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具足成就無量總持。」

2020-12-13 如道居士

具足成就無量總持(1),百千三昧(2)。

這些已經明自心、見自性的大菩薩,非常清楚一切眾生之佛性真心,本來就已具足無量的總持和三昧。

附記1:佛在菩提樹下成道時,對41位法身大士說《華嚴經》,立即昭示世人:「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除妄想,即如如佛。」佛的意思是說:所有一切的眾生,都有與佛一樣的智慧和能力,只是因為妄想執著的緣故,而迷失了;但只要把妄想執著斷除,立刻就可以恢復原有的能力,一切都與佛一模一樣。聽了佛的這番話,我們獲得極大的鼓舞,諸佛所具有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五眼、六通、四無畏、四無礙智、八大自在、十力、十八不共法等等這許多超人的智慧和能力,原來人人本具,各各不無。佛所說的話,諸大菩薩可以作證明,像唐朝時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在悟道時也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大師的話正與此段經文所說一個明心見性的人,發現人人本具之佛性「具足成就無量總持,百千三昧」的意思完全一樣。

附記2:佛在《大般涅盤經》裡便很清楚的告訴世人:「佛性有七事:一常,二我,三樂,四淨、五真、六實、七善。」意思是說,佛性包含了七個意義:一是常恆不變,二是有我,三是快樂,四是清淨,五是真而非假,六是實而不虛,七是離惡而純善。

附記3:佛親口說只要世人斷除妄想分別執著,立刻就可以與佛平起平坐,把臂共遊!到底妄想分別執著是什麼呢?「妄想」就是分別心,分別心就是在心中分別人我、是非、善惡、美醜、愛憎、得失……等等。「執著」就是死抓不放,世人死抓不放的事物很多,但歸納起來只有二個,一個是「我執」,即執著四大假合之身為實我;另一個是「法執」,即執著因緣和合而生之一切事物為實有。世人因有妄想與執著,使到本來平靜的心湖,掀起萬丈波濤,沒有一刻的寧靜,使到我們潛在的心智佛性一直無法顯現,有如烏雲蔽日,其光不顯一樣。我們務必把無休無止的妄想執著停息下來,當我們的心離一切妄想執著時,就能惑盡情空,真境現前,悟見我們不生不滅之佛性、真心。

附記4:有一個能令我們早日悟見佛性真心的妙法,就是本經將要介紹的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只要成功往生,仗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一切的妄想執著,一掃而空,同時壽命如佛,光明如佛,智慧如佛,能力亦如佛,樣樣皆如佛!如此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願讀者諸君珍之、惜之!

諸根智慧,廣普寂定(3),深入菩薩法藏(4),得佛華嚴三昧(5),宣揚演說一切經典。

他們六根清淨,智慧廣大無邊,人人契入於大乘佛法所說的法性、真如、實相之至理,故能證得佛華嚴三昧,可以見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和聽到諸佛宣說一切經典之精華妙義。

附記1:如何才能證得佛華嚴三昧而見諸佛呢?一般而言,要修習般若,當證得實相般若時,即證佛華嚴三昧而見諸佛。但在淨土宗,只要一心念佛,當證得念佛三昧時,也等於證得佛華嚴三昧,因念佛三昧和佛華嚴三昧,是同體而異名。《觀經》裡說:「見無量壽佛,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

附記2:有人或會問:為何要見佛呢?答案是:見佛有絕大利益,諸如見佛能聞法,增長我們的法身慧命;見了佛必供養,增長我們的福報功德。像《華嚴經》到最後,普賢勸華嚴海眾,導歸極樂,面見彌陀,及十方佛,聞法授記。淨宗六祖永明延壽大師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由此可見,見佛對修行人的重要性。

住深定門(6),悉睹現在無量諸佛,一念之頃,無不周遍(7)。

菩薩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常住於甚深禪定之中,能見一切諸佛,並能在極短時間內,到達十方無量國土去禮拜供養諸佛。

附記:菩薩已證佛華嚴三昧,故能見一切諸佛。而修淨土念佛法門的人,證得念佛三昧,即是「住深定門」,亦能自在的見無量諸佛。

濟諸劇難,諸閒不閒(8)。分別顯示真實之際(9),得諸如來辯才之智(10),入眾言音,開化一切(11)。

諸大菩薩大慈大悲,時常拯救眾生於水火,包括正在受苦難和尚未受苦難的眾生。他們還證得與佛一樣的無礙辯才,和通曉一切眾生的語言文字,能把一切事或物的事實真相,一一清清楚楚的傳達給一切眾生。

附記:諸大菩薩不但通曉諸方語言,他們甚至能夠與佛一樣以一種的語言說法,十方眾生聽在耳裡,都是自己的語言。當年釋迦佛住世時,就是只以一種聲音來向各類眾生宣說教法的。《維摩經》說:「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超過世間諸所有法(12),心常諦住度世之道(13)。

他們徹底明白一切事物的理和事的事實真相,這種成就實際上已經超越了世間所有一切的學問。更加難得的是,他們的心時常都安住在幫助眾生了生死、離輪迴、出三界之道法上。

注釋

(1)具足成就無量總持 「總」是總攝一切法,「持」是能持一切義,合而言之,就是能掌握一切法的總綱領的意思。

(2)百千三昧 百千是指很多,三昧是印度話,中文的意思是正定、正受。修行人的六根接觸到外面的六塵境界時,若能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叫做「正定」。世人的心常被外境的影響而波動,那已經失去正常了,修行的人面對一切的外境時,雖了了分明,但不起心不動念,如如不動,其心清淨如鏡,這才是正常的享受,所以叫做「正受」。

(3)諸根智慧,廣普寂定 是說菩薩的六根清淨,智慧廣大無邊。

(4)深入菩薩法藏 深入於大乘佛法所說的法性、真如、實相的道理。

(5)得佛華嚴三昧 證得和佛一樣的華嚴三昧。「華」是比喻菩薩非常殊勝的功德,「嚴」是莊嚴。以好像眾花一般美麗的功德來莊嚴佛果,叫做「華嚴三昧」。證得此三昧者,不但能如實明白自己本心的體相作用,而且能普見諸佛。

(6)住深定門 住在甚深的禪定之中。禪定約有兩個意思:①梵語禪那(Dhyana),華譯為禪定,略有兩種:一、世間禪,如色界無色界之四禪八定是;二、出世間禪,如三乘行人所修之禪定是。②禪與定。在外離一切相,叫做「禪」;在內心性不亂,叫做「定」。六祖壇經說:「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

(7)一念之頃,無不周徧 指在很短的時間內,到達無量佛土,禮拜供養無量諸佛。

(8)濟諸劇難,諸閒不閒 是說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不管是尚未受災難的,還是正在受災難的,都在拯救之列。「閒」是指尚未受災難,「不閒」是指正在受災難。

(9)分別顯示真實之際 能方便開示關於一切事物的理體和現象作用的事實真相。

(10)得諸如來辯才之智 證得與佛一樣的無礙辯才。

(11)入眾言音,開化一切 能通達一切眾生的語言文字,故能隨機說法,開導教化一切眾生。

(12)超過世間諸所有法 超過了世間所有的一切學問。

(13)心常諦住度世之道 其心時常安住在幫助世人了生死、出三界的道法上。

#佛經#

相關焦點

  • 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恭敬三寶,奉事師長」
    恭敬三寶(1),奉事師長(2),以大莊嚴具足眾行,令諸眾生功德成就。身為佛門弟子,法藏比丘非常恭敬佛、法、僧三寶;對老師世自在王佛,也十分虔誠,侍奉承事,依教奉行。法藏比丘這樣恭敬三寶,奉事師長,人人都以他為榜樣,所以一切眾生也都跟他一樣,成就了無量無邊的功德。住空、無相、無願之法(3),無作無起(4),觀法如化(5)。法藏比丘既修福且修慧,福慧雙修。
  • 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為已成佛而取滅度?」
    易言之,即是諸法互攝,重重無盡,不相妨礙,一多相即,大小互容,舉一全收,具足相應。以凡夫的心境看諸法都是相對的,一與一切、大與小,互相障礙,互不相入;在聖人絕對的心境中,一多大小,相涉相入,皆是無礙圓融的境界。故《華嚴經》說:「以一國土滿十方,十方入一亦無餘,世界本相亦不壞,無比功德故能爾。」
  • 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
    原因是,韋提希一心一意要往生淨土,所以釋迦佛向她介紹諸佛的淨土,讓她自己去選擇;法藏比丘則不同,他要建立的是一個純淨無穢的國土,所以世自在王佛就顯現有淨有穢的國土給他看,讓他去攝取一切淨土的優點,避開一切穢土的缺點,以便他將來所成就的國土,只有淨而無穢。附記2:在世自在王佛顯現210億國土的同時,還顯現「天人之善惡,國土之麤妙。」
  • 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四十八大願之四三至四八」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踴躍②,修菩薩行,具足德本③。若不爾者,不取正覺。若我成佛,他方世界所有一切菩薩,一聽到我的名號,立刻心生歡喜而念佛,同時也很樂意修習菩薩之六度萬行,自然就具足了一切功德的根本(能令人成佛的善根)。
  • 二諦總持,三學增上,恢恢法界身:《三寶歌》淺釋
    法寶歌歌詞「二諦總持,三學增上,恢恢法界身。淨德既圓,染患斯寂,蕩蕩涅槃城。眾緣性空唯識現,南無達摩耶!」二諦總持,三學增上,恢恢法界身佛法是三根普被的,不過佛陀說法的時候,是因應眾生的根機,而給予適宜的教導,佛教稱之為「對機說法」。由於眾生的根機不一,故佛陀給予眾生的法藥亦是無量的。太虛大師用「二諦」作為總綱,來總持佛陀的一切教法。
  • 正覺總持咒略釋(自序)
    而一切種智增上慧學,則是以第三轉法輪諸經所說如來藏自性妙義,以及如來藏所含藏一切種子等增上慧學為根本;如是親證萬法根源如來藏心體中所含藏之一切種子的智慧具足已,稱為圓滿成就一切種智者,方得名為成佛。  我們將這些年來臺灣佛教之現況作個分析,可大略歸納出下列幾種現象,證實大多數佛弟子並無法了知佛法真正精髓之所在:  第一、佛教之窄淺化。
  • 宏圓法師:聞佛名號,得無生法忍、諸深總持的大利
    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這是聞名得忍願。這一願是說,十方一切眾生聞說阿彌陀佛的名號,如果不得無生法忍、諸深總持的大利,阿彌陀佛不成無上正等正覺。  我們看願文,「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這是此願所被之機。
  • 藥師佛的淨土—東方淨琉璃世界,眾生已經消除業障,善根具足!
    藥師佛的淨土位於東方十方諸佛各有依自己的願力而成就的淨土,藥師佛的淨土又稱「東方淨琉璃世界」、「琉璃光世界」、「琉璃世界」、「東方淨土」。此外,生於琉璃國土的眾生已經消除業障,善根具足,無諸欲染,因此國土無三惡趣,也就沒有苦惱之聲。國土眾生全是自然化生,如藥師佛般,身如琉璃,光明熾燃,內外明徹。且國土中沒有女人,超越男女相的差別。《藥師經》說東方琉璃世界功德莊嚴,與西方極樂世界等無差別。
  • 釋迦牟尼佛前世在作為一生補處菩薩時,具足了哪些功德?
    不僅如此,菩薩的清淨慧眼就宛如青蓮花一般端嚴美好,他護念眾生的心無邊廣大,並且具足了慚愧、知足等等正念智慧之行,精勤修習六度波羅密,具足種種方便善巧勝波羅密和慈悲喜舍。菩薩梵行暢達,已經得到大神通,他的知見現前,並沒有絲毫滯礙與執著。對於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等等菩提分法,也都已經修行到盡善盡美的極致。
  • 《華嚴經》淺釋(292)今日學佛共修資料(編輯時間2021年2月15日)
    正知正見,乃修學佛法之前提,藉此因緣我等發心每日匯集大德開示、佛陀經典淺釋,願與見聞者共同學習進步,樹立正知正見,趣入佛法正道,如法修學,早證菩提,同歸淨土。南無阿彌陀佛!此菩薩成就正念。心無散亂。堅固不動。最上清淨。廣大無量。無有迷惑。這位菩薩,時時刻刻在成就正念(正定)。因為有正定,所以心無散亂。也就是不打妄想,亦不顛倒。定力堅固,而不搖動。常在定中,得到無上清淨。心中沒有見惑、思惑、塵沙惑。見惑就是見到境界,便被境界所迷。眼隨色塵所轉,乃至意隨法塵所轉,所謂「對境起貪愛」。
  • 《華嚴經》淺釋(262)今日學佛共修資料(編輯時間2021年1月17日)
    正知正見,乃修學佛法之前提,藉此因緣我等發心每日匯集大德開示、佛陀經典淺釋,願與見聞者共同學習進步,樹立正知正見,趣入佛法正道,如法修學,早證菩提,同歸淨土。南無阿彌陀佛!或者現出初生於世,或者現出家修道,或者現出在菩提樹下成就正等正覺的佛果,或者現出入涅槃等等八相成道的相。
  • 《法華經》龍女具足成佛功德
    慈念眾生、猶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廣大,慈悲仁讓,志意和雅,能至菩提。智積菩薩言:我見釋迦如來,於無量劫、難行苦行,積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捨身命處,為眾生故,然後乃得成菩提道。不信此女於須臾頃,便成正覺。
  • 《華嚴經》淺釋(284)今日學佛共修資料(編輯時間2021年2月8日)
    正知正見,乃修學佛法之前提,藉此因緣我等發心每日匯集大德開示、佛陀經典淺釋,願與見聞者共同學習進步,樹立正知正見,趣入佛法正道,如法修學,早證菩提,同歸淨土。南無阿彌陀佛!佛能在十方世界示現成佛,每位佛都具足相好莊嚴身。這種境界不是眾生心量所能知道的。一切眾生不能見到佛的法身。
  • 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 經題
    黃念祖居士著述  一、經 題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佛說諸佛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一名無量壽經
  • 法華經淺釋58: 結跏趺坐的功德能生戒力、定力、慧力,三力具足
    可是太陽光照進屋中,發現有無量的微塵,在虛空中飛來飛去、忽上忽下,有太陽光才能見到微塵,沒有太陽光就見不到微塵。太陽光就是智慧,微塵就是妄想。有了智慧,才能發現自己的妄想。阿羅漢斷盡見思二惑,尚未斷盡塵沙惑。菩薩已斷塵沙惑,還未斷盡無明惑。見思惑為粗惑,塵沙惑為細惑。粗惑容易斷,細惑就不易斷。所謂「起惑、造業、受報。」惑多麼厲害!害人不淺,為了它而不得解脫,生生世世在輪迴中旋轉。
  • 宣化上人:《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淺釋》,你本具足佛性
    觀世音菩薩具足大智大慧,又普照實報莊嚴的世界,即是菩薩所住的世界。佛所住的世界,即叫常寂光世界,又叫常寂光淨土。觀音菩薩的大智大慧,皆普照於常寂光淨土、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故說「普明照世間」。
  • 具足如是三因緣,則能成就般舟三昧
    若諸菩薩欲得成就彼念諸佛現前三昧。隨何方所。先念欲見彼佛世尊。隨所念處即見如來。何以故。因緣三昧得見如來。得見彼佛。有三因緣。】那要見佛得有三個因緣。哪三個因緣呢?【一者緣此三昧。】【具足如是三因緣故。即得明見彼諸如來應供等正覺。亦復如是。】這就見佛啦!本善根要成熟,你的修行的功德力要到位,為大眾服務的行為和功德要具足,要到位,你的法理要通達、要到位。那麼,「一者緣此三昧。二者彼佛加持。三者自善根熟。具足如是三因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