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的雕刻繼承了古希臘雕刻藝術,為何二者之間差異大(古希臘雕刻體現出濃厚的人本主義思想和浪漫主義情調;古羅馬雕刻主要突出統治者的精神意志和寫實主義色彩 )
古希臘和古羅馬藝術作為世界藝術史上的兩朵奇葩,同時也是構成西方藝術的兩個源流。古希臘和古羅馬在雕刻、建築、繪畫、音樂等多方面留下了寶貴的人類遺產。
雕塑
在談到兩者時,許多人會把兩者統稱為「古希臘羅馬藝術」,這樣的說法固然沒錯,卻忽略了古希臘藝術和古羅馬藝術同源性之外的差異性。以雕刻為例,古羅馬雖然繼承了古希臘雕刻藝術的許多要點,兩者可說是一脈相承,但羅馬雕刻並非完全等同於希臘雕刻。
仔細比較兩個時代的雕刻作品,不難發現希臘雕刻藝術呈現出濃厚的人本色彩和浪漫主義情調,而羅馬雕刻則呈現出注重現實、強調統治者功績的寫實色彩。
探究兩者之間差異的原因,還需回溯到兩個文明產生的社會環境及當時人們的藝術追求和藝術目的之上。
一、文明誕生的環境不同,風格自然也不同
1、生活環境差異
古希臘人生活在海洋周圍,陸地狹小而海洋廣闊,是當之無愧的海洋民族。陸地面積限制了希臘人在地面的發展,而廣闊的海洋卻提供了無盡的機會。古希臘人依託自身的地理位置,發展海上貿易,出海經商。
古羅馬遺址
獨特的海洋經歷造就了古希臘人富於想像、敢闖敢拼的冒險精神,這種精神滲透到藝術領域當中,就呈現出追求自由、充滿想像的浪漫主義色彩。希臘雕刻藝術家往往把人當作神一樣去刻畫,大膽地抨擊統治者,具有強烈的個體意識,也使希臘雕刻藝術呈現出一定的獨立性。
古羅馬則與希臘不同,由於古羅馬是典型的以陸地為主要疆域的國家,廣闊的土地決定羅馬人以農業發展為主。當時人們耕作水平、生產水平都比較落後,羅馬人要生存發展,必須依靠自然又對抗自然,從而形成了羅馬人嚴肅、務實的民族精神。
另外,羅馬在徵服其他國家的過程中,也受到理依達拉利亞美術的影響,同時也吸收了希臘、埃及等地區的文化,呈現出多元並包的特點,逐漸區別於古希臘雕刻藝術,而有了自身鮮明的點。
2、政治環境差異
古希臘是城邦制國家,城邦很小,城邦與城邦之間是彼此獨立的狀態,不存在競爭和擴張,政治環境以「民主」、「自由」為主要特點,人們思想活躍,注重個體的獨立自由,在雕刻中也不涉及政治因素。
但羅馬是奴隸制國家,羅馬統治時期,一直處在徵服他國的不斷擴張之中,人民的政治意識較強。羅馬帝國的君主對藝術、宗教等領域都有很大的威懾力,這時期的羅馬雕刻藝術都帶有強烈的政治意味。
古羅馬雕塑
在羅馬共和國時期,為了彰顯貴族名流、軍事首領和帝王的功績,人們便把他們的雕像陳列在公共場某個人所。這種共知的習慣一直延續到羅馬帝國的統治末期。在這樣的社會風氣之下,還出現了專門為雕像以作為禮物的社會風尚,當時的雕刻藝術家也多以此作為收入的來源。
他們很少按照自己的意願來雕刻作品,往往都是哪個富甲大商來了訂單,然後按照訂單的要求進行創作,並不是單純的藝術行為,往往帶有現實的功利性色彩。一時間,連演員、運動員、競技明星的雕像也出現在眾人的視線裡,成為公眾頂禮膜拜的對象。
這一時期的雕像有很強的政治目的,政治家和統治者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擴大自己的影響力,並且滿足炫耀權勢的虛榮心。
到了帝國時期,羅馬雕刻藝術徹底成為頌揚君主的重要手段,這一時期為君主立像也達到了巔峰,神聖皇帝渥大維在自傳中寫過,在羅馬城中,為他樹立的(或站立或在馬背或在戰車上)銀質塑像約80座。
二、民族性格反過來影響藝術風格
1、希臘人浪漫,認為藝術即藝術;羅馬人務實,認為藝術應有實用性
斷臂的維納斯
古希臘人視藝術創作的過程為生活的一部分,他們思想浪漫而單純,認為藝術便是藝術本身。希臘人的海洋經歷使他們骨子裡嚮往浪漫和理想,造就了希臘文化中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的特質。希臘人特別鍾情於「美」,自然也體現在古希臘雕刻之中。
希臘藝術家在雕刻上極力追求「完美的比例」,連微小的細節也不放過,不容許有一丁點的誤差。希臘雕塑擲鐵餅者、斷臂的維納斯這兩個雕刻作品上都呈現了完美的比例,簡直巧奪天工。同時期希臘的其他雕刻作品也呈現出自然、優雅、浪漫等特質。
但對羅馬人來說,藝術創造有更為實用的功能。羅馬時代領土擴張頻繁,大大小小的戰爭時常發生,人們為了記錄和表彰君主的功績,便想到了通過雕刻來紀念和歌頌君主的功德。
例如羅馬著名建築凱旋門就是為了紀念坦丁大帝擊敗馬克森提皇帝統一羅馬帝國而建的,凱旋門上方的浮雕以謙恭的語言詳細記載了坦丁大帝的赫赫威風。除此之外,凱旋門前的雕像也同樣具有實用意義,為的是人們不忘這位君主的貢獻。
古希臘和古羅馬都有數量眾多的神廟,但兩者的作用卻截然相反,希臘人建造廟宇是為了神靈,而羅馬人建造神廟卻是為了供貴族居住。希臘神廟中有許多栩栩如生的雕像,這些雕像大多取材於希臘神話,希臘人通過「將神創造出來」這一行為來表達對神的崇敬,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
古希臘雕塑
羅馬人建神廟則是為了更加實際的作用:歌頌帝王的功德,或者滿足帝王對奢侈生活的要求。因此在羅馬神廟中的雕刻,都充滿著貴族的氣息,許多雕刻都是以帝王、貴族為原型雕刻的,更具有王者風範。
2、希臘人追求完美,表現出浪漫主義;羅馬人追求社會效益,表現出寫實主義
在藝術創作的重點上,古希臘藝術家和古羅馬藝術家也呈現出鮮明的差異,簡單概括就是希臘人重精神,而古羅馬人講究實際,希望用雕刻來講述真實的歷史。
古希臘雕刻家追求展現人體的極致美麗,幾乎是把對美的追求和美的理解都傾瀉於雕刻作品之中,至於是否真實,則不在古希臘雕刻家的考慮範圍之內。
在雕刻時,古希臘藝術家運用簡明流暢的線條、科學和諧的比例來構成人體,再加以飄逸的服飾來展現人體的柔美狀態,顯得真實自然。人體比例之黃金比例被希臘雕刻家運用的爐火純青,給人以勻稱的節奏感,極具欣賞價值。
古希臘雕塑
雖然他們主張藝術模擬自然,但不是全然模擬自然,更非任憑自己的想像虛構。就像亞裡斯多德主張的「藝術應該模仿事物所應然的樣子」,即事物的典型,普遍性、必然性和和諧性,所以是一種理想化的寫實風格。
藝術所追求的美是與自然的真實性聯繫在一起。所以塑造生動、自然的感性形象,明顯地看出古希臘在藝術上追求完美,具有理想化的特色。
相比之下,羅馬人更重現實,希望藉助藝術作品來表達實在的、具體的東西,所以古羅馬藝術沒有希臘藝術的浪漫主義色彩和幻想成分以及無需追求完美,而是具有寫實性和敘事性的特徵。
羅馬雕刻家在雕刻人體時,喜歡呈現人最真實的樣子,而不去考慮這樣創造是否符合「美的原則」和具有「美的比例」,只有不加修飾,才能呈現一個人最真實的精神面貌。
所以羅馬雕像如果缺了頭部,餘下的部分就沒什麼欣賞性了;而希臘雕像的靈魂充滿身體各個部分,即使只剩下斷臂殘軀,仍然能給人以特有的生命和美感。很多人不喜歡古羅馬的雕塑,因為古羅馬的雕塑沒有希臘的那麼美觀,甚至有很多醜陋,殘暴的東西。
古羅馬雕塑
羅馬雕刻作品《沉歡中的潘神》,其表現出的那種荒誕,淫亂,甚至到了令人反感的地步,這樣真實地表現「人」本身目的在於記錄真實的樣子,在羅馬人看來,這比希臘人精心呈現出的「完美體態」更有社會意義。
羅馬的這些雕塑,反映了當時人們生活的自然樣態,真實地再現了歷史,具有極大的社會效益,是研究羅馬文化重要的材料。
三、總結
在羅馬雕刻藝術的雛形時期,希臘雕刻藝術對它有顯著的影響。但兩種藝術所處的生活環境、政治環境的巨大差異,以及在這種環境下孕育的不同的民族性格使各自產生了不同的藝術追求和表達重點的不同,從而呈現出浪漫主義和寫實主義的最終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