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世自在王佛,即為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①,天人之善惡②,國土之粗妙③,應其心願④,悉現與之⑤。
與此同時,世自在王佛即為法藏比丘廣泛的、詳細的宣說210億諸佛剎土的境界,和一切世界中天上人間的人的善與惡、國土的粗與妙等等。為了滿足法藏比丘的心願,佛還以神通之力將所說的諸佛剎土,一一地展現在他的面前,讓他清清楚楚的親眼目睹,有如身歷其境一般。
附記1:釋迦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裡,向韋提希介紹的全都是諸佛清淨莊嚴的淨土,為什麼世自在王佛向法藏比丘介紹的210億國土中,有淨土也有穢土呢?原因是,韋提希一心一意要往生淨土,所以釋迦佛向她介紹諸佛的淨土,讓她自己去選擇;法藏比丘則不同,他要建立的是一個純淨無穢的國土,所以世自在王佛就顯現有淨有穢的國土給他看,讓他去攝取一切淨土的優點,避開一切穢土的缺點,以便他將來所成就的國土,只有淨而無穢。
附記2:在世自在王佛顯現210億國土的同時,還顯現「天人之善惡,國土之麤妙。」其用意是告訴法藏比丘「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一切苦樂因果莫不皆由各人自己之所造成,若有淨心和善行,就會感得淨妙的國土;相反地,若是穢心與惡行,必然感得粗惡的世界。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娑婆世界的眾生,念念顛倒,故所感一切皆穢,有五濁、三苦、八苦乃至無量諸苦;極樂眾生,心心正念,故所感一切皆淨,有諸樂而無諸苦。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嚴淨國土,皆悉睹見,起發無上殊勝之願。其心寂靜⑥,志無所著⑦,一切世間無能及者。具足五劫⑧,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⑨。
在法藏比丘聽了佛為他而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的情況,及承佛神通之力親見諸佛國土之後,隨即依聞而思,依思而修,如是依聞思修三慧,結果起發了無上的速證佛果和莊嚴淨土的殊勝大願。此時的他,心中已沒有煩惱和妄想,正朝著完全沒有執著的境界邁進,雖然如此,世上已經沒有人可以企及他了。
他之所以有如此豐碩的成果,完全是依循世自在王佛「至心精進」的教誨而修行,而且總共用了五大劫的時間,才完成構思他的集十方佛國之美好於一身的絕妙淨土,和世人所不能企及的清淨之行。
附記1:前一段經文說法藏比丘聽了佛為他而說210億諸佛剎土的情況,又親見諸佛淨土,這是「聞慧」;此段經文所說「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其中之「思惟攝取莊嚴佛國」乃是「思慧」,「清淨之行」乃是「修慧」。這是說法藏比丘依聞而思、依思而修,乃依聞思修三慧來成就其佛身和淨土的。
附記2:法藏比丘如何「思惟攝取莊嚴佛國」呢?他將所聞所見到的諸佛剎土,選其「勝」而舍其「劣」,儘量地精挑細選、去蕪存菁,他就是這樣地構思他的集十方佛國之美好於一身的絕妙淨土。
附記3:法藏比丘又如何「清淨之行」呢?經文說他「其心寂靜,志無所著」。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他的心沒有煩惱、妄想和執著。《維摩經》說:「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這是大乘佛法淨土宗的主要理論根據。法藏比丘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心中沒有煩惱、妄想、執著,這就是「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後來他終於成就了第一莊嚴清淨的極樂世界,此即證明「隨其心淨,則佛土淨。」隨其心淨是因,則佛土淨是果,有其因必有其果的。
注釋
①剎土 國土。
②善惡 善與惡。凡是合於理的叫做「善」,乖於理的叫做「惡」。佛教說一個人的身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業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意業不貪、不瞋、不痴,就是善,反之就是惡。
③國土之粗妙 國土的粗惡或淨妙。這跟眾生的善惡有關,若眾生有善心善行,則所生之土必淨妙;若噁心惡行,則所生之土必粗惡不堪。
④應其心願 滿足他的心願。「應」是滿足的意思。
⑤悉現與之 全部顯現給他親眼目睹。
⑥其心寂靜 「寂」是沒有煩惱,「靜」是沒有妄想,「其心寂靜」是說他的心已經沒有煩惱和妄想了。
⑦志無所著 立志證入無所住著的境界。「無所著」就是心很清淨,沒有絲毫的執著。
⑧具足五劫 這樣的經歷了五劫長的時間。
⑨清淨之行 指不妄想、不分別、不執著的清淨行持。
#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