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彝族的雕塑。
彝族先民生活的滇中地區,出土了大量流行於春秋戰國至兩漢時期的銅鼓及其他青銅器,有的鑄塑有祭祀、納貢、戰爭等場面,有的鏤刻著描繪放牧、泛舟、出行等情景的圖像及各種紋飾圖案。其中的祭柱、太陽紋、鶴(或鷺)、羽人舞、蘆笙舞、磨秋等鑄塑形象與鏤刻圖紋與彝族傳統文化極為密切。
昭通蛙鈕彝文銅印「妥魯(堂狼)山裡手轄印」,亦是西漢時期的雕塑作品。該印的印面為陰印陽文,有7個彝文符號。印鈕為澆鑄青蛙,呈蹲伏狀,栩栩如生。明代的「貴州水西安氏成化大鐘」,除有彝漢銘文外,鐘面四周各有一幅八卦圖,八卦圖四周的雲、雷紋夾有兩對「日、月」圖案,頂部掛耳的兩面中柱腳均鑄饕餮頭形。與金屬雕塑一樣,彝族的泥塑、石雕和木雕藝術歷史悠久,工藝不凡。
彝族泥塑形象主要是神靈偶像,多見於道觀、佛寺、土主廟和山神廟中,而以南詔故地巍山和其他滇西地區較為集中。道觀和佛寺泥塑形象與漢族地區無多大區別,土主廟主要塑奉細奴羅、皮羅閣、羅盛炎、隆舜、風伽異、舜化貞等歷代南詔王,另有李文學、杞彩順等彝族農民起義領袖,巍山屽好城門外的「打獵將軍廟」還塑奉有皮羅閣手下的傳令兵駱羅的泥像。
「巡山土主廟」內的細奴羅塑像高達7尺餘,頭戴金冠,飾二龍搶寶和捲雲紋,身著紫色九龍繡袍,腰系玉帶,腳穿黑色朝靴,臉堂寬大,神姿英武,雙手捧朝芴,挺身而坐。左右塑兩名侍童,左者雙手捧書,右者捧著用黃綢手巾包紮的大印。「北山土主廟」的大門兩旁各塑一匹昂首嘶鳴的駿馬,大殿上塑著威武高大的鳳伽異。他頭戴金冠,腳穿長靴,身著九龍繡袍,身背長劍,腰挎寶刀。這些塑像的尺寸比例得體,浮雕鏤刻的工藝嫻熟,是較為成熟的泥塑作品。
南詔時期興盛的佛教促成了彝族地區發達的石雕藝術,劍川石寶山石窟中的石鐘寺區石窟便是這一時期的作品。石鐘寺背後分布著8處石窟。第一窟的坐檯上雕塑有9人,中坐者為圓領寬袖偏襟長袍的南詔王異牟尋,其身後是手持紅藤杖的清平官。窟門內兩側對坐著漢官服、短翅懊頭的清平官2人,一老一少。第二窟為「閣羅鳳議政圖」,共雕有16人,正中端坐者是南詔王閣羅鳳,其坐下蹲伏兩隻大犬,武士侍立左右,兩位清平官分坐於窟門內兩側。閣羅風右側坐著其弟閣陂大和尚。第三至第七窟多雕佛教造像,有釋迎、阿難、迎葉、文殊、普賢、天王、八王明王,另有樵夫、老翁、琴師、童子等世俗人物。
第八窟的修作年代晚於前七窟,為一女性生殖器狀石雕。石鐘寺區石窟的作品雕刻細膩,刀法嫻熟,造型優美,「精巧玲瓏,工於雕琢,間有斷指,百竅皆空」(清康熙《劍川州志》)。位於雲南武定縣與祿勸縣交界處彝族風氏土司遺址旁的「三臺山摩崖石刻」,也是南詔時期的作品。摩崖石刻為兩個天王像,居右者是「大聖摩訶伽邏大黑天神」,位左者為「大聖北方多聞天王」。「大聖摩訶伽邏大黑天神」像,高4.52米,上身威武雄壯,方臉,濃眉,鬍鬚滿腮,露腿,跳足,肩伸四臂,右前手持戟,右後手垂下握一串佛珠;左前手屈肘於胸前,左後手託一寶塔。
身上斜挎一串骷髏,衣褶飄揚,腹前作結。線條簡練,比例適中。下部採用高浮雕手法,具有後仰的動態感。「大聖北方多聞天王」像高3.06米,雙目圓睜斜上,高鼻闊嘴,頭戴寶冠,耳佩琪路,身著甲胃,形象魁偉,裳裙翻動,線條疏密有致。腰部曲斜,左手叉腰,右手持戟。右手踏足一怪獸:獅頭水牛角,兩角之間有一骷髏,獅頭又一骷髏。彝族的石雕藝術還散見於各地的寺廟建築、墓葬(墓碑、墓門、墓表)、民居的柱墩和簷下貼腳石板壁等,內容多為八仙人物和各種吉祥象徵物。
彝族的木雕藝術有面具、寺廟和民居的門窗梁雕鏤、桌椅雕花等。木雕面具僅見於貴州威寧,為表演儺戲「搓特基」時戴用。「搓特基」面具多用杜鵑、漆樹等硬雜木作料,斷鋸30釐米左右圓木,一剖分二,斧鑿毛坯;再粗略刻以猴相五官,額凸鼻長,有眼無珠,不施油彩,只用鍋菸灰塗抹。寺廟、民居、家具的木雕的工藝、內容與各地的漢族相同或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