犍陀螺是一個古代地理名詞,位於今天的巴基斯坦白沙瓦谷地、阿富汗之喀布爾和堪達哈爾以東一帶地區,由於所處地理位置特殊,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從公元前3世紀開始,佛教在這一地區得到傳播和發展,並汲取了來自古希臘和羅馬的雕刻藝術風格,產生了極具影響世界性的犍陀螺藝術。
希臘風格的犍陀螺佛像是犍陀螺藝術的創造貢獻之一,佛像的出現與公元1世紀以後印度大乘佛教的興起有關。大乘佛教把佛陀神化、人格化的理念,恰好符合當時犍陀螺地區所汲取的古希臘和羅馬文化的雕刻傳統。犍陀螺雕刻家逐漸打破古印度傳統雕刻藝術,將佛陀和佛教聖者本像在希臘風格的雕刻風格中表現出來,其形態健碩柔美,略帶笑意,衣衫線條流暢,或站或坐。除了佛傳故事、佛像,還有菩薩等諸神雕像。
這尊佛陀立像,除雙手和長衫部分殘毀外,其餘保存完好,整體看形態健壯優美,臉部圓潤,額頭飽滿,細密的波紋發向後舒捲,新月細長眉骨,深深的眼窩,眼睛直視前下方,鼻梁高聳,下唇較上唇飽滿。圓領通長佛衣,從雙肩自然而下,線條流動,猶如輕風拂柳。
這尊佛陀坐像,坐於獅子臺座,神態安詳,波紋髮髻,眼睛微睜,手施法印,鼻與額之間線條微曲聯結,中間不斷,立體感強,刻有波紋褶皺長衫,輕盈飄逸、細膩。
菩薩的出現代表了佛教從小乘向大乘發展,是為普度眾生、救苦救難的救世主,即「未來佛陀」。本尊菩薩像除雙手殘毀外,其形象鮮明生動,頭戴飾冠,頸戴項圈,腳登履鞋,服飾華麗考究,裝束和形態更接近於世俗的人格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