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淺釋》,你本具足佛性

2020-12-18 重樓逾陀

何謂五衰?第一衰是花冠萎謝。天人戴的帽子是花所莊嚴的。這個花不是人種的花,是自然而生的莊嚴花冠。等到五衰現相時,花就殘舊凋謝。在沒有衰相現出,花總是新鮮。等到花一殘舊,就知道天人將壽終了。

第二衰是衣裳垢膩。天人的衣服不像人間的衣服,一個禮拜要洗一次,或兩個禮拜洗一次。如果不洗就不乾淨。天人所穿的衣服,不必用水洗。它總是沒有塵埃。等到五衰現前,衣服便著一層塵埃,那你就知道這個天人將壽終。就好像我們人要死,氣尚未斷時,身上有的地方就會生蟲。平時它不會生蟲子,等到氣要斷時,身上很多地方都有蟲子。天上人衣著塵埃,也是業報感召。我們這世界上,為什麼有這麼多塵埃?《楞嚴經》已講過,因為我們人心裡有太多妄想,所以世界的塵埃也變多了。我們的妄想就和塵埃一樣,沒有分別。所以一切塵垢都是由我們的妄想心造成的。天人的五衰現前,衣服也就有塵埃了。

第三衰是兩腋出汗。天上人不像我們人的身上常常出汗,他們永久都沒有汗出。可是五衰現相時,兩腋就汗出。

第四衰是身體臭穢。天上人一天到晚身體都放出一股香氣。他們不是噴上香水,或抹上香粉,乃是自然而然就有一股香氣放出。五衰現前,身上就沒有香氣,而放臭味。

第五衰是不樂本座。天人真是自在,一天到晚都在那兒打坐參禪,什麼事情也沒有。第四衰現前,他就坐不住了。坐一下又站起來,站起來又坐下,這樣坐坐站站,一念失去知覺便墮落,天人便壽終了。

這是六欲天有這五衰現相,可是初禪天有火災,二禪天有水災,三禪天有風災,因為三禪天的天人,有煩惱風,所以和世間的一股風接觸,而引起風災。所以說「六欲諸天具五衰,三禪天上有風災,任君修到非非想,不如西方歸去來。」縱使你生到非非想處天,享受八萬大劫那麼長的天福,可是天福盡時,還是墮落到人間來。不如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然後再倒駕慈航,好像觀世音菩薩似的,來教化眾生,這樣子比較穩當。

「普明照世間」:觀世音的智慧光明,普遍照耀到凡聖同居的世界。我們現在所居住的土地,就叫凡聖同居土,又叫凡聖同居世間,即是凡夫和聖人共同居住的地方。觀音菩薩所修的大智大慧,又普遍照到方便有餘的世界,就是二乘所住的境界。方便就是善巧方便。有餘,是指那世界的煩惱還沒有斷盡,還有餘剩。觀世音菩薩具足大智大慧,又普照實報莊嚴的世界,即是菩薩所住的世界。佛所住的世界,即叫常寂光世界,又叫常寂光淨土。觀音菩薩的大智大慧,皆普照於常寂光淨土、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故說「普明照世間」。

悲體戒雷震 慈意妙大雲 澍甘露法雨 滅除煩惱焰

「悲體戒雷震」:這四句偈頌是讚嘆觀音菩薩的慈悲,觀音菩薩是以慈悲為他的法體。他這個慈悲的法體,是從什麼地方生出來呢?是從持戒生出來的。最初觀世音菩薩修道便專修戒律,而生出廣大慈悲,無緣大慈的法體。這種法體就好像雷吼一樣那麼大聲,一切眾生都被他所驚醒。所謂「發聾震瞶」,聾的人也聽見,愚痴的人也聽得見。所以這句「悲體戒雷震」是讚嘆觀音菩薩的身業是不可思議。

「慈意妙大雲」:觀世音菩薩以慈悲平等,慈眼視眾生。本經上亦說:「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觀世音菩薩所修的福德,猶如大海般無量無邊。他慈悲的意念,平等給予眾生樂,這種不可思議的境界,就好像虛空中的大雲彩。

「澍甘露法雨」:澍是下雨的意思。下甘露的法雨。什麼叫甘露?甘露即是天上長生不老的藥,天人的壽命那麼長,是吃這種長生不老藥。有人說:「啊!天人也吃藥,難怪現在人想要開悟也吃藥。」可是天上這種藥是自然的,是天上本有的,不需要經過一番提煉的手續。吃了這種不老藥就不老了。觀世音菩薩的妙大雲,下甘露的法雨,下長生不老藥,令一切人離開生老病死苦。

「滅除煩惱焰」:觀世音菩薩把世界上人的煩惱火焰滅除,每一個人皆有煩惱。為什麼不成佛?因為有煩惱。為什麼不開悟?因為有煩惱。為什麼你得不到解脫,得不到真正的自由?也因為你有煩惱。煩惱,也就是執著。執著就是煩惱的一個別名。你有所執著,就得不到解脫,有很多煩惱。那麼執著又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就是從自私自利心生出來。你要是沒有自私自利的心,而大公無私,那你又有什麼可以執著的呢?你要沒有自私心,就沒有執著。沒有執著,就沒有煩惱;沒有煩惱,就解脫;得到解脫,就是開悟,也就成佛了。所以我們的煩惱是一個最壞的東西。但是每一個人都舍不了這個壞東西,總要和煩惱行住坐臥,離開不了。有人說:「我常常快樂,這叫做沒有煩惱。」你要是得到真正的快樂,那當然沒有煩惱。若是沒有得到真正的快樂,卻勉強用造作心來做成這種快樂,這不是真正的快樂,因為煩惱還在裡邊儲藏著。有一天,它還會爆發;就好像用一塊大石頭把草壓上了,草雖然不長,將來把石頭一搬開,草長得更茂盛。

在四宏誓願中,第一願是「眾生無邊誓願度」;觀世音菩薩為什麼要來到這世界?就因為「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觀音菩薩有沒有煩惱呢?他的煩惱斷了,可是他以眾生的煩惱作為煩惱。他看眾生的煩惱沒有斷,便以種種的方法教化眾生,令眾生把煩惱斷了。煩惱是沒有窮盡的,好像水波浪似的,前念滅了,後念又生;後念滅了,後後念又生,相續不斷,煩惱也是如此。「法門無量誓願學」:佛法的門徑是無量無邊。有的人讀過一部經,或讀過兩部經,便自滿了,說他懂佛法。他所懂的佛法連海水一滴猶不及,就滿足了。就好像螞蟻到海裡去飲水,飲得肚子飽脹,便說:「我把大海都飲幹了。」哼!它把大海都飲幹了,殊不知它只把肚子喝飽了。大海裡邊的水,它連一滴都沒飲。

「佛道無上誓願成」:沒有再比佛道更上了,所以每一個人應該發願成佛,不應該把自己看得太小,要把自己看得本來是佛。可是,本來是佛,並不是現在是佛。我們本來在最初都是具足佛性,與佛是無二無別。可是我們現在因為不曉得修行,所以沒有佛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的大本領,這是四宏誓願。觀世音菩薩本照四宏誓願來教化眾生,所以澍甘露的法雨,令一切眾生得到清涼,沒有煩惱,這就叫作「滅除煩惱焰」。

相關焦點

  •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淺釋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這一品名叫做普門品,有很多的意思。現在先講這個』藥珠』。因為』藥珠』,所以說』普門品』。 什麼叫』藥』呢?』又念楞嚴咒,又念大悲咒,現在講"普門品"又要念普門品。這麼多功課, 我們那有這麼多時間呢?』你不需很多時間,只要每天少睡一個鐘頭、少講一點閒話,這些工作都可以做到的。如果你不想遂心滿願,說我無所願求,我沒有貪心、嗔心,也沒有痴心,那你根本就不需要念,那就沒話可講了。要是你覺得將來或者會遇到什麼事情,想求觀世音菩薩或者佛幫忙,那你就應該多學一點佛法。
  • 念〈普門品〉的明顯感應和秘密感應(宣化上人)
    念〈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明顯感應和秘密感應宣化上人慈悲開示:言其你誦〈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有時候就得到明顯的感應,有時候就得到秘密的感應。明顯的感應,就是人人能看見,人人也都懂得。譬如觀世音菩薩救護眾生,〈普門品〉上說:「設入大火,火不能燒。」《楞嚴經》上,觀音菩薩述耳根圓通時也說「火不能燒」、「性火真空,性空真火」。
  • 深入經藏: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菩薩不能成就人的貪念
    我們眾生受持《妙法蓮華經》,那麼誰來保護我們呢?我們有難處,求誰問誰去呢?這個世界肯定是魔難重重啊;所以佛告訴我們,誰要受持《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就護佑誰。由於你擁護、受持《妙法蓮華經》的功德,觀世音菩薩才來保護。受持《妙法蓮華經》的人,觀世音菩薩時時刻刻都在保護,有求必應。沒受持,不具備那個功德。有人生病,念觀世音菩薩,病怎麼還不好呢?
  • 心中有怨,嗔恨心重,請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念誦普門品
    不過,還好,我們有妙法蓮華經,有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妙法蓮華經普門品》云: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宣化上人告誡我們:觀世音菩薩救七難、解三毒、應二求,所以他是一個不可思議的人,也可以說是個「妙人」。作為普通人,希望消除嗔恨,可以求助於妙法蓮華經,求助於觀世音菩薩。
  • 堅持每天背誦普門品
    《普門品》即《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是《妙法蓮華經》第二十五品。敘述觀世音菩薩救七難、解三毒、應二求、普現三十三種應化身,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的事跡與功德。觀世音菩薩和我們這個世界的每一個人都有大緣分。只要我們任何一個人有苦惱,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觀世音菩薩都會觀其音聲,使我們得到解脫。大家靜心想一想,這個方法是不是特別簡單,特別可行。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與「觀音經變」圖像
    佛教經典中對觀音菩薩的記載集大成者,見於《妙法蓮華經》,其中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是《妙法蓮華經》的第二十五品,集中記錄了諸多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示現事跡,由長行和重頌即偈語兩部分組成。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變,又稱觀音經變,是根據《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而繪製的,也就是說「觀音經變」原本是法華經變中的一品,是和法華經變中的「觀音普門品」與單獨的「觀音普門品變」相似的,主要的區別在於,一是作為法華經變中的一部分而出現的,另一則是獨立出現,並在經變畫的中心位置出現了觀音的說法像,形成了表現觀音為主題的經變。這也是《妙法蓮華經》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獨立流行而成《觀音經》的結果。
  • 再談觀音菩薩與你我有緣,贈送明海大和尚講解的觀音普門品播經機
    (摘自《妙法蓮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在描寫觀世音菩薩的佛經中,《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自古以來一直有許多高僧大德為我們解這部經,隋朝智者大師與明朝蕅益大師都有深入的解釋,網友可以在網上下載
  • 有苦惱,有煩惱,多念普門品,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
    現代社會,很多人在生活、工作、子女教育等方面,有不少苦惱、煩惱、不順心。發現苦惱容易,關鍵是怎麼能有效地去除苦惱?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能順利,希望沒有苦惱。這裡推薦一個去除苦惱的好方法,請多念妙法蓮華經普門品,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
  • 《妙法蓮華經》全本讀誦視頻(收藏了慢慢看)
    宣化上人開示:無論出家人,在家人,都要讀誦釋迦牟尼三部經典:《大佛頂首楞嚴經》、《妙法蓮華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因為這三部經典為釋迦牟尼佛金口所言。宣化上人還特別要求:萬佛聖城所有出家人和在家人,皆要背誦這三部經典,最低限度能背誦楞嚴經;或者會背兩部,或者會背三部,更為理想。但是要了解經義,不可囫圇吞棗,如果不求甚解,無有用處。你若能體會這三部經的境界,那才沒有白作佛教徒一場。
  • 問:用真心誦普門品,什麼叫真心?求的東西沒求到,還要堅持誦普門品嗎?
    問:感恩師父,您經常說要用真心跪在菩薩前誦普門品,什麼叫真心?是誦的時候沒用妄想嗎?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繪畫 欣賞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摩訶薩《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原是《妙法蓮華經》裡的一經品,由於觀世音信仰傳入中國日益盛行,所以經文從漢文譯本內抽出來,成為便於受持讀誦的單行經品本。《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又稱《觀音經普門品》、《觀世音經》、《普門品經》等。《法華經》二十八品中第二十五品。為觀音菩薩說普門圓通之德者,示現三十三身普使一切眾生圓通於佛道也,故名普門品。本品主要宣說觀世音菩薩的普門示現。
  • 妙法蓮華經第一品
    第二十一卷 如來神力品  第二十二卷 囑累品 淺釋  第二十三卷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四卷 妙音菩薩品  第二十五卷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六卷 陀羅尼品  第二十七卷 妙莊嚴王本事品  第二十八卷 普賢菩薩勸發品  後序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唐終南山釋道宣述
  • 《奉經之路》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不可思議功德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在世間的盛行,源於北涼國主沮渠蒙遜得了一場大病,在醫無良策,藥無療效的時候,來自印度的譯經法師曇無讖勸告他誦讀《觀音菩薩普門品》可消除病患。於是,沮渠蒙遜聽從曇無讖法師的勸告,虔誠誦讀《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結果,他的大病不治而愈。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每天念一遍,專治「業障」
    》即《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是《妙法蓮華經》第二十五品。說,這是業障病,你去念三遍的法華經的普門品,病就好了。然後國王照做了,果然病就好了。普門品主要宣說觀世音菩薩的普門示現,詳說了觀世音菩薩之化導:救七難、解三毒、應二求、普現三十三種應化身,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的事跡。佛菩薩神通自在,示現種種身,開無量法門,使眾生得證圓通。
  • 天一閣館藏《妙法蓮華經普門品》等將首次赴澳門展出
    展覽選取館藏明清刻石拓片60餘幅,從「天一遺珍」、「翰墨風神」、「金石千載」、「善裝珍拓」四個部分,就金石文化進行全面展示,其中包括《妙法蓮華經普門品》、《大悲咒》等佛教文化作品及神龍本《蘭亭序》這樣的國寶級珍品。此次展出的主題為「從碑帖中尋找寧波的文化形象」。據介紹,碑帖具有文獻價值、書法價值、教育價值等多種文化功能,碑帖的製作技藝也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注音 全文
  • 「妙法蓮華經」5個字,有什麼特殊含義?
    淺釋《妙法蓮華經》方便品《妙法蓮華經》經名的第一個「妙」字,意思就是「暢佛本懷」。佛陀將他出現在世間的秘密,完全掀開,一點也不保留地告訴我們,這就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為什麼能打開呢?關鍵在「轉」!佛陀知見,廣大且不可思議,人的心也是如此。人心潛能不可思議佛陀在人間看盡生老病死,看到修道的好處,他身體力行,並且告訴人們,這一條路是可以走的,這就是「妙法」。
  • 《妙法蓮華經》全經概要
    《妙法蓮華經》,但是我相信絕大多數人都讀誦過其中的一品,就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這是在本部經的第二十五品,我們要詳解《普門品》。如果對阿彌陀佛他的真實概念不完全了解、熟知的話,那你念的時候也不知所以然,這什麼意思?你就沒有足夠的信心,也不明了究竟是什麼意思,影響我們修行的效果。同樣讀《妙法蓮華經》,要把全經文都有個大概的了解認識之後,我們可以簡要的,《妙法蓮華經》就以普門品為代表,或者以《妙法蓮華經》之歌為代表,或者直呼經名,我就知道《妙法蓮華經》的境界,他所涵蓋的大意就能聯想到。
  • 為何名為觀世音菩薩?
    在此我把〈普門品〉分為本論、重頌、結論三個綱目,主要的部分是第一個綱目,最後兩個綱目比較簡單。一、為何名為觀世音菩薩?(一)觀聲救苦──救濟七難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若是沒人請法,釋迦牟尼佛就沒有機會說〈普門品〉。
  • 淺談觀世音菩薩(附:三十三觀音聖像)
    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在民間影響極高,極為深遠。在很多作品中,觀音的影響是超越玉皇大帝的,在大家都比較熟悉的《西遊記》中,觀世音大慈大悲法力無邊,但是玉皇大帝卻是坐在凌霄寶殿上被孫悟空趕到桌子底下的那一位,二者對比顯而易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