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植物向光性為靈感 全新太陽能系統捕光效率提高400%

2020-12-11 同花順財經

為了讓太陽能板能吸收更多日光,太陽能專家與施工人員總是得費心調好最佳角度,不過現在美國科學家以植物的向光性為靈感,推出會自動改變角度的太陽能系統,與傳統技術相比,能捕獲更多、高出 400% 的日光。

傳統的太陽能板無法隨著日照軌跡而傾斜、變更角度,使太陽能板不能與陽光保持垂直,導致發電效率大打折扣,而新型的智慧追日系統雖然可以調整角度,提高模塊發電量,但一般來說這些設備既龐大、成本也相對高昂。

不過現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科學家研發出名為 SunBOT 的太陽能追日系統,就好像是能發電的機械向日葵,會朝著光源方向轉移與彎曲,其中人工向日葵 SunBOT 的寬度不到 1 公釐,「莖」是由光納米材料與熱敏感聚合物(thermoresponsive polymer)製成,「花」則是一般常見的太陽能電池。

由於 SunBOT 的莖部位材料具有光敏感與熱敏感特性,一旦暴露在光線下,被光照射到的那一側就會開始加熱並收縮,莖隨之彎曲、花也剛好可以面向光源,而也因為光照下的花朵陰影,陰影處的莖材料會逐漸冷卻並停止收縮,就此固定在原位。

根據團隊在《Nature Nanotechnology》發表的論文,SunBOT 適用於各種溫度,不管是零下還是攝氏 70 度以上的高溫、還是來自不同地方的光源,都能自動、實時地反應,完全不需要人為幹預。科學家進一步測試後,發現與不會彎曲的固定式材料相比,SunBOT 捕光效率提高 400%。

團隊認為,這項技術將有助於太陽能收集器、太陽帆、自適應訊號接收器、智慧窗戶、機器人技術、導引手術等技術,也可以再加裝望遠鏡、雷達、水中聽音器(hydrophone)進行高效檢測與追蹤。

來源: 集邦新能源網

相關焦點

  • 「紅色」硅藻的超級捕光天線與「光系統」
    圖2 綠藻與硅藻近期,來自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通過培養海洋硅藻細胞,分離其葉綠體類囊體膜,並提純得到了硅藻的光系統I (photosystem I: PSI)和外周FCP捕光天線的超大色素蛋白複合體(PSI-FCPIs),之後通過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解析了PSI-FCPIs的2.38埃解析度的三維結構
  • 「紅色」硅藻的超級捕光天線與「光系統I」
    真核光合生物的PSI都結合了一定數量的外圍捕光天線蛋白,在高等植物PSI反應中心外圍發現了4個捕光天線蛋白 (Lhca) 輔助捕光,在綠藻中發現了多達10個捕光天線蛋白 (Lhca)結合。這是目前發現集合捕光天線最多的單體光系統超級複合物。
  • 進展|蛋白質動態結構分子開關:植物捕光天線實現高效捕光和光保護...
    植物光合系統既要在多雲或陰天低光照條件下保持高效捕光和傳能效率,又要在正午強光持續照射下避免由此引發的氧化損傷即光保護。植物的光保護功能是將過剩的激發能以熱的形式耗散掉。在自然環境中,太陽光的輻照強度可以在短時間內呈現出十幾倍的漲落。當雲的陰影遮蔽住受強光輻照的葉片後,葉片還會將光保護狀態持續數分鐘之久,然後才切換到捕光狀態。
  • 隨光而動!以向日葵為靈感的材料問世
    該材料呈圓柱體形狀,具有「人工向光性」,能夠隨著光束而動——就像向日葵隨太陽轉動一樣。人造向光性和SunBOTs(仿生向日葵全向跟蹤器)的概念圖。| 來源:Qianet al.向光性在自然界非常普遍,指的是生物體為了覓食或繁衍的目的,隨光源而動。
  • 硅藻光系統II-捕光天線超級複合體原子水平三維結構
    硅藻是海洋主要的浮遊生物之一,貢獻了地球上每年原初生產力的20%左右,且在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中起著重要作用,這些特徵與其光系統(Photosystem,PS)以及外周捕光天線的功能密切相關不同於綠藻和高等植物,硅藻PSII的外周捕光天線是結合了巖藻黃素和葉綠素a/c的蛋白(Fucoxanthin Chl a/c binding proteins,FCPs),具有強大的藍綠光捕獲能力和快速光適應能力。然而硅藻FCPII天線蛋白的結構及其與PSII核心複合體的結合方式,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並不清楚,因此硅藻PSII-FCPII超級複合體的能量傳遞、轉換和光保護機制也未得到闡明。
  • Plant Cell | 藍藻與植物有著不同的光系統活性平衡機制
    譯:Qin Wang, TPC Assistant Features EditorCalzadilla等人在The Plant Cell發表了題為「The Cytochrome b6f Complex is Not Involved in Cyanobacterial State Transitions
  • 光照強度、光周期和光分布
    因此植物工廠補光需根據採收要求,合理的對植物進行補光時間的處理。植物工廠的光照分布一般多為頂光照系統,光源置於培養容器上方30-40cm處,光垂直照射下方的植株。頂光照垂直照射的方式便於日常操作和管理,但當隨著植物株高的增長,冠幅的增大,大量的光被高的植株中途擋截,僅有少量的光可被植物的下部葉片吸收利用,這樣導致一些植物種類不能夠很好的生長發育。
  • 硅藻為啥擅長「捕光」?中國科學家找到新機理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了自然界「奇葩」光合物種——硅藻如何利用其獨特結構去高效地捕獲、利用光能。北京時間8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科學》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基於該研究,科學家未來有望設計出可以高效「捕光」的新型作物。
  • 研究發現低藍光環境增強植物的向光性 —新聞—科學網
    來自瑞士、法國和阿根廷的一個聯合研究組最新研究發現,低藍光和低紅光與遠紅光的比值,都是快速增強擬南芥幼苗向光性所必需的條件,低藍光環境有助於增強植物的向光性
  • 日本開發新型材料提高太陽能電池效率
    導讀: 日本秋田大學工學資源學研究科材料工學專業的辻內裕研究小組開發出了將紫外線(UV)轉換成可視光、對可視光呈透明狀態的有機材料。開發該材料的目的在於使目前太陽能電池未能有效利用的紫外線能夠用於光電轉換,由此來提高轉換效率。日本秋田大學工學資源學研究科材料工學專業的辻內裕研究小組開發出了將紫外線(UV)轉換成可視光、對可視光呈透明狀態的有機材料。
  • 全面提高發電效率&降低成本?來看看塔式光熱電站如何做到
    一、光場系統無論哪種技術的優化,其目的都是為了提高發電量的同時降低發電成本。目前來看,光場(定日鏡系統+吸熱器)在光熱發電中投資佔比最高,也是未來成本下降空間最大的一環。以HFLCAL光場優化布局軟體為例,定日鏡布局優化邏輯為:
  • 植物所等解析綠硫細菌光合作用反應中心複合物冷凍電鏡結構
    綠硫細菌的光合作用系統包括外周捕光天線綠小體(chlorosome)、內周捕光天線FMO(Fenna-Matthews-Olson)和鑲嵌於細胞膜上的反應中心(GsbRC)。綠硫細菌的光反應中心為鐵-硫型(type-I型),核心由兩個相同的蛋白亞基構成(即同質二聚體)。
  • 日本東北大學開發出效率達5.1%的太陽能光熱發電系統
    日本東北大學2016年10月25日宣布,開發的太陽能光熱發電(Solar-TPV:Solar-thermophoto voltaic)系統的發電效率達到5.1%,達到世界最高水平。這種發電系統的原理是,將包含廣泛波長的光的太陽光轉化成波長最適合太陽能電池的熱輻射並進行發電。
  • 遺傳發育所生長素調控植物向光性分子機制研究獲進展
    植物向光性是經典的植物生物學問題。以前的研究表明藍光信號和生長素都是植物向光性反應所必需的,但是關於藍光信號如何整合到生長素途徑的分子機制還不清楚。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傳友研究組發現,光信號途徑中的轉錄因子PIF4和PIF5是植物向光性反應的重要負調控因子。同時,PIF4和PIF5對生長素信號轉導也起著負向調控作用。
  • 沙特科學家研發球形太陽能,發電效果高出101%
    昆蟲的複眼是由多顆「小眼」組成,數量從數百到數千都有,這些小眼睛讓螞蟻、蒼蠅等昆蟲擁有超廣視野與快速偵測運動的能力,而最近沙烏地阿拉伯科學家就從大自然獲得靈感,想提高太陽能板的捕光能力,研發外觀神似Disco彩球的球形太陽能,更聲稱發電效果比一般的2D太陽能電池還要多101%。
  • 何為400G光模塊?與10G、25G、40G光模塊的區別在哪裡?
    全球數據流量不斷攀升,促使數據中心從100G向更高速率、更大帶寬、更低延時發展,400G將是下一代骨幹網升級和新建的方向,成為數據中心的必然趨勢。很多服務商已經著手部署400G網絡建設方案。在構建400G網絡系統的過程中,400G光模塊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何為400G光模塊?與10G、25G、40G光模塊的區別在哪裡?
  • 廉價催化劑讓光和二氧化碳變燃料,效率是植物光合作用13倍
    廉價催化劑讓光和二氧化碳變燃料,效率是植物光合作用13倍 澎湃新聞記者 王燦 賀梨萍 綜合報導 2017-06-08 19:32
  • 用過這麼多太陽能電池 光變電原理你不一定知道
    當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但是以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等)為代表的傳統能源因再生周期長,儲量和質量逐年下降等問題,越來越難以滿足與日俱增的能源需求,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因此被提上日程。從植物的光合作用中找靈感:利用太陽能發電我們都知道,地球上所有生物所能利用的能量基本全部來自於植物的光合作用。
  •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也能用來制氫,美新型「人造葉子」效率再提高
    人工光合作用是種利用陽光來電解水的綠色制氫技術,過去人們大多都以矽材為主,雖然便宜容易取得,但轉換效率著實不高,也存有穩定性問題,而現在美國科學家把矽材換成光電領域的黑馬: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成功提高制氫效率。
  • 電力百科|用過這麼多太陽能電池 光變電原理你不一定知道
    從植物的光合作用中找靈感:利用太陽能發電我們都知道,地球上所有生物所能利用的能量基本全部來自於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指在光照條件下,在植物葉綠體中以二氧化碳和水為原料合成糖的生物過程,由於糖類物質在代謝過程中可以產生能量,太陽能便通過這種方式被儲存下來。然而,這種能量很難為我們直接利用,一般需要經過轉化才能成為我們普遍使用的電能。物理學原理告訴我們,能量轉化過程必然會帶來能量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