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隔代育兒」的現象非常普遍,一方面年輕人要工作緩解生活壓力,一方面老年人處於退休狀態,大多不想看到兒女為難,也是能幫就幫。
然而「隔代親」卻衍生出了一系列的問題,最核心的點就在於老人對孩子過於寵溺!
一些年輕父母出去打工,只能將孩子留在老家,成為了留守兒童。趕上農村有喜宴,酒席也是十分豐盛的。
這天奶奶帶著孫子去吃喜酒,舉動卻遭到大家嫌棄。原來奶奶為了讓孩子多吃點,自己乾脆站著等著上菜。每當一道菜端上來時,都要先問問孫子愛不愛吃。
孫子點頭的,奶奶就趕緊張羅著擺在他面前,只有孫子不愛吃的才放在一邊。因為是喜事,大家都是來捧場的,開始也沒多說什麼。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誰家還差這一口吃的呢?可誰知奶奶接下來的舉動更加過分。等到端上來一盤豬蹄的時候,奶奶直接讓孫子拿起來啃。
孫子「搶過豬蹄」大口大口地啃了起來,仿佛周圍的人都不存在一般。「要不都給孩子吃吧?以後村裡誰家辦事,單獨給你們開一桌好不好?」同桌的人忍不住冷嘲熱諷。
強勢的奶奶自然不甘心被奚落,反駁道:「我又沒吃你家飯!我孫子怎麼教育,輪不到你來說三道四!」
設宴款待大家的主人看到這種情況十分尷尬,結果在那張桌吃飯的鄉親不歡而散。周圍的人也是看在眼裡的。
「我家以後要擺酒可不敢請她來,禮金我都不要了,好事變壞事,破了好興致,真是太慣孩子了。」李大媽這樣說道,周圍的人紛紛附和。
怕寶寶嚼不動,嘴對嘴餵孩子吃
老人出發點是好的,但就怕這樣餵飯會造成孩子細菌感染,而且對嬰兒的萌牙也並不好,吃啥都是爛的、軟的,小牙齒何時能萌出?
長期給寶寶食用泥糊狀食物,不利於口腔肌肉的發育。在長牙期多給孩子吃固體食物,能有效刺激牙齒萌出,有利於顎骨發育,還能提高娃發音的清晰度。
孩子愛吃的菜,其他人不能吃
家長想讓孩子吃點好的,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如果還一味可著孩子吃,而不允許其他人「爭搶」,就會養成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
父母剛說兩句,老人趕緊護著,「這麼大人還和小孩搶飯」,這樣孩子會更加有恃無恐,不及時糾正就會變成「自私鬼」,長大後恐會遭到「社會的毒打」。
孩子挑食、厭食
同事小張就和我說,她家孩子平時在家「做啥吃啥」,一點都不挑剔。一到爺爺奶奶家全變了,洋蔥切成條的不吃,必須切成丁;辣椒不吃,得換成彩椒……
孩子長期挑食、厭食,所吃食物種類單一,數量過少,會引起營養不良的現象,不利於孩子的生長發育;還會因營養素的缺乏而引發疾病,如貧血,呼吸道感染等。
有以上行為的家庭,要趕緊改正!
蔣佩蓉被認為是當下年輕女性的「媽媽導師」,她認為餐桌不應只是填飽肚子的地方,更應該是一個滋潤靈魂、傳遞價值觀,以及表達愛的所在。
教會孩子餐桌禮儀,家人坐齊後再動筷,吃飯時不追逐打鬧,吃多少盛多少,不吧唧嘴,想吃的菜品如果夠不到,請家長來幫忙。
對於大人來說,別把餐桌當成「教育飯桌」,餐桌不訓話,而應是家人在一起的美好回憶,暖心又暖胃。
關注更多趣聞帶你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