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有何因緣背景?修持淨土極重要的知識

2020-12-17 每日一首佛歌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發起因緣,涉及到經典裡一段重要的文字,就是《無量壽經》列舉的五十三佛,五十三佛最後一位是世自在王佛。法藏比丘在因地以國王之身發心出家,可見阿彌陀佛的前身是以國王身出家的。《無量壽經》列舉了過去五十三佛,很多人覺得這只是佛的名字,念起來也沒什麼意思,好像太長、太囉唆了。會集本就把這五十三佛刪掉了,覺得意義不大。到底有沒有意義?

如果沒有五十三佛,就沒有後面的五劫思維。因為是五十三佛一一傳下來,傳到世自在王佛,世自在王佛才展現出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如果連這些佛都沒有,這些諸佛國土從哪裡來?就難以有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這一展現了。有了五十三佛,佛佛相傳,再到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由世自在王佛一佛說出來;法藏比丘在考察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之後,經過五劫思維,攝取諸佛國土的清淨之行。

前後因果,自然順理成章。如果沒有前面的諸佛,怎麼攝取諸佛國土的清淨之行?這些連帶觀念,都是有前後次第關係的。如果把五十三佛拿掉,雖然可以用一句話概括,但是意思會大打折扣,傳承體系就看不出來。釋迦牟尼佛講的很多經典,都會詳細說明時空關係。像四十八願,在《無量壽經》裡就說得很詳細,在《觀無量壽經》裡就簡略了,因為已經講過。

在《阿彌陀經》裡一句話就概括完了:「成佛以來,於今十劫」。「聞說阿彌陀佛」一句話把淨土三經也概括完了。佛講法什麼時候該概說,什麼時候該詳講,都會分場合、因緣來講。如果從來沒有講過的內容,就一定會詳細說明。佛講法,有廣有深、有廣有略,廣略相入的關係,在任何一個法門、一部經典裡面都有,我們要善於理解佛法。雖然在意思上,我們看不出五十三佛有多重要。

但是佛既然講到了,必然有他的深意,只是我們不理解而已。這一段文能反映出一個根本問題,在前面的發起因緣當中,阿難尊者就問佛:「去來現在,佛佛相念,得無今佛念諸佛耶?何故威神,光光乃爾」?意思是說,釋迦牟尼佛今天為什麼顯威神光明如此呢?是不是因為諸佛互相憶念,你今天也在憶念十方諸佛?所以很多內容是有關聯的。

如果要講法藏比丘的五劫思維,就更要把這些因緣一一梳理出來,這是追尋源頭。法藏比丘看似從世自在王佛這裡考察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的,那世自在王佛又是從哪裡得知這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所以,還要再往前面追根溯源,這就是「探源」。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佛法的因緣非常深廣,可以講沒有源頭。那五十三佛前面還有沒有佛?還會有,沒法再說了,說五十三佛已經很多了。

大家知道,《大方廣佛華嚴經》是龍樹菩薩從龍宮請出來的,我們人間都不流通,因為量太大,看不懂。龍宮有三部《華嚴經》,廣本、中本、略本。廣本不是世間的人能看的,中本也無法看。龍樹菩薩把略本——最簡單的一本,請到人世間來。但是我們卻連最簡單的一本也看不懂。五十三佛就這樣一尊佛一尊佛地說下來,到最後一尊佛——世自在王佛開啟了法藏比丘,說明因緣深遠。

也說明淨土教法的源頭,不止是在世自在王佛、法藏比丘這裡,而是跟前面的五十三佛都有關聯,顯示出佛佛相念、佛佛相知、佛佛相傳的整個佛教體系。法藏比丘通過世自在王佛了知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之後,就「超發無上殊勝之願,思維攝取諸佛國土清淨之行」,這就是四十八願的來源。我們了解阿彌陀佛先要找到這一因緣。「超發無上殊勝之願」是說明四十八願的重要性。

雖然很多經典都會讚嘆佛的願力,但是把讚詞跟具體的內容一對比,意義就非常明了。「超發無上殊勝之願」的「無上」,可見其他經典是有上,而《無量壽經》是無上,至高無上,沒有對比了。無上之下都是有上,無有超過於此的,所以稱為「無上」。所謂「殊勝」,經典有一句話來說明:「發願逾諸佛」,阿彌陀佛發願超越十方諸佛,這叫「殊勝」。

不是跟菩薩比而是跟佛比,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甚至超越十方諸佛,把前面的五十三佛都超過了,不然這個願力就不能叫「超發無上殊勝之願」了。為什麼前面一尊佛一尊佛地連續敘述下來?就是為了顯明阿彌陀佛發的願,超過前面所有諸佛之願。「發願逾諸佛」這個「諸佛」就是前面所有的佛。「思維攝取諸佛國土清淨之行」,他在超發殊勝之願的時候,就開始思維、攝取所有諸佛國土精妙之處來成就自己的大願。

從經典中可以看出來,有很多地方是殊勝無上的:第一,莊嚴功德殊勝無上。極樂世界「國土第一,而無等雙」;第二,眾生受樂無上。往生的人,都是「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第三,阿彌陀佛光明、壽命無量,所謂「光中極尊,佛中之王」;第四,名號功德無上;第五,眾生往生的因是無上的;第六,眾生往生得到的利益也是無上的,「乃至一念,具足無上功德」。這是關於四十八願的發起因緣。

相關焦點

  • 大安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第六講
    大安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第六講01大安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第六講02大安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第六講03大安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第六講04大安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第六講05大安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第六講06大安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第六講07
  • 一旦往生淨土,四十八願的利益統統圓滿具足
    在四十八願當中,所說內容非常廣泛,大體來講有三方面,第一是「攝國土願」,說到極樂世界清淨莊嚴;第二是「攝法身願」,說到阿彌陀佛有無量光、無量壽以及度眾生的能力;第三是「攝眾生願」,攝取我們眾生到西方淨土去往生。善導大師是以第十八願來看整個四十八願,將第十八願稱為阿彌陀佛的本願,叫做「念佛往生之本願」。
  • 淨界法師 :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07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講記淨界法師主講  2007年6月講於義德寺第七卷淨土法門的特色,印光大師說是——他力門、果地教。也就是說,身為一個淨土宗的修學者,不管是今生的離苦得樂,或者是來生的功德莊嚴,主要是仰仗佛力的加被所成就的。
  • 淨土釋疑 | 往生彌勒淨土比彌陀淨土更容易嗎?
    即使能持五戒,也只能得人身。彌勒淨土是在第四層兜率天上,要持十善,還要有一定的禪定功夫,如此根性,聞彌勒名,歡喜恭敬,方能往生。即使生到兜率天,也很有可能滯留外院,而無緣內院淨土,如師子覺菩薩。為什麼至少要有十善的根性,方能聞名往生彌勒淨土呢?彌勒菩薩無稱名往生願,無臨終接引願。
  • 佛說無量壽經-阿彌陀佛
    這是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第十九勤修我皆接引願,這一願意謂:若我成佛的時候,十方世界一切眾生,發起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修行菩薩六度萬行功德,真誠發願,願意生到我的剎土,那麼在這念佛人臨命終時,我就會帶著觀音、勢至等菩薩大眾環繞此念佛人的周邊,接引其往生;如果這一願不能兌現,我便不成佛
  • 修學淨土要發什麼願?不能發什麼願?
    蕅益大師說得明白:「往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只要有真信切願,臨終十念,甚至一念也能往生。反過來說,如果沒有信願,縱然把名號持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溼,也難往生。深信之後,便要發願。蕅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裡說:「如此信已,則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而自心穢,理應厭離;極樂即自心所感之淨,而自心淨,理就欣求。」可見,我們相信了還不行,還要發願以求生淨土。清代省庵法師說:「入道要門,發心為首。
  • 佛教:為何念一句「阿彌陀佛」,智慧和功德都有了,這一定要知道
    經過長時深入的思惟、選擇,修習、攝取、廣選善妙,捨棄粗惡,終於結成大願。要造就一個超過所有這些國土的佛國,這就是西方極樂淨土。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法藏比丘,他在世間自在王如來面前,要求的就是不僅要成佛,要勝過一切諸佛。因地所發的這個願,到果地上就兌現了,果地上就成為事實了。他的願非常廣大,在大經裡面,四十八願,這是他老人家在因地上所發的宏願。
  • 四十八願是整體,第十八願是宗旨
    善導大師是依據淨土三部經建立淨土宗,特別是依據《觀經》展開淨土宗的教義。不過,善導大師對《觀經》的解釋,是站在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立場上,也就是以《無量壽經》第十八願作為根本,來解釋《觀經》,來看待《阿彌陀經》。
  • 阿彌陀佛的第三十八至四十五願,修菩薩六度萬行,成無量諸福功德
    阿彌陀佛的第三十八至四十五願第三十八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贊,應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慈悲發願讓淨土中人,不用為供養諸佛的工具供品(第二十四願)或所穿的佛所讚賞衣服(此願)而費心。
  • 修學淨土宗,我們以阿彌陀佛本願為主心骨
    修行,有了宗就有了主心骨,就像人有脊梁一樣,遇到任何的言語、評論,你就會左右逢源,不管是左是右,都會在源頭的地方契合,都會歸到源頭。修學淨土宗,我們以阿彌陀佛本願為主心骨,不管人家怎樣說,我們都不會動亂;同時,不管怎樣千變萬化,都會匯合到阿彌陀佛本願這個源頭上,我們就不會動搖,也會貫徹始終——從初發心修學這個法門,到人生的終點,都貫徹在宗的立場上。
  • 阿彌陀佛的「阿」字,究竟念「a」還是念「e」?
    眾所周知,佛家八萬四千行門,淨土宗專修念佛。「阿彌陀佛」是萬種功德、四十八大願的結晶,念佛則是乘佛願力的方便法門。念一聲佛號,無量功德便會由彌陀功德海,流注到我們的八識心田。所以印光祖師說:「一聲佛號,成佛有餘。
  • 《彌陀經》裡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不是讓你自己去修善根福德因緣
    《彌陀經》有這樣一句話:「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句話難壞多少英雄漢,想求往生的,看到這句話就退卻了。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了。這句話,我們很多人看到這話,是不是就膽怯了?不可以少啊!善根福德因緣是什麼?那我們就修福唄!修善根唄!是不是?
  • 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最好的讚美,就是讚嘆阿彌陀佛
    修淨土宗的人大多數都念誦過《贊佛偈》,這首《贊佛偈》由宋朝擇瑛法師所造,它流通天下近千年,文詞義理都堪稱絕妙,全偈著重讚嘆了阿彌陀佛色身利他的功德。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其中一部分的內容。「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
  • 為什麼我們念佛念阿彌陀佛,念菩薩時念觀世音菩薩,這裡面有原因
    為什麼我們念佛念阿彌陀佛,念菩薩時念觀世音菩薩,這裡面有原因。三世諸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這一大事因緣是什麼呢?「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
  •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第41願 聞名諸根具足願
    這一願意謂:我成佛時,他方國土的諸菩薩眾,聞信我阿彌陀佛的名字,於其修菩薩道直至成就佛果之全過程中,悉得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具足,不缺失,不醜陋。若此願不兌現,不取正覺。可見,一個菩薩在多劫修行中或長相醜陋,或六根不具足,如是或被他人譏嫌,自己也不免自卑自怨,構成障道因緣。八難中就有盲聾喑啞難,雖然得人身了,或遇佛出世,若是聾子,就聽不到佛說法,若是盲人,就見不到佛的相好光明,以及喑啞者,構成修行的障礙。六根不具多由惡業所致。
  • 他們的善根因緣甚深,無量劫來慧光普照
    法華經上十六位王子,釋迦世尊同阿彌陀佛當時又都是兄弟,他們父子兄弟荷擔如來家業,累生累劫都在一起行菩薩道,最後都成佛了。然後,他們又以菩薩身份乘願再來倒駕慈航,度化苦惱眾生,又有無以數計的佛子信眾,發菩提心,同修菩薩道,直到十方三世一切有情眾生,畢竟離苦究竟得樂時,佛陀才能休息、安住常寂光。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怎樣成就?
  • 十方諸佛功德平等,為何只念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呢?
    被各種煩惱纏縛的凡夫,未斷一點煩惱,沒修一絲福德,西方淨土超出三界之外,比「玉帝、天神」的境界不知高出了多少倍,這樣高深的境界,我們只要念佛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就能得阿彌陀佛親自來迎。這完全仰仗阿彌陀佛的願力,並非憑藉我們自己的力量。就好像跛子走路,每天不過幾裡,如能乘坐轉輪聖王的寶象,一天就能行便四大天下。
  • 信、願、行「三資糧」是往生淨土的「條件」嗎?
    第十八願願文的「三資糧」──信、願、行坊間的淨土講座,多以「往生淨土的條件」為題,但我們可曾想過,從阿彌陀佛那邊來看,若然我們要往生彌陀淨土,以阿彌陀佛「普濟諸貧苦」的大悲心和「廣施功德寶」的功德力,會不會真的向我們開出什麼「條件」,才願意救度我們,接受我們得生其淨土呢?
  • 阿彌陀佛與釋迦牟尼佛是什麼關係?
    別願則是個別的,每一個佛菩薩根據自己不同的因地、環境、情況,以及救度眾生不同對象的情況所發的願,就叫做別願。菩薩沒有不發願的,他的願修成圓滿了,那就是成佛了。比如釋迦牟尼佛發的五百大願(當時是「大悲菩薩」),藥師佛的發的十二大願(當時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後又是「藥王菩薩」),普賢菩薩發的十大願,以及地藏菩薩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等等。
  •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太美了(有福的人都轉了)
    看和聽都沒有任何的障礙,能力都能達到十方三世,無有限極。如上的願不能實現,我就不成佛。我成佛時,若有眾生,見到我的光明,光明照觸到他的身上,沒有不得到安樂的,自然會以慈悲心來行善,將來必定往生極樂世界。若不實現,我不願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