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雕塑文化,曇曜五窟和賓陽三洞

2020-12-16 胖胖聊文化

本文乃作者胖胖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大分裂、大動蕩時期,從東漢末期農民起義、三國時期軍閥混戰,到北方少數民族侵入中原、形成南北分立的局面。在近200年的時間內,戰火紛飛,哀鴻遍野,民不聊生。在這黑暗的社會裡,佛教卻大放光明,佛教宣傳人生無常、萬物空無,認為現實的一切有如鏡中花、水中月,都是短暫易逝的。唯有虛構的佛國淨土才是永恆的,真實的。

因而佛教要求人們忍受生前的一切痛苦,以求死後的安寧幸福。佛教的教義,對於統治者來說,無疑是維護其統治地位的思想工具;對於被統治者來說,信仰佛教,也是寄希望於來世。因此,在魏晉南北朝時代,佛教廣泛地滲入人們的心靈,信仰佛教的風氣,如火如茶,漸成燎原之勢。

魏晉南北朝雕塑

北魏是鮮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國家,各代帝王信仰佛教,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在統一北方的過程中,曾滅了北涼(今河西走廊一帶),將涼州3萬餘人口俘虜到京都平城(今山西大同),這些俘虜中,有許多佛教僧人和藝術工匠。從此以後,佛教便順利地向東部傳播,以山西平城為中心迅速展開。北方地區的許多石窟就是在北魏時期開鑿的,著名的雲岡石窟,便是其中之一。

雲岡石窟在大同市西面的武州塞,現存洞窟53個,窟內滿布石雕像,大大小小共有51, 000多件,全部是北魏時期的作品。北魏的帝王貴族,集中各地的優秀匠師開窟造像,因而雲岡的造像藝術代表了北魏時期的最高水平,而且對全國各地的石窟造像也起了巨大的影響。

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中最早的、也是最偉大的雕刻作品,要數「曇曜五窟"中的大佛像。曇曜五窟是一個叫餵曜的和尚主持開鑿的五個大窟,即是現在編號的第16、17、 18、19、 20這五個窟。這五個窟的開鑿有過一段經歷:北魏太武帝時,建寺造像,大興土木,民力浪費很大,已經危害到國家的利益。佛教徒中魚龍混雜,許多僧人,不守戒律,搜刮錢財,甚至縱酒淫亂,穢聲四聞。太武帝大為憤怒,於是決心毀滅佛法。下令凡是佛寺、佛塔、佛經、佛像,一律擊碎焚毀,佛教徒不管老少,一律坑殺。詔令尚未下達,各地已經風聞。

於是,僧人逃亡隱匿,或者紛紛還俗,靠其它手藝生活。縣曜在當時的佛教徒中是個操行很高的人,對佛教有堅定的信仰,在這個佛教大劫難之際,毫不畏懼,既不逃亡也不還俗,還隨身帶著各種法器,決心以死殉教。他的行為受到人們的敬重,在恭宗的保護下,曇曜幸兔於難。

曇曜五窟

太武帝死後,文成帝拓跋溶繼位,下令復興佛法。曇曜在赴京都路上遇到文成帝,被文成帝的御馬銜住衣裳,人們都說馬能識善人,曇曜受到文成帝的禮重,後來作了「沙門統」,也就是和尚首領。於是,請求文成帝在武州塞開鑿五個石窟,各鐫建佛像一尊,由他親自主持,這便是曇曜五窟的由來。

曇曜五窟實際上是為北魏的五個皇帝開鑿,五尊大佛是五個皇帝的象徵。所以,佛像雕鑿得特別巍峨高大,分別有14米、15米左右。站在大佛腳下仰視,有一種脅迫之感。曇曜五窟中,藝術成就最大的是第20號窟的阿彌陀佛坐像。這尊大佛像跏趺而坐,左右對稱,臉型方圓,大耳垂肩,鼻梁高直通額際,嘴含微笑,肩部平寬,身軀豐滿挺拔,整個造型具有雄偉、端莊的特點。正如古人描寫的「雕飾奇偉,冠絕一世", 代表了北朝早期佛教造像藝術的最高成就。

五尊大佛

值得注意的是,早期的北朝造像,尚帶有比較濃厚的西域作風,尤其是受印度佛教雕塑中的犍陀羅風格影響較大。所謂犍陀羅風格,是公元1世紀左右,在印度北部犍陀羅地區(今阿富汗一帶)興起的佛教雕塑風格。犍陀羅地區地處歐亞交通要道,公元前4世紀曾被希臘遠徵軍佔領,古希臘離塑藝術傳到這裡,印度本土的佛教雕塑受到希臘雕塑藝術的影響,就產生了犍陀羅風格。犍陀羅地區與我國地域相鄰,隨著佛教東漸,犍陀羅風格對中國北朝早期佛教雕塑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從縣曜五窟的佛像看,北朝早期造像深目高鼻的形象特徵和衣飾的式樣、挺拔的線條,都帶有犍陀羅風格的痕跡。這也是佛教雕塑接受外來影響時所不可避免的。

早期的北朝造像

鑿山導伊流,中斷若天精舍繞層阿,千龕鄰峭壁。」這是唐代詩人韋應物描寫龍門石窟勝景的詩句。距河南洛陽南25華裡處,這裡山谷相峙、伊水中流、風景秀麗,龍門石窟就分布在伊水東西兩岸的峭璧上,其中大部分石窟在西岸。龍門石窟的開鑿,歷時北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北宋,總計窟龕2100多個,石雕像10萬餘尊,大的高達17米,小的僅2釐米。龍門石窟,規模宏偉,雕像豐富,是中國三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佛教藝術中罕見的雕刻藝術寶庫。

北魏前期政治、經濟制度混亂,孝文帝執政時決心進行改革。在改革中,受到鮮卑貴族中保守派的激烈反對,為了擺脫鮮卑貴族保守勢力的羈絆和幹擾,就把都城從平城遷往河南洛陽,改變了過去遙控中原地區的局面,以利於控制全國。洛陽便成了北魏政治、文化的中心。佛教活動也在洛陽大規模地展開了。龍門石窟創鑿於遷都之前,遷都之後在帝王貴族大肆興造和鼓吹下,開龕造像達到了高潮,作為北朝中期代表洞窟的「賓陽三洞」就在這一時期開鑿。

龍門石窟

開鑿賓陽三洞,花了20多年時間,動用了82萬多人工,然而,所完成的只是三洞中的賓陽中洞。所以,只有賓陽中洞的雕像,才是北朝中期佛教造像的代表作。洞內三個壁面都雕有佛像,還有許多精美的浮雕,這些雕像,都明顯地反映出了中國人的形象特徵。如中洞的佛像,臉型長方,豐滿圓潤,彎眉細目,嘴角上翹,洋溢著慈樣的笑容。形象接近中國人,曇曜5窟佛像中那種深目高鼻的西域民族作風已不復存在,別有一種親切的感覺。

特別是佛像的袈裟和雲岡早期雕像貼身緊袖的作風不同,已是「褒衣博帶」式。褒衣博帶是漢族的傳統服裝,具有寬袍大袖的特點,穿著時顯得風度翩翩、溫文儒雅。佛像中的褒衣博帶式是佛教雕塑中國化的一個明顯特徵,也是劃分北朝佛教雕塑早、中期的一個標準。這種式樣的興起,和孝文帝的改革有密切的關係。孝文帝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改革鮮卑族落後的生活習俗,其中包括易鮮卑族服裝為漢人服裝。

參考資料《中國雕塑》

相關焦點

  • 曇曜與雲岡石窟
    作為北魏佛教盛況的背景,徙民的強行文化移植策略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用一個詞概括北魏早期的佛教,那就是「徙民佛教」。特別是在三九八年徙民時,河北的「百工伎巧十萬餘口」進入平城,將佛圖澄以來傳統的河北佛教美術帶到了平城。對於沒有任何佛教文化基礎的早期平城來講,河北佛教的傳來,應該在新都的建寺造佛活動的實施中產生過重要的作用。四二七年徵服大夏以後,被稱為「白腳師」的沙門惠始(曇始)從長安移居到平城。
  • 中國四大聞名全球的四大石窟 你去了幾處呢
    中國四大聞名全球的四大石窟,你去了幾處?1、莫高窟中國石窟藝術源於印度,印度傳統石窟造像以石雕為主,因莫高窟巖質不適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畫為主。積山石窟有兩大特色:一是其地勢險峻,在中國現存石窟中絕無僅有;二是其泥塑藝術出類拔萃。這裡保存了從北魏以來的數以千計的精美塑像,大的高達十五六米,小的僅二十多釐米,體現了千餘年來各個時代塑像的特點,系統地反映了中國泥塑藝術的發展和演變過程。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文化,雕塑藝術的歷史
    本文乃作者屌人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前面所講中,可以看出雕塑藝術的語言,也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發展的。至公元前6世紀,希臘人戰勝波斯人之後,特別是在開明的政治家伯利克裡斯以後,不但積極提倡民主政治, 而且還努力倡導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再加上當時的人們非常崇尚體育和競技運動,追求生命的美,並從中汲取了美的感受和藝術創作的靈感,使得當時的藝術較之以前,大大地向高處發展了一步。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文化,雕塑的分類
    本文乃作者屌人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我們概括地回顧了雕塑藝術的發展,從幾千年的發展中,可以看到雕塑藝術從開始產生時,在形式上就存在著圓雕和浮雕兩大類。雕塑以放置的場所不同,又可分為室外雕塑和室內雕塑兩大類。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藝術,西方雕塑與我國古代雕塑
    亨利摩爾評價他時說:「自哥德式藝術以來,歐洲的雕塑上都長滿了青苔、雜草,表面繁瑣累贅的東西蓋住了形體。直到布朗庫西出現,才徹底清除了這些多餘部分,使我們重新有了形體的意識。」20世紀的上半葉是雕塑領域空前活躍的時期,各種風格的雕塑層出不窮,藝術家們採用各種新的藝術觀點和抽象形式,試圖表現一種永恆和絕對的精神。他們對雕塑的體量與空間的關係提出了新的理解。
  • 中國傳統文化,景德鎮陶瓷彩繪雕塑,紋樣裝飾效果
    龍紋紋樣陶瓷彩繪雕塑藉助裝飾紋樣除了造型的外觀審美外,其圖飾化的寓意也反映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其中的石榴、花生、核桃在中國文化中寓意吉祥如意,棗和荔枝寓意「早立子」,石榴子寓意「多子多福」,螃蟹寓意「富甲天下」等,都具有特殊的吉祥意義。還有傳統題材的「三星」,即福、祿、壽,為民間流傳的天上三大吉星,是寓意五福臨門、高官厚祿、長命百歲的吉祥之星。
  • 探索中國傳統文化人物雕塑的新特點,故而在雕塑藝術上形成特色的...
    中國五千年的文明發展史積累了豐富的文化藝術財富,石雕藝術就是人類文明寶藏中的一顆明珠,雖歷經千年,卻從未被歷史長河所淹沒,反而在歲月的磨礪中越來越散發出歷久彌新的東方美,石雕人物創作中所傳遞的意境美感也折射出強勁的民族力量和含蓄低沉的民族性格,是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思想的外化產物。
  • 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
    另有歷代造像題記和碑刻3600多品,這些都體現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很高的藝術造詣。其中以賓陽中洞、奉先寺和古陽洞最具有代表性。   魏窟——公元495年魏宗室丘慧成開始在龍門山開鑿古陽洞,500--523年魏宣武帝、魏孝明帝連續開鑿賓陽洞的北中南三個大石窟,石陽洞和賓陽洞的修建共費人工80萬以上,還開鑿了藥方洞和東魏時開鑿的蓮花洞等石窟。
  • 「和文化」黃泉福雕塑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盛大開幕
    用雕刀刻畫萬物百態,憑匠心傳承中華文化。2019年12月7日上午10:30,「和文化」黃泉福雕塑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盛大開幕。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常務副理事長 馬佩致詞泉州臺商投資區黨工委副書記 林清泉 致詞出席「和文化」黃泉福雕塑藝術展開幕式的領導有全國人大原副委員長王漢斌、全國人大原副委員長彭佩雲、中國法學會副會長江必新、中國僑辦原副主任任品亮、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常務副理事長馬佩、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張紅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藝術,球體構成及模式和立方體及結構
    本文乃作者屌人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現代雕塑的創作是每一個雕塑家站在不同方位上,以不同層次的手段表達的空間方式,所以很難歸納出什麼固定的模式。還有許多切割的構成猶如蘑菇和三個花瓣。似乎一個搖車,給人以活動之感,以上種種分割表明球體的自身分割結構十分豐富,它既有本身抽象形的美又可模仿某種自然形象,是一種極為豐富的造型結構。此外,從現代雕塑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在處理某些形象時向球體的靠近。表現人物形象,是以球體的彈性變異為基礎。它的基本面構成是球體的弧面。雕塑家企圖使這一形體軟化並按球體一樣去組織結構。
  • 中國傳統文化,陶瓷雕塑造型,仿實物造型和抽象造型形式
    仿實物造型形式仿實物造型陶瓷雕塑根源於與我們生活密切聯繫的自然生活環境,是對生活中我們所利用、觀賞的食物的再現,這樣一種情趣與我們的傳統文化和審美趨向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在雕塑這一基本概念的前提下,因為雕塑有了抽象式造型,所以創作者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與創作激情。抽象造型強調藝術家的主觀意念,藝術家把點、線、面、體等的造型元素在空間中凝結與擺動,或分離或組合。它不是直接反映自然現象,它是含蓄委婉、傾向於理智的,其形體表現出規整、明快、莊重的特點,在變化無窮的眾多造型中,追根溯源,抽象造型來自三個原始形態:圓體、方體、三角體。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藝術,陶瓷雕塑造型分類及尺寸把握
    本文乃作者屌人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和大家說說陶瓷雕塑造型藝術從功能上分類吧,陶瓷雕塑從造型功能上可以分為實用陶瓷雕塑與陳設陶瓷雕塑兩大類。澀胎彩繪加彩使用傳統釉上彩繪顏料,加彩簡單,用料單一,多運用單色平塗技法。澀胎加彩多運用在人物肌膚上,有時也用在人物服裝裝飾圖案上。
  • 民俗文化雕塑,世代相傳的民間文化
    民俗又稱民間文化,是指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並世代相傳、較為穩定的文化事項,可以簡單概括為民間流行的風尚、習俗。人民的風俗習慣。清朝薛福成《創開中國鐵路議疏》:「民俗既變,然後招商承辦……可以漸推漸廣,漸續漸遠。」
  • 西方雕塑文化對中國雕塑近代文化發展的影響真的很大嗎?
    就是這一系列的文化交流對國內以後甚至百年內的雕塑行業影響很大,因為很多雕塑行業的教授老師都是那次文化交流的受益者。典型的人物比如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的曹春生老師。義大利,臺灣等各地區各國的雕塑專業的教授,藝術家們為非遺傳承授課,課上就西方雕塑的寫實派到亨利摩爾的抽象派與中國古代漢唐雕塑文化對區別展開了激烈的探討和爭論。學院派一直在授課西方的雕塑藝術文化,也在推崇漢唐雕塑文化對大氣,但是只有民間一直在模仿繼承漢唐古雕塑文化,而學院派則是漸行漸遠,一面推崇這霍去病墓前雕塑的美,一面教授著西式面點。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藝術,賓主關係問題
    本文乃作者屌人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遠看雕塑,構圖就講出這個作品的大體意思了,它起著組織的作用,因此構圖好壞是一件雕塑的重要環節。但是每一個構圖又都有它的正面和側面,主要點和次要點。一個人各個局部也有重要和次要之分。譬如說頭部的位置對作品影響就很大。單人像有這個關係,群像更有這種關係。在這裡稱它為「賓主關係"。它是構圖的關鍵問題之一。在一件作品中,什麼樣的主就要配什麼樣的賓。
  • 「和文化」黃泉福雕塑藝術展在京舉行
    原標題:「和文化」黃泉福雕塑藝術展在京舉行 近日,「和文化」黃泉福雕塑藝術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行。 黃泉福於2010年成為福建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惠安木雕」代表性傳承人。
  • 一年一度賓陽《炮龍節》遊彩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遊行現場
    賓陽遊彩架是賓陽特有的傳統民間藝術,是一種技巧與造型完美結合的藝術形式,多在春節期間舉行,亦配合大型活動遊演。遊行時,裝制4至8臺不等,伴以舞龍、八音。其造型以檯面上二個或三個孩童(5—7歲)扮飾某一特定情景的形象為主,每人坐立於特定的手指或佩帶的小道具上賓陽舞炮龍孕育於宋、元朝,發展、形成於明朝、成熟於清末民國,在上千年的發展歷史中,形成了歷史淵源的悠久性、文化內涵的豐富性、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共生的融合性、民眾參與的積極性等特徵,不但具有獨特的中華龍文化研究價值,也具有滿足民眾禳災祈福的心理需求的精神價值。
  • 中希文化交融 「物觀三者——三城雕塑展」轟動雅典
    2019年11月1日,中國藝術家「物觀三者——三城雕塑展」雅典站,在希臘雅典市藝術酒店藝文空間開展引起轟動,展覽展出了陳建華、潘凱和居冉三位帶有「南京符號」的中國青年雕塑家的當代雕塑作品。中國駐希臘大使館文化專員王超等中希兩國100餘人出席開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