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不出戶,輕點滑鼠,海淘網站、微信裡就能買到來自世界各地的產品。來自美國、法國、日韓等國家的所謂地道原單正品,正以每分鐘新增一種產品的瘋狂速度霸佔著我們的屏幕。但事實上,這些「看上去很美」的代購卻充滿陷阱,稍有不慎便會上當受騙。
案例一:微信購千元化妝品,用後臉上起紅疹
聽信微友推薦,合肥市民陳女士在微信上購買了價值千餘元的化妝品。收到產品後,當晚就按照說明書立刻使用了,結果第二天早上醒來,感覺臉部特別癢,用手撓起來,還微微有些疼痛。 陳女士照鏡子一看,差點哭了起來,她的臉上長滿了紅疹。氣憤的陳女士拿起手機,準備找賣家說理,可此時卻怎麼都聯繫不上賣家。
提醒:微信是一種新興的虛擬網絡社交方式,好友一般是通過微信號、QQ號等形式添加,一般情況下無法確定真實身份,通過微信平臺交易的商品,往往也是良莠不齊、真假難辨。消費者權益受損後,除非銷售者明示固定經營場所,否則消費維權將出現無源追溯的困局,工商等監管部門往往無法介入處理。
案例二:朋友圈殺熟,原單正品卻是假貨
「最新款大牌包包,原單品質!」每天面對微信朋友圈上琳琅滿目的商品圖片,陳女士終於也沒忍住,打算購買一隻國際知名品牌的女包。由於賣主是她多年的朋友介紹的,並稱這些商品是工廠出來的原單,品質絕對保證,加上價格只要專櫃的六折,陳女士決定下單購買。
包包到手後陳女士打開一看,卻發現包根本不是正品。「都怪我貪圖小便宜,誤信了朋友,只能是花錢買個教訓。」
提醒:微信購物常常發生在親人或者朋友之間,利用微信平臺,推介產品或者服務,這種交易活動發生在「朋友圈」,逃離了國家行業監管,還存在假冒偽劣、偷逃稅款、詐騙等行為。
有不少微商坦言,之所以選擇微信平臺,是因為微信朋友圈都是熟人,不是朋友就是朋友的朋友,所以在微信上營銷容易讓消費者相信。
案例三:香港代購名表,剛到手就「罷工」
蕪湖男子小軍(化名),前段時間,他在朋友圈中看到正在香港大學讀書的一位朋友做起了香港代購生意。小軍一直打算購買一對天梭牌情侶表,便託這位朋友前往香港某百貨公司的天梭表櫃檯購買了一對情侶表。
很快,小軍的朋友用快遞將表寄送給了他。待其收到包裹拆開後,檢查手錶外觀沒有問題。不過,當晚小軍發現,女表有些「異常」,經常「走著走著就停了」。經檢測,這塊手錶的機芯存在問題,需要維修。
「新買的手錶就出問題,我希望可以退換。」面對小軍的要求,香港專櫃回復「只能維修,不能退換」。最後,小軍與對方折騰了2個月依然沒有結果。
提醒:按照相關法律規定,如果消費者遇到投訴,先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來辦理。所以對到境外購物的時候,消費者應該找到海外相關的當地維權組織來維權。但是,目前搭建起維權的平臺很少,所以去海外維權很困難。
另外,在國內一些信譽較好的名品折扣店直接購買打折商品,也不失為一種防範風險的好辦法。
案例四:留學生代購奶粉,中途損壞遭起訴維權
委託國外留學的留學生小俊代購5000元的德國奶粉,收貨時發現奶粉包裝盒嚴重破損,相關的採購小票也沒有。為此,合肥市民鄭女士將留學生告上法庭,並要求其雙倍賠償損失。最終,在法院的介入下,雙方達成一致意見。小俊向鄭女士賠禮道歉,並給予了一定的經濟賠償。
提醒:代購的洋奶粉無論質量還是售後維權都難以保證。由於代購產品買賣行為發生在海外,出現問題則在國內,消費者若想直接向海外零售商或境外快遞索賠,在法律適用上可能會產生衝突。
另外,如果商品未經過正規渠道進入國內,沒有經過出入境檢疫部門及海關檢驗,消費者在投訴時很難提供有效的證據進行維權。(市場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