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

2020-12-19 如道居士

於是世自在王佛,即為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①,天人之善惡②,國土之粗妙③,應其心願④,悉現與之⑤。

與此同時,世自在王佛即為法藏比丘廣泛的、詳細的宣說210億諸佛剎土的境界,和一切世界中天上人間的人的善與惡、國土的粗與妙等等。為了滿足法藏比丘的心願,佛還以神通之力將所說的諸佛剎土,一一地展現在他的面前,讓他清清楚楚的親眼目睹,有如身歷其境一般。

附記1:釋迦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裡,向韋提希介紹的全都是諸佛清淨莊嚴的淨土,為什麼世自在王佛向法藏比丘介紹的210億國土中,有淨土也有穢土呢?原因是,韋提希一心一意要往生淨土,所以釋迦佛向她介紹諸佛的淨土,讓她自己去選擇;法藏比丘則不同,他要建立的是一個純淨無穢的國土,所以世自在王佛就顯現有淨有穢的國土給他看,讓他去攝取一切淨土的優點,避開一切穢土的缺點,以便他將來所成就的國土,只有淨而無穢。

附記2:在世自在王佛顯現210億國土的同時,還顯現「天人之善惡,國土之麤妙。」其用意是告訴法藏比丘「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一切苦樂因果莫不皆由各人自己之所造成,若有淨心和善行,就會感得淨妙的國土;相反地,若是穢心與惡行,必然感得粗惡的世界。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娑婆世界的眾生,念念顛倒,故所感一切皆穢,有五濁、三苦、八苦乃至無量諸苦;極樂眾生,心心正念,故所感一切皆淨,有諸樂而無諸苦。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嚴淨國土,皆悉睹見,起發無上殊勝之願。其心寂靜⑥,志無所著⑦,一切世間無能及者。具足五劫⑧,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⑨。

在法藏比丘聽了佛為他而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的情況,及承佛神通之力親見諸佛國土之後,隨即依聞而思,依思而修,如是依聞思修三慧,結果起發了無上的速證佛果和莊嚴淨土的殊勝大願。此時的他,心中已沒有煩惱和妄想,正朝著完全沒有執著的境界邁進,雖然如此,世上已經沒有人可以企及他了。

他之所以有如此豐碩的成果,完全是依循世自在王佛「至心精進」的教誨而修行,而且總共用了五大劫的時間,才完成構思他的集十方佛國之美好於一身的絕妙淨土,和世人所不能企及的清淨之行。

附記1:前一段經文說法藏比丘聽了佛為他而說210億諸佛剎土的情況,又親見諸佛淨土,這是「聞慧」;此段經文所說「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其中之「思惟攝取莊嚴佛國」乃是「思慧」,「清淨之行」乃是「修慧」。這是說法藏比丘依聞而思、依思而修,乃依聞思修三慧來成就其佛身和淨土的。

附記2:法藏比丘如何「思惟攝取莊嚴佛國」呢?他將所聞所見到的諸佛剎土,選其「勝」而舍其「劣」,儘量地精挑細選、去蕪存菁,他就是這樣地構思他的集十方佛國之美好於一身的絕妙淨土。

附記3:法藏比丘又如何「清淨之行」呢?經文說他「其心寂靜,志無所著」。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他的心沒有煩惱、妄想和執著。《維摩經》說:「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這是大乘佛法淨土宗的主要理論根據。法藏比丘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心中沒有煩惱、妄想、執著,這就是「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後來他終於成就了第一莊嚴清淨的極樂世界,此即證明「隨其心淨,則佛土淨。」隨其心淨是因,則佛土淨是果,有其因必有其果的。

注釋

①剎土 國土。

②善惡 善與惡。凡是合於理的叫做「善」,乖於理的叫做「惡」。佛教說一個人的身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業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意業不貪、不瞋、不痴,就是善,反之就是惡。

③國土之粗妙 國土的粗惡或淨妙。這跟眾生的善惡有關,若眾生有善心善行,則所生之土必淨妙;若噁心惡行,則所生之土必粗惡不堪。

④應其心願 滿足他的心願。「應」是滿足的意思。

⑤悉現與之 全部顯現給他親眼目睹。

⑥其心寂靜 「寂」是沒有煩惱,「靜」是沒有妄想,「其心寂靜」是說他的心已經沒有煩惱和妄想了。

⑦志無所著 立志證入無所住著的境界。「無所著」就是心很清淨,沒有絲毫的執著。

⑧具足五劫 這樣的經歷了五劫長的時間。

⑨清淨之行 指不妄想、不分別、不執著的清淨行持。

#佛經#

相關焦點

  • 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恭敬三寶,奉事師長」
    恭敬三寶(1),奉事師長(2),以大莊嚴具足眾行,令諸眾生功德成就。身為佛門弟子,法藏比丘非常恭敬佛、法、僧三寶;對老師世自在王佛,也十分虔誠,侍奉承事,依教奉行。他所修之慧,與般若相應,得證諸法空性,能徹了諸法緣生無性,無作者,亦無所生之法,一切皆如幻如化,虛而不實。遠離粗言(6),自害害彼(7),彼此俱害(8)。他不但遠離惡口、兩舌、妄語、綺語,乃至能令人自害害人,彼此皆受害的十惡,全都不作。
  • 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具足成就無量總持。」
    聽了佛的這番話,我們獲得極大的鼓舞,諸佛所具有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五眼、六通、四無畏、四無礙智、八大自在、十力、十八不共法等等這許多超人的智慧和能力,原來人人本具,各各不無。佛所說的話,諸大菩薩可以作證明,像唐朝時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在悟道時也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 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為已成佛而取滅度?」
    阿難聽了佛之所說之後,就請問世尊:「法藏菩薩,是已滅度的過去佛?還是尚未成佛?或是當今的現在佛?」佛告阿難:法藏菩薩,今已成佛,現在西方,去此十萬億剎(1)。其佛世界,名曰安樂(2)。」世尊回答說:「法藏菩薩,今已成佛,現在娑婆世界的西方,距離這裡有10萬億個佛土。這尊佛的世界,叫做安樂。」附記:梵語須摩提(Sumati),華譯為安樂、安養、或極樂。以事相來說,彼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距此10萬億佛土(一佛土即一個三千大千世界)。
  • 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四十八大願之四三至四八」
    附記1:普等三昧,在《悲華經》叫做「遍至」,在《莊嚴經》叫做「普遍」,在《分陀利經》叫做「普至」,在《華嚴經》又叫做「佛華嚴」,名稱雖異,但所說的都是「念佛三昧」。得此三昧,則普見一切諸佛,普至一切佛土。附記2:什麼是「念佛三昧」呢?就是念佛念到「一心不亂」的境界,叫做念佛三昧。
  • 普賢菩薩講述,一切世界海的十種莊嚴 |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或以出現一切佛身莊嚴。或以出現一切寶香雲莊嚴。或以示現一切道場中諸珍妙物光明照耀莊嚴。或以示現一切普賢行願莊嚴。 這世界海有十種莊嚴。一般所說的: 或者在一切莊嚴具(佛前的燭臺、花瓶、香爐等)中,生出無上巧妙的瑞雲莊嚴。 或者以說一切菩薩的功德來莊嚴。
  •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上冊) 二 發願品 之 勝蓮如來剎土莊嚴
    諸大菩薩遍滿蓮花剎土,且處處皆聞佛法宣流。世尊勝蓮於昨夜盡、今晨啟時成就佛果,得無上菩提,現今發大神通、顯無量神變。勝蓮如來從頂髻中放大光芒,照徹上方世界微塵數如來剎土。諸上方佛土各大菩薩齊往下瞰,不見眾多山王,惟有無量無邊大菩薩遍滿世界。上方剎土中菩薩頓得等持、辯才、安忍、超地功德,已成最後有者之眾菩薩皆恭敬合掌、禮讚。
  • 佛教:宇宙中一共有多少佛,說了你可能無比驚訝
    可以說你的心有多大,宇宙就有多大。一尊佛的剎土叫做三千大千世界,但並不是佛剎有三千個大千世界。而是一個大千世界。叫「三千大千」是因為一個大千世界等於1000中千世界,一個中千世界等於1000小千世界,一個小千世界等於1000個小世界組成。有三個1000連乘,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
  • 《華嚴經》淺釋(262)今日學佛共修資料(編輯時間2021年1月17日)
    十方世界不可說   一念周行無不盡利益眾生供養佛   於諸佛所問深義    因為他欲利益眾生和供養諸佛。所謂「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故到十方諸佛的處所去請問甚深妙義。所有諸佛剎土,不可思議的力量,就是這樣子。
  • 佛能用一切的語言音聲為眾生說法(華嚴經淺釋)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方廣佛華嚴經賢首品淺釋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賢首品第十二F3.五頌語業大用眾生迷惑稟邪教 住於惡見受眾苦為其方便說妙法 悉令得解真實諦眾生迷惑稟邪教為其方便說妙法:諸佛菩薩為這一切的迷惑眾生,用種種的方便法門,善巧來教化他們,為他們說不可思議的妙法。悉令得解真實諦:希望完全使令一切眾生明白這真實的道理,真實的諦理,而不再入邪見的這種樹林子裡邊去。
  • 同諸佛而說三乘
    同諸佛而說三乘 第三「同諸佛而說三乘法」又分三段,第一「順同諸佛」。
  • 六趣眾生.無量無邊.佛以神力.常隨不舍.|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455為大法王。如日普照。為世福田。具大威德。於一切世間。普現化身。放智慧光。悉令開悟。欲令眾生。知佛具足無邊功德。以無礙繒。系頂受位。隨順世間。方便開導。以智慧手。安慰眾生。為大醫王。善療眾病。佛為大法王,好像太陽普照大地萬物,作為世間的良福田,具足大威德。
  • 萬壽值福丨助印《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
    點擊播放 GIF 0.2M2019年12月12日農曆十一月十七長春萬壽寺·藏經樓一樓阿彌陀佛聖誕墮胎嬰靈超度法會諷誦《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懺悔超度 護子吉祥『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經中記載,在過去世中,有佛名曰普光正見如來,其心懷慈悲,無論貴賤悉心庇佑。
  • 《華嚴經》淺釋(284)今日學佛共修資料(編輯時間2021年2月8日)
    怎可以說在菩提中得到菩提?或者得見佛?如有這種思想的人,是永遠得不到菩提的。但是因為眾生執著有相,所以佛在無法可說情形下,才來說法。諸佛既然無有法可說,那麼,為什麼又要說法?因為隨順眾生的心意和自己的心意而說法。所謂「觀機逗教」,因人而說法,應病而予藥,才說無可說的法。
  • 《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的功德利益
    文殊師利重白佛言:世尊,一切種智,天人之師,普覆眾生,是大慈父,一音演說,為大法王,唯願世尊,哀愍廣說。  佛便微笑,普告大眾:汝等諦聽,當為汝說。過去世時,有世界名無垢清淨,其土有佛,號普光正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為無量無邊菩薩大眾,恭敬圍繞。
  • 《華嚴經》淺釋(287)今日學佛共修資料(編輯時間2021年2月10日)
    所以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你們知道什麼是菩薩中大菩薩所修的歡喜行?我現在要對你們說一說,請注意聽講。佛子。此菩薩為大施主。凡所有物。悉能惠施。凡是修行歡喜行的菩薩,要做一位大施主,將自己所有財物,統統布施給需要的眾生。
  • 《華嚴經》淺釋(292)今日學佛共修資料(編輯時間2021年2月15日)
    能持出世諸法言說。菩薩因為有這種正念的緣故,所以善於勝解世間一切的語言。能受持出世間所修行一切法門和言說。所謂能持色法非色法言說。能持建立色自性言說,乃至能持建立受想行識自性言說。心無痴亂。一切言語,就是所說的能持色法和非色心法的言說。凡是有質礙的是色,沒有質礙的是心。換言之,有形相是色,無形相是心。
  • 佛陀箴言:佛說八歲須摩提女十個問題很有意義
    (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須摩提經》:「羅閱城大國有長者號曰鬱迦,鬱迦有女,名須摩提,厥年八歲,歷世奉敬過去無數百千諸佛,積累功德不可稱計。須摩提問佛言:『菩薩云何所生處人見之常歡喜?云何得大富有常多財寶?云何不為他人之所別離?云何不在母人腹中、常得化生千葉蓮華中立法王前?云何得神足從不可計億剎土去到彼間禮諸佛?云何得無仇怨無侵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