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又被稱為瑤琴、七弦琴,在我國的歷史非常悠久,不管是神話故事還是史書記載,古琴的出現時間是所有樂器中最早的,古人也常以琴來傳情,名曲《鳳求凰》講的便是司馬相如追求卓文君的故事。
古琴的結構被擬人化,長約三尺六寸五(約120-125cm),象徵一年365天,寬約六寸(20cm左右),厚約二寸(6公分),底板扁平,面板呈弧形,對應古代的天圓地方之說,整個琴體對應人的身體,有頭、頸、肩、腰、尾、足。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合五行宮、商、角、徵、羽,周朝時周文王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為文弦,武王伐紂加弦一根,是為武弦,合成文武七弦琴。
古琴的組成:琴面、琴弦、琴徽、嶽山、蠅頭、琴底、龍池、風沼、雁足、軫子、軫池、護軫等。
琴面:
琴面一般選用桐木、杉木等松質木料製成,內外側程瓦弧形,琴面與琴底膠合而成琴。木質的上面髹以大漆(生漆)與鹿角霜(或瓦灰)調和成琴胎,幹透後打磨光滑,是琴面溫潤自然有光澤。琴面內腹斫成膛腔,在龍池風沼處留有微微隆起的納音。一般常見的琴設有兩根音柱(天柱、地柱)連接著面板、底板,傳導振動。
琴弦:
琴放置好後,從外向內縛有七根琴弦,一弦最粗,到七弦逐漸變細。古時琴弦是蠶絲製成,現代則多用鋼弦,偶有使用絲弦者。
琴徽:
古琴一弦的外側面板上鑲有13個小圓點,叫徽、徽位、十三徽。徽多用螺鈿製成,好琴配好徽,也有用金銀玉石鑲嵌的。徽的位置實際上是弦的泛音振動節點,自然而成,其音律為純律,在按音彈奏時則作為按音音準的參考。
嶽山:
在琴頭部位,一條橫著嵌進去的硬木,稱為嶽山。
蠅頭及蠅頭的打結:
用弦頭的一端繞結而成,並位於嶽山頂端系連絨扣的弦結,稱為蠅頭。因兩小圈形如蠅頭而得名,打結時不宜過大過小以求美觀。
絨扣:
連接蠅頭與軫子的絲絞稱為絨扣,絨扣一般用稍粗的真絲絲線搓絞而成。
琴底:
琴底的材質多選用梓木、塞木等硬質木料製成,起反射音響的作用,基本上呈平面形(也有與面板膠合的一面斫成上微凹狀)。
龍池、風沼:
底部的中間和尾部,各有一個出音孔,或長方形或圓形,中部大的叫龍池,底下小的叫風沼。
雁足:
在龍池和風沼之間近風沼處,有兩個支撐琴體兼綁縛琴弦的腳,稱為雁足,因需要承受重力,雁足都用堅實木料製成。
護軫、軫池、軫子:
軫子系絨扣調節琴弦鬆緊長度,改變音高之用,所用紅木、紫檀等堅韌耐磨的木料製成。底板上有儲放軫子的淺平凹槽,稱為軫池。底板琴頭兩側向下垂凸的部位稱為護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