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C:面向未來的核心素養

2020-12-20 中國教育新聞網

近十幾年來,關於「核心素養」的研究與測評日益引起全球關注,甚至成為許多國家或地區制定教育政策、開展教育改革的基礎。

3月28日,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舉行發布會,首次對外發布《21世紀核心素養5C模型研究報告(中文版)》。這份報告吸納了中國學者在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並基於我國社會、經濟、科技、教育發展需求,進一步追問「打下中國根基、兼具國際視野」的人應該具有哪些素養,提出了「21世紀核心素養5C模型」並搭建框架、闡述內涵。

「21世紀核心素養5C模型」包括文化理解與傳承(Culture Competency)、審辯思維(Critical Thinking)、創新(Creativity)、溝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這5項素養的首字母均為C,故稱該模型為核心素養的5C模型,這些素養簡稱為5C素養。5C素養每個方面又包括3-4個二級維度,如下表所示。

「文化理解與傳承」素養是核心,為其他素養提供價值指引。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提出的「文化理解與傳承」素養包括多個層面的含義,既包括認知層面對不同文化內涵、共性與差異的認識和理解,又包括價值觀層面能夠認同並願意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中所蘊含的價值觀念、道德倫理、行為習慣等,還強調在行為層面切實踐行優秀文化中所蘊含的這些價值觀念。該素養是一個中國人具有中國根基、打下中國烙印的體現,為其他四個方面提供價值指引。

五項素養既各有側重,又相互緊密關聯。「文化理解與傳承」素養是核心,包含的價值取向對所有行為都具有導向作用;審辯思維與創新更多地表現為認知能力,審辯強調理性、有條理、符合邏輯,創新強調突破邊界、打破常規;溝通與團隊合作側重反映個體的社會技能,溝通強調尊重、理解、共情,合作強調在實現共同目標的前提下做必要的堅持與妥協。

五大素養又相互關聯。文化理解與傳承是核心;創新離不開審辯思維,溝通是合作的基礎;良好的審辯能力能夠提升溝通與合作的效率,有效的溝通與合作有助於實現更高質量的創新。

綜上,五項素養從不同角度刻畫了21世紀人才必備的核心素養,它們之間既各有側重,又相互緊密關聯,形成一個整體。

文化理解與傳承素養

文化是人類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與精神成果,文化理解與傳承指人們對文化的認知與理解、繼承與揚棄、發展與創新的過程和行為。該素養又可以進一步具體化為文化理解、文化認同、文化踐行三個要素。

1.文化理解

文化理解指對文化的基本內涵、特徵及其歷史淵源和發展脈絡、不同文化的共性與差異及其相互影響的體驗、認知和反思。

與該要素有關的行為表現舉例:

(1)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充分的感受與認知;

(2)選擇家鄉某個特定的文化現象開展專題研究,了解其淵源及其對人們生活方式的影響;

(3)選擇我國某個特定的文化現象開展專題研究,了解其發展脈絡及背後凸顯的人文精神;

(4)選擇域外某個特定的文化現象開展專題研究,了解其歷史演變和文化內涵;

(5)具有尊重多元差異的立場和開放包容的心態,對社會上常見的文化現象和相關觀點作出評價與反思。

2.文化認同

文化認同是指一個社會共同體的成員對特定文化環境中的審美取向、思維方式、道德倫理、行為或風俗習慣等的接納和認可。文化認同從根本上要回答「我(們)是誰」、「我(們)來自哪裡」的問題,是社會共同體成員身份識別和認同的基礎,也是民族和國家認同的根本。

與該要素有關的行為表現舉例:

(1)接納所在社群中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風俗習慣;

(2)體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

(3)感悟中華文明在世界歷史中的重要地位,對中華民族的文化生命力及其發展前景具有堅定信念和情感認同。

3.文化踐行

文化踐行指一個社會共同體的成員對於其所選擇和認同的生活方式、文化觀念和價值原則等在現實生活中主動加以實踐、傳承和改造、創新。

與該要素有關的行為表現舉例:

(1)能自覺遵循並積極宣傳所在社群中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風俗習慣;

(2)能自覺遵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價值觀念、道德倫理、行為習慣,自覺以中華傳統美德律己修身;

(3)積極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經典案例,並體現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

(4)結合個人興趣愛好選擇性學習並掌握某種文化形式,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審辯思維素養

審辯思維是一種反思性思維,它強調經過審慎思考並利用先前知識和多方面證據闡釋、分析、評估、推理、論證、自我調節並作出判斷和決策的過程。該素養又可進一步具體化為質疑批判、分析論證、綜合生成和反思評估四個要素。

1.質疑批判

質疑批判既包括不輕易接受結論的態度,也包括追根究底的品格。質疑批判應是理性的、雙向的,不僅指向他人,不迷信權威;也指向自己,並因此更加包容異見。

與該要素有關的行為表現舉例:

(1)對既有的觀點或做法持懷疑態度;

(2)能從不同角度不斷提出新問題;

(3)堅守真理的相對性,不迷信權威;

(4)考慮並包容不同意見,特別是與自己相左的意見。

2.分析論證

分析論證強調基於證據的理性思考,在對各種信息或證據進行理解、識別、比較和判斷的基礎上,實現多角度、有序的合理分析與有效論證。

與該要素有關的行為表現舉例:

(1)區分事實與假設,辨別信息的真偽;

(2)選擇合適的、多方面的證據;

(3)識別系統中的變量,分析它們之間的關係;

(4)能藉助證據、合理的推理形式進行有效論證;

(5)分析論證過程或證據與結論的關係,發現論證過程中的邏輯漏洞。

3.綜合生成

綜合生成指在分析論證的基礎上進行系統整合與重構,形成觀點、策略或其他成果的過程。

與該要素有關的行為表現舉例:

(1)綜合不同角度的分析論證得出結論;

(2)形成問題解決方案;

(3)設計與開發新產品。

4.反思評估

反思評估是指基於一定標準對思維過程、思維成果以及行動進行監控、反思、評估和改進,促進自我導向、自我約束、自我監控和自我修正。這一過程有助於學習者更加積極主動地建構意義、解決問題、合理行動。

與該要素有關的行為表現舉例:

(1)評估證據的可靠性及論證過程的邏輯性;

(2)區分因果與相關,考慮其他可能原因或解釋;

(3)復盤任務執行過程及完成情況,反思經驗與教訓;

(4)基於證據評估自己、他人或團隊的行為表現;

(5)在對思維、行為、產品等評價的過程中能運用適當的標準。

創新素養

創新是人類文明進步與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是提升個人競爭力的核心要素。該素養包括創新人格、創新思維和創新實踐三個要素。

1.創新人格

創新人格指個體具有好奇心、開放心態、勇於挑戰和冒險、自信並堅持自己的觀點等特質,即與創造性相關的非智力因素。

與該要素有關的行為表現舉例:

(1)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慾;

(2)具有開放心態,願意接納新生事物,不斷拓展視野;

(3)敢於冒險,能容忍不確定性;

(4)勇於挑戰,樂於探究複雜事物,面對批評、挫折有韌性;

(5)對自身的創造性有信心;

(6)能堅持自己的觀點,具有較強的自主性、獨立性。

2.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是人類的最高級認知活動,以感知、記憶、思考、聯想、理解等能力為基礎,以探索性、求異性、綜合性為特徵的心智活動。

與該要素有關的行為表現舉例:

(1)能夠沿著不同的方向進行發散性思考,從多個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

(2)能根據一定的目的,將多種思路和各種信息梳理聚焦,進行系統分析與推理,以求得有效的解決方案;

(3)能根據需要,把已有的幾種事物(或者其部分)進行重組整合,生成新的、具有更優功能效果的新事物。

3.創新實踐

創新實踐指個體參與並投入旨在產生新穎且有價值的成果的實踐活動。創新實踐包含澄清目標或表徵問題、搜集信息或資源、付諸實踐(創意產生或問題解決)等環節。

與該要素有關的行為表現舉例:

(1)從多個角度對目標進行澄清和分解,或者對問題進行識別和表徵;

(2)圍繞目標或問題,能搜集不同來源的信息或資源;

(3)付諸行動,通過引入新的思路和方法,或者對已有解決方案進行重組,以產生創意或解決問題;

(4)選擇特定主題,開展創新實踐活動,形成作品等各種形式的成果。

溝通素養

溝通作為一個信息交流的過程,有效的溝通基於雙方有效的互動,也就是說,作為信息發出者要具備有效的組織和傳遞信息的能力,而作為信息接收者要有理解和解釋信息的能力。該素養包括同理心、傾聽理解和有效表達三個要素。

1.同理心

同理心是指能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的一種能力,是一種了解他人感受、預測他人行為的社會洞察能力。

與該要素有關的行為表現舉例:

(1)能尊重溝通對象的人格、價值觀及社會文化背景;

(2)能依據對象的知識水平和接受程度調整溝通行為;

(3)能感知、理解和把握溝通對象的感受、情緒和情感;

(4)能從對方立場上思考和處理問題。

2.傾聽理解

傾聽理解指能夠正確理解溝通對象以語言、文字及其他多種形式傳遞的信息,以及隱含的意圖、情緒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傾聽理解包括積極傾聽和深度閱讀的能力。

與該要素有關的行為表現舉例:

(1)具有良好的傾聽技能,讓溝通對象感受到尊重和關注;

(2)理解溝通對象所表達的內容和觀點,體會其意圖、情感、思想和價值觀;

(3)對信息的來源、觀點的可信度、論證的充分性等進行反思與評價;

(4)監控自己的理解,當遇到理解障礙時選擇適當時機讓對方進行澄清;

(5)避免作出沒有根據的假設。

3.有效表達

有效表達是指在不同情境下,運用語言或非語言等多種形式,清楚地傳達信息、表達思想和觀點,以達到溝通的目的。

與該要素相關的行為舉例:

(1)語言流暢、條理清晰;

(2)善用多種形式或手段表情達意,符合相關語境;

(3)能有效運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表達;

(4)對表達過程和效果以及情緒情感進行有效的監控與調節;

(5)表達的內容合乎社會規範、倫理道德。

合作素養

合作是個體在認同團隊或組織共同願景的基礎上,積極主動承擔分內職責,並本著互尊互利的原則,通過與團隊不同成員間的平等協商,靈活地作出妥協、解決爭議,實現共同目標的過程。該素養又可進一步具體化為願景認同、責任分擔、協商共贏三個要素。

1.願景認同

願景認同即個體認同團隊或組織的目標、使命以及核心價值取向,並使之內化為自己工作的目標和信念。

與該要素有關的行為表現舉例:

(1)具有較強的組建或融入團隊的動機;

(2)參與建立團隊目標及價值觀;

(3)學習並理解團隊目標、使命及價值觀;

(4)在共同願景下積極思考個人定位和目標;

(5)監控並不斷調適個人目標與團隊願景的一致性。

2.責任分擔

責任分擔是指個體積極主動承擔分內職責,並制訂工作目標和計劃,充分發揮個人能動性,以較強的責任和擔當意識做好本職工作。

與該要素有關的行為表現舉例:

(1)目標分解,角色定位;

(2)制訂具體工作方案;

(3)遵守規則、盡職盡責;

(4)對行為過程進行有效監控;

(5)評估結果是否達到預期目標。

3.協商共贏

個體運用溝通技能,本著互尊互利、平等協商的原則,與相關成員展開對話,並適時、靈活地作出必要的妥協和讓步,有效推進團隊進程,實現共同目標。

與該要素有關的行為表現舉例:

(1)站在團隊或對方立場考慮問題;

(2)有效協調資源與行動;

(3)合理表達個人觀點或訴求;

(4)對出現的分歧與爭議進行有效協商;

(5)必要時作出妥協或讓步;

(6)監控、反饋成員角色與團隊組織形式。

(摘自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發布的《21世紀核心素養5C模型研究報告(中文版)》)

《中國教師報》2018年04月11日第6版 

相關焦點

  • 北師大發布核心素養5C模型 首提文化理解與傳承素養
    其中,值得關注的是,該報告率先提出文化理解與傳承素養,並將其置於核心素養的統領位置,為全球核心素養研究提供了一份來自民間的中國方案。據了解,21世紀核心素養5C模型中的4C,即審辯思維、創新、溝通、團隊合作四方面素養已為國際社會普遍共識;報告中關於文化理解與傳承的闡述,雖然植根於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土壤,但其討論問題的視角、框架、內涵闡釋於世界各國、各民族都適用。
  • 核心素養5C模型出爐:為全球核心素養教育提供「中國方案」
    將價值觀置於核心素養的中心地位,是亞洲特別是儒家文化影響的國家或地區的共同趨勢。在我國,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鮮明指出我們必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 5C核心素養模型通過託幼未來雲端大會首次滲透託幼教育
    中國教育創新成果公益博覽會學前教育專場暨2020託幼未來雲端大會8月14日正式拉開帷幕。在大會首日,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教育創新成果公益博覽會學前教育發展基金秘書長康長運博士帶來主題為《從小播下文化根: 託幼教育中的5C核心素養》演講,這是中國教育創新成果公益博覽會,在託幼教育中提出5C核心素養的理論體系。
  • 核心素養: 培養孩子未來競爭力
    如何培養面向未來的公民,以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21世紀不斷變化的工作與生活,是近十幾年來核心素養日益引起全球關注的重要原因,甚至成為許多國家或地區制定教育政策、開展教育改革的基礎。我國教育部2014年印發的《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首次提出「核心素養體系」的概念。如今,我國核心素養教育逐步實現從理念向實踐的轉化。
  • 未來教育,如何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學校一定要回歸教育常識,回歸教育本真,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聚焦「核心」中國教師報:「學生核心素養」是當前教育的一個熱詞,可能會對未來教育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我認為,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學校一定要消除各種不講科學、違背規律的反教育行為,要加強學校的競爭力,迎接教育的3.0時代;立足學校自有優勢,整合已有經驗和做法,讓學校有人性、有故事、有溫度、有美感。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我們應具體研究學生,探究他們的政治角色、社會責任、人性品格、素養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兒童成長的潛質和可能性。郭文革: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離不開信息化素養的養成。
  • 面向核心素養的農事課程
    教育從「知識核心時代」走向「核心素養時代」,在《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勞動意識」被明確為實踐創新素養的一個要點,這為農事課程進一步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同時也賦予農事課程新內涵,對區域農事課程的創新、升級提出了新挑戰。基於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提升,上城區中小學生農事課程主要從「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三項素養入手,進行農事課程的再設計和再創新。
  • 核心素養的中國表達
    其二,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根本任務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宗旨,探索、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立德樹人的育人模式。其三,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深植於中華優秀的文化傳統土壤中,又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既具有中國文化底蘊,又具有時代特點,兩者融合、互動、支撐。
  • 智慧教學助推面向核心素養的教學方式的轉變
    信息技術對教育具有革命性的影響,讓教育從關注零碎知識技能走向關注學生的核心素養,這一理念已經成為全世界教育界的共識,為核心素養而教,成為教師教學的原則。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六大素養。信息技術必然會全面地改變教育。從內容,到方式,再到評價,信息化背景下的教育變革將是一個整體系統的改變。
  • 核心素養的核心
    4.綜合性是核心素養的核心特徵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剛發布時,有人認為,這不是「核心素養」,而是「綜合素養」。「核心素養」與「綜合素養」當然是有區別的,但一定也是有聯繫的。這樣的質疑,讓我們有了一個更深入的思考,那就是綜合性是核心素養的本質屬性,或稱核心特徵。
  • 熱點|林崇德:核心素養是什麼?
    時代變了,要求變了,人們呼喚核心素養的出現。  在國際上解釋為,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核心素養是所有學生應具有的最關鍵、最必要的基礎素養。  核心素養是知識、能力和態度等的綜合表現。  核心素養可以通過接受教育來形成和發展。
  • 【關注】世界都在關心哪些核心素養?素養教育的全球經驗出爐了!
    因為這裡即將舉行一次非常重要的發布——《面向未來:21世紀核心素養教育的全球經驗》WISE研究報告發布會暨媒體圓桌訪談,報告由世界教育創新峰會(WISE)與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共同發布。面向未來,社會到底需要什麼樣的人?他們應該具備哪些素養?如何培養未來的公民,以使他們能夠更好地適應21世紀的生活和工作?
  • 未來學生需要怎樣的核心素養?未來教育該如何育人?
    智能時代,人們需要怎樣的核心素養,未來教育該如何育人? 在近日於北京落下帷幕的國際人工智慧與教育會議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指出,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向我們展示了變革教育的巨大潛能,中國將以改革為根本動力,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 如何推進教育信息化?
  • 聚焦核心素養 做中國好教育——基於核心素養的課程改革(河南濮陽...
    然後引領大家思索:我們的核心素養是否可理解為畫一個完整的人像。這樣的人有人性,在身心健康、思想品格、藝術審美方面都得到發展。申局長接著指出核心素養教育關鍵從內容上、策略上做到真正的落實。關於基於核心素養的濮陽教育創新做到了:改造課堂,四步探究教法;重建課程:五位一體課程體系;發展教師:一個信仰,五專模式;優化評價,引入第三方綠色質量評價。
  • 觀點|朱軍文:科學素養是青少年全面發展的核心素養之一
    日前,由中國科協主辦的「2020年科促會論壇——面向華東師範大學朱軍文教授表示,我國的科學教育要逐步呈現出注重從科技精英到普通大眾的轉向,加強大眾對科學的親近程度,使大眾願意了解科學技術,討論科學技術,信任科學技術,參與和從事科學技術的相關工作,提高全民的科學素養,通過形成科學文化以孕育科學的頂尖人才。 朱軍文表示,青少年是世界創新的未來所在,也是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未來競爭力的潛力所在。
  • 袁振國:批判性思維是未來核心素養的基礎
    袁振國: 因為批判性思維不僅本身是一種重要品質,而且是未來核心素養的基礎。很多國家及國際組織普遍強調的未來核心素養都強調 4C,即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溝 通 能 力(Communication)、創 造 性(Creativity)、合 作(Collaboration)。
  • 獨家 | 【兩岸共話核心素養之二】陳煒泓:核心素養導向課的三個維度
    今天不做,學校教育就不可能幫助我們的學生做好面對未來的挑戰與準備。        學校的課程和教學應該從師資的養成與改變在職教師的基本能力素養開始,再以重新建構「核心素養導向的課程」之成分與組合、打造符合「未來學習」模式的學習評量方式等三面向著手應對教育新時代。
  • 基於核心素養的課程與教學改進
    2016年又形成了面向全國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徵求意見稿)》,並於同年9月,正式發布《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它是我們國家對未來人才形象的全面、詳細表達,它代表了我們要依靠什麼樣的人才參與未來國際競爭,要依靠什麼樣的人才推動未來社會的發展,要依靠什麼樣的人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 基於核心素養的學校整體變革如何實現
    近十幾年來,核心素養的教育與測評日益引起全球的關注,甚至成為許多國家或地區制定教育政策、開展教育改革的基礎。核心素養如何落地,學校如何以此為依據推進改革。11月20日,第五屆中國教育創新成果公益博覽會在珠海國際會展中心開幕,眾多與會者在「基於核心素養的學校整體變革」主題論壇上,分享學校如何基於核心素養進行改革的經驗。
  • 學校如何讓核心素養落地生根?
    核心素養並不是高不可及的,任何一個普通教師只要掌握了科學方法,都可以進行核心素養的培養。它產生於教師對學生的指導過程中,是科學教育的結晶。課堂是核心素養培養的主戰場,課程是核心素養培養的主要載體。落實核心素養就需要抓好這兩點。首先,學校應該根據本土文化特色和學校發展規劃確立核心素養培養的主方向。
  • 核心素養:中職學校改革的支點
    為了應對日新月異的社會與經濟變革,發達國家上世紀末開展了關於「核心素養」的研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經合組織、歐盟等國際組織提出了大同小異的核心素養指標;林崇德教授領銜的課題組也於2016年發布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把我國學生應具備的核心素養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