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五衰?第一衰是花冠萎謝。天人戴的帽子是花所莊嚴的。這個花不是人種的花,是自然而生的莊嚴花冠。等到五衰現相時,花就殘舊凋謝。在沒有衰相現出,花總是新鮮。等到花一殘舊,就知道天人將壽終了。
第二衰是衣裳垢膩。天人的衣服不像人間的衣服,一個禮拜要洗一次,或兩個禮拜洗一次。如果不洗就不乾淨。天人所穿的衣服,不必用水洗。它總是沒有塵埃。等到五衰現前,衣服便著一層塵埃,那你就知道這個天人將壽終。就好像我們人要死,氣尚未斷時,身上有的地方就會生蟲。平時它不會生蟲子,等到氣要斷時,身上很多地方都有蟲子。天上人衣著塵埃,也是業報感召。我們這世界上,為什麼有這麼多塵埃?《楞嚴經》已講過,因為我們人心裡有太多妄想,所以世界的塵埃也變多了。我們的妄想就和塵埃一樣,沒有分別。所以一切塵垢都是由我們的妄想心造成的。天人的五衰現前,衣服也就有塵埃了。
第三衰是兩腋出汗。天上人不像我們人的身上常常出汗,他們永久都沒有汗出。可是五衰現相時,兩腋就汗出。
第四衰是身體臭穢。天上人一天到晚身體都放出一股香氣。他們不是噴上香水,或抹上香粉,乃是自然而然就有一股香氣放出。五衰現前,身上就沒有香氣,而放臭味。
第五衰是不樂本座。天人真是自在,一天到晚都在那兒打坐參禪,什麼事情也沒有。第四衰現前,他就坐不住了。坐一下又站起來,站起來又坐下,這樣坐坐站站,一念失去知覺便墮落,天人便壽終了。
這是六欲天有這五衰現相,可是初禪天有火災,二禪天有水災,三禪天有風災,因為三禪天的天人,有煩惱風,所以和世間的一股風接觸,而引起風災。所以說「六欲諸天具五衰,三禪天上有風災,任君修到非非想,不如西方歸去來。」縱使你生到非非想處天,享受八萬大劫那麼長的天福,可是天福盡時,還是墮落到人間來。不如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然後再倒駕慈航,好像觀世音菩薩似的,來教化眾生,這樣子比較穩當。
「普明照世間」:觀世音的智慧光明,普遍照耀到凡聖同居的世界。我們現在所居住的土地,就叫凡聖同居土,又叫凡聖同居世間,即是凡夫和聖人共同居住的地方。觀音菩薩所修的大智大慧,又普遍照到方便有餘的世界,就是二乘所住的境界。方便就是善巧方便。有餘,是指那世界的煩惱還沒有斷盡,還有餘剩。觀世音菩薩具足大智大慧,又普照實報莊嚴的世界,即是菩薩所住的世界。佛所住的世界,即叫常寂光世界,又叫常寂光淨土。觀音菩薩的大智大慧,皆普照於常寂光淨土、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故說「普明照世間」。
悲體戒雷震 慈意妙大雲 澍甘露法雨 滅除煩惱焰
「悲體戒雷震」:這四句偈頌是讚嘆觀音菩薩的慈悲,觀音菩薩是以慈悲為他的法體。他這個慈悲的法體,是從什麼地方生出來呢?是從持戒生出來的。最初觀世音菩薩修道便專修戒律,而生出廣大慈悲,無緣大慈的法體。這種法體就好像雷吼一樣那麼大聲,一切眾生都被他所驚醒。所謂「發聾震瞶」,聾的人也聽見,愚痴的人也聽得見。所以這句「悲體戒雷震」是讚嘆觀音菩薩的身業是不可思議。
「慈意妙大雲」:觀世音菩薩以慈悲平等,慈眼視眾生。本經上亦說:「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觀世音菩薩所修的福德,猶如大海般無量無邊。他慈悲的意念,平等給予眾生樂,這種不可思議的境界,就好像虛空中的大雲彩。
「澍甘露法雨」:澍是下雨的意思。下甘露的法雨。什麼叫甘露?甘露即是天上長生不老的藥,天人的壽命那麼長,是吃這種長生不老藥。有人說:「啊!天人也吃藥,難怪現在人想要開悟也吃藥。」可是天上這種藥是自然的,是天上本有的,不需要經過一番提煉的手續。吃了這種不老藥就不老了。觀世音菩薩的妙大雲,下甘露的法雨,下長生不老藥,令一切人離開生老病死苦。
「滅除煩惱焰」:觀世音菩薩把世界上人的煩惱火焰滅除,每一個人皆有煩惱。為什麼不成佛?因為有煩惱。為什麼不開悟?因為有煩惱。為什麼你得不到解脫,得不到真正的自由?也因為你有煩惱。煩惱,也就是執著。執著就是煩惱的一個別名。你有所執著,就得不到解脫,有很多煩惱。那麼執著又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就是從自私自利心生出來。你要是沒有自私自利的心,而大公無私,那你又有什麼可以執著的呢?你要沒有自私心,就沒有執著。沒有執著,就沒有煩惱;沒有煩惱,就解脫;得到解脫,就是開悟,也就成佛了。所以我們的煩惱是一個最壞的東西。但是每一個人都舍不了這個壞東西,總要和煩惱行住坐臥,離開不了。有人說:「我常常快樂,這叫做沒有煩惱。」你要是得到真正的快樂,那當然沒有煩惱。若是沒有得到真正的快樂,卻勉強用造作心來做成這種快樂,這不是真正的快樂,因為煩惱還在裡邊儲藏著。有一天,它還會爆發;就好像用一塊大石頭把草壓上了,草雖然不長,將來把石頭一搬開,草長得更茂盛。
在四宏誓願中,第一願是「眾生無邊誓願度」;觀世音菩薩為什麼要來到這世界?就因為「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觀音菩薩有沒有煩惱呢?他的煩惱斷了,可是他以眾生的煩惱作為煩惱。他看眾生的煩惱沒有斷,便以種種的方法教化眾生,令眾生把煩惱斷了。煩惱是沒有窮盡的,好像水波浪似的,前念滅了,後念又生;後念滅了,後後念又生,相續不斷,煩惱也是如此。「法門無量誓願學」:佛法的門徑是無量無邊。有的人讀過一部經,或讀過兩部經,便自滿了,說他懂佛法。他所懂的佛法連海水一滴猶不及,就滿足了。就好像螞蟻到海裡去飲水,飲得肚子飽脹,便說:「我把大海都飲幹了。」哼!它把大海都飲幹了,殊不知它只把肚子喝飽了。大海裡邊的水,它連一滴都沒飲。
「佛道無上誓願成」:沒有再比佛道更上了,所以每一個人應該發願成佛,不應該把自己看得太小,要把自己看得本來是佛。可是,本來是佛,並不是現在是佛。我們本來在最初都是具足佛性,與佛是無二無別。可是我們現在因為不曉得修行,所以沒有佛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的大本領,這是四宏誓願。觀世音菩薩本照四宏誓願來教化眾生,所以澍甘露的法雨,令一切眾生得到清涼,沒有煩惱,這就叫作「滅除煩惱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