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閱讀等待機遇?機遇是知識積累後的自然產物

2020-12-16 職場手記

文明延續,使我們對自己的歷史有了記載,在全年中的任何一天,都可以說是一個特別的日子,一年365天不斷輪轉、歷史層層的覆蓋到每一天,使每一天都有著特殊的含義。

4.23日,是世界閱讀日,在這一天有著無數知名的作家、思想家出生,也有無數的知名作家、思想家去世。

雖然他們的肉身腐朽,但文明的延續,使精神具化於紙張、話語、網際網路之中,得到不斷的傳頌。

我們也就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向未來。

在4月23世界閱讀日,我認為很適合考慮一個問題,那就是閱讀可以為我們帶來什麼?想要解釋這點,將是一個很複雜、龐大的過程,我們不如通俗、簡單一些去定義閱讀:閱讀可以為我們帶來知識。

那麼知識又可以為我們帶來什麼?這同樣是一個很難解答的問題,但最為直接的來說,知識使我們得以在這個社會生存,並提供給我們一種努力的方向與上升的路徑。

這或許聽起來有些功利,但確確實實是許多人對待知識的看法,也是許多人願意去獲取知識的原始動力。

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在功利的驅動下,一生中不斷地通過閱讀的方式去獲取知識,原因在哪呢?原因在於他們發現閱讀,並未給他們帶來想要的功利,於是他們放棄閱讀、放棄這種便捷快速的知識獲取方式。

這並不代表著他們放棄了去獲得想要的功利,他們反投入了機會、機遇的懷抱之中,認為自己猶如潛龍一般,只需一次機會、一次機遇,便可以一飛沖天,獲取到自己所有想要的東西。

這並不是一種很小眾、獨特或是新奇的看法,畢竟我們聽了太多一夜暴富的故事,畢竟我們遇到了太多原先不認同的人,在機會或是機遇的作用下超過我們良多。

於是我們看到閱讀者在增加,而深度閱讀者在減少,當閱讀不再是為了獲取知識,而是單純的消遣時,我似乎看到了巨人的衰弱。

知識與機遇,似乎是分處於天枰的兩端,當我們看向知識時,卻總會忽略機遇;而當我們看向機遇時,閱讀所帶來的知識也就無足輕重。

在這篇文章中,實際上我想表達一個很有趣的觀點,但或許正是因為這個觀點在我看來過於有趣,我更希望將它放到末尾,為它做好足夠的鋪墊,然後再將其溫柔的請出。

前面我們說道,閱讀者在增加,深度閱讀者在減少,這並非無的放矢,只要我們將一些關鍵數據進行整合,便可以清晰的看到這一點。

01 增加的「閱讀者」

我們來看一下,根據最新的《第十六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這份權威報告顯示,紙質媒體的閱讀率正在下降。

但我們並不需要對此感到悲觀,從數據上顯示雖然紙質媒體的閱讀率在下降,但數位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有了更明顯的上升,綜合閱讀率也提升了0.5%個點。

數據中顯示的百分比很難使我們有明確的感觸,現在我們以全國約有14億人(2020年數據)為例子,增長的0.5%個百分點,實際上是70萬人的增長。

聽起來不多,但實際上在這種80%的環境下,這70萬人的增長已經是一種非常恐怖的數字,但這70萬人的增長,或者說這種數據的變化,真的代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尊重知識,喜歡閱讀了嗎?

顯然不是

02 減少的「深度閱讀者」

什麼是閱讀呢?我們去看學術性文章毫無疑問是閱讀,那麼我們去看通俗小說是閱讀嗎?我們去看毫無內涵的小故事算是閱讀嗎?

我們很難定義閱讀,但我們可以以知識是否得到增長,來衡量哪些屬於深度閱讀的行為,但從數據中來看,我們不得不承認深度閱讀行為,正在飛速的下降。

紙質閱讀的下降,轉移到了網際網路媒介之中,看似增長的閱讀人群,卻僅有15.9%的人,在進行著深度閱讀。

而大部分人,雖然也在進行著閱讀,卻是進行著低程度、碎片化,無法帶來有效知識增長的閱讀行為。

顯然,閱讀人群的增加並沒有我們現象中的樂觀,深度閱讀人群的減少,便是巨人隕落的先兆。

但為什麼?為什麼越來越多的閱讀者,卻呈現出越來越少的深度閱讀比例?這一切的背後是什麼在產生著影響?

是什麼影響著這一切,導致呈現出如此局面?不可否認確實存在客觀因素在影響著這一切,首先便是由於社會轉入腦力工作時代,由於過高的工作負荷導致精力被透支,既沒有時間、場景去深度閱讀,也沒有精力去進行深度閱讀。

但客觀條件並沒有主導著一切,真正主導這一切產生著深刻影響的,實際上是來自於我們自身的功利心。

什麼是功利心?對功利心有各種各樣的解釋,但在這裡我認為可以通過一種最為契合的方式來定義,那便是我們的所有行為、所有付出,都是需要獲得回報的。

實際上這種行為並無不妥,畢竟我們人類個體的所有行為,本身便是逐利的,即使是最為溫情的愛人關係,可能也有其互惠的利益面。

但如果我們迫切的、緊急的需要這種回報,需要立竿見影的看到我們所付出的效果,那麼這種強烈的功利心,便是問題所在。

01 線性增長的知識

為何強烈的功利心,是我們無法繼續深度閱讀的根由?原因便在於,知識的增長並非立竿見影的回報。

即使莎士比亞將知識捧到「全人類的營養品」的高度,我們仍對其嗤之以鼻,並認為這種道路是緩慢、沒有未來的。

在這裡我不得不請出我之前提到的那個有趣的觀點,這個觀點並沒有廣為流傳,被大家所熟知:知識並非線性增長。

我們許多人都抱有一種思想,當我作為一名技術時,月薪一萬元,那麼我只要努力10年,就可以賺到120萬,實現自己的一小部分夢想。

或者更樂觀一些,當我作為一名技術時,月薪一萬元,隨著我的技術增長,我每年都會獲得漲薪,10年後我可能賺到200萬,實現更多的夢想。

我們只需要按部就班的做好本職工作,然後等待時間的禮遇,便可以實現自己想要的,而這個過程中,我們並不需要去努力的獲取更多知識。

或者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如果我們不滿足於10年賺200萬,而是想要更多的錢,那麼我們能認為知識可以為我們帶來更多的收益嗎?

當然能,但不夠快,我們都知道知識最終會為我們帶來收益,但這種收益是不確定的,也是不夠迅速的。

而此時,我們身邊又充斥著一個普通的人,由於一次特殊的機會,獲得了價值意義上的「成功」的案例。

這似乎很符合我們功利心的選擇傾向,似乎把握住機遇,就可以快速的滿足我們的願望,人生從此開始「逆襲」。

在這種思維的影響下,當機遇呈現出指數增長,而知識卻是線性增長時,我們毫不猶豫的會站在天枰中機遇的那一端。

02 指數增長的機遇

機遇很美好,它可以使我們的收入爆炸式的提升,在短短的時間內擁有之前所奢望的一切,這是毫無疑問的。

而社會上也確實充斥著大量通過一次機遇,從此人生扭轉,獲得「成功」的人群,但我們不得不考慮一下,為什麼?

為何是他們獲得了成功,而不是我們獲得了成功?為何他們明明表現的平淡無奇,卻突然像是「開竅」一般產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我在這裡不得不引用出自於《周易·繫辭下》的句子:「君子藏器於身,伺機而動」;許多人都知道這句話,但更多的聚焦於了伺機而動,從而不斷的尋找、嘗試去找到機遇。

但或許正是過多的考慮了伺機而動,卻沒有意識到藏器於身的重要性,實際上這句話指的是君子擁有卓越的才能,卻不到處賣弄,只在需要的時候得以發揮。

我們不去議論何謂君子,我們只需要關注到只有一個人具有卓越的才能,才能伺機而動,而非沒有任何知識積累,不斷的去尋找機遇。

03 知識的指數增長

那麼我們如何看待知識與機遇的關係?我們是去靜待機遇的到來,還是去不斷的深入鑽研知識?

我認為兩者並不衝突,原因在於我們周邊充斥的「一夜暴富」,實際上不過是長久「藏器於身」積累後的爆發。

那些憑藉一次機遇得以扭轉人生的人,我們沒有看到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實際上正是藏器於身後的不到處「賣弄」。

因此,知識從來都不是線性增長,或者說它大部分時間呈現出指數增長的表象,但它卻可以使我們看到機遇、把握機遇、憑藉機遇。

畢竟,假如領導給了我們一次機會,但我們沒有「藏器於身」,所謂的機會不過是一次打擊,如果我們無法完成機會背後的挑戰,機遇則會轉化為災難。

機遇從來都不是美好的生命恩賜,而是暗含挑戰的人生測試,深度閱讀真的不重要嗎?知識真的無助於扭轉人生嗎?

我們已經有了答案。

深度閱讀所帶來的知識與機遇分處天枰兩端,許多人唾棄著知識的線性增長而放棄閱讀,希望通過一次機遇的指數增長改變自己的一生。

但天枰從來都不存在,知識與機遇之間也並不存在選擇,所謂的機遇,不過是知識積累後的自然產物。

面對4月23日閱讀日,我們還能不聞、不見,然後輕鬆的在屏幕上划過,告訴自己我們需要的只是機遇而非知識嗎?

相關焦點

  • 善於等待機遇、抓住機遇是一種智慧,創造機遇則是一種更大的智慧
    永遠錯過的時機有一個創業的年輕人,在遭受了幾次挫折後,便有點灰心了,很茫然地依靠在一塊大石頭上,懶洋洋地曬著太陽。這時,從遠處過來一個怪物。「年輕人!你在這裡做什麼呢?」怪物問。給男孩的智慧忠告有一種說法認為,機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其實,機遇的產生也有其內在規律。如果你有足夠的勇氣、睿智的腦袋、敏銳的觀察力以及判斷力,機遇是可以被「創造」出來的。善於等待機遇、抓住機遇是一種智慧,創造機遇則是一種更大的智慧。
  • 我成功的秘訣:知識、汗水、靈感、機遇
    「我成功的秘訣:知識、汗水、靈感、機遇。」    談到雜交水稻的成功,可以用這樣一個公式來說,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成功。有知識是很重要的;有了知識,又發奮努力,才會有靈感;再加上好的機遇,才有可能獲得事業上的成功。如果沒有平常日積月累的知識,即使流再多的汗水,在科學上也出不了靈感;即使機遇再好,也可能視而不見。
  • 大自然的啟示作文:等待機遇
    每個人做事都需要等待一個合適的機遇,就連自然現象和植物也需要一個合適的機遇去傳播花粉和子,孕育下一代。記得那年夏天的五月份,奶奶在地裡收麥。這時的麥子已披上金黃的外套不摻雜一星點兒綠。媽媽讓我去地裡給奶奶送去些水。
  • 失敗是因為等待機遇,成功則是因為抓住機遇
    機遇對於每個人來說,沒有彩排,只有直播,如果沒有把握住的話,只能等著自己出醜。當機遇到來時,如果你沒有提前為機會做好準備,就會將它習慣性地丟掉,與它失之交臂。生活中不是機遇少,只是我們對機遇視而不見。這就和許多發明創造一樣,看起來是偶然,其實那些發現和發明並非偶然得來的,更不是因為什麼靈機一動或運氣極佳。
  • 與其等待機遇的降臨,還不如自己主動尋找機遇
    這兩個例子說明,不管什麼都要靠自己,與其等待別人的幫助,還不如自己幫助自己,在任何艱難的處境裡,唯一可以指望的就是自己。等待機遇的降臨,還不如自己去主動尋找機遇。此文由櫻子原創,歡迎關注!帶你聽故事,漲知識!
  • 【高分範文】機遇與準備
    人的成功離不開機遇,但最要緊的是充實自己。只有這樣,當機遇來臨的時候才能有能力去抓住它。人之所以成功,也正因如此。人生只有做好準備,當機遇來臨時我們才能緊緊抓住,譜寫出生命的讚歌。德國著名化學家凱庫勒一直默默地努力,研究苯分子的結構是他一直以來最重要的事情。
  • 機遇(觀心無常)
    生活中,一次次的受挫、碰壁後,奮發的熱情、欲望就被」自我設限「壓制、扼殺。雖然已習慣失敗,仍會感到懼怕,漸漸變成了懦弱、猶豫、害怕承擔責任、不思進取、不敢拼搏的人。摒棄固有想法,嘗試重新開始,顧慮和懦弱自然消失。
  • 機遇的名言名句摘抄
    ——大仲馬4、只有愚者才等待機會,而智者則造就機會。 ——培根5、從容不迫地談理論是一件事,把思想付諸實行——尤其在需要當機立斷的時候,——又是一件事。 ——羅曼·羅蘭6、沒有哪個勝利者信仰機遇。 ——尼採7、運氣是鏡子,照得最明亮時便碎了。 ——蒙田8、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 初中生優秀作文:機遇
    讓楓葉紅起來的是它自己,秋天也為它提供了機遇。從這個自然現象中,我們可以深刻的體會到努力與機遇的關係。努力與機遇,只有雙方必備時,才能夠發揮它們真正的作用。這兩者缺一不可。有了機遇,缺少努力是徒勞的。很多事物不是靜靜等待或動動嘴皮子就能得到的,轉瞬即逝的機遇更是如此,只有付出努力,主動出擊,才能獲得成功。比爾·蓋茨抓住加盟IBM公司的機遇,長年坐擁全球首富的地位;拿破崙在前線作戰時,抓住戰況危難的機遇,獻上新的作戰方案,後便節節高升,建立了法蘭西帝國。機遇面前容不得猶豫,該出手時就出手。
  • 為什麼有些人更容易抓住機遇?
    在聰明人看來,他們不會把光陰消耗在無謂的等待中,他們總是能夠在過程中尋找到恰當的時機和方式,從而將一切推向成功的。有一個名人巴斯德曾說:「機遇只偏愛那些有準備頭腦的人。」法國細菌學家尼柯爾說:「機遇垂青那些懂得怎樣追她的人。」不管你等待多久,機會不會自動前來敲門,機會的得來是要靠人們付出艱辛勞動的。
  • 在疫情之下,抑鬱症患者如何在危機中看到機遇,並把握好機遇呢?
    因此我們要看到希望,要好好的準備並學習門店運營的相關方法和知識、同時總結經驗教訓,等待疫情過後繼續更好的打理好門店的生意。對於沒有做生意或者創業的朋友們,我們也要有一個正面的思考,我們要知道疫情總會過去的、或者說在國家領導和全體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疫情是一定會被控制下來的。
  • 不愛隨波逐流,懂得等待和挖掘機遇的3生肖,鴻業遠圖,未來可期
    下面就來聊聊:不愛隨波逐流,懂得等待和挖掘機遇的3生肖,鴻業遠圖,興家立業,未來可期!所以,生肖牛的這事業拓展的路程上,格外艱辛,磨難不斷,但他們依然能櫛風沐雨,不放棄,也從不抱怨,咬緊牙關,攀上成功的高峰,迎來他們的回報,俯瞰不一樣的風景。最終,他們實現自己的理想,擁抱幸福與令人嚮往的美好生活。
  • 股民成功的秘訣:機遇是給有準備的人,把握機遇才能獲得成功!
    機遇的內涵機會就是機遇,就是好的境遇。有時機遇對每個人都是均等的,有時卻不是。有時機會降臨到頭上,卻沒有把握住。一味追求機遇,守株待兔,坐等待斃,凡是靠機遇成功的人,並不都值得羨慕和青睞,被發現的不見得都是人才,可有才華的人卻未被發掘。
  • 袁隆平談成功秘訣:知識、汗水、靈感、機遇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通過視頻給母校西南大學10名學生回信時,談到了自己8個字的成功秘訣:知識、汗水、靈感、機遇。  9月17日獲悉袁隆平榮獲「共和國勳章」後,袁隆平曾就讀的西南大學農學與生物科技學院(前身為西南農業大學農藝系)譚鏈等10名學生自給袁隆平寫信,信中談到了自己的理想追求和一些困惑迷茫。
  • 從神秘的預言到科學化的機遇
    這些著作有的討論了人生的機遇,有的描繪了財富積累的「運勢」,有的研究了概率與金融風險的管控,還有的則調侃了科學中的「混沌性」……相信這些看似不同尋常的想法能夠幫助大家更加理性地應對人生的不確定性,適時地抓住機遇,乘勢而上。 人生與機遇宇宙大爆炸為何發生?人類如何進化?
  • 從危機和挑戰中 抓住機遇創造機遇
    最近,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陝西調研復工復產情況時指出,既要抓住重大機遇,又要化危為機,善於從眼前的危機和挑戰中創造機遇。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機遇以及「危」與「機」的重要論述,閃耀著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哲學光輝,為我們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復工復產提供了科學方法論。
  • 三月下旬能夠逆轉的三大星座,你們的關鍵詞是機遇
    人在一無所有的時候其實更需要多折騰,坐著等待是不會有任何結果的,只有主動出擊才能夠讓自己本就一層不變的生活有了很多的希望和前進的動力,就像泰戈爾說過的那句話一樣,儘管走下去,一路上花自然會開放。三月下旬能夠逆轉的三大星座,你們的關鍵詞是機遇。
  • 心理測驗:了解你的真實性格,你能抓住好機遇嗎?
    為了充實生活,把握好人生中的機遇很重要。你的真實性格將告知你如何抓住機遇、獲取成功!問題你覺得以下哪個風景使你感到治癒?因此,有可能你會錯過眼前的機會或者一直被動等待更大的機會。比如儘管被任命為一個企劃小項目的負責人,但你卻想著做更大的工作而拒絕了,空想期待有大機會的工作只會讓時間白白流逝。事物都是有發展階段的。並非所有人都能一步實現自己的夢想。不斷積累小成功,終有一天會有大機會來臨。
  • 機遇不平等:概念、機制與啟示
    儘管一些聲音堅持這些不平等是在一個「自然」市場(natural market)上由個體的「自然」天賦(natural talents)造成的②,但毫無疑問,這不是不平等的全部故事。  有些機遇,比如政策,看似是所有人都可以從中受益的,但往往是具有某些特徵的人可能從中獲益更多。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一些敢冒風險、能力強、會抓住時機的人,通過市場途徑「下海」經商、個體經營、開辦私營企業等積累了大量財富。不同的人抓住不同的機遇實現財富積累。
  • 善於抓住機遇的重要性
    進行戰略思維,必須善於抓住機遇。機遇意識是戰略思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真正的具有戰略思維能力的領導者,應當在做好全面 的常規工作的同時,善於搶抓機遇,利用一切有利時機積極推進各項戰略措施,逐步使各個戰略目標成為現實。機遇是當全局發生結構性變化、轉折時出現的有利時空條件。機遇是與時局的變化和轉折,與事物的運動變化緊密相連的東西,每當事情發生轉折時,就是機遇叢生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