能險一樣保障收益,對險企而言,在業務開展時具有相對優勢。而從消費者角度來看,投連險保障功能相對較低,更適合流動性需求適中、有能力且願意承受較高程度風險,以獲得可能高於市場平均收益水平回報的投保人。
除了投連險,分紅險也一直是弘康人壽保費收入主要來源之一。據弘康人壽2019年年報顯示,該公司去年原保險保費收入前5位保險產品中,前4位均是分紅型保險產品,合計原保費收入114.35億元,佔公司原保費收入的90.17%,且主要銷售渠道為銀保渠道。
分紅型保險產品因為滿足了消費者保險和理財的雙重心理,一直是人身險公司的吸金利器。對於以分紅型產品為主的險企來說,其收益多靠投資拉動。但當前全球利率下行,投資端壓力劇增。同時,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以來銀行線下網點展業受限,依賴銀保渠道銷售的分紅型產品也受到較大影響。
一位壽險業內人士曾告訴本報記者:「一般而言,年金險、萬能險、分紅險、投連險之類帶有一定投資收益的產品更受銀行客戶的歡迎,在銀保渠道賣的更好,但銀保渠道產品如果沒有持續的新客戶,滿期給付就會受到壓力。」
其向記者舉例說道:「比如我有100個客戶今年滿期需要退給他們100萬保費,這個時候沒有新的保費收入,就需要把當初收的保費從投資端撤回來還給客戶,但這時如果投資收益還沒有達到一定的預期,或者投資端的期限比較長,那就很麻煩了。尤其像今年前兩月,很多銀行網點都是關門的,銀保渠道業務就會受到很大影響。」
這種影響也直接反應在了弘康人壽的經營上,今年一季度,弘康人壽保險業務收入19.1億元,與去年一季度的88.52億元相比,減少了69.42億元,同比下降了78.42%;淨利潤0.25億元,與去年一季度的5.51億元相比,減少了5.26億元,同比下降了95.46%。今年二季度,弘康人壽保險業務收入進一步下滑,為15.6億元,淨利潤也下滑至0.12億元。
尤為重要的是,今年2月,銀保監會發布《關於強化人身保險精算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要求自2020年7月1日起,保險公司報送人身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審批或備案的,最近季度末責任準備金覆蓋率不得低於100%;同時,不符合本通知要求的產品分紅型人身保險說明書不得繼續使用。《通知》還明確了演示利率上限,並將紅利分配比例統一為70%。
此前,保險公司在分紅險的利益演示和紅利分配上均有較大的自主調節空間,但也由此產生了分紅險分配不透明、誇大演示利益等問題。消費者在購買了一些分紅險產品後,獲得的實際分紅收益或許並沒有宣傳中的那麼高。而此次銀保監會明確演示利率上限後,可以更好引導客戶合理預期,防範銷售誤導和惡性競爭。疫情疊加政策的影響,今後分紅型產品的銷售也將難上加難。
弘康人壽相關負責人亦向本報記者表示,《通知》對分紅險業務的主要影響是統一了行業分紅險利益演示的規則。按照舊規,行業普遍採用三差分紅的演示公式,三差指的是利差、死差和費差,由於各家保險公司死差和費差的自身經驗和風險偏好不同,各公司形態相近的產品也可能出現差異較大分紅演示,新規僅允許採用利差單一的利潤來源進行分紅演示,據此可以判斷,今後行業分紅險的利演示將更加標準和趨同。《通知》要求自2020年7月1日起,保險公司停止使用不符合《通知》規定的分紅演示材料,即分紅型人身保險說明書,弘康人壽根據監管要求,已經對所有在售的分紅險進行了重新報備。
四年四改增資方案仍未落地
另一方面,弘康人壽的激進擴張,也使其資本金迅速被消耗。弘康人壽初始註冊資本3億元;2012年11月,股東增資至5億元;2014年12月,獲批變更註冊資本10億元。
2014年底,弘康人壽償付能力充足率為367.19%;2015年底,由於「新業務發展較快,資本金消耗增加」,這一數據下降至215.66%。2016年8月,弘康人壽通過了增加2億元註冊資本、引入新股東的方案。此時,大族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和卓爾智聯的前身—卓爾發展(武漢)有限公司計劃加入,分別買入1億股,各持股8.33%。
2017年1月,弘康人壽公告,南通燃料股份有限公司擬將1.2億股中的4300萬股轉讓給句容國盛建材貿易有限公司,但後無下文。2017年6月,弘康人壽又發布了一份增資方案,2億股均由漢口北商貿認購,如獲批,其將成為第一大股東,持股16.67%,而漢口北商貿為卓爾智聯的孫公司。
不過,卓爾智聯在將近一年後減少了投資。2018年4月,弘康人壽發布修改後的增資方案,漢口北商貿擬買入5500萬股,並引入兩家新股東,美年健康和三寶科技分別買入5440萬股、3400萬股,註冊資本也由計劃的12億元減少到11.434億元。
到了2018年底,弘康人壽的增資再次出現變化。原計劃增資5500萬股的漢口北商貿因自身原因退出增資,美年健康和三寶科技則繼續增資5440萬股、3400萬股。但這份增資方案並未獲得一致同意,只得到66.82%的支持率。
增資之路歷經了四年,方案修改了四次,卻仍未落地。目前,弘康人壽官網披露的註冊資本仍是10億元。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弘康人壽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和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均為133.91%。
按照銀保監會最新發布的《關於優化保險公司權益類資產配置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保險公司上季末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00%以上但不足150%的,權益類資產投資餘額不得高於本公司上季末總資產的20%。換而言之,弘康人壽的權益類資產投資比例將由30%降至20%。
不過,天眼查信息顯示,今年6月,弘康人壽進行了法定代表人變更,該公司副總經理周宇航接替盧德之成為弘康人壽法定代表人,盧德之仍擔任董事長。
同時,該公司獨立董事孫瑾以及董事桑立偉、張亞明、韋學禮紛紛退出,新增獨立董事唐功遠和董事方宇、郝蘇荃、蘇媛。其中,桑立偉是弘康人壽第二大股東承德市紫石礦業有限公司的財務部長,張亞明則間接控股如皋市滌諾皂業有限公司,該公司是弘康人壽第五大股東。
法人代表和董事的變更或許意味著弘康人壽的增資已有眉目,但對於增資進展的問題,本報記者也向該公司發去採訪提綱,但截至發稿,還未收到針對此問題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