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部門聯手,強力構築「檢暉1+2」刑事未成年被害人司法保護體系

2021-01-07 騰訊網

為避免各類侵害未成年人權益案件對未成年人造成更多傷害,最大限度地保護和救助未成年被害人,近年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結合莒縣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的具體實際,莒縣檢察院立足檢察職能,加強部門協作聯動,打好「組合拳」,構築起「檢暉1+2」刑事未成年被害人司法保護體系,努力搭建保護刑事未成年被害人的社會合作框架。

「1」即立足主責主業,充分發揮檢察監督職能,給予未成年被害人最大的法律保護

嚴懲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對性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尤其是成年人性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在量刑時從重處罰,並提出不適用緩刑的量刑建議。

充分發揮檢察監督職責。對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進行立案監督,並對辦案程序規範化進行法律監督。針對在詢問未成年被害人無法定代理人或其他合適成年人在場、詢問女性未成年被害人時沒有女性工作人員在場等情況發出糾正違法通知書,保障程序合法有效。

推行刑事未成年被害人法律援助全覆蓋。與法院、公安局、司法局聯合制定了《關於在刑事訴訟中進一步加強對未成年被害人法律援助工作的通知》,對未成年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聘請律師意向,但因經濟困難等原因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司法行政機關法律援助機構可為其提供法律援助。

聯合開展「一站式」詢問。與公安局聯合會籤《關於加強刑事未成年被害人詢問取證工作的實施辦法(試行)》,明確公安機關、檢察機關辦理未成年人被侵害案件時詢問取證的操作規範,開展「一站式」詢問,避免對未成年被害人的二次傷害。

「2」即對侵害未成年被害人案件的事前預防和事後救濟

事前預防制度

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強制報告制度。與婦聯、團縣委、民政局等部門建立日常聯絡機制,規定職能部門工作過程中遇到未成年人受到非正常傷害時要向公安局報案,初查後向檢察院備案,以便提前介入或「一站式」詢問。2020年收到侵害未成年人案件線索3件,均已提前介入。

持續推進普法教育工作。在推進「法治進校園」活動的基礎上,拓寬普法領域、創新普法方式、增加受教育主體,通過普法教育不斷提高未成年人自我保護能力。同時針對辦案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適時調整普法內容及方式。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積極響應「停課不停學、停學不停教」的要求,採用線上「雲教學」的方式,為廣大學生帶來普法教育課。

事後救濟措施

充分運用司法救助,幫助因案致貧的未成年被害人解決生活困難。辦案過程中與控申部門加強聯繫,對未成年被害人家庭狀況進行評估,對因案致貧的被害人依法提供司法救助。

加強心理救濟,開展心理疏導。在辦案中遇到的因案導致心理創傷的未成年人,積極與縣精神衛生中心聯繫,請專門的心理治療專家對其進行治療,或向日照市檢察院匯報,請日照市精神衛生中心專家進行治療。

充分調動社會力量,進行社會幫扶。對因案致貧、致困的未成年被害人,與其所在鄉鎮黨委、民政、教育等部門進行溝通,助其維持生活、完成學業、實現就業。與愛心企業籤訂觀護幫教協議,建立觀護幫教基地,對涉案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及未成年被害人進行社會化觀護幫教。

增強責任意識,做好案件回訪等工作。對結案的涉未成年人案件進行案件回訪,為家庭困難的未成年人提供幫助。

來源丨莒縣檢察院

統籌丨王蓉蓉

編輯丨竇靜

審核丨王蓉蓉、劉璠

相關焦點

  • 一體化機制護佑被性侵未成年被害人
    鄞州區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呂益軍向《法制日報》記者介紹,自2018年4月被最高人民檢察院確定為「全國未成年人檢察工作創新實踐基地」以來,鄞州檢察通過資源整合、制度完善、技術升級,不斷推進創新實踐基地建設工作,構築一體化保護工作體系,爭取將未成年人保護做到極致。
  • 守護少年,龍華檢察織起未成年被害人「保護網」!
    為轄區未成年被害人 提供堅實的司法保護?其中,性侵未成年人案件327件377人,佔未成年被害人案件的93%,案件量在全市基層院中位居前列。 案件呈現強姦猥褻類案件多,被性侵未成年女性多,低齡化未成年人多,住宿業場所案發多,陌生人作案多,在校學生多,犯罪嫌疑人中非深圳戶籍的來深務工人口多等特點。
  • 廈門市將實現刑事案件未成年被害人法律援助「零門檻」
    臺海網11月21日訊(海峽導報記者陳捷)昨日,導報記者從廈門市司法局獲悉,廈門市將加大對未成年人保護力度,實現刑事案件未成年被害人法律援助「零門檻」。據悉,為進一步加強對未成年被害人的司法保護,擴大法律援助覆蓋範圍。日前,廈門市司法局和市檢察院結合本市刑事案件未成年被害人工作實際,共同制定《關於加強刑事案件未成年被害人法律援助工作的實施意見》。
  • 刑事案件中「被害人過錯」的司法認定
    現行《刑法》中所規定的從輕、減輕、免除處罰的事由,並不包括「被害人過錯」,但在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等刑事案件的司法實踐中,「被害人過錯」往往作為十分重要的量刑情節。近年來,對於社會影響較大的故意殺人案件,「自首不等於免死」的判罰越來越多,但被害人存在過錯的情況下,往往可以成為被告人求得生刑的一個稻草。
  • 陝西商洛檢察: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案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候 龍)開展國家司法救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內在要求,是改善民生、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刑事被害人救助是其中一種重要的司法救助形式,以解決刑事被害人生活面臨的急迫困難為重點,切實維護好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權益,確保有限的救助資金用於最需要救助的對象,公正、便捷、及時的解決刑事被害人的困難。
  • 梅州市豐順縣未成年被害人「一站式」詢問救助中心落成
    12月16日,位於縣人民醫院的豐順縣未成年被害人「一站式」詢問救助中心(以下簡稱中心)落成並通過驗收。該中心對遭受性侵害犯罪的未成年被害人進行司法詢問、人身檢查、證據提取、心理疏導、康復治療等實行訴訟「一站式」服務,為護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打造溫暖「港灣」。
  • 刑事被害人視野下社會管理創新
    面對這種情況,政府部門應該轉變方向,進行觀念的更新,從關注犯罪人轉向關注刑事被害人,在被害人保護、被害人訴訟權利、被害人損害賠償、被害人國家補償、被害預防等方面進行社會管理創新。  一、刑事司法與社會發展的關係  刑事司法要順應社會發展,刑事法律的研究方向和重點就應立足並服務於社會發展。
  • 最高檢舉行檢察機關加強未成年人司法保護工作情況發布會
    在新時代,人民群眾要求高品質司法服務,被害人及其家庭不僅要求我們嚴厲打擊犯罪,還希望在訴訟中得到司法機關的關注、尊重和幫助。我們將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統一由未檢部門辦理,就是為了實現辦案的專業化規範化,提升辦案效果和司法品質,更好地保護未成年人。
  • 最高法:校園刑事案件被告人和被害人多為男性
    最高法:校園刑事案件被告人和被害人多為男性 2015-09-19 04:49:31來源:北京青年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史建磊 最高法新聞發言人孫軍工介紹,這些案件的被告人和被害人多為男性。  被告人平均年齡在15到17歲之間  這些案件發生在2007年至2014年,均為校園內、或起因在校園內的刑事犯罪案件。其中除有38起為故意傷害外,還有聚眾鬥毆、尋釁滋事各10起,搶劫案件5起,此外還有強姦和強制猥褻婦女等案件。
  • 餘敏、周勇、何緩: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辦理機制研究
    在嚴重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犯罪案件發生後,刑事訴訟關注點聚焦在如何依法嚴懲犯罪分子,卻較少思考其各項權利是否得到及時充分保障,他們成為名副其實的「被遺忘的人」。在刑事司法中,應該從訴權保護、隱私保護、司法救助、監護權變更等方面著手,構建起未成年刑事被害人立體化保護網。
  • 論刑事被害人當事人訴訟地位的正當性
    [4]  二、賦予刑事被害人當事人地位是刑事訴訟人權保障的必然趨勢和方向保護人權是刑事司法的基本價值目標之一。縱觀世界各國的法律發展,我們不難發現,刑事訴訟法對人權的保護事實上經歷了從「一元性保護」到「二元性均衡保護」這樣一個基本的發展軌跡。
  • 強制親職教育與未成年檢察社會支持體系建設研討會召開
    正義網成都10月29日電(記者傅鑑 通訊員韓婷)10月28日,強制親職教育與未成年人檢察社會支持體系建設研討會在成都召開。本次會議由《人民檢察》雜誌社、四川省檢察院、成都市檢察院主辦。來自全國各地的130多位專家學者就強制親職教育、未成年人檢察社會支持體系建設進行深入研討。   「每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問題家庭。」
  • 「楊楊成長關愛基地」成立,楊浦14家職能部門聯手救濟困境兒童
    楊浦區檢察院在辦理未成年人案件中發現,無論是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還是未成年被害人群體中,均存在部分兒童陷入困境的情況。為此,楊浦區檢察院聯合區委政法委、區民政局等十三家職能部門,共同推動成立實體化註冊、社會化運作的困境兒童救助民非組織,以「楊楊成長關愛基地」為依託,針對區域內困境兒童現狀,轉變社會救助觀念,建立系統化救助方式,對這類特定群體進行特殊關愛。
  • 最高檢探索罪錯未成年人分級處遇等制度 專家:多措並舉保護未成年人
    一體化辦案工作機制要求公安、檢察院、法院、司法行政機關各司其職,同時加強與綜治辦、教育部門、團委、婦聯、關工委等相關部門的溝通合作,共同凝聚合力強化對未成年人的保護,並幫助涉罪未成年人更好回歸社會。」皮藝軍說。
  • 鄭曦:刑事司法視野下被遺忘權的適用
    被遺忘權即公民要求刪除與其相關的數據信息的權利,該權利本是來源於刑事司法,但在民商法領域得到了深入研究和應用,反在刑事司法中「被遺忘」。事實上被遺忘權在刑事司法中有廣泛的適用空間,已被定罪的罪犯、被害人、被認定無罪的被追訴人、證人等訴訟參與人均有主張被遺忘權的利益需求。
  • 最高檢:2014年至2019年,28萬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逮捕
    三是加強未成年被害人多元綜合救助。2018年3月,最高人民檢察院印發《關於全面加強未成年人國家司法救助工作的意見》。各地檢察機關聯合民政、共青團、婦聯、醫療等部門,與社會組織、愛心企業、愛心人士、志願者等社會力量聯動,引入司法社工和心理諮詢師等專業人員,為未成年被害人提供司法救助、心理疏導、身體康復、生活安置、復學就業等多元綜合救助,幫助未成年被害人及其家庭渡過難關。
  • 加大智慧財產權刑事司法保護力度——「兩高」相關部門負責人就智慧財產權刑事案件司法解釋答記者問
    答:智慧財產權刑事司法保護是智慧財產權保護中最具有強制力和威懾力的方式。黨中央歷來高度重視智慧財產權刑事司法保護。2019年1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強化智慧財產權保護的意見》進一步明確「加強刑事司法保護,推進刑事法律和司法解釋的修訂完善。
  • 下調刑事責任年齡,未成年保護法不再保護小惡魔
    文 | 令狐卿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言人臧鐵偉10月12日透露,在原則上擬下調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相關草案二次審議稿將採用「兩條腿走路」,以方便在特定情形下,經特別程序,對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做個別下調;另一方面,統籌考慮刑法修改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改相關問題,在完善專門矯治教育方面做好銜接。
  • 最高人民法院成立少年法庭工作辦公室並發布未成年人司法保護典型案例
    長期以來,人民法院始終高度重視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和犯罪預防矯治工作,一直致力於推進未成年人審判工作的改革發展。自1984年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法院建立我國第一個專門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合議庭以來,少年法庭從無到有、從少到多,不斷成長壯大,為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預防矯治未成年人犯罪、建立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少年司法制度作出了積極貢獻。
  • 2019年新城區未成年人司法聯席會議工作總結
    完善「一站式詢問」辦案模式,避免重複詢問對被害人造成「二次」傷害。落實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消除未成年人回歸社會的後顧之憂。  2019年,對未成年被害人、證人均「一站式詢問」;合適成年人到場45人次;幫教矯治罪錯未成年人11名,均順利回歸社會,無一再犯,對1名未成年被害人進行心理疏導,並申請司法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