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家長退群事件引發了社會廣泛的爭論。
這件事在社會上引起很大的風波。作為家長,很多人感同身受。作為老師,卻也感到無可奈何。
最後,在全社會的共同爭討之下,誰勝誰負,其實難分上下。但是,從最後結果來看,似乎家長略勝一籌。
12月10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就特意針對「杜絕將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的問題做出了回復。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俞偉躍表示:將嚴格落實作業的管理工作,對於違反有關規定,特別是布置懲罰性作業、要求家長完成或批改作業等明令禁止的行為,發現一起,嚴處一起。
教育部的這個回復,讓很多家長拍手稱好,很多學生更是狂喜。
有人問,老師會高興嗎?
其實,真正站在老師的角度來看,也未必不高興。其實許多東西,要麼做要麼不做,做與不做其實都可以選擇,做了更是一份責任,沒做也能完成任務。這樣一來,老師不再布置家庭作業,或者少布置家庭作業,也就更加有理由了。
老師還是那個老師,教學還是那樣的教學。只是,都變得相對輕鬆。這也許符合給中小學生減負的要求吧。
只是,真正站在學生學習成績的角度來看。卻未必是一件好事。尤其是中小學,許多東西是必須經過反覆的練習才能鞏固提高。而這項禁令一旦實行,就將許多本該可以用來訓練的時間和機會活活浪費。至於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要從學習成績來看,這未必是一件好事。
那麼,教育部的明令禁止錯了嗎?
當然沒錯,這是肯定的。
一方面,教育部的做法順應了民意,是對家長聲音的鄭重的回應。同時也能解決家長遇到的難題。另一方面,在強調素質教育的今天,在大力倡導為中小學生減負的今天,這樣做變得很有必要。學生累了,不利身心健康,家長累了,脾氣變得暴躁,不利於自己和孩子的成長。
所以,教育部的做法是正確的,只是,這樣做之後到底能夠達到怎樣的目的?是否能夠真正讓家長滿意?這就不得而知了。
當然,這裡要提到的是,加強作業的管理。
作業不是沒有,而是要加強管理,不能把作業留給學生回家做,那麼,在有效的學校時間裡。老師必須把作業精簡精簡再精簡。
上學的時間是固定的,那麼,作業的布置只能是量的減少,質的增強。然而,作為這種質量的平衡,又能夠怎樣做到呢?這或許將是今後很長一段時間需要做的事。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一定有很多人會成為受益者 ,也有很多人會成為受害者。
有一點我可能會想到,在一段時間以後,很多家長可能再次會抱怨,孩子的作業那麼少,孩子的成績難以提高,老師都幹什麼去了?
這裡,我似乎看到了老師的尷尬。
對上,要遵守上級的各種規定,對學生,要考慮到他們的承受能力,對家長,要考慮到他們的心情,對學校,要考慮到教學的成績。
老師,就像一個在夾縫中生存的倔強的前行者。
他們肩負著教育的重任。卻不得不為五鬥米折腰。一方面要恪守自己的職業道德,一方面又不得不迎合各種各樣的規定和怨言,再一方面還要對學生進行盡力。
老師,這個特殊的職業,要做好它,真的需要一定的能力和技巧。否則,在社會的洪流中,他們將何去何從?
寫在後面
教育部的明令禁止,已經發布。我想 ,由上而下的學習又將要開始。全國各地的教育整改又將要實行了!
老師們,請做好準備,接受這一切了。請你們好好的考量一下,下一步該怎樣去做了!
朋友們,你們是怎樣看待的?你們又是如何評價教育部的這個明令禁止的?
教育,其實是一個最大的投入。如果教育沒有投入,我們又如何能夠白手起家?這是我們值得深思的一個問題。
你也想白手起家嗎?我想!但是,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