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的教育質量在贛東北的分量是有目共睹,比如,鄱陽某民辦學校的學生,是2017年上饒理科狀元,被清華大學錄取。鄱陽民辦學校的成功例子很多,也許有人說,那是因為民辦學校注重宣傳,王婆賣瓜,自賣自誇。事實上,鄱陽教育質量坐上了贛東北的第一把交椅,得益於民辦教育的蓬勃發展。
以至於,在鄱陽境內的不少公辦學校有了危機感。有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說:民辦教育之所以比公辦學校質量高,主要是老師的熱情,教育管理方面的求真務實。我們透過現象看本質,不少生源進入到民辦學校,是家長傻嗎?顯然不是。
教育質量好的學校,往往不差生源,不管是公辦還是民辦。現實是,在鄱陽的教育領域是公退民進,不少公辦學校陷入師資力量薄弱,生源少,老師積極性不高,家長信心不足的困境之中。不少家長,再怎麼艱難,也要把子女放到收費高的民辦學校,這種現象,折射出公辦教育的尷尬,一方面是國家投入大,一方面生源少。
有些公辦學校就像居民樓,開闊的校園,明亮的教室見不到幾個學生。行政部門也要講究效益,投入那麼多經費,你給我招了幾個學生?現在上級部門是注意到了這個問題,用生源數量去劃撥教育經費,生源多的,補助教育經費也就多。「但是,公辦學校的體量臃腫,學校太多,即便是補助,也沒有多少費用,即便教育 部門給補助,經費也是有限;而民辦學校就不一樣了,除了行政上有生源補助,加上學費收入。民辦學校過得滋潤。
難道公辦學校就束手就擒嗎?要知道,生源少,面臨的是兼併。一般的老師可是無所謂,可是兼併對於校長來說,那可是奇恥大辱。小編發現鄱陽公辦學校現在是卯足了勁,吃的,喝的,住的,公辦學校的教學環境都有了顯著的變化,有一些公辦學校,已經安裝了淨水設備,小孩飲水不僅健康,而且節約了大量的經費。公辦學校的老師給予事業編制,福利也多了起來,有不少青年人才補充到了公辦學校。
在上饒市鄱陽縣的東大門,有一個凰崗鎮,古稱鄡陽,是鄱陽最早的治所。由於距離縣城偏遠,加上是勞動力輸出大鎮,生源流失嚴重。儘管有8萬多人口,但生源嚴重不足,有不少公辦學校,從一年級到六年級,不足100人。老師教得沒勁,家長大多不願意把孩子放到鄉下上學,覺得在鄉下上學沒面子,大多選擇了民辦學校,到縣城去陪讀。長此以往,那麼生源少的學校,畢竟面臨被兼併的風險。
改革開放初期,國家需要建設,但是建設的關鍵在於人才,人才的培養又要依靠老師,可以說國家對於老師的支持力度向來都是積極的。前不久,有人說,鄱陽的學校會做一些調整。言外之意就是,生源不足的學校,需兼併整合,促進學校提高積極性,提升效率和教育水平。這不是空穴來風,很有可能是真的,學校兼併已經有了法理依據——國家已經取消事業單位的編制,採用合同聘任制。
如果你想做校長的話就要跟學校籤訂合同,合同會限制日期你做多久,而且學校有權利根據你的學校情況決定校長去留,但是取消編制暫不涉及中小學老師。兼併,意味著不需要那麼多校長和教師了,而且加上教育信息一體化的推進,教育將走向規模化的發展道路,即便是公辦學校,規模性的免不了被兼併。兼併後,那麼老師就沒有了編制,沒有了「編制」的庇護,老師們會提高警惕心,認真對待教育工作,有了很好的競爭環境,才可以保證教學質量,帶給孩子最好的課堂。
目前,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已進入了尾聲,從今年起,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將在年底前全部實現。取消事業編制已成定局,編制工變合同工,32種事業打破鐵飯碗。其中學校和醫院赫然在列,為什麼要這麼搞?因為在以前,一個院長和校長,往往地方不放,難以流動,限制了人才的自由流動不利於人才的發展成長,而且有一些事業單位,因為有事業編制的保護,在工作上沒有積極性,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最為明顯的是偏遠鄉下的公辦學校,老師比學生都多,比如,此前媒體有報導,在一個偏遠的山村,學生只有十幾個,而老師也有二十幾個。這樣造成,有一些較為資深的老師吃空餉,不幹活,大部分生源都流入到民辦學校。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面對事業單位編制改革,一些質量高的公辦學校,有危機感,因為如果事業編沒有了,效益好的學校,職工收入不受到影響,畢竟生源擺在那兒;而生源少的學校,職工收入將會大大下降。筆者發現,現在鄱陽的鄉下公辦學校,也在大力改革。「會給學生準備光榮榜,一學期貼兩次;各種節日活動,學校都會組織,比如六一兒童節,春遊,運動會,一樣都不少,學校生活有滋有味;即便是開學和畢業,都會辦典禮;對接社會力量辦公益課堂」在鄱陽縣凰崗鎮中心小學,學習豐富多彩,公辦教育的短板被不斷完善和加強,生源急劇上升。
現在交通環境好了,距離不是問題,筆者在鄱陽縣凰崗鎮中心小學見到,有不少三輪車上載著小孩上學和放學。上去打聽得知,三輪車車上有自家的孩子,也有鄰居家的孩子。一位長者說:前半個月自己送,後半個月鄰居家接送。在通往鄱陽縣凰崗鎮中心小學的街道上,一到上學和放學的時間段,一輛輛三輪車、私家車、摩託車排成一條長龍,好不熱鬧。小編想:如公辦學校都能辦成這樣,民辦學校估計要倒閉。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都需要創新,形成自己的特色。沒有亙古不變的事情,在計劃經濟年代糧管所吃香吧?後來大部分糧站撤銷。學校、職業也是一樣,不管公辦還是民辦,職業現在怎樣,如果沒有危機感,得過且過,那麼終究會被社會淘汰。小編以前在紙媒,後來在網媒,以前,寫好文章就可以,不用會計算機技術,而現在,光能寫文章還不行,還需要會拍攝剪輯,策劃等。
公辦學校如果和公辦學校競爭,贏了不算什麼,同樣:私立學校和私立學校贏了,也不算什麼。最佩服的是,一些公辦學校和私立學校有危機感,會借鑑他人的好做法,去偽存真,求真務實,埋頭苦幹,把教育質量搞上去,對得起自己的職業。筆者發現,在鄱陽縣凰崗鎮中心小學,學校每年暑期或寒假主動聯繫一些211、985高校的支教學生,一來補習不收費,二來可提升學校的辦學水平。
這會佔用凰崗鎮中心小學教職員工的休假時間,而且可能存在一些安全風險,學校為什麼這樣做,吃飽了撐著?顯然不是。在鄱陽凰崗當地有一位家長給出了合理的解釋,他說:這是被逼的,現在鄱陽私立學校很強,他們掠奪生源絞盡腦汁,如果公辦學校不注意,不創新,那麼生源就會銳減;加上現在事業單位的編制改革,讓很多公辦學校的校長提高了警惕,在競爭下,家長得到了實惠。
當一個地方沒有人氣的時候,我們就要注意了,當下更多的事業單位是溫水煮青蛙,沒危機感。如事業單位都能恪盡職守、克己奉公,那麼人民群眾就會滿意,就不會有那麼多怨言。筆者相信,事業單位的改革會不斷深入和展開,質量標尺,早有主動做好工作的想法和決心,總比被政策逼著走要強得多。未雨綢繆,船到江心補漏遲,你說呢?在此,我們為鄱陽腳踏實地,奮勇爭先的事業單位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