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美了!阿富汗金王冠、犍陀羅佛造像,192件(組)文物在長沙博物館...

2020-12-25 瀟湘晨報

隨著一輛白色卡車的到來,長沙博物館再次成為全城焦點。

6月9日,歷經12個小時,裝載著192件(組)絲路文物的卡車緩緩駛入長沙博物館。在這裡,來自17個國家和地區的文物珍品,將陪伴長沙市民走過2020年的夏天。

阿富汗金王冠、伊朗牛形來通、犍陀羅佛造像……當天下午,日本平山鬱夫絲綢之路美術館與長沙博物館進行文物點交,一件件閃爍著文明與歷史光芒的文物接連亮相,令工作人員與媒體記者讚嘆不已。

據長沙博物館副館長李歷松透露,6月13日,「從地中海到中國:絲路寶藏——平山鬱夫絲綢之路美術館藏文物展」將如期開幕。屆時,市民可走進該館展廳,近距離欣賞這些曠世珍寶,聆聽來自千年絲路的文明迴響。

專業車輛押運,運輸安保費用超百萬

6月9日6時45分,文物運輸車輛駛出長沙收費站。此時,在站外等候的北京鑑鍾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振華面露笑意——他和同事們所做的周密準備,如願確保文物安全抵達。

在收費站外,車輛稍作停留。劉振華與運輸負責人邢陽一同檢查車輛安全狀況,在確認車輛各項功能、海關查驗標識正常後,在專業車輛的引導之下,文物運輸車再次啟程,前往長沙博物館。

「為了確保文物安全,我們在這批珍品文物的運輸、安保、保險等各方面的資金投入達到了百萬量級。」據劉振華介紹,負責運輸文物的為特製的珍品運輸車,具備防震、防盜、恆溫、恆溼等功能。而在來到中國之前,日本頂尖的文物包裝公司為這批文物量身訂做了特製的木箱、囊匣,以保證它們在運輸過程中萬無一失。

據邢陽介紹,在選擇專業車輛、製作特定包裝的同時,此次來長的路線規劃也非常重要。「儘量走高速,車速也要控制在一定的範圍。」邢陽補充說,由於珍品運輸車輛車廂較高,他們特別避開小路。同時,在行駛過程中,高速路段車速不超過80公裡/小時,市區道路車速不超過40公裡/小時。

文物開始點交,金王冠光芒奪目

6月9日7時10分,文物運輸車輛安全到達長沙博物館。此後,經過海關驗視、文物鑑定等環節,平山鬱夫絲綢之路美術館、長沙博物館開始對文物進行點交。

仔細核對文物信息,進行專業檢視和拍照,全程記錄並保存文物信息,雙方確認信息無誤並籤字……對於工作人員來說,除了不可獲缺的專業知識,文物點交工作的關鍵在細節。「文物安全是第一位的,點交過程不能有半點馬虎。」長沙博物館典藏部副主任劉瑩說。

當天下午,得知消息的媒體也來到長沙博物館點交現場,第一時間記錄這批曠世珍寶在長沙的亮相。當備受關注的「金王冠」出現在點交臺時,現場一片驚呼。

「太美了,太震撼了……」在燈光的映襯下,2000多年前的金王冠發出奪目的光芒。金王冠採用橄欖枝葉為主題,吸收了希臘藝術的特點,中央鑲嵌了阿富汗北部山嶽地帶開採的青金石,實屬罕見。

據專家介紹,橄欖枝在歷史上為新娘及處女所戴,象徵和平及勝利。源自古希臘,於西方文化尤為特出,亦多見於地中海沿岸之文化及宗教。阿富汗的青金石開採約始於公元前3000年左右,之後出口到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地區,被視若珍寶。

192件(組)文物,帶你聆聽千年絲路迴響

6月13日,「從地中海到中國:絲路寶藏——平山鬱夫絲綢之路美術館藏文物展」將在長沙博物館如期開幕。此次展覽策展人、長沙博物館副館長李歷松表示,此次展覽的192件(組)展品年代上起公元前2000年,下至公元8世紀,包括環地中海地區、兩河流域和伊朗地區以及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地區的絲路藝術。

兩千多年前,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原大地與地中海文明的連接通道,自此東西方文明共舞,人類文明進入到一個蓬勃發展的全新時代。兩千年後的今天,絲綢之路仍然以它古老、神秘的歷史背景吸引著各國的歷史學家、文化學者和藝術家,日本藝術家平山鬱夫便是其中之一。

平山鬱夫是一位傑出的文化使者和藝術大師,自20世紀60年代起,攜其夫人平山美知子150多次遍訪絲路沿線國家,更是70多次到達敦煌,先後創作了《佛教傳來》《巴米揚大佛》等著名作品,一生累積了600餘冊素描作品,是世界上創作絲綢之路題材和數量最多的一位畫家。正是源於對絲路文明的熱愛,平山夫妻在尋訪絲路的同時,不斷收集流散於民間的絲路古美術品和遺物,又無償捐獻給美術館。

此次展出的文物均為平山鬱夫收藏、創作的文物珍品、畫作,文物種類涵蓋希臘彩陶、羅馬與波斯玻璃器、波斯金銀器、絲路金銀幣、中亞織錦以及印度佛教造像等,反映了中國以西絲綢之路上古代文明曾經的輝煌,呈現了從地中海到中亞、南亞等各地區的文化、藝術、宗教、工藝乃至風情民俗的特點,以及這些文明的交流融合與相互借鑑。

李歷松希望,通過此次展覽,長沙市民可以從世界的角度,通過文物觀察,了解絲綢之路對全球的影響,體會到絲綢之路蘊含的「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的精神在當今的現實意義。

本報記者徐海瑞 通訊員鄧曉麗 長沙報導 攝影 楊旭 吳林虹

【展覽信息】

展覽名稱:「從地中海到中國:絲路寶藏——平山鬱夫絲綢之路美術館藏文物展」

展覽地點:長沙博物館特展一廳

展覽時間:2020年6月13日-2020年10月8日

掃碼購票:

【來源:瀟湘晨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蘇州展犍陀羅佛教造像藝術,講述「佛陀的一生」
    展覽以犍陀羅造像藝術為主題,圍繞佛傳故事,展出了犍陀羅文化收藏家、學者何平珍藏的30件展品及實地拍攝的近40件攝影圖片,以造像講述釋迦牟尼的人生歷程,並以攝影圖片呈現當地風貌。同期,還舉行了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新書《圖說犍陀羅文明》全國首發式。犍陀羅,被稱為「佛像的故鄉」,是佛教的飛翔之地,公元2至3世紀,佛教在犍陀羅獲得了革命性的發展和再造,達到鼎盛。
  • 古印度佛像識別指南:「犍陀羅」「秣菟羅」什麼意思
    犍陀羅風格 一般認為,佛造像最開始出現於公元1世紀的犍(jiān)陀羅地區(南亞次大陸西北部)。 圖中畫紅圈處即為犍陀羅地區 要說清楚犍陀羅風格造像的特點,我們必須要先大概梳理一下古印度與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的一段恩怨情仇。
  • 朱滸分享:東京國立博物館印度及犍陀羅雕刻藝術
    東京國立博物館印度犍陀羅雕刻藝術朱滸分享東京國立博物館位於東京臺東區上野公園北端,內有本館、東洋館、表慶館及法隆寺寶物館4個展館共43個展廳,陳列面積1.4萬餘平方米,約有11萬件收藏品,其中國寶87件,重要文物634件,以及一些受委託保管的文物。
  • 沙龍|孫英剛、趙豔、何平:重新思考犍陀羅文明的意義
    今年4、5月趙豔的《佛傳與圖像:釋迦牟尼神話》與孫英剛、何平的《圖說犍陀羅文明》分別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和三聯書店出版,似乎預示著對犍陀羅的研究即將成為一個新的學術熱點。最開始在印度本土,比如桑奇大塔,僅僅出現了一些象徵性的圖像;比如說表示佛的時候,可能只是出現一個佛座、一棵菩提樹,或者是一個法輪。後來到了犍陀羅也就是現在的巴基斯坦西北部、阿富汗,廣義的可能包括北部的中亞五國,在這個地方出現了真正的人形佛像,這是非常令人驚嘆的,就像馬歇爾爵士在塔克西拉的時候掩飾不住自己內心的激動一樣,說發現了另外一個希臘世界。
  • 東京國立博物館的中國文物
    10萬件,除了主打日本文物的主館與舉辦專題展覽的表慶館、平成館,還有展示明治初年法隆寺向宮廷獻納寶物的法隆寺寶物館,陳列日本以外東方各國藝術品和考古遺物的東洋館。、東南亞藝術、中國藝術、朝鮮藝術和西域藝術等部門,東洋館也是中國境外收藏中國文物最多的博物館之一。
  • 北京博物館裡的旅行,推薦幾個值得看的特別展覽,這個夏天安排上
    此次展出陶器、金屬器、紡織品、木器、紙張、佛造像、玻璃器等,從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現了古代新疆繽紛燦爛的歷史文化,以及這片熱土上千百年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活畫卷。暑假一起來中國國家博物館探索神秘的新疆吧!
  • 在全球傳播史上,犍陀羅文明對中國佛教有怎樣的作用?
    其中,犍陀羅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犍陀羅為何在佛教的傳播史中如此重要?佛教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嗎?7月24日,在單向空間,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舉辦的《佛傳與圖像:釋迦牟尼神話》新書發布會上,此書的作者、青海民族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趙豔、《犍陀羅文明史》的兩位作者孫英剛和何平,與大家聊了聊犍陀羅藝術與佛教的歷史。
  • 流失海外的文物,那些藏有重要中國文物的海外博物館!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海外各主要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達十萬件以上,這僅僅是統計在冊的,真實流失海外文物數量無法統計,只能說「海量」!中國歷史悠久,文物浩如煙海,為外國博物館及公私機構收藏是不可避免的,並不全都是「流失海外」。本文為您詳細介紹了目前中國文物的海外收藏現狀,並整理出藏有較重要中國文物的海外博物館名單,以供諸君參考。亞瑟 賽克勒大廳是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陳列中國佛教藝術的特別展廳,出自山西廣勝寺的元代壁畫、雲岡造像、河南淇縣東魏李道贊等五百人造像碑等傑作濟濟一堂。
  • 鄴城考古博物館開館 展出珍貴文物178件
    12月17日9時許,邯鄲市臨漳縣鄴城考古博物館正式開館,展出鄴城遺址出土的珍貴文物178件(組),其中150件(組)為首次正式展出。鄴城考古博物館位於邯鄲市臨漳縣縣城,始建於2012年5月,並於2015年11月建成開館。在建館五周年之際,中共臨漳縣委、臨漳縣人民政府特斥資對博物館再次進行改陳,展陳文物種類更加豐富,展陳手法更加先進,博物館功能更趨完善。
  • 中國國家博物館頂級文物,讓你一次看個夠
    金縷玉衣、四羊方尊、人面魚紋彩陶盆……各種重量級文物都能在這找到!下面跟著館長一飽眼福~中國國家博物館總建築面積近20萬平方米,國博藏品數量為100餘萬件,展廳數量48個。是世界上單體建築面積最大的博物館,是中華文物收藏量最豐富的博物館之一,整體規模在世界博物館中位居前列,是全世界最受遊客歡迎的博物館之一。
  • 英國又拍賣爭議文物!前首相:「如果歸還文物,大英博物館就空了……」
    loot /lut/ :搶劫大英博物館展出的埃爾金大理石雕塑 圖源:衛報大英博物館展出的羅塞塔石碑 圖源:大英博物館根據官方數據,大英博物館的中國文物館藏數量位列西方博物館之首,達到23000件,其中包括河北易縣遼代三彩羅漢像、《女史箴圖》摹本等珍品。這些文物的來源,是中國文物流失史上永遠也抹不去的傷痛。
  • 探秘巴基斯坦玄奘講經處,偶遇當地導遊強行賣「文物」
    博物館看歷史,感受燦爛的犍陀羅文化塔克西拉在哪裡呢?它位於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瑪巴德西北方向約50公裡的地方,是一座有著3000年歷史的著名古城,雖然有火車可以直達,但是整個城市遺蹟遍布,且很是凌亂,建議自駕或是包車前往。在去到遺蹟之前,不妨先到塔克西拉博物館看看,算是做個前期功課。
  • 日本向阿富汗歸還102件流失文物
    據日本共同社8月17日報導,阿富汗由於長年戰亂導致文物流失,日本近日向阿富汗歸還了保管的102件文物。由於歸還工作需要約7萬美元的高額費用,一度險被擱置,後爭取到阿富汗信息與文化部的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