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異地校區,就是在高校所在地之外的地方建設的高校,比如哈爾濱工業大學,一般人都認為在哈爾濱,但是哈爾濱工業大學卻在威海,深圳都有校區,這就是異地校區。
如果是河南大學,那麼在省內各地開校區,這應該不算異地校區,河南大學在河南,沒啥不可把。中山大學在廣東省內開始校區應該也不算異地校區。
異地校區最出名的是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因為哈爾濱工業大學地理位置比較差,所以分數不高,師資下降嚴重,哈工大一直想突圍,先後在威海開設校區,當時不下血本,把汽車學院連窩端,結果效果不理想,還把自己的汽車學科全砸手裡了。
能和哈工大比的異地校區的只有山東大學,山東大學也在最早在威海搞校區的高校,不過效果也不理想
當年的山東大學威海分校曾經掛牌:威海大學,曾經的哈工大威海掛牌:威海工業大學,後來山東大學發現威海校區不行,就又搞了青島校區據說復興在望,不過濟南市很不滿意,不然走,又在章丘給了山東大學在一大塊地。
山東大學這些年主要是搞校區,也不知道到底想在哪裡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蘇州校區也不錯,只要是一些中外合作辦學,分數不低,專業也熱門。
另外異地校區比較出名的是大連理工大學盤錦校區和合肥工業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是著名的四大工學院之一,不過目前發展看,已經是四大工學院倒數第一名,不但受制於東北位置,大連理工大學的盤錦校區,說實話也是一個敗筆。因為帶有扶貧性質,對高校發展並不利。
合肥工業大學是原機械部四小龍之一,不過後來發展不利,在2006年左右才進入211工程高校,目前綜合實力在教育部也是倒數水平。合肥工業大學也安徽省內宣城搞了宣城校區。當時規模挺大,不過發展也不咋樣,而且主管宣城校區的副校長因為宣城招生問題和校長公開鬧矛盾,最後以副校長出走而結尾,這也顯示合肥工大新領導對宣城校區的前景不看好,要不是宣城當地領導向省裡告狀,他們會繼續減少招生。
這個異地校區看來要去發達地方搞,去窮地方,恐怕發展會不咋樣
中國農業大學在煙臺也有校區,北京交通大學在威海也有校區,不過專業不是主流。
北京交通大學威海校區都是中外合資辦學,學費很高。這些異地校區都比較成偶剛,廈門大學也玩異地校區,不但在省內有好幾個校區,現在直接去馬來西亞搞校區了,畢業證和本校一模一樣。
馬來西亞分校將來的生源情況是來自中國內地、馬來西亞本地、國際留學生各佔到1/3。分數比本都低幾十分,不過要求比較高,對英語要求,對學費要求也很高。
而廈大馬校對於內地考生的學費按美金來算的,大概6500-7000美金/年,折合人民幣大概是46676-50267元/年。要是再算上簽證、來迴路費、住宿費、生活費等,一年總共的費用差不多是8萬-10萬元。
結果各省的廈門大學馬來西亞校區全面斷檔,為何呢?誰願意跑到馬來西亞那個窮地方去上大學啊,要是去美國歐洲還差不多。
現在不少高校也在搞異地校區,比如南京大學蘇州校區,西工大太倉校區,
我對這倆校區都很看好。蘇州經濟發達,太倉比鄰上海,都是大有可為啊。
總體來說,去窮地方辦校區的,一般發展都不咋樣,去富地方的發展都很不錯。所以異地校區的選擇也很重要啊,一定要去發達地區攀富人,而不是去窮地方扶貧。
老鐵們,你們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