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醫生的防疫直播:父母請和孩子一起上好這堂生命教育課

2020-12-22 上遊新聞

02-12 14:36:25 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

2月11日上午10點,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新媒體平臺「央視頻」上,有近3萬人次一起觀看了一場關於防疫心理的直播,這些人中的很大部分,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患有各種情緒障礙的孩子的父母。

這場直播的心理課名為《防疫心理科 家長如何與伴有情緒障礙的孩子進行溝通和情緒調試》,主播是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精神科主任況利,在這場特殊時期的直播中,她告訴家長們,「請在疫情期間,和孩子一起,上好一堂生命教育課。」

熱鬧的直播間裡 關於孩子的問題一個接一個

「以往春節能做的放鞭炮、串門、聚會都不能開展,孩子們難免出現憤怒、悲傷、經常和父母吵架,沉迷遊戲等情緒和行為,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在疫情面前,居家生活出現這些反應都是正常的。」2月11日上午10點,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一間會議室裡,穿著一身白大褂的況利坐在鏡頭前,語速平緩地開始了她的直播。

況利和同事們在做直播前的最後準備

直播即將開始

會議室裡只有4個人,除了坐在直播鏡頭前的況利,還有她的三個同事,同事艾明站在她的面前進行著直播的拍攝,另兩位同事中,一人幫她實時將她的講稿投影在牆上,以便於她能夠在直播中回憶自己的課程內容,並和央視頻的工作人員對接,實時調整直播中PPT顏色亮度等問題。還有一位同事坐在會議室的角落裡,打開了自己手機上的央視頻,實時觀看者況利的直播。

雖然大家都在為直播中的況利忙著各種打配合,但整個會議室只能聽見況醫生平緩的聲音。這個時候的直播間熱鬧非凡,各種各樣的留言飛快刷新著評論區。當況利說起「夫妻關係世家通關係穩固的基石」的時候,就有觀眾在評論中問道,「那單親家庭怎麼辦呢?」

當況利給父母們支招,當覺得孩子因為疫情待在家中,手機遊戲耍得太多的時候,可以用體力遊戲、智力遊戲替代電子遊戲,重要的是要和孩子一起設身處地體驗遊戲過程,陪伴的意義並不只是空間上待在一起。評論裡立刻有人分析起來,「就是換位思考。」

除了對況利所說內容的感悟,直播間裡也有很多觀眾提出了自己的問題,「在家呆的時間太長,孩子越來越暴躁怎麼辦?」「假期太長,孩子的睡眠已經不正常了要怎麼調節呢?」況利也在直播的最後一一進行了回答。

直播中,同事在「央視頻」上實時查看況利的直播情況

況利的直播間,有家長一邊觀看直播一邊提出問題

一場50多分鐘的直播結束,看到同事在攝像頭背後比出來一個「ok」的手勢,況醫生鬆了口氣,「快走快走,看能不能趕上送他們!」直播的東西來不及收,她就穿著白大褂匆匆跑出會議室,往樓下趕。

當天上午,醫院裡的幾個同事就要出發前往湖北孝感進行對口支援,「他們從醫院出發的時間我正好在做直播,希望還沒走,能道個別。」

疫情期間青少年患者多 整個團隊用了兩天設計課程

況利在「央視頻」進行的直播,是「央視頻」在疫情防控期間進行的「防疫心理課」系列直播的其中一場,央視頻通過中華醫學會邀請到況利時,她欣然答應了,並且很快確定了自己這場直播的主題。和其他直播專家的主題面對一般受眾不同,她把課程的焦點放在了原本就有情緒障礙的孩子的身上。

況利長期從事著是兒童青少年情緒障礙、自傷自殺與危機幹預的研究,「所以在此次疫情中,除了一線工作人員,感染患者外,我特別關注的一個群體就是原本患情緒障礙的孩子們。」

在疫情出現以後,況利的門診迎來了許多出現情緒問題的孩子。況利說,疫情面前,孩子們在居家生活中出現憤怒、悲傷、經常和父母吵架,沉迷遊戲等情緒和行為都是正常的。正常孩子們對於目前的疫情和居家生活都有如此反應,「那本身就有情緒問題和人格偏差的孩子又會怎麼樣呢?」

就在近期,重醫附屬第一醫院、第一醫院分院、重醫附屬大學城醫院對幾百位青少年患者進行了調查,發現在他們身上,焦慮、抑鬱、軀體不適的情況比正常人群高,「可見,孩子更容易受到生活突發事件的影響。」

如何讓情緒障礙的孩子在家中安穩地度過疫情,成了況利和他的同事們關注的重點,為了能在這場直播中最大限度地幫助父母們學習如何陪同孩子度過疫情,況利帶著同事們利用工作的間隙設計、修改稿件和直播中要用的PPT,參考自己遇到的真實案例,兩天時間設計了這場只有50分鐘的直播課程。

對於兒童和青少年,請這樣與他們探討新冠肺炎

很多家長不知道應該怎樣告訴自己的孩子新冠肺炎的情況,怎樣告訴他們如何保護自己,為什麼不能出門?

對於兒童,特別是有焦慮症的兒童來說,他們很多情緒容易被外界影響,嚴重的會轉化為軀體不適,這讓家長不敢告訴孩子真實的情況。

「在這種時候,我們家長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擁抱孩子,然後用溫和、耐心的方式講解,不要迴避,根據孩子的年齡適當講解。」況利提醒,有意識的避免孩子受負面消息影響,可以少讓孩子看疫情節目和畫面,同時也要保持家長情緒穩定,家庭不要過分緊張。

對於青少年來說,方法可能有些不同。青少年的心理特點是「我是個大人」,在疫情面前,大部分青少年願意去討論,發表自己的觀點,以此證明自己的獨立意識和思想,家長需要和孩子平等的視角,一起客觀的討論問題。不信謠,不傳謠是原則,藉由疫情,父母可以和孩子找到共同話題,該讚揚讚揚,有問題時,注意換位思考和語氣語調。尊重孩子的正確思維是原則。

「爸爸媽媽,請和孩子一起上好這場生命教育課」

況利回憶,自己在臨床工作中,時常會遇到孩子問,「活著的目的是什麼?」「生活這麼苦,這麼黑暗,還不如死了算了?」而疫情,則給了孩子和家長一起尋找生命意義的機會。

疫情防控中,湧現出來了各種社會正能量,社會上有錢捐錢,有物捐物,愛心匯聚,這一些正能量片段都幫助孩子找尋生命意義。如果孩子談及社會的陰暗部分,我們要根據孩子年齡和認知水平而定,家長要在一定程度上保護孩子過多的收到負面信息的影響。

生命教育一般還包括死亡教育。成人會擔心兒童難以接受生命消逝的消極感受與情感衝擊,常以忽視、隱瞞、欺騙或敷衍方式處理,使兒童產生錯誤或片面的認知,以至於對死亡有高度的好奇、恐懼、焦慮。

在疫情中,有些人會死亡,父母可以坦誠地表達自己的悲傷,也允許孩子自然地表達出他們的情緒與想法,不必為了迴避孩子就刻意壓抑隱瞞,故作堅強,你處理情緒的方式會成為孩子的榜樣。和孩子一起去面對真實的有失去的生活,才能讓孩子體會到生命的珍貴。

這次疫情還有一點,疾病的源頭來自於人類食用野生動物,由於人類破壞生態規律,食用這些野生動物,遭受一些災難,可以教會孩子熱愛「自然」。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石亨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燕子築巢,我給孩子上了一堂生命教育課
    燕子築巢,我給孩子上了一堂生命教育課——山東省諸城市實驗幼兒園生命課程「小燕子安家記」6月1日,是孩子們復學的日子,伴隨著孩子們歡快入園的腳步,幼兒園裡鳥鳴啁啾,清脆婉轉,仔細一看,原來是兩隻小燕子呀!它們在幼兒園裡時而飛舞,時而小憩,仿佛在訴說著孩子們復學歸來的喜悅。
  • 這是一部給輕生孩家長看的電影,學生的第一堂課應是生命教育課
    現在的老師們教學生數理化、各種語言、甚至是琴棋書畫,但是卻沒有教給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堂課——生命教育課。而在《死亡詩社》中的基廷老師通過整部電影就給他的學生們上了這堂課。單就這部片子而言,我對劇中的「學生代表」尼爾(Neil)這個角色的遭遇,特別的痛心和糾結。尼爾是位門門功課都是A的高材生,他父母為了他能進名校,能有好前程,費盡了心機和財力。
  • 幼兒園這堂生命教育課,由皮球蟲死亡引發,讓孩子知道珍惜生命
    這節有關死亡的生命教育課,由一隻皮球蟲的死亡引發,孩子們十分好奇皮球蟲為何會死亡,而死亡又是什麼?由此,這節有關死亡的生命教育課就正式啟動了。 最後,在完成給皮球蟲的葬禮後,幼兒園老師也藉此機會拿出了生命教育繪本,利用課堂上的時間帶領孩子們一起閱讀。並引導孩子們更深刻地了解了生命,以及要珍惜寶貴的生命。
  • 精神科醫生的北大觀察:從小優秀的孩子,卻在這點上栽了跟頭
    我在高校工作,是一個精神科醫生,也是學校心理諮詢師,臨床心理學博士。我在高校除了為學生提供諮詢服務之外,非常重要的工作是自殺預防和危機幹預。所以我接下來的話題可能有一點沉重。這是我曾遇到過的一個個案。非常優秀的學生,以他的智力、性格、為人處事的情商,完全可以成為一個優秀的科學家、優秀的學者。
  • 疫情面前,與孩子共上一堂生命教育課
    當家庭變成學校、家長成了校長時,家長和孩子可從這場疫情中學到什麼?為此,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採訪了多位專家學者,請他們為疫情中孩子的心理健康「把脈問診」。家庭應形成對疫情共同認知,家長要給予孩子心理支持「在一個家庭當中,成員間的認知、情緒和行為是相互影響的,尤其是面臨這種公共衛生突發事件,這種影響更為突出。」
  • 我們欠孩子一堂生命教育課
    但這會坐客,卻和以往有些不同。「嗚——」還未進門,門外就傳來了孩子的哭聲。「我的狗狗不理我」。我走近,定睛一看,原來小狗死了。孩子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哄了好半天也沒哄住。我該怎麼跟孩子解釋「死亡」?我也犯難了。中國人「怕死」俗語說:好死不如賴活。
  • 精神科醫生北大觀察:從小優秀到大的孩子,卻在這點上栽跟頭
    作為一個高校的心理諮詢師和心理科醫生,我呼籲:真的要救救孩子!他們帶著嚴重的問題進入高校,進入大學,他們被應試教育,被掐著脖子的教育摧殘了......我們要給他們世上最美好的東西,不是分數,不是金錢,是愛,是智慧,是創造和幸福,請許給他們一個美好的人生!
  • 疫情如一堂深刻的生命教育課——老師和家長眼中這屆高中生的成長
    濟南七中高三學生送考家長李澤浦告訴記者,他和兒子下午2點到考點時,已有考生排隊入場。他說,今早起來,孩子有點緊張,語文考試結束,「一下子覺得心裡有底了,心態更從容,信心更足了」。 談起疫情帶來的影響,李澤浦認為如果孩子能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較強的自律性,那麼居家學習和延期高考就是寶貴的備戰時段,他兒子就認為這是一個趕超的機會。
  • 一位精神科醫生的北大觀察:從小優秀到大的孩子卻在這點上栽了跟頭
    但是我們和他父母,和他所有的老師一起努力了四年,最終還是沒有能夠讓他真正好轉起來。這樣的個案,我在過去三四年中經歷了很多,而且越來越多,讓我想到一個詞,叫做「空心病」。有一個理工科的優秀博士生,在博士二年級時完成了研究,達到了博士水平,這是他導師告訴我的,他屢次三番嘗試放棄自己的生命。他當時兩次住院,用了所有的藥物,所有電抽搐的治療方法。出院時,我問他現在情況怎麼樣,他說精神科醫生很幼稚,可笑。我表現開心一點,他們以為我抑鬱就好了。
  • 一位精神科醫生的北大觀察:從小優秀到大的孩子卻在這點上栽了跟頭
    我在高校工作,是一個精神科醫生,也是學校心理諮詢師,臨床心理學博士。我在高校除了為學生提供諮詢服務之外,非常重要的工作是自殺預防和危機幹預。所以我接下來的話題可能有一點沉重。 這是我曾遇到過的一個個案。
  • 男生持刀捅死兩女同學,我們欠孩子一堂生命教育課!
    只是在匪夷所思和痛心之外,想和大家聊聊案件背後,給我們孩子教育帶來的一些警示和啟示——我們是否欠孩子一堂生命教育課?!前段時間,湖北武漢一14歲男孩,在學校和同學一起玩撲克牌,家長被老師通知後來到學校,對孩子責罵了幾句,並扇了巴掌,孩子靜默兩分鐘後,爬上教學樓的欄杆,跳下下去上海一個17歲的少年因為在回家的路上遭受到母親的指責跳橋身亡,短短幾秒鐘的視頻在各大社交網絡平臺上瘋傳,刺痛了無數人的心。
  • 精神科醫生的北大觀察:從小優秀到大的孩子卻在這點上栽了跟頭
    我在高校工作,是一個精神科醫生,也是學校心理諮詢師,臨床心理學博士。我在高校除了為學生提供諮詢服務之外,非常重要的工作是自殺預防和危機幹預。所以我接下來的話題可能有一點沉重。這是我曾遇到過的一個個案。非常優秀的學生,以他的智力、性格、為人處事的情商,完全可以成為一個優秀的科學家、優秀的學者。
  • 《和豬豬一起上學的日子》--一堂鮮活的生命教育課
    電影中的26個學生面對一起養大的小豬的命運,他們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老師讓大家投票,但最終,卻是13:13的票數。有人提出,還有一票沒有投,那就是班主任。 若是你,你會怎麼選擇?是拉去屠宰場,還是丟給低年級撫養?班主任在教室裡沉思,撫摸一個孩子在桌子上刻畫的那頭會飛的豬……這部電影的意義遠超出影像本身。
  • 疫情當前,不妨給孩子上一堂生命教育課
    面對洶湧的疫情,很多學校聯合相關部門以及家長,做出了諸如推出線上課程等幫助孩子學習的措施。而有不少心理學家也認為,在做好與學校對接的同時,家長其實也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對孩子做好啟發、引導和教育。用漫話的方式與孩子聊聊病毒和科學 疫情期間,全家老小都宅在家裡,父母上班的日子調整了,自己開學的時間延遲了……這些變動自然會引起孩子的敏感和疑問。這時,父母不用在孩子面前刻意隱瞞相關信息,而應坦然告知。
  • 一位精神科醫生的北大觀察
    這是我曾遇到過的一個個案。非常優秀的學生,以他的智力、性格、為人處事的情商,完全可以成為一個優秀的科學家、優秀的學者。但是我們和他父母,和他所有的老師一起努力了四年,最終沒有能夠讓他好轉起來。這樣的個案,我在過去三四年中經歷了很多,而且越來越多,讓我想到一個詞,叫做「空心病」。「空心病」是什麼意思呢?
  • 強烈推薦-精神科醫生的北大觀察:雖是學霸, 請救救他們吧
    但是我們和他父母,和他所有的老師一起努力了四年,最終還是沒有能夠讓他真正好轉起來。這樣的個案,我在過去三四年中經歷了很多,而且越來越多,讓我想到一個詞,叫做「空心病」。「空心病」是什麼意思呢?他們的問題大概不是通過改變負性認知就可以解決的,甚至不是去研究他們原生家庭的問題,不是早期創傷可以解決的——你會發現他們和父母的關係不錯,雖然也有這樣那樣的衝突,但是總的來說不是那種典型父母離異、早期依戀、早期寄養的問題。作為精神科醫生,我們有個拿手的殺手鐧,就是任何抑鬱症患者如果用電抽搐治療,他都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恢復,但是電抽搐治療對空心病都沒用。
  • 精神科醫生的北大觀察:厭學、自殺、抑鬱是什麼毀了我們的孩子?
    我在高校工作,是一個精神科醫生,也是學校心理諮詢師,臨床心理學博士。我在高校除了為學生提供諮詢服務之外,非常重要的工作是自殺預防和危機幹預。所以我接下來的話題可能有一點沉重。但是我們和他父母,和他所有的老師一起努力了四年,最終還是沒有能夠讓他真正好轉起來。這樣的個案,我在過去三四年中經歷了很多,而且越來越多,讓我想到一個詞,叫做「空心病」。「空心病」是什麼意思呢?
  • 愛孩子,請給他上一堂死亡教育課
    根據研究表明,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的思想決定了孩子所處的環境和習慣。既想讓孩子體會到生與死的存在,又想讓孩子更加的珍惜生命,這時父母應該去嘗試的讓孩子體會到死亡,讓他們去真正的了解生命是多麼的可貴,死亡也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可怕,這樣子父母就已經能夠成功了。
  • 一位精神科醫生的北大觀察厭學自殺抑鬱是什麼毀掉了我們的孩子?
    是愛,是智慧,是創造和幸福,請許給他們一個美好的人生!作者:徐凱文,北京大學副教授、臨床心理學博士、精神科主治醫師、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副主任、總督導。我在高校工作,是一個精神科醫生,也是學校心理諮詢師,臨床心理學博士。我在高校除了為學生提供諮詢服務之外,非常重要的工作是自殺預防和危機幹預。所以我接下來的話題可能有一點沉重。
  • 一位精神科醫生的北大觀察:厭學、自殺、抑鬱…
    出院時,我問他現在情況怎麼樣,他說精神科醫生很幼稚,可笑。我表現開心一點,他們以為我抑鬱就好了。我要講的是,他不是普通的抑鬱症,是非常嚴重的新情況,我把它叫做「空心病」,我不認為只是學生空心了,才有這樣的結果。我們經常會說這樣一句話,如果孩子出了問題,大概家庭和老師都有問題,孩子本身是不會有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