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發起因緣,涉及到經典裡一段重要的文字,就是《無量壽經》列舉的五十三佛,五十三佛最後一位是世自在王佛。法藏比丘在因地以國王之身發心出家,可見阿彌陀佛的前身是以國王身出家的。《無量壽經》列舉了過去五十三佛,很多人覺得這只是佛的名字,念起來也沒什麼意思,好像太長、太囉唆了。會集本就把這五十三佛刪掉了,覺得意義不大。到底有沒有意義?
如果沒有五十三佛,就沒有後面的五劫思維。因為是五十三佛一一傳下來,傳到世自在王佛,世自在王佛才展現出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如果連這些佛都沒有,這些諸佛國土從哪裡來?就難以有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這一展現了。有了五十三佛,佛佛相傳,再到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由世自在王佛一佛說出來;法藏比丘在考察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之後,經過五劫思維,攝取諸佛國土的清淨之行。
前後因果,自然順理成章。如果沒有前面的諸佛,怎麼攝取諸佛國土的清淨之行?這些連帶觀念,都是有前後次第關係的。如果把五十三佛拿掉,雖然可以用一句話概括,但是意思會大打折扣,傳承體系就看不出來。釋迦牟尼佛講的很多經典,都會詳細說明時空關係。像四十八願,在《無量壽經》裡就說得很詳細,在《觀無量壽經》裡就簡略了,因為已經講過。
在《阿彌陀經》裡一句話就概括完了:「成佛以來,於今十劫」。「聞說阿彌陀佛」一句話把淨土三經也概括完了。佛講法什麼時候該概說,什麼時候該詳講,都會分場合、因緣來講。如果從來沒有講過的內容,就一定會詳細說明。佛講法,有廣有深、有廣有略,廣略相入的關係,在任何一個法門、一部經典裡面都有,我們要善於理解佛法。雖然在意思上,我們看不出五十三佛有多重要。
但是佛既然講到了,必然有他的深意,只是我們不理解而已。這一段文能反映出一個根本問題,在前面的發起因緣當中,阿難尊者就問佛:「去來現在,佛佛相念,得無今佛念諸佛耶?何故威神,光光乃爾」?意思是說,釋迦牟尼佛今天為什麼顯威神光明如此呢?是不是因為諸佛互相憶念,你今天也在憶念十方諸佛?所以很多內容是有關聯的。
如果要講法藏比丘的五劫思維,就更要把這些因緣一一梳理出來,這是追尋源頭。法藏比丘看似從世自在王佛這裡考察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的,那世自在王佛又是從哪裡得知這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所以,還要再往前面追根溯源,這就是「探源」。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佛法的因緣非常深廣,可以講沒有源頭。那五十三佛前面還有沒有佛?還會有,沒法再說了,說五十三佛已經很多了。
大家知道,《大方廣佛華嚴經》是龍樹菩薩從龍宮請出來的,我們人間都不流通,因為量太大,看不懂。龍宮有三部《華嚴經》,廣本、中本、略本。廣本不是世間的人能看的,中本也無法看。龍樹菩薩把略本——最簡單的一本,請到人世間來。但是我們卻連最簡單的一本也看不懂。五十三佛就這樣一尊佛一尊佛地說下來,到最後一尊佛——世自在王佛開啟了法藏比丘,說明因緣深遠。
也說明淨土教法的源頭,不止是在世自在王佛、法藏比丘這裡,而是跟前面的五十三佛都有關聯,顯示出佛佛相念、佛佛相知、佛佛相傳的整個佛教體系。法藏比丘通過世自在王佛了知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之後,就「超發無上殊勝之願,思維攝取諸佛國土清淨之行」,這就是四十八願的來源。我們了解阿彌陀佛先要找到這一因緣。「超發無上殊勝之願」是說明四十八願的重要性。
雖然很多經典都會讚嘆佛的願力,但是把讚詞跟具體的內容一對比,意義就非常明了。「超發無上殊勝之願」的「無上」,可見其他經典是有上,而《無量壽經》是無上,至高無上,沒有對比了。無上之下都是有上,無有超過於此的,所以稱為「無上」。所謂「殊勝」,經典有一句話來說明:「發願逾諸佛」,阿彌陀佛發願超越十方諸佛,這叫「殊勝」。
不是跟菩薩比而是跟佛比,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甚至超越十方諸佛,把前面的五十三佛都超過了,不然這個願力就不能叫「超發無上殊勝之願」了。為什麼前面一尊佛一尊佛地連續敘述下來?就是為了顯明阿彌陀佛發的願,超過前面所有諸佛之願。「發願逾諸佛」這個「諸佛」就是前面所有的佛。「思維攝取諸佛國土清淨之行」,他在超發殊勝之願的時候,就開始思維、攝取所有諸佛國土精妙之處來成就自己的大願。
從經典中可以看出來,有很多地方是殊勝無上的:第一,莊嚴功德殊勝無上。極樂世界「國土第一,而無等雙」;第二,眾生受樂無上。往生的人,都是「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第三,阿彌陀佛光明、壽命無量,所謂「光中極尊,佛中之王」;第四,名號功德無上;第五,眾生往生的因是無上的;第六,眾生往生得到的利益也是無上的,「乃至一念,具足無上功德」。這是關於四十八願的發起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