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雕塑藝術,賓主關係問題

2020-12-20 屌人講文化

本文乃作者屌人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遠看雕塑,構圖就講出這個作品的大體意思了,它起著組織的作用,因此構圖好壞是一件雕塑的重要環節。但是每一個構圖又都有它的正面和側面,主要點和次要點。一個人各個局部也有重要和次要之分。譬如說頭部的位置對作品影響就很大。單人像有這個關係,群像更有這種關係。在這裡稱它為「賓主關係"。它是構圖的關鍵問題之一。在一件作品中,什麼樣的主就要配什麼樣的賓。配得好就統一,觀眾才能看明白,否則賓主都「」就亂,賓主都"」就啞,賓主「不和"就散了。賓主要配合得好,但又不能簡單處理。關係融洽與否,直接影響到作品的藝術質量。

雕塑

賓主關係」是為了說明問題而借用的名詞,比如兩個不認識的人走在路上是互不相關的。如果兩個人有聯繫,它就存在這樣一種關係即兩個人統一在一個什麼東西中間的問題。如果兩個人談話,就有一個講的,一個聽的,才能協調和統一。生活中是這樣,藝術中同樣是重要的問題。一間房子有它的主人,一個戲劇,有它的主角,但主與賓並不是固定不變的。例如:梅蘭芳演戲,從整個戲來講他是主角,但是當配角演唱時,他讓在旁邊,使配角變為主角,他變為配角。幫助整個舞臺活躍。結果這樣的戲效果很好。如果都爭著做主角,那就糟了。談賓主關係問題是想說明雕塑存在兩個人以上的人或物時,它們必須組成為一個整體,但是在整體中,作者要考慮先給人看什麼和怎樣給人看,怎樣處理正面與四面八方等等。使得賓與主都做一件事情、一件作品如有主像、賓像,用個題目把它統一起來(題目是個引子),觀眾從各個角度看它們的關係。觀眾通過題目,看見形象後,就與觀眾的生活、認識結合起來而產生一種思想。

梅蘭芳演戲雕塑

一件作品是否成功,決定於它使觀眾產生的感覺是深刻,還是淡薄;給觀眾的思想是正確還是不正確;模糊,還是茫然等等。因此賓主在幹什麼和通過千什麼來使觀眾產生什麼思想,也需要重視。譬如在《艱苦歲月》這件作品裡,出現一位老紅軍在吹笛子,年輕人靠在他身上聽,他們兩人在形象上使人感到一種艱苦生活和困難的處境,但是他們的精神卻很愉快,不被艱苦生活所屈服。這樣就使觀眾產生一個問題:為什麼生活如此艱苦而精神如此愉快呢?這時許多傳說及對紅軍的理解在觀眾中會得出結論:「他們對革命勝利及前途有無限信心。這種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是革命隊伍中非常重要的東西。」

艱苦歲月

所以賓主關係問題不是孤立地脫離主題來談的。也就是說,當一個主題和構思已經明確,而且也有了人物(如老紅軍與小紅軍),這時如何安排賓和主?他們通過什麼事情?什麼情緒?最後統一在什麼思想狀況下?這就成了重要問題。在《艱苦歲月》中,兩個人的處理採用了「賓隨主"的關係,一個在吹個在聽。吹的人是很有經驗的革命老人,很自然地使人想到吹者。會把思想感情吹出來,聽者是小孩,會受到 音樂的薰陶而表露出一種希望的情緒。他們兩個人的形象、年齡是對照;一個是動,一個是靜也是對照的,但他們的情緒很統一。這樣的賓主處理就產生了很好的效果,如果不是這樣處理,就會有另外的效果了。

老紅軍與小紅軍

譬如,都吹時則歡樂氣氛多,形象簡單了些:如果小的吹,老的聽,則產生的趣味更多;而老者吹,則更易加強革命的回憶和嚮往,因而作品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又譬如《廣島被炸十年祭》,這件作品中母親完全用兩手蒙面而跪下來,很沉痛,很傷心。而小孩站直了,睜著仇恨的眼睛握拳頭,使主像更突出。它就與《艱苦歲月》不同,這是「賓讓主"的處理手法,這種作法也是為了更突出主題,使小孩形象更鮮明,使觀眾對小孩產生同情。因此它在廣島和日本一些城市引起了感情共鳴,提出要在廣島建立此像的要求。《母女學文化》和《艱苦歲月》的手法是接近的,最後目的是使觀眾想到少數民族在解放後,隨著經濟上的翻身而帶來的文化翻身。

母女學文化

如果這個主題用工農聯盟,兩個人拿著書前進來處理時則會流於公式化、概念化。所以藝術處理要注意賓主關係如何擺,要注意擺得合適。上面談到賓讓主,就是作品強調了揖讓關係。這種方式在古代是常用的。比如一群雕塑中主像很大,把其他壓縮,或者把主像的周圍空了,也突出主像。如果主像很安靜,很穩定,而其它像的動感很明顯也突出主像,廟字中的雕塑就是這一類。結果更含蓄,也更突出主像。也有主讓賓的,古代中國常有主像不見面的手法,只要看兩個獅子就可以想到主人的威力,這是用賓來發言的方法,是間接的描寫。它更含蓄,也更顯出主的作用。

獅子雕塑

也有的在賓主矛盾衝突的高潮中,顯示其本質,如新作《東郭求情》是把賓主安排在矛盾發展中,以揭露狼的本質而使人深思。因此在人和物或兩個人以上的雕像中,賓主安排是否得當,常常是決定該作品是否感動人的一個重要因素。賓主關係是變化無窮的,這裡只談了幾種,即使是單人像的各個部分,也有這種關係存在的。

參考資料《中國雕塑》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藝術,西方雕塑與我國古代雕塑
    亨利摩爾評價他時說:「自哥德式藝術以來,歐洲的雕塑上都長滿了青苔、雜草,表面繁瑣累贅的東西蓋住了形體。直到布朗庫西出現,才徹底清除了這些多餘部分,使我們重新有了形體的意識。」20世紀的上半葉是雕塑領域空前活躍的時期,各種風格的雕塑層出不窮,藝術家們採用各種新的藝術觀點和抽象形式,試圖表現一種永恆和絕對的精神。他們對雕塑的體量與空間的關係提出了新的理解。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文化,雕塑藝術的歷史
    本文乃作者屌人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前面所講中,可以看出雕塑藝術的語言,也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發展的。從這一點我們可以這樣說:自那時起, 世界雕塑藝術史的序幕已經拉開。雕塑藝術隨著特有語言的確立,以它獨有的藝術魅力,而屹立於人類藝術之林,成為人類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媒介,並且是其他藝術形式所無法代替的一種媒介。雖然在世界雕塑史上,數萬年前就已經產生了比較完整的雕塑作品。但是雕塑藝術真正得到空前的發展,是在兩幹多年前的古希臘時期之後。
  • 探索中國傳統文化人物雕塑的新特點,故而在雕塑藝術上形成特色的...
    中國五千年的文明發展史積累了豐富的文化藝術財富,石雕藝術就是人類文明寶藏中的一顆明珠,雖歷經千年,卻從未被歷史長河所淹沒,反而在歲月的磨礪中越來越散發出歷久彌新的東方美,石雕人物創作中所傳遞的意境美感也折射出強勁的民族力量和含蓄低沉的民族性格,是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思想的外化產物。
  • 談論藝術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
    關鍵詞:藝術教育 中國傳統文化 師道 孝道 經典 內學      當代中國的藝術教育,應根植於本民族傳統文化這塊土壤中國傳統文化在這一方面可以發揮其積極作用。中國傳統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我們並非基於一種民族情結去讚美和宣揚自己的文化,也並非基於一種復古的情結而厚古薄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典集稱為經典,「經」是縱貫通達,「典」是典範、標準,古今一成不變之真理,可以超越過去、現在和未來。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藝術,陶瓷雕塑造型分類及尺寸把握
    本文乃作者屌人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和大家說說陶瓷雕塑造型藝術從功能上分類吧,陶瓷雕塑從造型功能上可以分為實用陶瓷雕塑與陳設陶瓷雕塑兩大類。藝術美是藝術家通過藝術作品表達的藝術家對社會的認識與情感,是對現實美的真實反映,也是藝術家世界觀、人生觀的傳達。陶瓷雕塑藝術是陶瓷雕塑家傳達他們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手段。再講講陶瓷雕塑造型藝術從裝飾上分類吧,陶瓷雕塑從裝飾上劃分為澀胎陶瓷雕塑、澀胎加彩陶瓷雕塑、顏色釉裝飾陶瓷雕塑、釉下彩陶瓷雕塑、釉上彩陶瓷雕塑五大類。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文化,雕塑的分類
    本文乃作者屌人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我們概括地回顧了雕塑藝術的發展,從幾千年的發展中,可以看到雕塑藝術從開始產生時,在形式上就存在著圓雕和浮雕兩大類。主題性雌塑:雕塑家創作雕塑作品,從主觀願望來說都是具有主題的,這裡我們講的主題性雕塑是指它在城市建築或某一環境中的作用,是揭示建築或環境的主題的;是把建築藝術無法表現出來的思想性,運用雕塑藝術充分表現出來。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文化,曇曜五窟和賓陽三洞
    (今山西大同),這些俘虜中,有許多佛教僧人和藝術工匠。所謂犍陀羅風格,是公元1世紀左右,在印度北部犍陀羅地區(今阿富汗一帶)興起的佛教雕塑風格。犍陀羅地區地處歐亞交通要道,公元前4世紀曾被希臘遠徵軍佔領,古希臘離塑藝術傳到這裡,印度本土的佛教雕塑受到希臘雕塑藝術的影響,就產生了犍陀羅風格。犍陀羅地區與我國地域相鄰,隨著佛教東漸,犍陀羅風格對中國北朝早期佛教雕塑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藝術,球體構成及模式和立方體及結構
    本文乃作者屌人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現代雕塑的創作是每一個雕塑家站在不同方位上,以不同層次的手段表達的空間方式,所以很難歸納出什麼固定的模式。但從現代雕塑的發展風格看,都在向簡化的幾何形體積靠近,有些幾何形體由於反覆的出現,在視覺上形成某種有意義的符號並通過這些簡單的符號概念傳遞明確的藝術信息。因此有必要對基本型的構成做-深入研究。找出它們的結構特點以及傳意性功能。如球體、立方體、柱體,角錐體以及其它基本形的結構。對這些基本構成模式有了理解之後才能更好地運用這些構成規律,以便創作中加以靈活的運用。
  • 吳為山:用雕塑講述中國故事|藝術|雕塑作品|齊白石_網易訂閱
    ▲ 吳為山創作《馬克思》終稿。這令吳為山深受鼓舞,從此踏上了塑造中國文化名人之路。他要用自己的雕塑藝術,為歷史上被人們逐漸忘記的那些思想家、科學家、文學家、政治家,藝術家等塑像,讓人們「感受這個民族走過來的足跡」。  自1994年至今的20多年間,吳為山創作了數十尊造型不一的孔子塑像,最大的20多米高,最小的也有70釐米高,立於世界許多重要的文化教育場所。
  • 西方雕塑文化對中國雕塑近代文化發展的影響真的很大嗎?
    建國初期,國內雕塑行業實際就是一片空白時期,屬於雕塑行業文化相對危險的斷代時期,沒有任何一位國內的雕塑家來領航雕塑藝術的行進方向,存在的只是一些民間的謀生的手段。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的蘇中各方面的文化交流,雕塑紀念碑浮雕等雕塑的時候,蘇派風格的政治風格雕塑呈現到了人面前。
  • 中國傳統文化,陶瓷雕塑造型,仿實物造型和抽象造型形式
    仿實物造型形式仿實物造型陶瓷雕塑根源於與我們生活密切聯繫的自然生活環境,是對生活中我們所利用、觀賞的食物的再現,這樣一種情趣與我們的傳統文化和審美趨向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雖然在陶瓷史上,仿生活中器物的造型文化初起的動因不排除遠古先人「泛神論」文化的因素,器物的塑造也有藝術的形式與意味,但其初始是奔著巫術祭祀的目的而來,只是現當代人們對這種塑造賦予了新的藝術解讀而已。現在這種造型藝術形式經歷了漫長的歲月,人們已經將這種獨特的表現形式運用到新的藝術創作之中,以表達對平常生活的關注與熱愛,同時也代表了一種全新的藝術風格。
  • 到中國美術館看雕塑藝術中的56個民族形象
    56個民族的雕塑藝術作品齊聚一堂,當代雕塑第一次以如此整齊的面貌呈現在公眾面前。為 「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本次展覽主打 「民族題材」雕塑藝術作品。展覽由《民族團結》和《各民族風採》兩大篇章組成,共徵集作品600餘件,經專家委員會初評、複評,有220餘件作品入選,它們與中國美術館館藏的部分民族題材雕塑一起,成為一席豐盛的民族文化盛宴。
  • 中國雕塑藝術史上推8000多年 山大團隊解密我國最古老雕塑藝術品
    Henan, China(中國河南靈井遺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鳥雕像)」的論文,公布了一項在中國河南的重大發現——一件具有13500年歷史的微型鳥雕塑,即靈井鳥雕,這是迄今已知最古老的中國雕塑品。中國雕塑藝術向前推進了8000多年。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李佔揚教授為該論文第一作者,歷史文化學院方輝教授和法國波爾多大學弗郎西斯科(Francesco d'Errico)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歷史文化學院博士後研究人員魯可(Luc Dayon)同為本篇論文作者之一。
  • 「和文化」黃泉福雕塑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盛大開幕
    用雕刀刻畫萬物百態,憑匠心傳承中華文化。2019年12月7日上午10:30,「和文化」黃泉福雕塑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盛大開幕。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常務副理事長 馬佩致詞泉州臺商投資區黨工委副書記 林清泉 致詞出席「和文化」黃泉福雕塑藝術展開幕式的領導有全國人大原副委員長王漢斌、全國人大原副委員長彭佩雲、中國法學會副會長江必新、中國僑辦原副主任任品亮、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常務副理事長馬佩、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張紅
  • 中國傳統文化,景德鎮陶瓷彩繪雕塑,紋樣裝飾效果
    龍紋紋樣陶瓷彩繪雕塑藉助裝飾紋樣除了造型的外觀審美外,其圖飾化的寓意也反映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其中的石榴、花生、核桃在中國文化中寓意吉祥如意,棗和荔枝寓意「早立子」,石榴子寓意「多子多福」,螃蟹寓意「富甲天下」等,都具有特殊的吉祥意義。還有傳統題材的「三星」,即福、祿、壽,為民間流傳的天上三大吉星,是寓意五福臨門、高官厚祿、長命百歲的吉祥之星。
  • 黃泉福雕塑藝術作品《長壽》捐贈儀式在中國美術館舉行
    圖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黃泉福雕塑藝術作品《長壽》。(主辦方供圖)12月16日,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黃泉福雕塑藝術作品《長壽》捐贈儀式在中國美術館舉行。本次捐贈是繼「和文化」黃泉福雕塑藝術展之後,北京工藝美術界的又一件盛事。
  • 彝族的雕塑藝術:與傳統文化密切相關,歷史悠久工藝不凡
    大家好,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彝族的雕塑。彝族先民生活的滇中地區,出土了大量流行於春秋戰國至兩漢時期的銅鼓及其他青銅器,有的鑄塑有祭祀、納貢、戰爭等場面,有的鏤刻著描繪放牧、泛舟、出行等情景的圖像及各種紋飾圖案。
  • 中國雕塑藝術審美特徵,寫意的藝術效果,感性的空間處理
    本文乃作者梅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我認為,空間無處不在。人生存於空間之中。必然產生與生存方式密切相關的空間意識。西方民族是科學主義的民族,西方藝術始終是科學的盟友,甚至可以說是科學的一部分。因此其三度空間的雕塑藝術發達甚早,並且雕塑家在創作中追求數理邏輯的明晰性和解剖學意義。上的比例關係,以期達到表現出對象的空間實在性的效果。
  • 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藝術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藝術精神  演講人:彭吉象 演講地點:重慶大學 演講時間:2015年10月  中西美學比較  人類雖然都要追求真善美,但中國傳統美學觀念和西方傳統美學觀念有很大的不同。  人類都在追求真善美,但是,中國的美學和中國的藝術更多地追求美和善(善就是倫理)的統一,更加強調藝術的倫理價值;而西方的美學和西方的藝術更多地追求美和真的統一,更加強調藝術的認識價值。
  • 愛丁堡藝術學院2020畢業展:雕塑專業
    原創 FutureLab 藝術與設計FutureLab藝術學院挑戰您對什麼樣的藝術應該有的先入之見,並發現我們的新畢業生將如何應對當今時代最大的問題,包括種族、多樣性、包容性和氣候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