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史上的今天 | 10月15日——華人科學家李遠哲獲諾貝爾化學獎

2021-02-08 金普化學之家

 他是第一位獲諾貝爾化學獎的華人科學家。但作為著名的科學家,他在華人世界了他的口碑很一般。

1986年10月15日,美籍華人李遠哲和哈佛大學的達德利·赫希巴赫、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約翰·波拉尼三人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以表彰他們應用交叉分子束實驗方法在反應動力學方面的研究成果。李遠哲是第一位獲諾貝爾化學獎的華人科學家。

李遠哲(1963-)


【人物簡介】

李遠哲(Yuan Tseh Lee)1936年11月29日出生於臺灣省新竹市,著名化學科學家,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國家科學獎章,美國化學學會的哈裡遜豪獎、彼得·德拜物理化學獎、美國能源部的勞倫斯獎、美國國家科學獎、英國皇家化學佰法拉第獎獲得者,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德國哥廷根科學院院士,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宗座科學院院士,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榮譽退休教授。

1959年,李遠哲畢業於臺灣大學,獲得理學學士學位,1961年畢業於臺灣清華大學原子科學院研究所,獲得理學碩士學位。  次年去美國深造,1965年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化學(Physical Chemsitry)專業,獲得理學博士學位。 其後任教於美國芝加哥大學,1974年加入美國國籍並返回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同時擔任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研究員。1986年,李遠哲和哈佛大學的達德利·赫希巴赫、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約翰·波拉尼三人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以表彰他們應用交叉分子束實驗方法在反應動力學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中李遠哲研究的是:把交叉分子束實驗方法應用於一般的化學反應,特別是研究較大分子的化學反應,利用雷射激發已被加速但尚未碰撞的分子或原子,以此控制發生化學反應的類型。1994年1月15日,李遠哲放棄美國國籍、回到臺灣。1999年以來,李遠哲每年回臺灣多次,除主持學術講習、參加學術會議外,以「中央研究院」原子分子科學研究所籌備處諮詢委員會主席身份,協助原子分所的發展,並直接參與原子分所的設計、研究計劃、科學家的聘任與學術指導等實際工作。李遠哲還是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的指導委員會委員。李遠哲曾分別於2000年和2004年,在臺灣地區「選舉」中的關鍵時刻幫助陳水扁獲得「選舉」勝利,而且經常通過媒體與陳水扁當局就個別問題進行唱和,因此臺灣媒體評價其為綠營人士。2008年,李遠哲認為中國國民黨如果在「總統」選舉中再度獲勝,將會壟斷行政和立法權,走回「獨裁」老路,試圖通過輿論為馬英九當選減分。著名作家李敖說:李遠哲「是好人,但也會做壞事」, 「沒有領袖風格,只能做科學」,不應把他(李遠哲)「捧上天」。

因為專業,所以卓越!

相關焦點

  • 【第370期】李遠哲|中國第一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李遠哲,祖籍福建南安,1936年11月29日出生於臺灣省新竹市,著名化學家,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國家科學獎章,美國化學學會的哈裡遜豪獎、彼得·德拜物理化學獎、美國能源部的勞倫斯獎、美國國家科學獎、英國皇家化學佰法拉第獎獲得者,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德國哥廷根科學院院士,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宗座科學院院士,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榮譽退休教授。
  • 美國三名科學家獲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
    核心提示: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10月9日在瑞典揭曉,美國科學家馬丁•卡普拉斯、麥可•萊維特及亞利耶•瓦謝爾因給複雜化學體系設計了多尺度模型而共享獎項。
  • 鋰電池之父們獲諾貝爾化學獎,讓我們拿起手機致敬!
    作者:劉丹憶、卞磊  每年10月初,世界的鎂光燈都會聚集在瑞典斯德哥爾摩。  當地時間10月9日中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約翰·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M·斯坦利·威廷漢(M.
  • 歷屆諾貝爾獎華人獲得者名單一覽表
    諾貝爾獎中國獲得者2015年 屠呦呦北京時間2015年10月5日。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屠呦呦。她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製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中國藥學家屠呦呦成為國內第一個諾貝爾科學類獎項獲得者也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籍女性。
  •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她們的研究幫助開發癌症療法
    中新網10月7日電(劉丹憶)當地時間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將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法國科學家埃曼紐爾·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美國科學家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A.Doudna),以表彰她們在基因編輯技術方面的貢獻。
  • 2名女性分享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她們是什麼來頭?
    當地時間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將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法國科學家埃曼紐爾·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美國科學家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A.Doudna),以表彰她們在基因編輯技術方面的貢獻。
  • 化學史上的今天 | 6月25日——物理化學界的雙料大咖能斯特
    化學史上的今天都發生了什麼?有何重大的化學發現,有哪些化學趣聞?金普化學之家與您分享。歡迎金粉兒來稿或提供相關資料。1864年6月25日,卓越的物理學家、物理化學家和化學史家瓦爾特·赫爾曼·能斯特(Walther Hermann Nernst)出生於德國。他是現代物理化學的創建人之一。
  • 盤點曾獲諾貝爾獎的華人,你認識幾個?
    楊振寧,1922年出生於安徽合肥,美籍華人科學家。1957年,由於與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觀念被實驗證明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此外曾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作出了裡程碑性貢獻。楊振寧和李政道曾為摯友,他們是最早獲諾貝爾獎的華人,然而也因合作中的嫌隙而發生決裂。
  • 美德三名科學家獲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
    埃裡克·白茲格斯特凡·W·赫爾威廉姆·艾斯科·莫爾納爾【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10月8日消息,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獲獎者為美國科學家埃裡克·白茲格,美國科學家威廉姆·艾斯科·莫爾納爾和德國科學家斯特凡·W·赫爾,以表彰他們在超解析度螢光顯微技術領域取得的成就。
  • 三位科學家因分子機器分享2016諾貝爾化學獎(附歷屆化學獎得主)
    10月5日下午17點45分左右(當地時間11點45分),2016年諾貝爾獎化學獎揭曉!Jean-Pierre Sauvage ,Sir J. Fraser Stoddart 和Bernard L.從歷史發展來看,分子馬達和19世紀30年代的電動機何其相似,當時科學家們展示了各種各樣的旋轉曲柄和輪子,卻沒意識到這些東西將導致電車、洗衣機、風扇以及食品加工機的產生。今天,分子機器很有可能在新材料、傳感器以及儲能系統的研發中得到應用。距離1901年諾貝爾獎首次頒發已經過去115年,2016年是第108次揭曉諾貝爾化學獎獲獎名單。化學獎是眾多諾貝爾獎中最重要的獎項之一。
  • 一人「梅開二度」 跨界「混搭」成風……諾貝爾化學獎歷史趣聞
    圖片來自網絡歐內斯特·盧瑟福 圖片來自網絡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於10月9日揭曉,有人「居華山之巔笑傲江湖」,體驗「天下誰人不識君」的暢快與得意;當然,也有人與諾獎失之交臂,卻仍保持「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的豪情。
  • 美國10大華裔科學家:他們是黃皮膚的美國人,卻不再是中國人
    李政道,1926年11月24日生於上海,江蘇蘇州人,哥倫比亞大學全校級教授,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因在宇稱不守恆、李模型、相對論性重離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撲孤立子場論等領域的貢獻聞名。1956年,與楊振寧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共同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是中國人首次獲得諾貝爾科學獎,意義重大。
  • 美英3名科學家因這些貢獻獲得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
    美英3名科學家因這些貢獻獲得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 原標題:   北京時間10月3日17時45分許,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授予Frances H. Amold、George P. Smith和Gregory P.
  •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兩位獲獎者都是女科學家
    北京時間10月7日17:45,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獲獎名單,法國和美國女科學家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A. Doudna共同獲獎!獲獎理由是開發了一種基因組編輯的方法。
  • 三位鋰電池科學家獲諾貝爾化學獎,平均年齡81歲
    瑞典皇家科學院9日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來自美國的科學家約翰·古迪納夫、斯坦利·惠廷厄姆和日本科學家吉野彰,以表彰他們在鋰離子電池研發領域作出的貢獻。特寫鋰電池誕生記鋰離子電池主要由陰極、陽極、電解液、隔膜、外電路等部分組成,依靠鋰離子在陰陽極之間的移動產生電流。
  •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當地時間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戈蘭·漢松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Jennifer
  • 過去5年,諾貝爾化學獎都頒給了誰?
    1911 年獲獎的波蘭裔法國物理學家、化學家瑪麗·斯克沃多夫斯卡·居裡(Marie Skłodowska Curie)是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女性(她同時也獲得了 1903 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表彰她發現了鐳(Ra)和釙(Po)元素、對鐳進行了提純以及相關性質和化合物研究,對化學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到目前為止,僅有 7 位女性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基因編輯,眾望所歸
    北京時間10月7日傍晚,諾貝爾委員會宣布,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被授予給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Jennifer a . Doudna,以表彰她們「開發出一種基因組編輯方法」——CRISPR/Cas9基因剪刀。這也是諾貝爾化學獎首次被兩位女性科學家共享。
  • 翁啟惠接替李遠哲出任臺灣「中央研究院」院長
    五十八歲的「中研院」院士翁啟惠十九日走馬上任院長,接替出任此職十二年餘,任期屆滿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   「中研院」第八屆、第九屆院長交接典禮今天在該院學術活動中心一樓大禮堂舉行典禮後立即舉行歡送卸任院長李遠哲的茶話會。  翁啟惠生於一九四八年八月三日,臺灣大學化學系畢業,從事蛋白質化學合成及蛋白摺疊的研究,翁曾留學美國並在那裡的多家大學任教多年,並獲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三年前應李遠哲之邀回臺擔任「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