佑子前段時間可把姥姥愁壞了,一到吃飯時間她就鬧騰,不肯乖乖張嘴吃飯。姥姥前屋後院地追著她屁股後跑,連哄帶騙地餵下幾口飯。那架勢,跟兩人參加短途賽跑似的。
我一直勸姥姥說,她不吃就先別勉強,等她餓了自然就會找吃的。姥姥非犟,跟我掰起手指頭數出幾大理由,告訴我為什麼要讓她在飯點吃飯。拗不過老人家,我也只能隨她去。
但後來我發現,姥姥在吃飯時總無意識做一些錯誤示範,別說佑子,換我我也不願意吃啊!
01寶寶吃飯時大人常進入的誤區
其實,平時寶媽群裡大家也都會討論寶寶不吃飯的問題。我發現,大家也都會無意識走入這樣一些誤區。
①誤區1:直接餵
一碗飯放在寶寶面前,他不好好拿起勺子吃,非得直接伸手進去一把抓。抓完放眼前左瞅瞅右瞧瞧,然後再隨手往地上一扔。浪費糧食?怎麼可以!來來來,姥姥喂。
一碗湯剛放桌上,寶寶就毫不客氣洗起手來,洗完還不忘把手往口裡塞,嘗嘗是什麼味道。頭上、臉上、衣服沾滿了湯汁。我的小祖宗哎,衣服才給你換的,別動,姥姥喂!結果越餵越不吃。
②誤區2:不斷催促
同在一個飯桌,我們已經2碗飯下肚,寶寶還沉浸在他的探索世界中無法自拔:
這是什麼?
為什麼長這樣?
怎麼吃起來味道怪怪的?
大家都吃完了,他還半碗沒動,飯菜都涼了,真是急死人!來來來,別玩了,快吃!快吃!快吃!
姥姥的連聲三吼,把我的心都催得一顫一顫的,更別說佑子,她直接放下碗筷"罷吃"了。姥姥在旁邊長長嘆了一口氣:"這孩子,怎麼就這麼不聽話呢?"
不斷地催促,只會讓孩子更緊張,或者產生逆反心理,偏不聽你的!本來他還能自主吃下去,結果被這一催,他就乾脆不吃了。
③誤區3:餓了,先吃點零食墊墊肚
寶寶該吃飯的時候不好好吃,不吃飯的時候摸著肚子喊餓,可是也沒有熱飯菜啊,怎麼辦呢?那就吃點零食先飽飽肚吧。結果,寶寶零食吃不少,到了開飯時,又吃不下了,進入惡性循環。
給寶寶吃零食,邏輯應該是正餐吃飽了,可以適當吃一點解解饞。如果把零食當做正餐的備用食品,孩子只會越來越不愛吃飯,反而喜歡口感更好的零食。
02怎樣將寶寶培養成"小吃貨"?
了解到姥姥在哄吃時常進入的一些誤區後,我決定接手佑子的吃飯"工程"。在用了以下幾個方法後,我成功地讓她愛上了吃飯,變成一個十足"小吃貨"。你不妨也試試~
1、 放手讓寶寶探索
閨蜜跟我聊天時,就吐槽說:"妞妞1歲就能自主吃飯了,可自從媽媽來了後,嫌她弄得滿身都是飯菜,又覺得她吃得慢,每頓都給喂。現在好了,吃飯要追著餵才肯吃一點點。"
寶寶從6個月開始進入手的敏感期,8個月進入獨立吃飯黃金期,他手的精細動作也就是從這時候開始。吃飯的過程也是一把抓、3指捏、2指捏再到熟練使用湯勺和筷子。
所以如果寶寶吃飯表現得笨拙、貪玩,這都是正常現象。我們不要因為怕髒或者嫌他吃太慢而直接喂。不妨多一些包容和耐心,讓他自己探索。慢慢的,他手的能力達到了,自然就能熟練運用勺和筷子吃了。
2、 控制好吃飯時長
允許孩子自主探索,並不代表一碗飯可以吃一下午。寶寶剛學吃飯時,最好將他固定在一個地方專心吃,不要到處亂跑。另外手機、玩具等幹擾因素也都拿走,讓他只專心吃飯。
將寶寶的吃飯時間控制在半小時左右,因為如果半小時過去他都沒吃幾口,那他就是真的不餓,只是在玩耍。我們就把餐具拿走,用行動告訴他:"吃飯時間結束,如果還想吃,只能等下一餐了。"
3、用心對待寶寶的食譜
外甥小時候,從城裡回鄉下奶奶家。一快到家門他哭著喊著扒拉門就是不進去。姐姐一問原因,外甥一邊抹眼淚一邊委屈巴拉地說:"奶奶做的飯太難吃了,我不要去!"
小寶寶長牙後,雖然也能咀嚼,但他們的味蕾跟我們不一樣,所以平時在準備寶寶飯菜時,可以區別對待,多用點心。
比如:
A把肉、蔬菜等切得小一點,這樣方便他們咀嚼。能咬得動食物,更受寶寶歡迎,也能刺激他們的食慾。
B在寶寶喜歡的食物中適當加一點別的菜。
比如佑子喜歡吃雞蛋面,但不喜歡吃青菜。後來為了能讓她營養均衡,我每次在做面時,都會將各種青菜弄成泥,撒進湯裡。這樣她就不知不覺吃下去了。
C多參考寶寶意見。
每次要準備佑子的飯菜前,我都會問她:"寶寶想吃什麼呢?米飯還是麵條?想吃什麼菜?"她會根據自己的喜好"點餐",而往往她決定的食譜,往往都能吃得又多又好,且很有成就感。
4、挑選健康的零食
沒有零食的童年是不完整的,我們限制寶寶零食的同時,也要適當滿足他。給寶寶挑零食時,儘量選擇健康、安全的食品。如奶、水果、豆漿、堅果等。平時也可以帶著寶寶自製零食,比如雞蛋餅、南瓜餅等。
另外,甜品、膨化食品、飲料、冰棍、油炸、醃製食品等要少吃。
03佑子媽說幾句:
寶寶吃飯習慣,是從1歲開始就建立的。如果我們為了圖方便,省時省力,不給寶寶自主練習的機會,反而會擾亂他的規律,給長期帶來不良影響。
最後,想要培養孩子良好的吃飯習慣,我們自身就要以身作則。多吃正餐,少吃零食。吃飯時專心致志只做好這一件事。寶寶在我們的影響下,自然就能自主吃飽飯啦!
關注@布穀媽媽,每日一篇科普原創文,育兒問題說清楚。
【圖片來自網絡,侵立刪】