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報記者走訪首爾時,前HOT成員安在旭與《來自星星的你》中反派大哥的扮演者申成祿出演的大型音樂劇《太陽王》。
■ 探訪
大學路區域聚集的基本都是小劇場。從這張效果圖上,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劇場分布情況。
大學路地區入口處有一個演出信息集成地,近期所有的演出節目冊都可以在這裡獲取。早報記者 陳晨 圖
▲ 首爾話劇中心。
早報記者走訪首爾時,前HOT成員安在旭與《來自星星的你》中反派大哥的扮演者申成祿出演的大型音樂劇《太陽王》,以及由前少女時代成員玉珠鉉主演的百老匯音樂劇《女巫》都在韓國演得正酣,而在韓國乃至亞洲,這裡有一個堪稱「東方小百老匯」的著名劇場集群地——大學路,同樣在韓國音樂劇產業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
在這個劇場高密度聚集的文化地區,從鍾路5街十字路口開始到惠化洞132番地,這段長1.55km、寬25-40m的區域內匯聚了包括韓國演出藝術中心、源泉藍鳥劇場、首爾話劇中心等演出劇場及藝術機構,1.5公裡的主道和延伸出的街頭巷陌之間遍布了153家劇場。而且這些劇場每天都是滿載運營,也就意味著每晚都有上百個劇目在這個地方上演。
百餘座小劇場
「夜夜笙歌」
大學路上聚集的基本都是小劇場。這裡500席以上的劇場只有兩家,300到500席的20家,最多的是100-300席的中小劇場,有69家,佔62%的比例,100席以下21家。而這些劇場中,演話劇的77家,音樂劇32家,其他還有零散上演古典音樂、舞蹈和韓國傳統曲藝的劇院。且政府有意打造劇場群,禁止其他諸如KTV等娛樂場所的入駐。
大學路得名於原首爾大學遺址,當年首爾大學遷址後,沿街的餐飲店面都隨學校一起遷走了,大量空間空了出來,供大於求,於是租金銳減,熱愛藝術的人就自發地聚集到這裡。小劇場基本都在地下,由排練廳發展而來。從街道風貌上看,就跟通常的餐飲酒吧街無異。
大學路沿線聚集弘益大學、漢城大學、祥明大學、同德女大、國民大學等高校,文藝類專業學生都在此獲得了施展的舞臺。大學浸淫於這樣的戲劇氛圍所培養的觀演習慣也自然而然延續到畢業之後。這裡成為同學、同事聚會的首選地,吃晚飯、看戲再宵夜,是首爾市民慣常的「夜生活」方式之一。
大學路的小劇場均為私人所有,政府雖然提供支持,但不是直接資金上的撥款撐腰,而是通過建立相關社會藝術扶植機構,再由機構對藝術團體提供相應支持。在大學路地區規劃期間,由於有意打造劇場集群區域,政府在地產政策上給出了可觀的政策傾斜與稅收優惠。對於開發商來說,如果在此蓋的樓房中包含劇場,在審批手續上能夠簡化省掉多道繁瑣程序,並且獲得更多贈送的建築面積。之後運營過程中的增值稅、營業稅和各項附加稅都能得到相應比例的減免。這樣,政府自身沒有在大學路興建一座劇院,就打造了這個韓國最著名的戲劇文化地標。
而面對創作團體方面,組織根據不同的劇目規格會給予相應比例的資助,而做原創劇目獲得資助的資金會遠遠高於其他藝術門類。韓國的中央政府和文化部以及首爾地方政府是主要的三方支持主力,下設韓國演出藝術中心、藝術經營支援中心、韓國文化藝術委員會和首爾文化財團四個具體機構來提供具體服務。韓國演出藝術中心主要運營ARKO劇場、大學路藝術劇場兩個規模稍大的劇場,並舉辦大學路上的喜劇藝術節、即興舞蹈藝術節,大學路街頭藝術節等藝術節項目;藝術經營支援中心開辦了首爾藝術市場(PAMS) ,主要負責扶持藝術團體進軍海外,提供藝術經營諮詢、扶持培養專業企劃人力、運營藝術經營學院、扶持培養社會企業以及進行與演出藝術相關調研的工作;韓國文化藝術委員會管理「扶持演出創作基金」,扶持對象以藝術實驗性作品居多,也參與國際文化藝術交流,扶持邀請海外藝術家項目,並主持本土藝術人才參加海外實習項目;首爾文化財團主要針對藝術創作本身進行扶持,培養具有潛力的藝術項目、培養劇場常駐團體、扶持市民藝術活動,並主辦首爾藝術節。
在韓國藝術院校的學生都必須經過大學路的「洗禮」。「中國沒有這樣的一個地方。我到中國問那些學音樂劇或者戲劇表演的學生畢業後去哪,答案都是去劇團或者改行了。他們都希望進入國家下屬的團體,這些團體一年做一部最多兩部戲,演出平臺寥寥。」大學路是個平臺孵化器,不僅培養明星,還有很多優秀的創作在這裡誕生。大多數人的成長道路就是先公園裡露天演出,然後進地下小劇場,接下來獲得贊助進中劇場,歷練成熟後逐漸走向大學路之外更廣闊的戲劇舞臺。好像一個菜市場,外面的製作方會到這裡來選貨,選好的劇目精良加工,挑好的演員精雕細琢。韓國的音樂劇如今也還在成長階段,而成長的最大動力就在這大學路上。
不在乎進軍歐美
對中國市場感興趣
如今韓國音樂劇發展到一個「自給自足」同時形成自身鮮明烙印的地步,大型劇目做引進和改編,因為有成熟的音樂劇人才隊伍,無論在表演還是技術上都能夠與百老匯先進劇目對接。而中小劇場的原創也充分體現韓國文化的特徵,大多數如同韓劇般溫情浪漫的偶像劇精準定位音樂劇的核心受眾——年輕女性,各類如韓國異色電影般具有個性的先鋒小劇場作品也層出不窮,擁有穩定受眾。除了最大的CJ公司,還有不同的公司對接百老匯和西區大大小小的公司,一些公司僅製作一兩個劇目,但數年保持長演不衰的持續性也同樣足以另起爐灶與韓國的音樂劇產業分得一杯羹。而諸如擁有東方神起、Super Junior等超人氣偶像的SM娛樂公司涉水音樂劇產業又給這個行業帶來了另一番星光熠熠的韓式風景。
十多年前,一出《明成皇后》代表著韓國音樂劇製作的最高水準一路殺進百老匯,卻由於語言障礙和複雜的情節編制,讓不了解文化背景的美國觀眾無法產生共鳴,之後韓國音樂劇便少有進軍歐美的野心,「中西審美非常不同,我們也不太去想韓國音樂劇怎麼『走出去』這個問題,可能演員會去進軍好萊塢或者百老匯,但是作品不會。」韓國第一代音樂劇演員南京邑說,「不過韓國的跆拳道在西方很受歡迎。」
雖說對於進軍歐美的野心不大,但韓國音樂劇對於亞洲市場的雄心不小。在韓國專業音樂劇雜誌《The musical》今年年初推出的一篇關於「韓國音樂劇未來」的專題報導中,音樂劇評論家、順天鄉大學教授袁仲元指出,韓國音樂劇進軍中國市場,或者說出口海外市場的形勢變化會是未來韓國音樂劇界的一大話題性事件。「已經有許多製作公司關注日本和中國市場。在歐洲和美國發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的主要目標是要使日本和中國這兩個歡迎韓國明星的國家成為一個新的市場。」
對此,李性勳也贊同未來開拓中國市場幾乎是韓國音樂劇界各家達成的默契與共識,「一是韓國音樂劇市場即將飽和,日本的音樂劇市場從2008年起基本達到飽和,每年增值緩慢,韓國雖然目前還在快速發展,但畢竟是一個只有5000萬人口的小國,還不及中國一個省的人口。二是中國地理位置相近,只要一個多小時的路程,三是文化接受度上的相近已經在影視等文化傳播中得到印證。這些因素都讓整個業界對中國十分感興趣。」雖然目前韓國的音樂劇作品進入中國不像影視劇這麼多,但是韓國音樂劇的從業人員已經大量地和中國進行交流,雖然不像入股亞洲聯創這樣大張旗鼓,但幾乎中國所有的音樂劇製作團隊中都有韓方人員擔任主力工作,「文化交流的初期階段是人員的交流,之後則會進入作品和策略等更深層次的合作。」李性勳說。
讓韓方對中國音樂劇市場信心滿滿的另一個原因是中國市場比日韓更有拉動「外需」的潛力。「日韓音樂劇市場都主要針對內需,而百老匯的繁榮則有大量觀光客的功勞,中國的北京上海在旅遊資源上都不亞於紐約,兼具內需與旅行兩者資源,未來潛力無限。」李性勳說,「加上政府不斷肯定文化產業的重要地位,音樂劇又是眾多文化門類中最能夠產業化的門類,我覺得10年之內,中國的音樂劇產業就能進入成熟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