犍陀螺雕刻藝術特點

2020-12-23 百家號

犍陀螺是一個古代地理名詞,位於今天的巴基斯坦白沙瓦谷地、阿富汗之喀布爾和堪達哈爾以東一帶地區,由於所處地理位置特殊,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從公元前3世紀開始,佛教在這一地區得到傳播和發展,並汲取了來自古希臘和羅馬的雕刻藝術風格,產生了極具影響世界性的犍陀螺藝術。

希臘風格的犍陀螺佛像是犍陀螺藝術的創造貢獻之一,佛像的出現與公元1世紀以後印度大乘佛教的興起有關。大乘佛教把佛陀神化、人格化的理念,恰好符合當時犍陀螺地區所汲取的古希臘和羅馬文化的雕刻傳統。犍陀螺雕刻家逐漸打破古印度傳統雕刻藝術,將佛陀和佛教聖者本像在希臘風格的雕刻風格中表現出來,其形態健碩柔美,略帶笑意,衣衫線條流暢,或站或坐。除了佛傳故事、佛像,還有菩薩等諸神雕像。

這尊佛陀立像,除雙手和長衫部分殘毀外,其餘保存完好,整體看形態健壯優美,臉部圓潤,額頭飽滿,細密的波紋發向後舒捲,新月細長眉骨,深深的眼窩,眼睛直視前下方,鼻梁高聳,下唇較上唇飽滿。圓領通長佛衣,從雙肩自然而下,線條流動,猶如輕風拂柳。

這尊佛陀坐像,坐於獅子臺座,神態安詳,波紋髮髻,眼睛微睜,手施法印,鼻與額之間線條微曲聯結,中間不斷,立體感強,刻有波紋褶皺長衫,輕盈飄逸、細膩。

菩薩的出現代表了佛教從小乘向大乘發展,是為普度眾生、救苦救難的救世主,即「未來佛陀」。本尊菩薩像除雙手殘毀外,其形象鮮明生動,頭戴飾冠,頸戴項圈,腳登履鞋,服飾華麗考究,裝束和形態更接近於世俗的人格化。

相關焦點

  • 朱滸分享:東京國立博物館印度及犍陀羅雕刻藝術
    東京國立博物館印度犍陀羅雕刻藝術朱滸分享東京國立博物館位於東京臺東區上野公園北端,內有本館、東洋館、表慶館及法隆寺寶物館4個展館共43個展廳,陳列面積1.4萬餘平方米,約有11「東洋館」是1968年開放的新館,設10個陳列室,分綜合陳列、埃及藝術、西亞、東南亞藝術、中國藝術、朝鮮藝術和西域藝術等部門,展出日本以外的東方各國各地區的藝術品和考古遺物。
  • 古印度佛像識別指南:「犍陀羅」「秣菟羅」什麼意思
    圖中畫紅圈處即為犍陀羅地區 要說清楚犍陀羅風格造像的特點,我們必須要先大概梳理一下古印度與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的一段恩怨情仇。 亞歷山大大帝雖然沒有完全徵服古印度,但給古印度帶來了希臘/羅馬樣式的雕刻藝術。公元1世紀,當時古印度的統治者迦膩色迦大力推行佛教,仿照希臘雕塑的樣式製作佛造像,產生了犍陀羅藝術風格。
  • 蘇州展犍陀羅佛教造像藝術,講述「佛陀的一生」
    展覽以犍陀羅造像藝術為主題,圍繞佛傳故事,展出了犍陀羅文化收藏家、學者何平珍藏的30件展品及實地拍攝的近40件攝影圖片,以造像講述釋迦牟尼的人生歷程,並以攝影圖片呈現當地風貌。同期,還舉行了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新書《圖說犍陀羅文明》全國首發式。犍陀羅,被稱為「佛像的故鄉」,是佛教的飛翔之地,公元2至3世紀,佛教在犍陀羅獲得了革命性的發展和再造,達到鼎盛。
  • 自學成就雕刻藝術,一位老火車司機的雕刻之旅
    文/圖 半島客戶端記者 韓小偉今年74歲的王華明有一雙靈巧的手,燒火的劈柴,經他手施法就變身成古意盎然的藝術擺件;普通的白瓷器,他一番點化就顯現出意境高雅的山水畫。退休前,王華明開著火車縱橫祖國運輸忙;退休後,他最常說的話是「珍惜時間」,要用木雕和刻瓷,留住美好時光。
  • 在全球傳播史上,犍陀羅文明對中國佛教有怎樣的作用?
    其中,犍陀羅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犍陀羅為何在佛教的傳播史中如此重要?佛教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嗎?7月24日,在單向空間,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舉辦的《佛傳與圖像:釋迦牟尼神話》新書發布會上,此書的作者、青海民族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趙豔、《犍陀羅文明史》的兩位作者孫英剛和何平,與大家聊了聊犍陀羅藝術與佛教的歷史。
  • 沙龍|孫英剛、趙豔、何平:重新思考犍陀羅文明的意義
    7月20日下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邀請浙江大學教授孫英剛,青海民族大學副教授趙豔,收藏家、獨立學者何平在北京單向空間愛琴海店舉行了一場學術沙龍,主題為「絲綢之路上的藝術明珠——犍陀羅」。最近幾年,三位學者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犍陀羅地區,對歷史上這一地區的文化藝術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 寺廟石雕釋迦牟尼佛大型石雕如來佛雕刻
    石雕釋迦牟尼佛是由天然石材雕刻而成。石雕釋迦牟尼作為佛教創始人,人們雕刻的佛像,「千佛一面」都以他為標準,數量多。肉髻凸出、飾波發、面容圓潤,雙目微啟、表情莊重、和藹、淡泊,還有一絲不易察覺的笑意,給人以撫慰關懷的親切之感。
  • 談印度藝術——為印度藝術及手工藝術品而作
    這幾種宗教,在印度的建築、雕刻和繪畫藝術上,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歷史上有一段長時期,印度藝術主要是為宗教服務的,特別是佛教,它在印度興盛了一千年的時間,其後雖然衰落,但在東方各國,卻發生了很大的影響。由於這個原因,中國與印度的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印度的佛教藝術,始於公元前三世紀摩竭陀國孔雀王朝阿育王時代。阿育王所立石柱,現在保存的尚有十處。
  • 師承古希臘雕刻藝術的古羅馬,為何丟掉了「浪漫」,注重「寫實」?
    古羅馬的雕刻繼承了古希臘雕刻藝術,為何二者之間差異大(古希臘雕刻體現出濃厚的人本主義思想和浪漫主義情調;古羅馬雕刻主要突出統治者的精神意志和寫實主義色彩 ) 古希臘和古羅馬藝術作為世界藝術史上的兩朵奇葩,同時也是構成西方藝術的兩個源流。
  • 邵鳳武:傳承古老雕刻藝術的當代刻瓷藝術大師
    記者近日帶著對中國傳統刻瓷藝術的敬仰,走近了中國當代刻瓷藝術大師--邵鳳武先生,先生1957年出生,成長於山東煙臺,1976年2月參軍入伍,1983年轉業回到家鄉煙臺,從事刻瓷工作40餘年。2013年被國務院授予「中國雕刻藝術大師」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被外交部聘為「國禮專職雕刻大師」。現任美國世界藝術家協會中國區域常務理事,華夏世界藝術家協會常務理事。
  • 卡博特頂級1911雕刻手槍欣賞 金屬畫布上表現新藝術風格
    這支「LeNouveau」的意思為「新的」,寓意該槍採用了全新的藝術風格。該槍是OAK系列,意為「一型一支(OneofaKind)」,獨一無二。這款手槍由雕刻大師OttoCarter親手製造,以下是卡博特對這款手槍的描述,以及在這款鋼鐵手槍上採用的新藝術風格所帶來的挑戰,以及如何完成的故事。
  • 古代埃及雕塑繪畫藝術特點
    埃及藝術,一般指公元前332年前的埃及美術。其特點是:建築體量巨大,宏偉壯觀,具有強烈的崇高感;雕刻樸素寫實,整體性強,有觀念化、概念化和程式化的傾向;繪畫線條流暢優美,色彩豐富。現遺存一些金字塔、雕刻和墓室壁畫。埃及藝術是人類最早的文化遺產之一,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 「內江民間雕刻牛人」方寸間刻出藝術夢
    主人公叫李青雲,是內江鍛壓廠的一名退休職工,因自幼愛好繪畫而與傳統藝術結緣。他從繪畫到音樂,再到雕刻,無不涉獵。尤其是在雕刻藝術上追求創新,在摺扇的扇骨上雕花鐫畫,大大豐富了摺扇的文化內涵。他也因此被大家稱為「內江民間雕刻牛人」。
  • 葉文駿:傳統雕刻工藝與現代藝術的碰撞交融
    葉文駿,江蘇南京人,現為中國航海學會會員、南京市作家協會會員,現專注從事雕刻手工藝品藝術設計與製造。 葉文駿正在創作中 葉文駿從小受環境薰陶,接觸蘇作紅木家具,對傳統紅木雕刻十分的感興趣,少年時就開始學習傳統雕刻工藝,拜中國高級雕刻美術師朱金財先生為師。
  • 去藝博會,賞洪江軍陶瓷藝術的雕刻人生
    洪江軍作品  8月23日至26日,由中共濟南市委宣傳部指導、濟南日報報業集團、濟南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的第七屆濟南藝術博覽會在舜耕國際會展中心舉辦
  • 中國最早的雕刻藝術被評為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它將中國藝術中鳥類的表現提前了8000多年,屬中國最早的雕刻藝術。 今年6月,來自中國、法國、加拿大、以色列和挪威等6國的國際研究小組,將該研究成果在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ONE)雜誌予以發表。 新發現的這隻雕刻鳥身長2.1釐米,高1.2釐米,厚0.6釐米,保存十分完整。
  • 雕刻家朱銘建美術館20年:藝術不言「退」
    中新社新北9月14日電 題:雕刻家朱銘建美術館20年:藝術不言「退」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邢利宇2019年恰逢臺灣朱銘美術館建館20周年。朱銘先生以埋藏逾5000年珍貴古茄苳沉木雕刻的「太極」新作,於14日在位於新北的館址隆重開展。
  • 五犍沐快速公路沐溪河大橋預計月底合龍
    作為串聯五通橋區、犍為縣、井研縣的交通要道,五犍沐快速公路的建設備受大家關注。3日,記者來到五犍沐快速公路沐川段建設現場,得知作為該項目控制性工程的沐溪河大橋,即將於7月底合龍。五犍沐快速公路沐川段全長16.61公裡,新建段8.93公裡,改擴建段7.68公裡,設橋梁8座、隧道2座。「沐溪河大橋全長619.5米,距離水面的高度達100米,建設周期長、施工難度大。」五犍沐快速公路沐川段項目執行經理辜春冬告訴記者,經過長期奮戰,沐溪河大橋南側邊跨已經合龍,北側邊跨將於5日合龍,而整座大橋的中跨,預計將於7月底合龍。
  • 美麗的大理石裙子:惟妙惟肖的雕刻藝術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雙語新聞>科技IT>正文美麗的大理石裙子:惟妙惟肖的雕刻藝術 2014-04-08 11:14 來源:滬江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