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講記
淨界法師主講 2007年6月講於義德寺
第七卷
淨土法門的特色,印光大師說是——他力門、果地教。也就是說,身為一個淨土宗的修學者,不管是今生的離苦得樂,或者是來生的功德莊嚴,主要是仰仗佛力的加被所成就的。一般的聖道門,在修學的過程當中,主要的是仰仗你內在心靈的力量,來達到斷惑證真。那麼淨土宗的修學呢,在整個修學的過程當中呢,是要讓你的心力,跟佛力產生一種交互的作用,我們叫做感應道交。所以感應道交是整個淨土宗的修學宗旨,也可以說是修學的目標,你必須用盡一切的方法,讓你心靈的力量跟佛陀的力量交融,這是淨土宗修學的最高目標。
那麼,怎樣達到感應道交的目標呢?它的根本宗旨是什麼呢?
在這樣的修學傳承當中,最早提出感應道交的修學方法,就是印度的祖師天親菩薩。天親菩薩在《往生論》當中提出了:「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他認為:我們凡夫要跟佛陀感應道交,唯一的方法就是要修持一心歸命。
怎麼修一心歸命呢?天親菩薩提出了五個法門,包括:身業的禮拜、口業的稱念、意業的作願、觀察、回向。也就是身、口、意的相應。這樣子,你的心慢慢、慢慢跟佛陀的心,就心心相印,感應道交了。所以對於淨土宗,最早提出修學宗旨的,是天親菩薩一心歸命的思想。這種思想傳到中國之後,善導大師把它發揮出來。
善導大師根據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第十八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善導大師說:其實第十八願,就是淨土宗的修學宗旨,所以叫做「願王」。這第十八願的根本思想,只有八個字,就是「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他認為這八個字,是往生西方淨土的成敗關鍵。修學淨土宗,它不怕你煩惱重,也不怕你業障重,但是你想要達到感應道交,就必需要具足這八個字。
但是,這八個字怎麼解釋呢?太抽象了。所以善導大師說,這八個字簡單說,就是「順從本願」的意思。這一句話,把整個淨土宗的中心思想顯示出來。換句話說,一個念佛人,用什麼心態來念佛,最恰當、最能得力?就是——你這一念心跟佛號接觸的時候,不要有任何的妄想。你不能說我這個人業障深重、我是福報不夠……這樣就叫做抗拒本願。當你心中在念佛的時候,只有一種想法——順從本願。這也就是蕅益大師後來延伸出來,所謂的真實信心。雖然它的名相一再改變,到最後印光大師叫做老實念佛,其實所講的,都是同一個道理。
老實念佛也好、真實信心也好、順從本願也好、一心歸命也好,都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至心信樂,欲生我國」。
問題是,你對淨土宗,必須產生一種強烈不共的信心,這是非常困難的。因為我們內心當中,有很深厚的疑惑煩惱,必須透過教理的學習,來拔除你內心的疑根。疑根未拔,你很難順從本願。你說念這一句阿彌陀佛,能讓你一心歸命、通身靠倒,我看一般人是做不到的。所以才說必須透過教理的學習,成就大乘的正見,從四十八願的願文當中,慢慢、慢慢拔除內心的疑根,那麼你去念佛就能夠順從本願、一心歸命,是這個道理。
丁十五、那羅延身願(二十六)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這一願跟前面的壽命無量願是有關係的。講到正報,首先談到他壽命的長短,現在再進一步談到,在這麼長的壽命當中,他的整個身體狀況如何?前面是講結果,這裡是講過程。
釋文: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國中的菩薩,所得到的果報體,假設不能成就金剛那羅延身,那麼我就不成佛。
這個「金剛」是指天上金剛力士名稱,他是諸天的護法神。「那羅延」是比喻這個金剛身,非常的堅固。那羅延翻成中文叫做堅固,比喻他的色身,從一出生,身體就非常的強壯堅固,不衰不壞,沒有衰老,而且也沒有病痛,所以叫做那羅延身。
在聖道門當中,一般來說,是以精進力的緣故,而得堅固身。好比這個人,你看他的樣子,六十幾歲還很年輕。為什麼他的色身這麼堅固呢?就是這個人的「心」特別的精進,他隨時可以把心力提起來,隨時讓自己保持全力以赴的最佳狀態。這種人,他不容易衰老,因為他一心精進。其次,是以慈心不殺的緣故,而得身無病痛。為什麼他一生都沒有病痛呢?因為過去生沒有殺害眾生。他走路的時候很小心,對每一個眾生,都釋放他的慈悲心。你看阿難尊者活到一百二十歲,阿難尊者一生當佛陀的侍者,從來沒有生過病。還有薄拘羅尊者活到一百六十歲,也沒有生過病。但是,舍利弗也是阿羅漢,他有一次病到連站都站不起來,佛陀說法的時候,弟子們用擔架把他抬到法堂去聽法,所以阿羅漢的果報體,也是各式各樣的。
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提供天人的果報體,不但是壽命長,而且他在這一期無量無邊的阿僧祇壽命當中,第一個、沒有衰老的現象出現,永遠保持年輕的相貌,永遠保持旺盛的體力。第二個、一生當中,沒有病痛的困擾,這個非常重要。《華嚴經》說:菩薩不怕老,也不怕死,最怕病痛。因為你一生病,你整個氣血筋脈都不通,就會障礙你修學聖道。
我看過蕅益大師的一生傳記。
蕅祖一生當中,真的是為病痛所苦,你看他的發願文講得很清楚,他說他每一次加行用功,他的心跟聖道快要相應的時候,功夫剛剛相應,病痛就現前,就被病痛所破壞,所以他講一個偈頌說:「病是吾輩良藥。」——這個病苦是我最好的法藥。為什麼呢?能「消滅我無始的妄想,看破此身虛妄,深達苦、空、無常、無我觀門」。蕅益大師本來也有很多的理想,要令正法久住、五位比丘如法住世……病痛現前之後,向外攀緣有所作為的妄想,全都打消了。對於色身的執取,也慢慢地放下了──「看破此身虛妄,最後通達苦、空、無常、無我觀門」。成就了四念處,成就了修道當中非常重要的出離心。當然,蕅益大師是一個大修行者,能夠轉識成智,把病痛對他的折磨,轉成一種修道的力量,我們一般人很難體會到,要是轉不過來,那就是一種傷害了。
極樂世界的人民,後文會講到,不但是在極樂世界念佛、念法、念僧,一般來說是做二件事:第一個、供養他方十萬億佛。極樂世界人民,經常遨遊十方世界,去親近、供養諸佛。第二個、到十方法界去教化、利益眾生。這樣具足莊嚴、五種神通的果報體,如果經常生病的話,那是一個很大的遺憾。所以極樂世界的果報體,是一種不老、不病,堅固之身,叫做金剛那羅延身。這樣子對於我們修習善法、度化眾生,是非常有幫助的。
丁十六、蒙光柔軟願(三十三)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光明,觸其體者,身心柔軟,超過天人,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前面是講到核心五願,阿彌陀佛的光明是無量的。這一願,進一步講到阿彌陀佛的光明,對我們眾生所產生的一種加持力量。
釋文: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這個光明所加被的「根機」。先看這一願所對的根機是在十方無量不可思議的,這麼多的諸佛世界當中,這些有情眾生。這個地方,當然包括了我們這些顛倒的眾生,都是光明所加被的根機。以下說明「利益」──這些眾生蒙我光明照觸其身體,他的身心,會有一種柔軟安樂的感受,這樣的快樂,超過天人所受的快樂。假設不如此的話,我就不取正覺。
在我們的發願文當中說:「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希望在臨終時,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所謂「淨光」,是指以光明來照觸我的色身,「慈誓」是以願望來攝持我的內心。為什麼我們希望能蒙阿彌陀佛光明照觸,有什麼作用呢?就是能夠破惡生善——罪滅、善生的一種作用。一般來說,佛菩薩對於眾生的加持力,大都是以放光的方式顯現出來,因為它破障的速度最快。我講一個佛菩薩顯現光明的公案,給大家作參考:
在臺中蓮社的《念佛感應見聞錄》裡面,有講到一個真實故事:在臺中有一個姓陳的陳居士,這位陳師兄是一個建築的包商,他跟太太兩個人是很虔誠的佛教徒,定期參加念佛共修。有一天,陳師兄晚上睡覺的時候,就夢到自己在客廳裡面坐,突然間進來了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來跟他聊天,彼此聊得很愉快。之後,這位老人就說:「誒,我帶你去一個好地方,好不好?」陳師兄回答說:「好啊,反正我現在也沒有事,跟你去走走也好。」這個老人家就帶著陳師兄,走到郊外去了。走著走著就走到墳墓區去了。到了墳區,剛好有一個墳墓是新開挖的,挖了一個大洞,裡面還放了一具棺木。這個老人突然就對他說:「誒,這個地方就是你要下去的地方,你現在可以下去了!」這位陳師兄:哎呀,這個是棺木啊!我下去就死定了,我不下去!但是這時候,有一股很大的力量,硬要把他推下去,陳師兄一急就趕緊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念念……在夢中,他看到有一道金黃色的光明,慢慢、慢慢的出現,當這個光明出現的時候,那股推他下去的力量,以及那位白髮老人,就消失掉了。這時候,他內心感到很輕鬆、很溫暖,那道光明就提醒他趕快回去。
回來之後,早上醒過來,誒,這是一個夢,還很清楚,好像跟真的一樣。但是工作還是要做啦,還是照常到工地去工作。這時候,他剛好包了一棟三層樓的整修工程,地震後的整修工程。按照過去的工作慣例,他到工地之後,都要領著工頭巡巡工地,看看昨天做得怎麼樣、今天要怎麼做,先作一個準備。正當他帶領這個工頭,要上樓的時候,誒,突然有人找他,他就跟工頭說:「你先上去看看,我馬上上去。」他就去招呼找他的客人。結果,那位工頭一上去,整個木製的鷹架不到五分鐘,就全部「劈啪」垮下來,那位工頭當場腦震蕩摔死了,這位陳師兄逃過一劫。諸位你們想想看,陳師兄為什麼能逃過一劫?是啊,就是阿彌陀佛的光明威神力故。雖然業力不可思議,但是我們相信佛力更不可思議。世間一切法,都是無自性的——「諸法無自性,一切從緣起」。在生命的結果還沒有出現之前,因緣還是會變化!
我再講一個真實的故事:
講到張師姐。這位張師姐,她以前因為結婚之後,身體不好,吃藥也吃不好,所以就信奉外道,看到廟就拜,拜土地公、拜城隍爺等等。後來經過人家的介紹,她就認真學佛,受了三皈五戒做佛弟子。學佛之後,當然她就不再參加這些道教的法會。但是突然有一天,她過去的朋友,又來找她。說:「某某人啊,我們附近有一間很大的百姓公廟,今天剛好有一個盛大的法會,我們一起去拜拜。」張師姐回答說:「我現在受三皈五戒,不能再去了。」「沒關係啦,去湊個熱鬧也好。」這位張師姐就在對方的盛情邀約之下,就去了。拜完之後,對方就想要買金紙燒。張師姐告訴她說:「你不要燒這個金紙,這個沒有用的,你要燒金紙,不如念『往生咒』回向給他。」對方就說:「哦,這樣子,那就不要燒了。」不要燒了,拜一拜就走了。
到了晚上,就有事情發生了。晚上睡覺的時候,有兩個鬼跑進來,對她說:「你是不是某某人?」「誒,我就是。」這個鬼,二話不說就把她捉走,說:「誒,我大王有話問你。」就捉走了。把張師姐半推半拉的,拉到一個好像是古代衙門的地方去。這張師姐一上去:哎呀,不得了!二邊站著十幾個當差的,手上還拿著木棍,中間坐著一位非常高大威嚴的鬼王。這鬼王就說:「你今天在我廟裡,妄發議論,害我今天少收了很多金錢,我要懲罰你!」就叫旁邊當差的:「拿這個棍子給我打!」張師姐說:「誒,慢慢慢慢,你不能打我。」她這個人對三寶有信心,就說:「我是三寶弟子啊,你要敢打我,我就把我的菩薩請出來!」說完之後就大聲念:「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一個人有信心,就有力量。法界當中,我們深信諸佛皆充滿,佛菩薩的加持是無所不在的。所以她一念觀世音菩薩,就看到一尊觀世音菩薩,手中拿著甘露瓶,從空中降下來。這些鬼王、當差的,看到觀世音菩薩,就跪在地上,觀世音菩薩就把她帶回去了。
所以,阿彌陀佛的光明時時在守護我們,但是你必須要去憶念他,你就可以「蒙我光明,觸其體者,身心柔軟,超過天人」。我們可以這樣說:就著消除業障這個角度來說,諸佛菩薩的功德,都有他的加持力。好比你念觀世音菩薩,也是有光明加持你。不過,因為本願不同,阿彌陀佛的量不可思議——「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換句話說,阿彌陀佛光明所加被的範圍,特別的廣大。
前一願那羅延身願,是講到色身沒有病痛,這一願是色身的柔軟,破除種種的鬼神障跟業障——是一種破障。這跟正報的身心都有關係。
丁十七、樂如漏盡願(三十九)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前面講到正報的身心,有五個主題:第一個、遠離惡道。第二個、身相莊嚴。第三個、衣食自然。第四個、具足五通。第五個、壽命久遠。由此構成極樂世界正報,整個功德莊嚴的相貌。以下再說明這五種功德莊嚴,所產生的作用。有什麼作用呢?可以分成二個部分:第一個是自受用;第二個是他受用。自受用:是你自己受用的感受。他受用:是供養佛陀,乃至度化眾生。
釋文: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國中這些凡聖同居土的天人,我提供給他的這個果報體,當他去受用這個果報體的時候,會產生一種快樂的感受。這種快樂的感受,就好像是漏盡比丘一樣。
這個「漏盡比丘」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指四果阿羅漢,當他入了滅盡定,是要入滅盡定哦。沒有入滅盡定的阿羅漢,他的色身還有微細的苦。阿羅漢入了滅盡定之後,會產生一種非常殊勝、寂靜的快樂,類似於涅盤之樂。而極樂世界的人民,所受的快樂,就好像是阿羅漢入了滅盡定,那種寂靜、解脫的快樂。
我們的色身,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所構成的。這四大結構體,跟你的煩惱、業力有相當關係。一個煩惱愈重的人,他的四大就比較粗重;煩惱比較淡薄的人,四大就比較輕安。好比你剛出家的時候,總覺得渾身不對勁,因為那時候你的煩惱很粗重,因此你的四大表現出來,就是很粗重。慢慢、慢慢的,你開始拜懺、甚至經常打坐,你的色身就會比較輕安。雖然說不可能沒有病痛,但是經常打坐的人,你的身體結構——四大,就有一點隨順於禪定的四大。
極樂世界的色身,是什麼樣的結構體呢?
《無量壽經》上說:是一種「清虛之身,無極之體」。清虛之身是指非飲食所長養故,他不是飲食所長養的。飲食所長養的,是一種很粗重的色身。其次,無極之體:是指無老病之幹擾。
也就是說,極樂世界的天人,不是胞胎所生,而是蓮華化生,所以是清虛之身,無極之體。它的結構體,照《無量壽經》所形容的是「若有若無,如夢如幻」。這樣的果報體,所產生的快樂感受,在《無量壽經》當中,有作一個比況說:比如世間小國王的色身,他的四大跟轉輪聖王的四大,就像乞丐跟國王一樣的差距,福報力不同;轉輪聖王跟天王的色身,又像乞丐跟國王的差距;天王跟阿羅漢的色身,又像是乞丐跟國王的差距;阿羅漢的色身跟極樂世界的色身比起來,又像是乞丐跟國王的差距。所以極樂世界的壽命這麼長,必須藉由這個果報體——借假修真,在極樂世界修學念佛、念法、念僧,或到十方世界供養諸佛,或到眾生世界,去度化眾生。那麼這個身體所釋放出來的感受,是什麼呢?這個地方,講出了二個消息:首先,極樂世界的色身,帶給你安樂的感受。其次,這種快樂是寂靜的,不是躁動的。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他的本性,什麼叫做「本性」呢?就是無論你怎麼修行,都沒有辦法改變的。好比我們這個明了的心,生活在痛苦之中,就會躁動不安,想要趕快離開,這是我們的本性;生活在快樂之中,就希望能安住下來,這也我們的本性。所以我們的本性啊,就是想要離苦得樂,如果太過於痛苦,雖然有助於修出離心,但是對於生命的安住,就會有障礙。
西藏法王說:「身為一個菩薩,不能讓你的身心世界,長期處在痛苦當中。」他說:「如果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太過痛苦的話,對你的菩提心會產生障礙。」受太多痛苦的人,容易產生偏激的思想,很難產生大悲心,容易生起出離心,但是很難生起大悲心。也許你會說:天上的果報體也很安樂。但是天上的安樂是躁動的,那種躁動的果報體,會讓我們產生煩惱。極樂世界的安樂是寂靜的,這個你要知道,它是一種寂靜的安樂,就好像是漏盡比丘入滅盡定涅盤的快樂。這樣的果報體,還有很多的妙用,等到後文再說。
總而言之,極樂世界給你一個這麼長的、無量無邊阿僧祇的壽命,這當中沒有病痛;蒙佛的光明照攝,令你感到身心柔軟;而且又釋放出寂靜的快樂,這些就是你未來正報身心的相貌。
丁十八、供養諸佛願(二十三)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遍至無量無數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這是極樂世界菩薩,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課,做什麼功課呢?就是供養諸佛。不管是《阿彌陀經》或是《無量壽經》,經常會提到供養諸佛。當然這有積集福德資糧的目的─欲廣修供養,培植福德資糧。
釋文: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國中的菩薩,這些菩薩「承佛神力」。「承佛神力」這一句話很重要,是說以下的功德,是怎麼有的呢?是仰仗阿彌陀佛本願的加持。在佛力加被當中,你可以成就二種很殊勝的功德:第一個「供養十方諸佛」。第二個「一食之頃」,在一頓飯這麼短的時間,就能夠徧至無量無數億億諸佛國土(是指供養的速度特別的快)。我想,身為一個菩薩,必需要具足很多的功德莊嚴。這些莊嚴,當然是福德所成就的。在所有的福德當中,最重要的就是供養佛陀。再講一個故事,讓大家了解: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位釋提桓因(其實,佛在世的時候,有很多的釋提桓因),其中有一位釋提桓因,他原本沒有學佛。這位釋提桓因,有一天跟天人在唱歌的時候,突然發覺他的五衰相,已經現前了。怎麼回事呢?第一、頭上花萎。他頭上的花慢慢、慢慢枯萎了,甚至掉落下來。第二、腋下出汗。天人本來是不流汗的,這時候他身上開始發出臭穢的汗垢,很多的天女不喜歡他,離開他。第三、衣裳汙穢。他的衣服開始產生汙穢的顏色。第四、身失光明。他身上的光明,也慢慢的暗淡,甚至消失了。第五、不樂本座。一般天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臺座,乘著這個臺座到處去遊玩,但是他坐不住了。所以,他知道自己天福將盡,譬如仰天射箭,這隻箭已經到頂了,開始要往下掉了。更糟糕的是,他知道自己來生要投生在鄉下的一隻母豬胎中,這隻母豬共懷了六胎,他是其中的一胎。你看這個落差這麼大,從天人變成一隻豬,所以心裡非常恐慌。
他就跑去找其他的天王,請求說:「我的天福將盡了,你們可不可以救救我?」釋提桓因回答說:「雖然我們有廣大的神通力,但是沒有辦法延長你的壽命。你去求大梵天吧,他是三界之王。」他去就找大梵天,大梵天也是說:「雖然我有種種的神通力,但是我也沒有辦法延長你的壽命。這樣子好了,娑婆世界有釋迦牟尼佛出世,你去皈依他,他有大福德,可以救護你!」
這位天福將盡的釋提桓因,就乘他的神通力,趕快飛到佛陀的精捨去,這時候佛陀剛好在說法,他就使盡了他最後的力量,至誠的頂禮佛陀,並稱念「南無佛」一聲,就死掉了。因為,他臨終前,很虔誠的身業禮拜、口業的稱念、意業的歸依,所以投生在母豬的胎中時,他的福報增加了,這隻母豬就非常的躁動不安,到處奔跑,就把主人的花瓶打破了。主人一氣之下,拿起棒子打它,因為這樣,其中一胎就流產了。結果釋提桓因就從死胎中,又回到他的本位當釋提桓因。你看:面對福慧圓滿的佛陀,至誠地禮拜、稱念、皈依,換來一期的釋提桓因果報,這就是供養佛的殊勝。
相關連結:
不要高估了自己,你不是六祖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