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為什麼要吃年糕,你知道年糕的營養價值嗎?
我國民間習俗,過年時各地都要吃年糕。年糕為糯米所作,種類很多, 蒸、炸、煮皆宜,味美可口,既為節日、待客之佳品,又含有「年高長壽」、 「年年高升」的吉祥之意。然而你可知道,關於年糕的來歷,還有一段可歌 可泣的故事呢!
據說年糕是從蘇州傳開的。相傳在春秋時期(公元前586年),伍子胥幫助闔閭奪了吳國王位,並幫助他整年經武、強盛國勢,但後來闔閭志得意滿,命令伍子胥築「闔閭大城」以顯示他的功德。
城垣建成後,吳王闔閭駕崩,夫差繼承王位,聽信讒言,伍子胥力諫吳王拒絕越國越王勾踐的求和,遭到嫌棄並被賜死。伍子胥自刎後,越王勾踐便舉兵伐吳,將吳國都城蘇州團團圍住,這些糯米粉做成磚狀的食物稱作年糕,救了全城老百姓。於是在伍子胥的家人主持下,城內饑民暫時度過了饑荒。蘇州人敬仰伍子胥的愛國憂民的精神,此後,每到臘月過年就準備年糕,一是追憶伍子胥功績,二是過年時與親戚朋友分享的禮品,三是攜帶方便,又能儲藏。所以,蘇州年糕的造型與城磚相似,而且煮後不膩,幹後不裂,久藏不壞。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製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
年糕的吃法頗多,蒸食、煮食、炒食,都會令人喜愛。還可把年糕放在各種高湯中食用,別是一番風味。有美食家平價年糕說,它入葷隨葷,入素隨素,可作主食,可為菜餚,既是吉祥的節日食品,又是理想的家庭便餐。
年糕醇厚不膩,質軟可口,但其黏性大,附著性強,食用還是應當講求科學的。一般來說,應採取與其他食品互相搭配的食用方法,達到品種多樣、優勢互補的目的,使機體更有效地吸收利用。對於消化功能衰退的老人和機能尚未完備的兒童,應限量食用,還要隨時警惕食用時發生哽噎的問題。
除了逢年過節之外,人們也是非常的喜歡吃年糕的,不僅僅是因為年糕的口感非常的軟糯香甜,更為重要的是年糕的營養價值也是非常豐富的。年糕一般是由糯米或者江米製作而成的,裡面富含豐富的維生素B族的元素,這種元素對於人體的健康是很有幫助的,它非常的溫和營養豐富。
而且含有豐富的鈣元素,鈣是人體所需的必要物質,如果缺鈣的話容易出現骨質疏鬆的問題,而且對於小孩來說正在長身體尤其的需要鈣元素,不然容易長不高,所以年糕就可以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
再者年糕當中還有很多的鉀元素,這種鉀元素是可以很好的調節人體當中的酸鹼平衡,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也可以維持神經肌肉的正常功能,而除此之外,年糕當中還有很多的蛋白質、脂肪、糖類、煙酸和澱粉等等,是營養非常豐富的。
年糕是中國的一道傳統美食,除了香甜的口感之外,最為重要的是它所蘊含的文化價值,它見證了歷史的傳承和發展,「年年高」的寓意也象徵著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