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四十八大願之四三至四八」

2020-12-16 如道居士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貴家①。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他方世界所有一切菩薩,只要聽到我的名號,生起歡喜心,雖然念佛,但沒有發願求生我的國土,在他壽終之後,也會生到尊貴之家去,做一個富貴的人。若不是這樣的話,我就不成佛。

附記1:這句阿彌陀佛名號,是萬德洪名,也是諸佛的德號,所以許多他方佛國的菩薩,一聽到佛名,有的得三昧智慧,有的得明心見性,有的得殊勝果報,有的得阿鞞跋致,起碼也會「生尊貴家」,做國王、大臣、轉輪王,乃至梵王、帝釋。

附記2:我們平日雖念佛,但不發願生西,來生就會回來「生尊貴家」,做一個富貴的人,享受人間的榮華富貴。古人說:「富貴學道難」,今人也常說:「富貴令人墮落,權力令人腐敗」。這些都是實話,一點不假,但也有些例外的,像佛世時的給孤獨長者,他應用他的富貴,來幫助貧窮病苦的人,來興建衹園精舍,給佛講經說法,亦為當時的修道者提供一個修行辦道的地方。就在今時今日,也有許多的富貴中人,為社會、為佛教,出錢出力,不遺餘力。這些人就是本願所說的「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號,壽終之後,生尊貴家」的菩薩。如果他們不是前生曾經聽過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而種下善根的話,可能早就隨波逐流,跟一般的凡夫俗子一樣,不是囂張跋扈,就是紙醉金迷,酒池肉林,踏上墮落、腐敗之途了。

附記3:生尊貴家,本是好事,但有些人,愈是富貴,造業愈多;但也有人,獲得富貴,利用富貴,造福人群。可見富貴一事,有如河水,既能載舟,亦能覆舟,看你如何駕馭了。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踴躍②,修菩薩行,具足德本③。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他方世界所有一切菩薩,一聽到我的名號,立刻心生歡喜而念佛,同時也很樂意修習菩薩之六度萬行,自然就具足了一切功德的根本(能令人成佛的善根)。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我就不成佛。

附記:《大集經》說:「若人聞彌陀名號,歡喜踴躍,當知此人已於無量諸佛所,種諸善根。」本經後面也說:「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由此可見,一個人一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歡喜踴躍,這是證明他已於無量佛所種諸善根了,才會這樣。如果一個人不但聽到佛名,還看到這一本許多菩薩都沒有機會看到的《無量壽經》,那是說明你今生成佛的機緣成熟了,應當加倍努力,一句佛號念到底,並誠懇地發願生西,你就能夠在此生中,了生死、離輪迴、出三界、生淨土、成佛道、作佛祖,這就是本願所說的「具足德本」。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④。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他方世界所有一切菩薩,只要聽到我的名號,隨即獲得普等三昧。然後就住在這種三昧之中,一直到他成佛,而且常在定中見到十方無量諸佛。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我就不成佛。

附記1:普等三昧,在《悲華經》叫做「遍至」,在《莊嚴經》叫做「普遍」,在《分陀利經》叫做「普至」,在《華嚴經》又叫做「佛華嚴」,名稱雖異,但所說的都是「念佛三昧」。得此三昧,則普見一切諸佛,普至一切佛土。

附記2:什麼是「念佛三昧」呢?就是念佛念到「一心不亂」的境界,叫做念佛三昧。而一心不亂,就是念佛時,心意專一而不散亂。念佛人念到沒有了見思惑,叫做「事一心不亂」;若念到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時,叫做「理一心不亂」。要想普見一切諸佛,普至一切佛土,那就要修到「理一心不亂」的境界,才可以做到,那是地上菩薩的功夫了。

附記3:修行佛法,要從高處、遠處著眼,要從低處、近處下手。理一心不亂雖然是我們的目標,但必先做好事一心不亂的功夫,要達到事一心不亂,又必須先有「功夫成片」的能耐,就是當煩惱起來時,一句佛號能把它壓下去的功夫。明代憨山大師教人念佛要:發乎心、出乎口、入乎耳。意思就是:佛號從心而發,從口而出,從耳而入。現在蘇州靈巖山寺的方丈明學老和尚說得更清楚,他說:自己念,自己聽。兩人的意思是一樣的,就是於念佛時,所念的每一句阿彌陀佛,每一個字,自己都要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大家若能這樣照做,便不難做到「功夫成片」,乃至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⑤,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國中的菩薩,隨著各人的根性和志願,他想聽聞什麼佛法,就能聽到什麼佛法。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我就不成佛。

附記:在極樂世界,不但阿彌陀佛親自為眾生說法,就連那裡的風聲、樹聲、水聲、鳥聲,情與無情,皆宣妙法,所說之法,聽在各人的耳裡,正是自己所想要聽聞的佛法,這種事情,只有極樂世界才有,實在妙不可言!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⑥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他方世界所有一切菩薩,一聽到我的名號,如果現生沒有立刻獲得不退轉的話,我就不成佛。

附記1:依一般所說的「不退轉」,是指三不退,即一、位不退,指修行的位次不退,如小乘人證得初果須陀洹,就不會再退回凡夫位;二、行不退,行是指菩薩行,菩薩修六度萬行,不會再退回小乘行;三、念不退,是念念要圓成佛道,決不會再退回九法界。

附記2:若依淨土宗所說的「不退轉」,是指四不退:一、位不退,帶業住生到極樂世界之凡聖同居土,在蓮花中化身之後,即永不退墮於三界六道之中;二、行不退,三界的見思惑即落,塵沙惑亦破,得生方便有餘土,進趨佛果,即永不退墮於同居土;三、念不退,破無明,顯法身,生實報莊嚴土,分證如來寂光,心心流入薩婆若海(即一切種智,亦即諸佛究竟圓滿之菩提);四、處不退,即往生西方淨土的人,永遠不會再退墮於穢土了。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⑦,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他方世界所有一切菩薩,一聽到我的名字,如果不立刻獲得音響忍、柔順忍和無生法忍之三種忍,和有人不能立刻獲得四不退的話,我就不成佛。

附記1:以上47及48兩願所利益的對象,是十方那些久已修行的菩薩。法藏比丘見到許多修行人,雖歷劫修行,但時進時退,實在可憐,所以他發此願,加持他方世界一切菩薩們,若聞彌陀名號,就可以達到位不退,乃至行不退、念不退和處不退。

附記2:本願所說的三種法忍,願文沒有列舉名稱,因此後人各有不同的說法,但多數人認為是指本經下文所提及的音響忍、柔順忍和無生法忍。這三種忍是初地至八地大菩薩所證的三種境界。現在只要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立刻就能證得,可見彌陀名號功德,實在不可思議啊!

附記3:許多人讀了法藏比丘之四十八願,當讀到四十一至四十八願時,心中頗感困惑,因為願文說,我若成佛,他方世界一切菩薩,只要聽到我的名號,立刻就能獲得諸根具足、清淨解脫三昧、定中供佛、生尊貴處、具足德本、住定見佛、得不退轉、得三法忍等等,但許多人不但聞佛名號,甚至念佛幾十年,也不見得到這些利益,是否言過其實?

這是因為沒有看清楚願文,才會有這樣的困惑。願文明明說「他方國土諸菩薩眾」,「他方國土」是指極樂世界以外之諸佛國土,這一點大家不會理解錯,問題是出在「諸菩薩眾」上面。須知,修行佛法的人,凡是能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又能作自利利他之行者,都可以叫他做菩薩,所以菩薩的範圍很廣。在大乘佛法中,自初信位至等覺,都叫菩薩,所以菩薩之間的果位、神通、智慧,差距很大。有的菩薩,將近成佛,有的菩薩,見惑尚未斷,簡直是凡夫。根據法藏比丘四十一至四十八願之願文來看,他所加持利益的對象,肯定是十方世界那些久已修行之菩薩,絕對不是像我們這些連見惑都未斷的凡夫。這些久已修行之菩薩,因在長期的修行中,時進時退,實可憐愍,法藏比丘這才發願要加持他們,讓他們一聽到萬德洪名,立刻迴光返照,而頓悟諸法實相。

附記4:法藏比丘在老師世自在王佛面前,已具體地宣布他的48大願。根據隋代淨影寺慧遠法師的說法,法藏比丘的48願,可以分成三方面:一、攝法身願(包括12、13、17三願);二、攝淨土願(包括31、32兩願);三、攝眾生願(包括其餘之四十三個願)。從比例上來看,我們就不難發現,「攝受眾生」才是48願的主要內容。此亦顯示,法藏比丘之所以發願要建立極樂世界,目的純粹是為了救度眾生,他要一切眾生都在此生中,了生死、離輪迴、出三界、生淨土、成佛道、作佛祖。人人都跟他一樣,將來成佛時,壽命無量,光明無量,樣樣皆無量、圓滿!古德說:不讀華嚴經,不知佛富貴!我們在此要補充兩句:念了無量壽經,才知彌陀偉大!

附記5:有人批評說,此譯本四十八願中,獨缺最重要之「蓮華化生願」,所以不是善本。徧查現存五種原譯本(漢譯、吳譯、魏譯、唐譯、宋譯)中,只有吳譯在第二願末端有提到「……來生我國者,皆於七寶水池蓮華中化生長大」之句,其餘四譯皆無「蓮華化生」一願,就連日本望西樓了慧之《無量壽經鈔》亦無此願。不列為48願之一,決不等於往生者就不在蓮花之中化生,何況本譯本在談到三輩往生時,就清楚指出:「此等眾生,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彼佛,往生彼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如果要說重要,帶業往生才是最重要,能帶業往生,才能蓮華化生,若不能帶業往生,如何蓮華化生?

可是不但原譯本中沒有,就連後人新產品的「會集本」中也沒有「帶業往生」之願,沒有也不等於就不能帶業往生,九品往生者,無一不是帶業往生的。釋尊曾吩咐讀經或談論佛法要依「四依法」(即依法不依人,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看經若遇實有其事而無其文句者,依義不依語可矣,以免犯上有如本譯本無「蓮華化生願」,有人便下斷語說非善本之弊;或是以會集本來詆毀原譯本,那是很不應該的事。須知,原譯本乃依梵文而譯,梵文又依佛之所說,乃依阿難尊者之「如是我聞」,若說其非善本,那是對佛、對佛經、對譯者之一大不敬,實非智者之所為也。

附記6:《無量壽經》的根本意趣就在48願,而48願中又以第18、19、20三願為最關緊要和實惠,古今大德譽之為「攝生三願」,因為第18願強調念佛可以往生,第19願強調發願可以往生,第20願強調回向可以往生,此三願是一貫的,相輔相成的。此三願的願文,本譯本簡潔明晰,文約而義豐,詞暢而理圓;後人的會集本,竟將三願混淆,願文又繁複,實在令人莫明其妙。

注釋

①生尊貴家 生於尊貴之家,享受榮華富貴。

②歡喜踴躍 很歡喜、很想參與。

③具足德本 「德本」即善根,具足德本是指具足了一切能成佛的善根。

④普等三昧 「普等」是普遍、平等,「三昧」是禪定。普等三昧是說修定者在禪定中能普見諸佛。

⑤所欲聞法 所想要聽聞的佛法。

⑥至不退轉 達到不退轉之地。

⑦第一、第二、第三法忍 「法忍」是安住於道理而不動心。這裡所說的三法忍,簡稱三忍,即:一、音響忍,由聽到音響而悟解真理;二、柔順忍,心柔智順,對實相的道理很信順;三、無生法忍,安住於無生的法理,而不動心。

相關焦點

  • 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恭敬三寶,奉事師長」
    恭敬三寶(1),奉事師長(2),以大莊嚴具足眾行,令諸眾生功德成就。身為佛門弟子,法藏比丘非常恭敬佛、法、僧三寶;對老師世自在王佛,也十分虔誠,侍奉承事,依教奉行。他即以此功德來莊嚴他的48大願和無量妙行。法藏比丘這樣恭敬三寶,奉事師長,人人都以他為榜樣,所以一切眾生也都跟他一樣,成就了無量無邊的功德。住空、無相、無願之法(3),無作無起(4),觀法如化(5)。法藏比丘既修福且修慧,福慧雙修。
  • 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具足成就無量總持。」
    這些已經明自心、見自性的大菩薩,非常清楚一切眾生之佛性真心,本來就已具足無量的總持和三昧。附記1:佛在菩提樹下成道時,對41位法身大士說《華嚴經》,立即昭示世人:「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除妄想,即如如佛。」
  • 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為已成佛而取滅度?」
    阿難聽了佛之所說之後,就請問世尊:「法藏菩薩,是已滅度的過去佛?還是尚未成佛?或是當今的現在佛?」佛告阿難:法藏菩薩,今已成佛,現在西方,去此十萬億剎(1)。其佛世界,名曰安樂(2)。」若約理說,極樂世界即一真法界,亦即常樂我淨之大涅槃境界,雖說離此10萬億佛土,但是我們的心性,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乃法界之體,極樂世界不出法界,亦即就在我們自己心中。阿難又問:其佛成道已來,為經幾時?佛言:成佛已來,凡歷十劫。
  • 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
    於是世自在王佛,即為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①,天人之善惡②,國土之粗妙③,應其心願④,悉現與之⑤。附記2:在世自在王佛顯現210億國土的同時,還顯現「天人之善惡,國土之麤妙。」其用意是告訴法藏比丘「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一切苦樂因果莫不皆由各人自己之所造成,若有淨心和善行,就會感得淨妙的國土;相反地,若是穢心與惡行,必然感得粗惡的世界。
  • 大安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第六講
    大安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第六講01大安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第六講02大安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第六講03大安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第六講04大安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第六講05大安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第六講06大安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第六講07
  • 四十八願是整體,第十八願是宗旨
    點擊標題下靈瑞之聲加關注投稿郵箱2064563864@qq.com
  • 一旦往生淨土,四十八願的利益統統圓滿具足
    10(主播:佛穎)念佛往生之本願阿彌陀佛的本願是什麼呢?在四十八願當中,所說內容非常廣泛,大體來講有三方面,第一是「攝國土願」,說到極樂世界清淨莊嚴;第二是「攝法身願」,說到阿彌陀佛有無量光、無量壽以及度眾生的能力;第三是「攝眾生願」,攝取我們眾生到西方淨土去往生。善導大師是以第十八願來看整個四十八願,將第十八願稱為阿彌陀佛的本願,叫做「念佛往生之本願」。
  • 淨界法師 :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07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講記淨界法師主講  2007年6月講於義德寺第七卷淨土法門的特色,印光大師說是——他力門、果地教。也就是說,身為一個淨土宗的修學者,不管是今生的離苦得樂,或者是來生的功德莊嚴,主要是仰仗佛力的加被所成就的。
  • 早點兒修信願啟動四十八願力,你的生活就會充滿佛光
    《彌陀經》也叫我們「信願持名」,所以說我們統統給搞錯了,斷章取義了。《彌陀經》那麼大的篇幅,全是勸信勸願,給砍掉,專要「執持名號」。這就是像印光法師說的,斷人慧命,是不是呀?斷眾生慧命,斷佛慧命,斷眾生成佛的慧命啊!所以說必須要「信願持名」。尤其這話已經說到份兒了,「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是諸人等。」
  • 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有何因緣背景?修持淨土極重要的知識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發起因緣,涉及到經典裡一段重要的文字,就是《無量壽經》列舉的五十三佛,五十三佛最後一位是世自在王佛。法藏比丘在因地以國王之身發心出家,可見阿彌陀佛的前身是以國王身出家的。如果把五十三佛拿掉,雖然可以用一句話概括,但是意思會大打折扣,傳承體系就看不出來。釋迦牟尼佛講的很多經典,都會詳細說明時空關係。像四十八願,在《無量壽經》裡就說得很詳細,在《觀無量壽經》裡就簡略了,因為已經講過。在《阿彌陀經》裡一句話就概括完了:「成佛以來,於今十劫」。「聞說阿彌陀佛」一句話把淨土三經也概括完了。
  • 六盤水市第五中學「執鞭追夢大愛無疆」系列報導之張仕山:"懶系"四三哥
    仔細一看,喲,這站在講臺上的不就是我的英語老師四三哥嘛!四三哥是我高中這兩年來的&34;,他的原名叫張仕山,可許多同學與他在網上交流時,為了方便一點就打成了&34;,再加上他今年才三十幾歲,蠻年輕的,所以,他自然而然地就成了我們口中的&34;。如果可以給老師分派系的話,那我們的四三哥,可就是&34;派數一數二的&34;了!
  • 具足了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力,痢病鬼鬼王的真言名號「娑你般帝迦」
    下面我們看481句「娑你般帝迦」,這個是痢病鬼王的真言名號,也是阿彌陀佛的願力。具足了阿彌陀佛的心願,它屬於妙法蓮花部,你看般拉密諦,就是究竟智慧啊,所以你不要小看這個咒,太全面了,每一句都是佛的光、每一句又是一副藥、每一句又是一個法門,每一句又是佛的名號、每一句又具足了佛的願力、每一句又是佛下達的命令。所以在此地它是屬於西方蓮花部的,具足了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力,同時阿彌陀佛要放光的。我們看頌裡面說:「業海無邊鬼無盡,循業受報果由心,痢病皆因貪口腹,一切法爾如是因。」
  • 佛以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
    佛音妙法大智慧阿彌陀經說:佛以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非當。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以四十八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以無數劫的菩薩六度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此多善根福德,而都是已成就,不是現今方成就,不是將來才成就。
  • 阿彌陀佛的第三十八至四十五願,修菩薩六度萬行,成無量諸福功德
    阿彌陀佛的第三十八至四十五願第三十八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贊,應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慈悲發願讓淨土中人,不用為供養諸佛的工具供品(第二十四願)或所穿的佛所讚賞衣服(此願)而費心。
  •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太美了(有福的人都轉了)
    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 《華嚴經》淺釋(284)今日學佛共修資料(編輯時間2021年2月8日)
    正知正見,乃修學佛法之前提,藉此因緣我等發心每日匯集大德開示、佛陀經典淺釋,願與見聞者共同學習進步,樹立正知正見,趣入佛法正道,如法修學,早證菩提,同歸淨土。南無阿彌陀佛!亦是毗盧遮那如來往昔願力、威神之力,及諸菩薩眾善根力。令汝入是三昧,而演說法。萬佛剎微塵數那樣多的諸佛又說:「最好的男子!這是承蒙十方各萬佛剎微塵數那樣多的功德林佛,他們共同來加被於你,令你能入這種三昧之定。
  • 《華嚴經》淺釋(287)今日學佛共修資料(編輯時間2021年2月10日)
    正知正見,乃修學佛法之前提,藉此因緣我等發心每日匯集大德開示、佛陀經典淺釋,願與見聞者共同學習進步,樹立正知正見,趣入佛法正道,如法修學,早證菩提,同歸淨土。南無阿彌陀佛!此菩薩為大施主。凡所有物。悉能惠施。凡是修行歡喜行的菩薩,要做一位大施主,將自己所有財物,統統布施給需要的眾生。無論是外財(國城妻子)或內財(頭目腦髓),他都不慳吝的布施出來,所謂「三輪體空」:沒有施者,沒有受者,也沒有所施之物,這種思想才是真布施。布施有財施(修福)、法施(修慧)、無畏施三種,凡是信仰佛教的人,都要做到布施的事,其功德無可限量。
  • 《華嚴經》淺釋(292)今日學佛共修資料(編輯時間2021年2月15日)
    正知正見,乃修學佛法之前提,藉此因緣我等發心每日匯集大德開示、佛陀經典淺釋,願與見聞者共同學習進步,樹立正知正見,趣入佛法正道,如法修學,早證菩提,同歸淨土。南無阿彌陀佛!⑧正希望決定解清淨法:就是斷二障的法,即是初地大願。⑨不著一切世間法:就是根本智。⑩分別一切世間法:就是後得智,此二通至七地。⑪甚廣大法:就是證深法忍,如法界的緣故,即是八地的法。⑫離痴翳照了一切眾生法:就是法師位,了物機(?)的緣故,即是九地的法。⑬一切世間共法不共法:共法就是眾生法,不共法就是諸佛法,即是十地的法。⑭菩薩智無上法:就是等覺智。⑮一切智自在法:就是如來智。
  • 如何理解:滿足一願即滿一切願
    大安法師文摘:是故一切眾生都應當聽聞四十八大願,就像釋尊所說,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生起大火,也應不惜身命穿過大火去聽聞這四十八大願。何以故?因為聽聞到四十八願,生命的尊嚴與價值才能得到圓滿的解決;而未能聽聞到四十八大願,生存的意義與價值將有所缺憾不完美,無論世間的事業做得多麼輝煌,生命的真正價值亦無由實現。「朝聞道,夕死可矣!」斯語不虛。……這個發願時機能夠惠以眾生之大利,可以從兩個層面來說。一者與會大眾能夠由於法藏菩薩的發願而生起願往生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