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傳播史上,犍陀羅文明對中國佛教有怎樣的作用?

2020-12-22 新京報

我們經常說,佛教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此後,佛教逐漸被中國化,成為華夏文明的一部分。但是,這種敘事真的是正確的嗎?

浙江大學歷史系教授孫英剛認為,這種簡單的線性敘事是不準確的,佛教傳入中國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再造。佛教一進入中國,就已經成為了東亞文化的一部分。其中,犍陀羅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犍陀羅為何在佛教的傳播史中如此重要?佛教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嗎?

7月24日,在單向空間,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舉辦的《佛傳與圖像:釋迦牟尼神話》新書發布會上,此書的作者、青海民族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趙豔、《犍陀羅文明史》的兩位作者孫英剛和何平,與大家聊了聊犍陀羅藝術與佛教的歷史。

《佛傳與圖像:釋迦牟尼神話》,趙豔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4月版

犍陀羅藝術為什麼重要?

孫英剛認為,無論是從學術內在發展的邏輯來看,還是從學術之外來理解中國文明,犍陀羅藝術都是非常具有意義的。

在對犍陀羅藝術的研究過程中,孫英剛發現,犍陀羅和中國文明的關係非常密切。以前,學術界對中國文明的研究都局限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內,在孫英剛看來,這摒除了太多理解中國文明的角度。

犍陀羅文明的很多文化元素、符號、理念,最終都在東亞紮根發芽,成為重要的人類遺產。從這個方面來講,中國文明一直都是開放的文明。中國之所以能夠延綿幾千年,就因為中國文明是開放的,能夠不斷地把外來文化元素轉換為自己文化的一部分。

佛教的傳入,就是鮮活的例子。從公元二世紀佛教傳入中國後,它影響了中國人的生死觀、語言、信仰和日常生活。佛教傳入後的中國文明和佛教傳入之前的中國文明差別非常大。在語言上,因果、世界等許多概念都是佛教傳來的,包括現在的人在網上聊天打的「呵呵」,也是佛教帶來的。因為「呵」是一個動詞,是呵斥譴責的意思,但在佛教裡,「呵」變成了一個擬聲詞,指發出聲音的笑聲。

此外,佛教的興起與傳播是人類世界的一件大事。佛教在東亞世界的中國、日本和韓國之間,也是除儒學之外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核心議題。其中,很多的理念都要回到犍陀羅去。在公元前後的幾百年間,犍陀羅是文明的十字路口,它包括現在巴基斯坦的西北部、阿富汗地區,更廣義的犍陀羅地區包括幾個中亞國家的南部地區。

犍陀羅藝術

犍陀羅文明地區,處在伊朗文明影響下,受西亞文明的影響,也受南邊印度文明的影響,還受東邊中國文明的影響。在黃金之丘的寶藏裡,就可以看到各種文明的元素,其中也包括中國的馬車。而且,那段時間正好又處於希臘化時代,希臘人曾經在這裡建立過一系列的小王國,包括早期的希臘巴克特裡亞王國。

因為這些契機,佛教來到那塊區域之後,受各種文明的影響,產生了一些根本性的變化,比如說佛像的出現。佛像在犍陀羅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原始佛教是沒有佛像的,古代中國和古代印度沒有給聖人、偉人塑像的傳統,甚至早期的佛典裡講,佛陀太過於偉大,所以人類沒有辦法把它的形象表達出來,早期佛教是反對偶像崇拜的。

歷史上第一批佛像希臘化風格非常重,有所謂的三十二像,受希臘影響還有伊朗的影響。比如,佛中間的「白毫」就是受伊朗文明的影響。西亞的王者君主是有這樣的表達,用王者的形象來描述聖人。

犍陀羅藝術與希臘文明有什麼聯繫?

趙豔認為,犍陀羅和希臘文明有很大的關係。希臘因為其三面環海的戰略位置,孕育了它和其他古老文明的差別。希臘文明最為主要的一個特徵是開放性或者包容性。這種精神體現在希臘的神話中。希臘神話體系非常分明、清晰化,比如《荷馬史詩》、《赫西俄德的神譜》當中,希臘的神話就體現出非常體系化的特徵。從希臘神話中,可以非常準確地理解到希臘精神。趙豔認為,希臘精神簡單概括就是它的原欲性,它肯定人最基本的一些欲望;其次,它有一種理性的表達。

酒神狄俄尼索斯和太陽神阿波羅,分別代表了兩種精神,這兩種精神時而涇渭分明,時而交織。希臘精神的核心,就是既有原欲性,又有理性的束縛。這種希臘神話,成為了希臘藝術最重要的源頭。

希臘的很多雕塑,包括早期邁錫尼文明當中的壁畫就有一些描繪希臘神話的場景,所以它具有很濃厚的敘事元素。這些對犍陀羅佛像藝術的誕生,起到了非常直接的影響。公元一世紀左右,開始出現了佛像,釋迦牟尼的形象就是希臘王子的那種太陽神的造型,它的髮型和衣服褶皺完全是希臘化的。此外,佛傳中釋伽牟尼的誕生、初創法門、降魔成道、涅槃,都是用非常清晰的線性的敘事方式來表達的。所以,希臘文化對犍陀羅藝術的影響非常深遠。

《犍陀羅文明史》,孫英剛、何平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年2月版

孫英剛舉了一個例子,他提到,有些希臘的神還被佛教改造進入佛教。執金剛神或者叫執金剛菩薩,手裡拿著一個金剛杵。有時候,它一手拿著金剛杵,一手拿著拂塵。有人說,它作為佛陀護持的形象出現,是佛陀的「警衛員」。金剛杵,指保衛的功能;拂塵,指服務的功能。當然,佛陀不需要它保護,佛陀的法力比他大很多。

但在犍陀羅的佛傳浮雕裡,有大量的執金剛神的形象。它最初的形象,就是希臘的大力士赫拉克勒斯,頭上戴著獅皮帽,手裡拿著大木棒,這都是希臘文化的傳統元素。赫拉克勒斯這個身份形象,在前佛教時代已經出現在希臘巴克特裡亞王國的錢幣上。稍後出現的佛傳故事,就把這位希臘神收編了,變成了佛教的保護神。這個形象,沿著絲綢之路一路東進。

當然,後來它的形象又經過了變形,但它戴著獅皮帽、手持武器的形象還保存著。前些年,考古發掘的北齊武將徐顯秀的墓,他戴的戒指上畫的就是赫拉克勒斯。所以,在那個時代,中國和各種文明的交往是很多的。

趙豔補充道,在犍陀羅藝術裡,我們會有一些想像不到的場景。比如,底下是釋迦牟尼的立像,但上面卻是男女的聲色場面。這種衝突性非常大。這就跟希臘精神中的兩極相關:原欲性、理性,用這樣一種方式表達出來,卻又和諧統一。

孫英剛認為,佛教和早期的希臘哲學,確實有一些能夠融洽的地方。佛教在犍陀羅地區是經過改造的,發生了很多變化,比如佛像佛經的出現,還有從強調自我成就開始強調拯救眾生。拯救眾生是一個開放的體系。在這樣的情況下,佛教的僧侶冒著嚴酷的自然環境,到全世界去傳教,要拯救眾生。而宗教的傳播,必然帶來了藝術形式和新的文化元素的融合。

有時,文明的融合不是勻速的,它需要一個契機,佛教就很典型。佛教在公元前四五世紀已經在印度興起,但是一直到公元二世紀才傳入中國。中間五六百年的時間,都只是一個地方性的信仰,後來才真正變成世界性的大宗教。在這過程中,犍陀羅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從佛教的誕生開始,商人和手工業者就是它的天然的支持者。他們對佛教有一種天然的認同感,因為佛教講因果報應,這種思想和商人的債務思想是一模一樣的。而且,佛教一開始就宣傳眾生平等,它認為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這在印度是反常的。中國是四民社會:士農工商。商人是最低的,所以佛教繁榮的地區一般是商業比較發達的地區。一直到近現代,江浙財團和商人與佛教還是關係很密切。

趙豔認為,佛教受希臘文化影響之外,佛教在中國也被「中國化」。中國文明的起源是非常內斂式的,是一種黃河流域農耕型的文明。這種文化基礎,決定了它在接受佛教的過程中,可能會去找到一些適合自己的元素。釋迦牟尼誕生之後要沐浴,給他噴雨的都是蛇形的娜迦。娜迦在印度就是蛇王,在黃金之丘時期,出現了很多龍的元素。這個龍,是中國最早在漢代就出現的造型。

佛教是從印度傳過來的嗎?

孫英剛認為,大家可能不熟悉犍陀羅,但大家可能知道雲南妙香山。佛教在雲南影響很大。雲南號稱佛國,妙香山這個詞由Gandhara翻譯而來。犍陀羅就等同於妙香山的音譯。犍陀羅基本內涵可能就是香山的意思,有香味的芳香之地。對這個地方記載最多的,就是中國人,包括《法顯佛國記》、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在他們的描寫裡,犍陀羅是當時世界佛教的中心。

犍陀羅石盤

另外,從二世紀、三世紀開始,中國大量翻譯佛經,絕大多數的佛經都來自這個地方。公元157年,支婁迦讖開始在今天的洛陽翻譯佛經。我們以前往往認為,佛教最重要的語言是梵文,我們拿梵文版本來校正漢文的錯誤,但後來我們發現這是錯誤的。孫英剛說,「比如,一個漢文的佛經是公元二世紀翻譯的,我們能得到的梵文本最早不超過十世紀,我們拿一個晚一千年的經本來校正漢文,這個不是錯誤的嗎?這說明什麼問題?」

最近,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地區出土了一批像《法句經》這樣的佛教原典。這可以說是最早的佛教經典,可以追溯到公元二世紀。其實,通過經本之間的對照,我們就能發現,早期的譯經根本不是從梵文翻譯過來的。最早的佛經語言也不是梵文,我們稱之為佉盧文或犍陀羅語。

這些佛經由大家口耳相傳幾百年後,有人想把它寫下來,是用犍陀羅語先寫的,甚至有的會翻譯成梵語。但是,幾乎在同時,這些佛經就被帶到了中國。實際上,中國早期漢文譯經是現在世界上最早、最全面、最系統、最權威的文本,從這個意義上講,佛教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孫英剛認為,佛教如何進入中國的敘事不是大家所想像的那種直線的、簡單的傳承,而是一種文化的再造。佛像、經本、思想意涵和概念,是在印度找不到的,這是中國的。佛教進來之後,這些東西就已經化為東亞的一部分。

基督教起源於今天的以色列地區,然後傳入歐洲,但是歐洲人從來都不會用我們這種方式,認為基督教是外來宗教。他們從來沒有把這視為敘事的主線,但我們一直在講佛教是外來宗教,到中國之後不斷地適應中國的情況,變成了一個漢化的佛教。事實並非如此,佛教最初就已經變成了中國的一部分。

犍陀羅佛像

趙豔贊同孫英剛的說法。在古典時期,佛教是一種多元文明真正融合後的產物。在它的傳播過程中,于闐、龜茲是當時佛教的兩個中心。龜茲和于闐的一些石窟,有些都保留了犍陀羅風格。一切有悟,從佛教哲學上來說,可能是保留希臘哲學最完整的派別,它比較注重智慧義理。所以,佛教也和許多文明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記者丨徐悅東

編輯丨吳鑫

校對丨翟永軍

相關焦點

  • 蘇州展犍陀羅佛教造像藝術,講述「佛陀的一生」
    犍陀羅是古典時代人類文明的熔爐,印度文明、伊朗文明、希臘文明,以及草原文明在這裡相遇、碰撞和融合,造就了獨一無二的犍陀羅文明。4月27日,「佛陀的一生」犍陀羅佛教造像藝術展在蘇州高新區文體中心寒山美術館正式開幕。
  • 沙龍|孫英剛、趙豔、何平:重新思考犍陀羅文明的意義
    隨著佛教的東傳,又傳到了中國,中國在接受的過程中有些地方保留了一些犍陀羅的色彩。從印度到犍陀羅,然後再到中國,佛傳的文本與圖像都有一個非常清晰的脈絡。趙豔希臘藝術注重場景的表現,具有很濃厚的敘事性。這一點對犍陀羅佛像藝術的誕生,也就是佛教最早的藝術的誕生起到了非常直接的影響。
  • 古印度佛像識別指南:「犍陀羅」「秣菟羅」什麼意思
    古印度是佛教的起源地。參觀佛教造像展的時候,展廳中經常會有或多或少的古印度佛像,安靜地矗立在那裡,說明牌上的文字也和佛像一樣高冷難懂,什麼「犍陀羅」「秣菟羅」等等。 仔細看看,佛像的長相似乎也都差不多,沒啥差別。
  • 朱滸分享:東京國立博物館印度及犍陀羅雕刻藝術
    東京國立博物館印度犍陀羅雕刻藝術朱滸分享東京國立博物館位於東京臺東區上野公園北端,內有本館、東洋館、表慶館及法隆寺寶物館4個展館共43個展廳,陳列面積1.4萬餘平方米,約有11「東洋館」是1968年開放的新館,設10個陳列室,分綜合陳列、埃及藝術、西亞、東南亞藝術、中國藝術、朝鮮藝術和西域藝術等部門,展出日本以外的東方各國各地區的藝術品和考古遺物。
  • 訪談︱孫英剛:佛教是從印度傳來的嗎?
    《犍陀羅文明史》(孫英剛、何平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年2月)是國內首部有關犍陀羅歷史、藝術的通史性著作。在作者看來,犍陀羅文明和中國文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對犍陀羅文明的研究,有助於我們理解中國自身文明的特點和發展軌跡。就這個話題,浙江大學歷史系孫英剛教授談了他的看法。
  • 午間閱讀 | 古代世界的形成(上)——佛教希臘化
    往犍陀羅去。那是希臘化世界一塊藝術與信仰的飛地,像個思想啟蒙的逗號一樣,勾引著叛逆的佛教到此稍息,接受希臘化洗禮。佛教東傳,傳的是希臘化佛教,希臘化的一個顯著標誌,就是城市化,佛教在印度本土,以鄉村為基礎,到犍陀羅時,便向城市文明轉型,走出鄉村社會,走向城市文明;走出種姓制度,走向眾生平等;走出宗教信仰,走向思想共和。
  • 阿富汗金王冠、犍陀羅佛造像,192件(組)文物在長沙博物館...
    阿富汗金王冠、伊朗牛形來通、犍陀羅佛造像……當天下午,日本平山鬱夫絲綢之路美術館與長沙博物館進行文物點交,一件件閃爍著文明與歷史光芒的文物接連亮相,令工作人員與媒體記者讚嘆不已。據長沙博物館副館長李歷松透露,6月13日,「從地中海到中國:絲路寶藏——平山鬱夫絲綢之路美術館藏文物展」將如期開幕。
  • 古希臘文明是偽造的?不!若沒有希臘人,我們可能連佛像都看不到
    古希臘文明是偽造的?不!若沒有希臘人,我們可能連佛像都看不到 古希臘文明歷史悠久,然而由於經年累月的民族遷徙、社會變亂、政權更迭等原因,導致其在長久的發展過程中佚失了不少證據。加之早期希臘的《荷馬史詩》有濃厚的神話傳說色彩,致使希臘古風時代的許多事情都變得撲朔迷離。
  • 展開絲綢之路文明交流圖卷
    來自國內19家絲路沿線博物館及學術機構的絲綢之路主題文物齊聚一堂,講述絲綢之路上文明交流互鑑的故事。  絲路通達,  文明因交流而多姿  絲綢之路是古代連接東西方經濟、文化、軍事等交流通道的統稱。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首次提出絲綢之路的概念。經過百年來的研究,人們逐漸明確,絲綢之路不是一條簡單的線路,而是一張網絡。
  • 中國與巴基斯坦歷史回顧_人文_海疆綜合_海疆在線
    犍陀羅佛教藝術贏得了大乘佛教徒的欽慕,並遠播至中國、韓國、日本和越南。公元五世紀初,中國的法顯和尚15曾在白沙瓦16附近親見數百座舍利塔和修道院。然而,當玄奘在七世紀再次經過這裡,卻只能為已遭破壞的佛寺哀嘆。大約是嚈噠人(又稱白匈奴)17將這些佛教建築摧為瓦礫。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文化,曇曜五窟和賓陽三洞
    (今山西大同),這些俘虜中,有許多佛教僧人和藝術工匠。所謂犍陀羅風格,是公元1世紀左右,在印度北部犍陀羅地區(今阿富汗一帶)興起的佛教雕塑風格。犍陀羅地區地處歐亞交通要道,公元前4世紀曾被希臘遠徵軍佔領,古希臘離塑藝術傳到這裡,印度本土的佛教雕塑受到希臘雕塑藝術的影響,就產生了犍陀羅風格。犍陀羅地區與我國地域相鄰,隨著佛教東漸,犍陀羅風格對中國北朝早期佛教雕塑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 主播為您讀報|雲岡石窟:東方佛教的第一聖地
    作為石窟藝術的代表,雲岡石窟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雲岡石窟與我國諸多石窟相比較,最具西來樣式,既有印度、中西亞藝術元素,也有希臘、羅馬建築造型、裝飾紋樣、像貌特徵等,體現了多種佛教藝術造像風格的融會貫通,是不同文明交流融匯的結晶。
  • 西方文明的源頭希臘
    二,古希臘文明是綻放在歐洲第一縷文明之光,公元前3000年~前1100年克裡特島就出現了米諾斯文明 a,古希臘文明持續了約650年(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46年),是西方文明最重要和直接的淵源。
  • 佛教三大語系是指什麼?
    傳統上屬於上座部佛教的國家一共有五個,即:斯裡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和寮國。流傳於這些國家的上座部佛教至少都有幾百年乃至上千年,在斯裡蘭卡和緬甸更有2300 多年的歷史。除了這些國家以外,現在印度東北部和孟加拉國東部一帶地區,中國雲南省的西雙版納、德宏等地區,以及越南南部等,在傳統上也都流傳著上座部佛教。
  • 犍陀螺雕刻藝術特點
    犍陀螺是一個古代地理名詞,位於今天的巴基斯坦白沙瓦谷地、阿富汗之喀布爾和堪達哈爾以東一帶地區,由於所處地理位置特殊,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從公元前3世紀開始,佛教在這一地區得到傳播和發展,並汲取了來自古希臘和羅馬的雕刻藝術風格,產生了極具影響世界性的犍陀螺藝術。
  • 從《法華經》扉畫看中古佛教的圖像與儀式
    歷史上出現過六個漢譯本,現存三個譯本,以鳩摩羅什翻譯的《妙法蓮華經》最流行。「法華美術」這一概念在日本學界很常用。狹義上,它指那些直接表現《法華經》內容的圖像;廣義上,還包括以「法華思想」支配的佛教圖像。中國早期的法華美術以單體造像(碑)和石窟藝術為主,往往表現為單獨的法華主題,如「釋迦多寶」、「十六王子」、「普門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