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欠孩子一堂生命教育課

2020-12-22 芥末堆

我和閨蜜相識於大學,畢業不久她就結婚生子了。她早早生了個孩子,尚不足 8歲,性格也隨她,活潑好動。

閒來無事,我也沒少串門,閨蜜的孩子就跟我熟絡起來了。

每回串門,閨蜜兒子一聽到我的嗓門,便活蹦亂跳地從房裡跑出來,拉扯我的衣袖,迎我入門。

但這會坐客,卻和以往有些不同。

「嗚——」

還未進門,門外就傳來了孩子的哭聲。

「我的狗狗不理我」。

我走近,定睛一看,原來小狗死了。

孩子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哄了好半天也沒哄住。

我該怎麼跟孩子解釋「死亡」?我也犯難了。

中國人「怕死」

俗語說:好死不如賴活。一句話簡單精闢指出人對於活的執念,這是一種生存本能。

正是由於這種生存的絕對信念,對於死亡,我們一直諱莫如深。

孩提時, 我的印象裡認為人是不會死的,那時我也8歲大小。

和藹可親的姥姥姥爺,正值盛年的父母,我以為他們能與我形影不離相伴一生。

直到一日,姥姥心臟病驟犯直喊疼,再幾日老人家就倒在病床上,再也沒起來。

那是我第一次接觸死亡。身邊的人呼天搶地,趴在病床前痛哭不止,年齡尚小的我,還不知姥姥已經去世。

只見家中的親人都在哭,自己也就跟著哭起來了。

其後很長一段時間,每當我急衝衝地跑去跟父母及周圍的人打聽姥姥的行蹤。

他們經常一副哀怨的眼神,嘴裡念叨著:她去了另外一個地方,一個沒有疼痛的地方。

或有意無意地轉移話題,跟我聊最近生活學習怎麼樣了?

那時雖然年紀小,但我清晰記得他們臉上神情忸怩,欲言又止。

我意識到了:死亡被人忌諱的。

相信這樣的經歷,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或者是你身邊的人童年時都可能經歷過。

其實,中國早已形成了一種重生忌死的文化。

早在古代,對中國文化影響頗深的儒家文化首創者孔子便提出「未能事人,何以事鬼「。重生忌死的文化從這便可見一斑。

僅從「死「字在中文的表達上便可見一二。皇帝的死稱為駕崩,皇后的死稱為薨了,修行之人的死稱為圓寂,普通百姓的死則為卒。

撇開古代森嚴的等級制度不說,21 世紀的今天,關於「死」,我們也常用「走了」、「不在」、「睡著了」替代。

各種委婉的表達的背後,透露的是我們對於「死」這件事的避諱。

加之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對死亡神秘化的傾向,用「魂魄鬼神「構建神靈的世界,給死亡增添了一層神秘恐怖的色彩。

「無神論」,倡導科學的今天,對「鬼神」的態度不少人都是敬而遠之。

人越是不理解死亡,就越會產生焦慮、恐懼的情緒,面對死亡越是不知所措。

正如白巖松所說,中國從來都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家長對於死亡的認知尚還停留在小學階段。

如何與孩子談論死亡更無從談起。

死亡是早晚的事

對死亡避而不談,但死亡並不會因此不復存在。它反而會以另一種形式滋生蔓延。

每年都會曝光不少的青少年,因高考沉重的壓力上,或是家庭關係不睦等原因而「主動選擇」死亡。

對於人生的無力與失望,死亡似乎是他們解脫苦難的唯一途徑。

但死並不能解決問題,也是試圖解決問題最愚蠢的方式。

孩子在心智上尚未發育常熟,欠缺對死亡的認識。

孩子不懂死亡,家人不談死亡。

而中國的教育體系關於死亡的教育幾乎為0,孩子基本上沒有機會認識死亡。

僅純粹從科研成果而言,截至到 2018 年年底,關於死亡教育的為主題的學術論文不足 300 篇。

今年兩會召開期間,便有人大代表上書獻言,提出在中小學教育中普及「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我國才開始起步,反觀發達國家,在死亡教育已經有了較為系統的教學方式。

美國,世界上最早開始死亡教育,目前有 6 000 餘所中小學開設了生死教育課程。

在美國明尼蘇達州地區,死亡教育課程並不局限於理論教學、實踐活動。

帶孩子參觀殯儀館,利用觀看電影、視頻等方式,啟發教育促使孩子思考死亡。

韓國更是情景模擬體驗死亡,模擬入棺體驗。

一堂完整的死亡教育課堂上,需親身體驗遺囑書寫、穿戴壽終正寢的衣服、身處封閉黑暗的棺材。儀式感可謂十足。

想必看到這段文字的你,可能毛骨悚然,全身起雞皮疙瘩。

意外的是韓國的孩子卻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並表示會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生命。

英國則更具趣味性,採用角色扮演的形式,互動式學習。

讓孩子親自體驗喪親所致的情緒變化,從而提高自身心理承受能力。

由此可見,在死亡教育上,許多發達國家都在樂此不疲地探索中,提升孩子對於生命的認知,讓孩子更加珍愛生命。

創新工廠創始人李開復,作為一個創業家,他一度以與他人比較睡眠時間短為樂。

患癌後,飽受化療痛苦的他在鬼門關走了一遭,才意識到生命的可貴。

關於死亡的思考,還洋洋灑灑寫了一本書,提出「向死而生「,從死亡角度來認識活著的意義。

生命的長度無法延長,但生命的寬度可無限拓寬。死亡教育,能讓孩子愛惜生命,讓生命更有價值。

如何正確跟孩子談論死亡

不知死,何談生。而懂得談論死亡更是一門藝術。

正如上文提及,無論是迴避或美化死亡,皆為錯誤的認知方式。那麼,如何正確和孩子談論死亡呢? 需要注意的幾點:

委婉的詞語,並不能保護孩子免受死亡和失去的現實痛苦,當我們使用委婉的詞語時,孩子會更加深入具體思考:「為什麼奶奶要去天堂」、「奶奶什麼時候才能醒過來」。

這樣的問題只會加劇孩子的困惑,甚至期待某天一覺醒來,逝去的親人從天堂回來。

一個人的逝去或多或少總是會帶來我們情緒上的變化,悲傷是在所難免的。

在孩子面前,我們總是希望能夠給他們展示一個勇敢、堅強、積極的形象,試圖掩蓋自己的悲傷。

但,其實一個會悲傷又能夠自我治癒的父母才是孩子的榜樣。

將自身真實的體驗傳遞給孩子,接納自己對於親人逝去帶來的痛苦,能幫助孩子理解死亡帶來的情緒。

例如「爸媽逝世我很難過,因為我很思念他們」,適當地表達自己悲傷的情緒。

同時,也需讓孩子看到我們可以整理好自己的情緒。

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孩子觀察情緒,這種情緒體驗能讓孩子在面對死亡或生活中其他重大挫折時,同樣保持一顆平常心。

讓孩子意識到父母是可以幫助自己的人,家庭是可以接納悲傷的情緒。比安撫孩子更重要的是有理解他的情緒,並提供耐心的陪伴。

例如,如果孩子因寵物或親人的死亡哭泣時,嘗試使用這種表達方式:

即客觀事實+內心感受:「你很喜歡它,它死了,所以你很傷心,是嗎?」

用疑問句的方式結尾,引導孩子表達自己。

帶孩子觀察花開花落的現象,或觀賞一部跟死亡相關題材的電影。

例如,電影《生命故事》,劇情中展示的是動物謀求生存和環境作出的抗爭。

讓孩子全過程見證動物的出生的欣喜到死亡的悲傷,從動物視角來讓孩子認識生命。

讓孩子明白死亡是萬物的規律。由生入死,是一個過程,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也是萬物必經的過程。

正如春季的花開吐芽,秋季枯萎凋零。人也會從牙牙學語的孩童,逐漸成長為年富力強的青壯年,在白髮蒼蒼時老去,死去。

清明節是對逝去的親人哀悼的一種的儀式,是對親人的緬懷。

適度讓孩子參與,向孩子解釋這個人雖然不能夠和我們在一起,但是我們仍然可以把他當成家人來紀念,並永遠記住他。

人一生雖短暫,但他的精神卻一直存活在我們心中,這才是生命的意義。

比起如何闡述死亡的技巧而言,更重要的是我們在孩子所展現的態度及處事方式。 

馬丁·路德曾說,死亡並不是人生的結束,它只是生涯的完成。

是呀,死亡,是一件不急於求成的事情。深刻理解死亡,坦然接受死亡,才能夠更好「向死而生」。

生命教育關鍵並非讓孩子停留於認識死亡的層面,而是讓他們意識到,人這一生如此短暫,該如何珍惜歲月,才能更好地活?

人這一生最怕的是碌碌無為,在生命的盡頭,還不知道自己活著的意義。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少年商學院」,作者Jerry媽媽。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網

轉載文章,原文:

少年商學院;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

告訴我們。

來源: 少年商學院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

相關焦點

  • 男生持刀捅死兩女同學,我們欠孩子一堂生命教育課!
    只是在匪夷所思和痛心之外,想和大家聊聊案件背後,給我們孩子教育帶來的一些警示和啟示——我們是否欠孩子一堂生命教育課?!生命是只有一次的,每次這樣的事件發生,都會引起大量的討論,可是喧囂之後,只留下無盡的感嘆和哀思,沒有人理會和重視我們已經落下的很久的課——生命教育。·校園暴力浙江寧波一中學,一名女孩先後被三名女孩扇數十個耳光,因未滿14周歲,不予行政處罰。
  • 燕子築巢,我給孩子上了一堂生命教育課
    燕子築巢,我給孩子上了一堂生命教育課——山東省諸城市實驗幼兒園生命課程「小燕子安家記」6月1日,是孩子們復學的日子,伴隨著孩子們歡快入園的腳步,幼兒園裡鳥鳴啁啾,清脆婉轉,仔細一看,原來是兩隻小燕子呀!它們在幼兒園裡時而飛舞,時而小憩,仿佛在訴說著孩子們復學歸來的喜悅。
  • 幼兒園這堂生命教育課,由皮球蟲死亡引發,讓孩子知道珍惜生命
    但是在江蘇常州,一所幼兒園就開設了這樣一節有關死亡的生命教育課。由幼兒園老師帶著孩子們感受了什麼是死亡,並引導孩子們更深刻地了解了生命,以及珍惜生命。 這節有關死亡的生命教育課,由一隻皮球蟲的死亡引發,孩子們十分好奇皮球蟲為何會死亡,而死亡又是什麼?由此,這節有關死亡的生命教育課就正式啟動了。
  • 疫情如一堂深刻的生命教育課——老師和家長眼中這屆高中生的成長
    □ 本報記者 劉一穎 王原 7月7日下午2點30分,陽光炙人,濟鋼中學考點,許多考生已經入場。濟南七中高三學生送考家長李澤浦告訴記者,他和兒子下午2點到考點時,已有考生排隊入場。他說,今早起來,孩子有點緊張,語文考試結束,「一下子覺得心裡有底了,心態更從容,信心更足了」。
  • 90%父母,都欠孩子這樣一堂課
    90%以上的父母都欠孩子一堂「死亡教育課」大人們總會把孩子和死亡隔離開來,認為這是對他們的保護,所以,很少有父母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白巖松曾經說過:「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可以說90%以上的父母都沒有給孩子上過「死亡教育課」,因為死亡教育的缺失,孩子們對死亡沒有正確的認知,也缺乏對生命的珍視和敬畏。
  • 幼稚園一節生命教育課,由小蟲子死亡引發,讓孩子懂得珍惜生命
    毫無疑問,這就是生命。對任何活著的生物來說,生命只有一次,而生命的終點便是死亡。那什麼是死亡呢?說起死亡這個話題,也許很多人都不願多想,因為這個話題有些太過沉重,讓一些人不願再多談。但在江蘇常州,一所幼兒園卻開設了這樣一堂生命教育課。幼稚園的老師帶著孩子們感受到了死亡的意義,並引導孩子們更深入的理解生命,珍愛生命。
  • 疫情面前,與孩子共上一堂生命教育課
    陳開顏認為,面對疫情,我們產生一些應激反應及負面情緒都是正常的,重要的是在家庭成員之間形成對疫情的共同認知。建議在家庭內部約定一個共識:迴避不間斷刷屏,每天定時查看疫情信息,其餘時間應合理安排作息,這樣既不會錯過重要信息,也增強家人對疫情事件的把控,避免出現過度應激反應,疫情就是一堂生命教育課,要給孩子播下善良勇敢的種子當家庭變成課堂,家長可以做些什麼呢?
  • 精神科醫生的防疫直播:父母請和孩子一起上好這堂生命教育課
    這場直播的心理課名為《防疫心理科 家長如何與伴有情緒障礙的孩子進行溝通和情緒調試》,主播是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精神科主任況利,在這場特殊時期的直播中,她告訴家長們,「請在疫情期間,和孩子一起,上好一堂生命教育課。」
  • 男生表白不成捅死女同學,我們欠孩子們一堂生命教育課
    又過了一段時間,某天晚上9點左右袁某從學校對面的文具店購買了一把水果刀,帶著斷線鉗、鋸條和水果刀進入學校,在小李的寢室外觀察。凌晨2時,開始用斷線鉗和鋸條破壞小李寢室陽臺上的護欄,三小時後破開並進入寢室,將熟睡中的小李當場殺害,隨後用同一把刀自殺,經當地醫院搶救生還。
  • 南皮快訊:勿忘國恥,這是一堂生動的教育課
    今天是9月18日,89年前的今天,日本侵略者悍然發動了侵華戰爭,也就是九一八事變,我們要銘記歷史,落後就要挨打,只有讓自己變的強大,那麼才不會有人欺負我們,當然我們也不能主動欺負別人,因為這樣是違法的,今天,由警察叔叔給在座的小朋友們講一講打人會受到怎樣的處罰!」
  • 大二男生作弊被抓跳樓自殺,中國父母欠孩子一堂生命教育課
    、不尊重,對自己生命的輕視、不珍惜,會讓原本天真可愛的孩子變成惡魔。孩子的成長不能全部指望學校,家庭教育才是影響孩子一生的重要因素,可是中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誰上過「生命教育」這堂課?回答:睡著了第二天我們還會精神飽滿的醒過來,但是人死了以後感覺不到任何東西,不再說話,不再吃東西,不再長大。我們每個人只能活一次,一旦死了,就會從我們的生活中完全消失,再也不會回來了。大人可根據孩子的問題適當變通,但宗旨只有一個:讓孩子明白死亡是不可逆的。
  • 這是一部給輕生孩家長看的電影,學生的第一堂課應是生命教育課
    今天是教師節不可避免地談到了教師的話題,現在的老師難當、孩子也難教,因為對於學生來說各方面的壓力非常大,在理想得不到實現機會的時候,心智還不成熟的孩子就會選擇輕生,造成了無可挽回的悲劇。現在的老師們教學生數理化、各種語言、甚至是琴棋書畫,但是卻沒有教給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堂課——生命教育課。而在《死亡詩社》中的基廷老師通過整部電影就給他的學生們上了這堂課。單就這部片子而言,我對劇中的「學生代表」尼爾(Neil)這個角色的遭遇,特別的痛心和糾結。尼爾是位門門功課都是A的高材生,他父母為了他能進名校,能有好前程,費盡了心機和財力。
  • 《巡視利劍》第4集觀後感:是一堂生動的警示教育課
    《巡視利劍》第4集觀後感:是一堂生動的警示教育課  由中央紀委宣傳部、中央巡視辦、中央電視臺聯合製作的電視專題片《巡視利劍》將於9月7日至11日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每晚8點首播。小編匯總了《巡視利劍》觀後感及心得體會,持續更新中,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粵北首堂青少年網絡安全宣傳教育課開課
    粵北首堂青少年網絡安全宣傳教育課開課 南雄發布 南雄發布微信號 nxxxzx 功能介紹 中共南雄市委 南雄市人民政府官微 收錄於話題9月17日下午,我市開展首堂青少年網絡安全宣傳教育課今年的網絡安全宣傳周期間,我市以基地為宣傳載體,開展首堂青少年網絡安全宣傳教育課
  • 孫子替祖父母告父親是一堂孝道教育課
    (見4月18日的《成都商報》)  孫子替祖父母告父親,既折射出老人的子女們的孝道意識缺失,也給我們上了一堂孝道教育課。因為《婚姻法》和《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早就規定:老年人的子女應當履行對老年人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義務,照顧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可見,贍養老人是子女們依法應盡的義務,怎麼能靠法院來「強制執行」呢?
  • 疫情當前,不妨給孩子上一堂生命教育課
    用真誠的態度給孩子上一堂生命教育課爸爸不愛我們了嗎?為什麼從來不回家?這讓他心裡當然會產生隱憂和害怕。 有網友認為,當我們把孩子隔離在死亡之外,其實並不是真正在保護孩子,也有可能會因此而傷害到孩子。但不和孩子說孩子就不知道了嗎?這顯然是自欺欺人的,所以避而不談並非良策,給孩子補上「生命教育」這一課,才是正確的做法。 記得電影《流浪地球》裡面有一段很溫馨的畫面:在飾演劉培強的吳京即將離開地球前,告訴兒子,想念他的時候就不妨抬頭看看星星。或者,我們也可以這樣告訴孩子:死亡意味著一個人不能呼吸,也不能再活動了,他要離開親人和朋友,變成天上的星星。
  • 四川臍帶血飛廣州救命 捐贈者父親帶兒子見證這堂生命教育課
    ↑張盛特意帶著兒子前來見證臍帶血從庫中提取的過程17日下午,張盛特意帶著兒子前來見證臍帶血從庫中提取的過程,「我們也沒有想到,覺得很激動。」張盛說,雖然孩子現在還小,不是很明白其中的意義,但等他長大會告訴他,這是一堂很有意義的生命教育課。
  • 開學第一周各班同上「一堂課」 東方學校生命教育課這麼上
    新學期,隨著生命教育課程的全面實施,濰坊東明教育集團東方學校將在守護學生安全上再添「保險槓」。新學期開學第一周,東方學校從小學一年級至六年級,下午第一節課,各班級同時上生命教育課。 9月2日下午第一節課,在四年級十四班教室裡,老師王春把兩顆紅棗投入盛水容器中,創設溺水虛擬情境,導入學生防溺水安全教育課堂。通過紅棗從漂浮狀態到沒入水底的情形,讓學生明了溺水發生的過程與存在的危險。
  • 環境公益訴訟是一堂生動的環保教育課
    但這起案例對企業和民眾來說,已是一堂生動的環保教育課。建立環境友好型社會,已是我國的重要目標,以前那種為了經濟增長而無視生態健康的野蠻做法,已經失去了市場。但是,在利益的誘惑下,仍有一些企業「頂風作案」,而一些政府為了經濟數據,有時也會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然而,以環境為代價進行生產,經濟效益看上去是保住了,卻無法得到高質量的增長,最後反而需要社會投入更多成本治理汙染。
  • 幼兒園核酸檢測現場變成「感恩」教育課
    你在我生命中,太多的感動……」12月23日上午,在遼寧師範大學幼兒園核酸檢測點,大連市口腔醫院的護士於超和吳麗完成採樣任務後,剛準備離開,現場突然響起了《聽我說謝謝你》的歌聲,幼兒園的師生向「大白」比心,真情流露令人感動。核酸檢測現場,變成了一堂關於「感恩」的教育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