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和中國同為東亞國家,在文字發展或是習慣上都能窺見相似之處,使得日本成為中國人最喜愛前往的地方之一。不過其實日本光是文字上就有許多會令中國人誤會的部分了,有時候就算發音、文字與中國人認知中的事物類似,但背後意思或是根本是不同東西的情況也是屢見不鮮,這回就搜集了一些中國人到日本旅遊時可能會誤會的日文單字,一起來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曾經會錯意吧!
◇饅頭(まんじゅう,manjyu)◆日式包餡和菓子會一點日文的話可以發現這個單字的日文唸起來和「饅頭」頗為相似,漢字也和中文的饅頭一樣,但是基本上可以說是完全不同的東西!日本的「まんじゅう」是一種包著豆沙餡的日式和菓子,外皮薄味道甜,適合配茶當點心吃。此外除非專程去找,不然日本一般是沒有中國人想像中不含內餡、味道單純的「饅頭」這種食物的哦。
◇お湯(oyu)◆熱水中文的「湯」是指有味道的液態食物,但日文的「湯」是指熱水的意思,所以如果在日本餐廳和店員點了「お湯」,那只會得到一杯熱開水,並不是中國人想像中的熱湯。此外日本人熱愛泡澡,所以在日本傳統的澡堂「湯屋(ゆや)」或是泡熱水澡的日語「お湯に入る」中都可以看到代表熱水的「湯」字出現。
◇マヨネーズ(mayoneezu)◆日式美乃滋有中國家庭會用美乃滋來做色拉,所以很多中國人便以為日本的美乃滋和中國的美乃滋應該是一樣的東西,但其實兩者的味道且用途也完全不同!會有這差異是因為中國人習慣將「桂冠色拉醬」俗稱為「美乃滋」,久而久之便以為美乃滋應該要是甜的,但其實真正的日式美乃滋是鹹的且大多用來當作沾醬居多。
◇レモン/ライム(lemon/laimu)◆萊姆/檸檬中國人都認為綠色的是檸檬、黃色的是萊姆,但其實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以及日本都是黃色的是檸檬、綠色的才是萊姆,和中國完全相反,可要多注意啦。
◇芋(imo)◆地下根莖類食物總稱中國人在日本看見「芋」腦中肯定都會想到紫色的芋頭,但其實在日本「芋」是泛指地下根莖類食物的總稱,最常用來指稱地瓜、番薯類。其它像馬鈴薯「じゃが芋(ジャガイモ)」、芋頭「裡芋(サトイモ)」、山藥「山芋(やまいも」等等,也能從日文看出它們是屬於根莖類食物的一種。下次在日本看到「芋」可別再直覺認為是芋頭啦。
◇人參(ninjin)◆紅蘿蔔最容易受中國人誤會的絕對就是這個「人參」,由於紅蘿蔔的日文漢字和中國的常見補品「人參」極為相似,不少到日本玩的人都曾經會錯意過。而中國人所誤會的「人參」的日文其實是以「高麗人參」、「朝鮮人參」來表示。
◇高菜(takana)◆芥菜在日本料理餐廳常見的「高菜」在日文裡可不是高麗菜,而是口感較為韌實的芥菜。在日本經常作為醃漬小菜出現在餐點中。
◇汽車(kisha)◆蒸汽火車 在日本如果打開地圖APP找路時有時候會看見寫著「汽車道」的地方,中國人第一眼都會以為是一般四輪汽車的行駛道路,但在日本「汽車」是蒸汽火車的意思,所以以「汽車道」為名的道路其實是表示該路段在過去曾為蒸汽火車行駛道路的意思哦。
◇外人(gaijinn)◆在日本的外國人在過去的日本會用「外人」來稱呼在日本的他國人士,而現今「外人」則是「外國人」的簡稱及俗稱,沒有像中文一樣負面意涵那麼強烈。雖然現在已經比較少看見日本人用「外人」來稱呼外國人,不過或許還是有些日本人會將這個詞當作否定含義使用,因此究竟使用這個詞的日本人背後心態如何可能還是要憑前後文或是說話語氣來判斷了。
◇先生(sennsei)◆對具備學術知識的專業人士的敬稱中國人或多或少有在日劇中看過「先生」這個詞,不過這個詞的中日文意思其實含義大不同。中文的先生只是單純對男性的尊稱,但日文是對具備學術知識的專業人士的敬稱,例如老師、醫生、律師等等。
◇丈夫(joubu)◆牢固、堅固中文的丈夫是夫妻中的男性角色稱謂,但日文的「丈夫」是指一個形容詞,表示堅固、耐用的意思,中國人熟悉的「大丈夫」基本上也是從這個含義而衍生出來的,表示安全、安心、可靠。
結語
這些單字基本上都是曾到日本觀光旅遊或是在日本生活過的中國人的自身經驗,也能夠從這些地方看出中日文化及習慣上的不同。下次到日本旅遊時如果遇到碰到上述單詞,記得提醒自己以及周遭親友這些東西和中國人一般認知中的可是不一樣的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