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2 14:36:25 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
2月11日上午10點,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新媒體平臺「央視頻」上,有近3萬人次一起觀看了一場關於防疫心理的直播,這些人中的很大部分,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患有各種情緒障礙的孩子的父母。
這場直播的心理課名為《防疫心理科 家長如何與伴有情緒障礙的孩子進行溝通和情緒調試》,主播是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精神科主任況利,在這場特殊時期的直播中,她告訴家長們,「請在疫情期間,和孩子一起,上好一堂生命教育課。」
熱鬧的直播間裡 關於孩子的問題一個接一個
「以往春節能做的放鞭炮、串門、聚會都不能開展,孩子們難免出現憤怒、悲傷、經常和父母吵架,沉迷遊戲等情緒和行為,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在疫情面前,居家生活出現這些反應都是正常的。」2月11日上午10點,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一間會議室裡,穿著一身白大褂的況利坐在鏡頭前,語速平緩地開始了她的直播。
況利和同事們在做直播前的最後準備
直播即將開始
會議室裡只有4個人,除了坐在直播鏡頭前的況利,還有她的三個同事,同事艾明站在她的面前進行著直播的拍攝,另兩位同事中,一人幫她實時將她的講稿投影在牆上,以便於她能夠在直播中回憶自己的課程內容,並和央視頻的工作人員對接,實時調整直播中PPT顏色亮度等問題。還有一位同事坐在會議室的角落裡,打開了自己手機上的央視頻,實時觀看者況利的直播。
雖然大家都在為直播中的況利忙著各種打配合,但整個會議室只能聽見況醫生平緩的聲音。這個時候的直播間熱鬧非凡,各種各樣的留言飛快刷新著評論區。當況利說起「夫妻關係世家通關係穩固的基石」的時候,就有觀眾在評論中問道,「那單親家庭怎麼辦呢?」
當況利給父母們支招,當覺得孩子因為疫情待在家中,手機遊戲耍得太多的時候,可以用體力遊戲、智力遊戲替代電子遊戲,重要的是要和孩子一起設身處地體驗遊戲過程,陪伴的意義並不只是空間上待在一起。評論裡立刻有人分析起來,「就是換位思考。」
除了對況利所說內容的感悟,直播間裡也有很多觀眾提出了自己的問題,「在家呆的時間太長,孩子越來越暴躁怎麼辦?」「假期太長,孩子的睡眠已經不正常了要怎麼調節呢?」況利也在直播的最後一一進行了回答。
直播中,同事在「央視頻」上實時查看況利的直播情況
況利的直播間,有家長一邊觀看直播一邊提出問題
一場50多分鐘的直播結束,看到同事在攝像頭背後比出來一個「ok」的手勢,況醫生鬆了口氣,「快走快走,看能不能趕上送他們!」直播的東西來不及收,她就穿著白大褂匆匆跑出會議室,往樓下趕。
當天上午,醫院裡的幾個同事就要出發前往湖北孝感進行對口支援,「他們從醫院出發的時間我正好在做直播,希望還沒走,能道個別。」
疫情期間青少年患者多 整個團隊用了兩天設計課程
況利在「央視頻」進行的直播,是「央視頻」在疫情防控期間進行的「防疫心理課」系列直播的其中一場,央視頻通過中華醫學會邀請到況利時,她欣然答應了,並且很快確定了自己這場直播的主題。和其他直播專家的主題面對一般受眾不同,她把課程的焦點放在了原本就有情緒障礙的孩子的身上。
況利長期從事著是兒童青少年情緒障礙、自傷自殺與危機幹預的研究,「所以在此次疫情中,除了一線工作人員,感染患者外,我特別關注的一個群體就是原本患情緒障礙的孩子們。」
在疫情出現以後,況利的門診迎來了許多出現情緒問題的孩子。況利說,疫情面前,孩子們在居家生活中出現憤怒、悲傷、經常和父母吵架,沉迷遊戲等情緒和行為都是正常的。正常孩子們對於目前的疫情和居家生活都有如此反應,「那本身就有情緒問題和人格偏差的孩子又會怎麼樣呢?」
就在近期,重醫附屬第一醫院、第一醫院分院、重醫附屬大學城醫院對幾百位青少年患者進行了調查,發現在他們身上,焦慮、抑鬱、軀體不適的情況比正常人群高,「可見,孩子更容易受到生活突發事件的影響。」
如何讓情緒障礙的孩子在家中安穩地度過疫情,成了況利和他的同事們關注的重點,為了能在這場直播中最大限度地幫助父母們學習如何陪同孩子度過疫情,況利帶著同事們利用工作的間隙設計、修改稿件和直播中要用的PPT,參考自己遇到的真實案例,兩天時間設計了這場只有50分鐘的直播課程。
對於兒童和青少年,請這樣與他們探討新冠肺炎
很多家長不知道應該怎樣告訴自己的孩子新冠肺炎的情況,怎樣告訴他們如何保護自己,為什麼不能出門?
對於兒童,特別是有焦慮症的兒童來說,他們很多情緒容易被外界影響,嚴重的會轉化為軀體不適,這讓家長不敢告訴孩子真實的情況。
「在這種時候,我們家長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擁抱孩子,然後用溫和、耐心的方式講解,不要迴避,根據孩子的年齡適當講解。」況利提醒,有意識的避免孩子受負面消息影響,可以少讓孩子看疫情節目和畫面,同時也要保持家長情緒穩定,家庭不要過分緊張。
對於青少年來說,方法可能有些不同。青少年的心理特點是「我是個大人」,在疫情面前,大部分青少年願意去討論,發表自己的觀點,以此證明自己的獨立意識和思想,家長需要和孩子平等的視角,一起客觀的討論問題。不信謠,不傳謠是原則,藉由疫情,父母可以和孩子找到共同話題,該讚揚讚揚,有問題時,注意換位思考和語氣語調。尊重孩子的正確思維是原則。
「爸爸媽媽,請和孩子一起上好這場生命教育課」
況利回憶,自己在臨床工作中,時常會遇到孩子問,「活著的目的是什麼?」「生活這麼苦,這麼黑暗,還不如死了算了?」而疫情,則給了孩子和家長一起尋找生命意義的機會。
疫情防控中,湧現出來了各種社會正能量,社會上有錢捐錢,有物捐物,愛心匯聚,這一些正能量片段都幫助孩子找尋生命意義。如果孩子談及社會的陰暗部分,我們要根據孩子年齡和認知水平而定,家長要在一定程度上保護孩子過多的收到負面信息的影響。
生命教育一般還包括死亡教育。成人會擔心兒童難以接受生命消逝的消極感受與情感衝擊,常以忽視、隱瞞、欺騙或敷衍方式處理,使兒童產生錯誤或片面的認知,以至於對死亡有高度的好奇、恐懼、焦慮。
在疫情中,有些人會死亡,父母可以坦誠地表達自己的悲傷,也允許孩子自然地表達出他們的情緒與想法,不必為了迴避孩子就刻意壓抑隱瞞,故作堅強,你處理情緒的方式會成為孩子的榜樣。和孩子一起去面對真實的有失去的生活,才能讓孩子體會到生命的珍貴。
這次疫情還有一點,疾病的源頭來自於人類食用野生動物,由於人類破壞生態規律,食用這些野生動物,遭受一些災難,可以教會孩子熱愛「自然」。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石亨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