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的雕塑藝術:與傳統文化密切相關,歷史悠久工藝不凡

2020-12-20 吳海花聊一聊

大家好,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彝族的雕塑。

彝族先民生活的滇中地區,出土了大量流行於春秋戰國至兩漢時期的銅鼓及其他青銅器,有的鑄塑有祭祀、納貢、戰爭等場面,有的鏤刻著描繪放牧、泛舟、出行等情景的圖像及各種紋飾圖案。其中的祭柱、太陽紋、鶴(或鷺)、羽人舞、蘆笙舞、磨秋等鑄塑形象與鏤刻圖紋與彝族傳統文化極為密切。

昭通蛙鈕彝文銅印「妥魯(堂狼)山裡手轄印」,亦是西漢時期的雕塑作品。該印的印面為陰印陽文,有7個彝文符號。印鈕為澆鑄青蛙,呈蹲伏狀,栩栩如生。明代的「貴州水西安氏成化大鐘」,除有彝漢銘文外,鐘面四周各有一幅八卦圖,八卦圖四周的雲、雷紋夾有兩對「日、月」圖案,頂部掛耳的兩面中柱腳均鑄饕餮頭形。與金屬雕塑一樣,彝族的泥塑、石雕和木雕藝術歷史悠久,工藝不凡。

彝族泥塑形象主要是神靈偶像,多見於道觀、佛寺、土主廟和山神廟中,而以南詔故地巍山和其他滇西地區較為集中。道觀和佛寺泥塑形象與漢族地區無多大區別,土主廟主要塑奉細奴羅、皮羅閣、羅盛炎、隆舜、風伽異、舜化貞等歷代南詔王,另有李文學、杞彩順等彝族農民起義領袖,巍山屽好城門外的「打獵將軍廟」還塑奉有皮羅閣手下的傳令兵駱羅的泥像。

「巡山土主廟」內的細奴羅塑像高達7尺餘,頭戴金冠,飾二龍搶寶和捲雲紋,身著紫色九龍繡袍,腰系玉帶,腳穿黑色朝靴,臉堂寬大,神姿英武,雙手捧朝芴,挺身而坐。左右塑兩名侍童,左者雙手捧書,右者捧著用黃綢手巾包紮的大印。「北山土主廟」的大門兩旁各塑一匹昂首嘶鳴的駿馬,大殿上塑著威武高大的鳳伽異。他頭戴金冠,腳穿長靴,身著九龍繡袍,身背長劍,腰挎寶刀。這些塑像的尺寸比例得體,浮雕鏤刻的工藝嫻熟,是較為成熟的泥塑作品。

南詔時期興盛的佛教促成了彝族地區發達的石雕藝術,劍川石寶山石窟中的石鐘寺區石窟便是這一時期的作品。石鐘寺背後分布著8處石窟。第一窟的坐檯上雕塑有9人,中坐者為圓領寬袖偏襟長袍的南詔王異牟尋,其身後是手持紅藤杖的清平官。窟門內兩側對坐著漢官服、短翅懊頭的清平官2人,一老一少。第二窟為「閣羅鳳議政圖」,共雕有16人,正中端坐者是南詔王閣羅鳳,其坐下蹲伏兩隻大犬,武士侍立左右,兩位清平官分坐於窟門內兩側。閣羅風右側坐著其弟閣陂大和尚。第三至第七窟多雕佛教造像,有釋迎、阿難、迎葉、文殊、普賢、天王、八王明王,另有樵夫、老翁、琴師、童子等世俗人物。

第八窟的修作年代晚於前七窟,為一女性生殖器狀石雕。石鐘寺區石窟的作品雕刻細膩,刀法嫻熟,造型優美,「精巧玲瓏,工於雕琢,間有斷指,百竅皆空」(清康熙《劍川州志》)。位於雲南武定縣與祿勸縣交界處彝族風氏土司遺址旁的「三臺山摩崖石刻」,也是南詔時期的作品。摩崖石刻為兩個天王像,居右者是「大聖摩訶伽邏大黑天神」,位左者為「大聖北方多聞天王」。「大聖摩訶伽邏大黑天神」像,高4.52米,上身威武雄壯,方臉,濃眉,鬍鬚滿腮,露腿,跳足,肩伸四臂,右前手持戟,右後手垂下握一串佛珠;左前手屈肘於胸前,左後手託一寶塔。

身上斜挎一串骷髏,衣褶飄揚,腹前作結。線條簡練,比例適中。下部採用高浮雕手法,具有後仰的動態感。「大聖北方多聞天王」像高3.06米,雙目圓睜斜上,高鼻闊嘴,頭戴寶冠,耳佩琪路,身著甲胃,形象魁偉,裳裙翻動,線條疏密有致。腰部曲斜,左手叉腰,右手持戟。右手踏足一怪獸:獅頭水牛角,兩角之間有一骷髏,獅頭又一骷髏。彝族的石雕藝術還散見於各地的寺廟建築、墓葬(墓碑、墓門、墓表)、民居的柱墩和簷下貼腳石板壁等,內容多為八仙人物和各種吉祥象徵物。

彝族的木雕藝術有面具、寺廟和民居的門窗梁雕鏤、桌椅雕花等。木雕面具僅見於貴州威寧,為表演儺戲「搓特基」時戴用。「搓特基」面具多用杜鵑、漆樹等硬雜木作料,斷鋸30釐米左右圓木,一剖分二,斧鑿毛坯;再粗略刻以猴相五官,額凸鼻長,有眼無珠,不施油彩,只用鍋菸灰塗抹。寺廟、民居、家具的木雕的工藝、內容與各地的漢族相同或相近。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藝術,西方雕塑與我國古代雕塑
    而到50年代初,西方藝術又出現了新的轉機,藝術疏離工業與科技的傾向,轉變為對工業、科技、機械的利用與信賴。這段時期,新達達、集合藝術、廢品雕塑、波普藝術以及超級寫實主義「從達達的死灰中復燃起來」。但對西方現代社會人們心態的了解和藝術的沉思,無疑是有益的。以上簡要地回顧了西方雕塑藝術的發展。我們知道,西方的雕塑與我國的傳統雕塑,在很多方面都有著不盡相同之處。作為我們今天學習雕塑來說,除了要了解西方的文化外,更應該深知我們民族的「根」扎在什麼土壞之中。因而我們更有必要了解一下我國古代雕塑藝術的發展變化。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繼承與發展我們]的雕塑事業。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文化,雕塑藝術的歷史
    本文乃作者屌人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前面所講中,可以看出雕塑藝術的語言,也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發展的。所以我們應該認真了解一點雕塑的發展史,以便我們更好地掌握雕塑的語言。在人類藝術的發展史上,離塑藝術起源於什麼時代恐怕現在很難說清楚。但是,就目前我們能夠看到的比較完整的雕塑作品而言,已距今大約有二、三萬年了。例如被藝術界稱為「母神」的奧地利出土的「維林多夫的維納斯」,就是我們所知道的人類最早的雕塑作品之一。
  • 探索中國傳統文化人物雕塑的新特點,故而在雕塑藝術上形成特色的...
    中國五千年的文明發展史積累了豐富的文化藝術財富,石雕藝術就是人類文明寶藏中的一顆明珠,雖歷經千年,卻從未被歷史長河所淹沒,反而在歲月的磨礪中越來越散發出歷久彌新的東方美,石雕人物創作中所傳遞的意境美感也折射出強勁的民族力量和含蓄低沉的民族性格,是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思想的外化產物。
  • 貼年畫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民間藝術形式,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中國傳統木版年畫主要產地,除了開封朱仙鎮、蘇州桃花塢與天津楊柳青外,還有山東濰坊、河北武強與四川綿竹等年畫傳統產地。一、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是流傳於山東濰坊楊家埠的一種民間版畫,是我國民間藝術寶庫中的一朵奇葩,以濃鬱的鄉土氣息和淳樸鮮明的藝術風格而馳名中外。
  • 民俗文化雕塑,世代相傳的民間文化
    民間生活銅雕,洗衣服雕像,文化藝術雕塑 松竹經冬不調,梅花傲霜鬥雪,此歲寒三友象徵著堅韌不拔的精神,不僅值得文人士大夫稱頌,而且常常光臨煙標畫面,反映這方面內容的煙標比比皆是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文化,雕塑的分類
    本文乃作者屌人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我們概括地回顧了雕塑藝術的發展,從幾千年的發展中,可以看到雕塑藝術從開始產生時,在形式上就存在著圓雕和浮雕兩大類。室外雕塑紀念性雕塑:以紀念重大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為目的而興建的雕塑作品,一般這類作品要求在題材上緊扣歷史,處理手法以歷史事件和人物的特點而定。
  • 弘揚歷史悠久的中華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前言我們中國擁有著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大國。各種傳統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使我們文化自信的出處。弘揚傳統文化,就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運用於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之中,中共中央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反覆強調大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提高民族道德素養,更好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傳統文化的定義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是各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
  • 彝族是中國民族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還有神秘的畢摩文化
    彝族是中國民族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古老的風土人情。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彝族人民養成了能歌善舞的特性,擁有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音樂舞蹈藝術,民族節目燦爛多姿。畢摩作為彝族社會特殊的階層,是彝族文化的締造者和傳承人,他們發明創造了彝族語言、文字、文化,記錄了彝族產生發展的歷史,宣傳宏揚了彝族豪邁無畏的精神,從古至今安撫慰藉著彝族人民的心靈,從某種意義上說,畢摩是彝族人民的精神支柱。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藝術,陶瓷雕塑造型分類及尺寸把握
    本文乃作者屌人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和大家說說陶瓷雕塑造型藝術從功能上分類吧,陶瓷雕塑從造型功能上可以分為實用陶瓷雕塑與陳設陶瓷雕塑兩大類。藝術美是藝術家通過藝術作品表達的藝術家對社會的認識與情感,是對現實美的真實反映,也是藝術家世界觀、人生觀的傳達。陶瓷雕塑藝術是陶瓷雕塑家傳達他們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手段。再講講陶瓷雕塑造型藝術從裝飾上分類吧,陶瓷雕塑從裝飾上劃分為澀胎陶瓷雕塑、澀胎加彩陶瓷雕塑、顏色釉裝飾陶瓷雕塑、釉下彩陶瓷雕塑、釉上彩陶瓷雕塑五大類。
  • 彝族畢摩文化紀錄片《畢摩世家》
    《畢摩世家》騰訊連結:https://v.qq.com/x/page/o08134hrh0u.html 彝族,是中國第六大少數民族,彝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區),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和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
  • 清代雲南武定彝族密切支系服飾圖像淺析
    民國時期的少數民族武定中,羅婺、白夷、紅夷、篾郎、篾岔均與彝族有關,其中篾岔指密切支系。武定清代中後期與民國民族分布大體一致。上述舊方志關於清代武定彝族密切支系服飾的記載十分簡略,未能清晰反映清代武定彝族密切支系服飾文化。
  • 古藺彝族文化傳承蔚為壯觀
    [1]石屏牛兒燈是川南彝族文化傳承的一種,其唱跳技藝獨特無雙,日成一派,多傳於民間,多用於節日慶祝,類似於花燈卻又不同於花燈,唱詞貼近生活,表達彝家人民自強不息的精神。主要反映民間民俗的傳統藝術,如民間花燈、牛燈、獅燈、花燈、祭祀、舞蹈及農事活動等。
  • 發揮學院文創特色 促進滇西少數民族地區傳統工藝振興
    為貫徹黨的十九大報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精神,2017年學院啟動了新一輪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範專業建設工作,促進滇西少數民族地區傳統工藝振興成為學院幫扶的重要方向。學院組建了團隊,倉平院長領銜,發展規劃處策劃和推進,服裝、皮具、玉雕、首飾、環藝、數字媒體等專業具體實施,展開了富有成效的工作。
  • 歷史文化悠久的河北衡水三絕,享譽天下
    截至2016年,衡水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6項,省級非遺保護項目33項,市級非遺保護項目55項,境內有衡水湖、武強年畫博物館、冀州城等旅遊景觀,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處。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沉澱了太多的文化。位於河北省的衡水歷史悠久,在衡水文化中,人們說起當地有什麼比較有韻味的特色,第一反應三絕,衡水金魚、內畫鼻煙壺、候店毛筆。
  • 雲南民族文化行:哈尼族彝族傳統民族服飾
    哈尼族兒童傳統服飾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滕芸 趙芳薇):位於雲南省東南的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口以哈尼族和彝族為主,傳統的民族文化締造了這一地區燦爛的文明。不同的生產活動、生活方式、民情風俗以及地理環境,造就了豐富多彩且各自獨特的民族服飾,特別是彝族支系繁多,每一個支系又有自己的民族服裝。每一種色彩,每一個配飾都是自然與人文的巧妙融合,服飾裡鑲嵌了歷史,融入他們各自的性格,更襯託出哈尼族和彝族人民的心靈手巧和對美好生活的願景。
  • 楚雄彝族傳統民居裝飾圖案的象徵寓意
    雕刻自古以來在民居建築中就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我國傳統民居的裝飾藝術中,雕刻是最早的建築裝飾形式。我國的三大傳統雕飾工藝是木雕、石雕和磚雕,彝族是一個重視建築及建築裝飾和造型的民族,同時,在建築裝飾中,也十分的重視雕刻藝術,雕刻的內容和形式也是多種多樣,彝族的建築裝飾雕刻主要是木雕和石雕兩類。中國的建築石雕藝術分兩類,一類是功能優先,裝飾次之的建築石材構建裝飾,一類是裝飾優先、功能次之的建築陳設品石雕裝飾。楚雄彝族的民居裝飾中主要是屬於第一類,在滿足功能需求的同時,符合人們的審美情趣。
  • 石雕書雕像,教育文化雕塑
    校園石雕有著特定的置放環境和欣賞對象,因此其設計與其他類型環境中的雕塑設計有著根本的不同,首先,它應與整體校園環境相協調,塑造出宜人的、充滿活力的校園環境品質,表現出雕塑與校園環境的有機結合的環境性。其次,校園雕塑處於校園公共藝術環境之中,是在校師生學習生活空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其它類型雕塑一樣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和藝術性特徵。
  • 歷史悠久的中國飲食文化
    中國烹飪,歷史悠久,技藝精湛,經過數千年的發展,當今的中國菜餚不僅是精美的食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件藝術品。中國烹飪是一門科學,是一種藝術,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到了距今4000年左右的夏,商時期我國已有用於烹飪的銅器,銅器的出現將原有的烹飪技術推向了新的歷史階段,從此進入了它的發展繁榮時期,特別是油烹的發現,是中國烹飪向高層次發展的開始。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藝術,賓主關係問題
    本文乃作者屌人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遠看雕塑,構圖就講出這個作品的大體意思了,它起著組織的作用,因此構圖好壞是一件雕塑的重要環節。關係融洽與否,直接影響到作品的藝術質量。
  • 樹葉拓印藝術 傳承傳統文化
    拓印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遠在公元前兩千年,重要大事記載便已被鐫刻於骨板或青銅,亦有刻於磚瓦、陶瓷、木料、玉石以保存文字及圖像者,唯用於長篇碑文最多之質材當推石料。它是將石刻或木刻文字,用紙、墨拍印出來,以便保存和傳播的工藝方法。為了更好的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唯亭街道青苑社區黨委、青苑社區居委會攜手蘇州工業園區友鄰社會服務中心於2018年8月9日在青苑六區文體中心舉行了一場主題為「樹葉拓印藝術,傳承傳統文化」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